篁岭导游词
-
目
录
1
p>
、游客中心欢迎辞
…………………………………………………………
3
2
、
缆车上介绍
………………………………………………………………
3
3
、观光索道出口
……………………………………………………………
4
4
、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介绍
p>
………………………………………………
4
5
、水口林介绍
< br>………………………………………………………………
8
6
、五显庙介绍
…………………
……………………………………………
9
7
、歩蟾桥介绍
……………………………………………
…………………
10
8
、多宝台介绍
………………………………………………………………
11
9
、夫妻树
介绍
………………………………………………………………
11
10
、雷击红豆杉介绍
…………………………………………………………
11
11
、廉井介绍
……………………………………………
……………………
12
12
、农业观
光园介绍
…………………………………………………………
12
13
、卧云悬索桥介绍
…………………
……………………………………
14
14
、空中溜索介绍
…………………………………………………………
< br>14
15
、五色池塘介绍
……
……………………………………………………
14
16
、古戏台介绍
……………………………………………………………
p>
15
17
、培德堂介绍
< br>……………………………………………………………
15
18
、天街食府介绍
………………………………………………
…………
16
19
、晒秋景观
………………………………………………………………
17
20
、摄影吧
………………………………………
…………………………
17
21
、树
和堂
…………………………………………………………………
1
8
22
、许村文化站
•
怡心堂
……………………………………………………
19
23
、香榧树
……………………
……………………………………………
20
1
24
、五桂堂
…………………………………………………………………
20
25
、慎德堂
……………………………………………………
……………
21
26
、忠延井
…………………………………………………………………
24
27
、天街
………………………………………
……………………………
24
28
、
众屋
•
绣楼
………………………………
………………………………
25
29
、茶禅一味
•
京卫府
……………………
…………………………………
26
30
、竹虚厅
…………………………………………………………………
27
31
、客馆
……………………………………………………………………
28
32
、竹山书院
………………………………………………………………
28
33
、曹氏祠堂
………………………………………………………………
29
34
、宗祠钱广场
……………………………………………………………
29
35
、结束语
< br>…………………………………………………………………
29
2
p>
[
篁岭导游词
]
(
全版)
晒秋人家——篁岭
[
游客接待中心·欢迎词
]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
。我是导游员×
×
×,你们就叫我小×吧。今天我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导游,希望我的讲解能
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
篁岭是婺源古村
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典型特征。
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
一是“大地飞歌”
,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
艺术对视觉的冲
击;二是“云中漫步”
,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高空热气球对
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
,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
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
体验“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
我相信每位朋友都一定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开始我们的快乐之旅吧!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
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景色的同时,更要注
意安全哦!
[
缆车上
]
我们现在乘坐的缆车,是婺源第一条旅游观光索道。索道全长
960
米,落
差
195
米,空中运行
p>
16
分钟。乘坐篁岭观光索道是一次高空揽胜的体验过程。
3
坐在缆车上,
田园风光就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底了。马路边篁岭新村,那整
整齐齐的一排排新房,是篁岭
人今天幸福、安乐的家。篁岭人他们自己深有感
触地说:这是景区为他们安置的新家,这
在
5
年前连做梦也想不到啊!
眺望整片田塬,稻田一块接着一块,就像一块硕大无边的调色板。由于农
民兄弟在这儿的辛勤劳作,整片田塬“春夏秋冬景不同,一年四季各精彩”
。
[
观光索道出口
]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
500
米的篁岭岭头。修篁遍岭,就有了
篁岭的雅名。
“篁”
,是指修长的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
竹、苦竹、
斑竹、观音竹等。可以说,篁竹,曾经是篁岭最显著的特色,在我
们景区随处可见。
p>
我们先来看看这《导览图》
,了解一下整
个景区的大概情况,景点的具体分
布,游览的基本顺序,做到“心中有数”吧。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以大地艺术
的
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
700
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
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
二十四节气长廊
]
[春和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
“春和楼”
,
取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中
“至若春和景明”
,
属于徽州传统的五凤楼建筑格式。“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形制,明清时期被
徽州人广泛用于祠堂门楼的建造,寄寓了宗族“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在过
去的徽州大地上,这样的牌楼到处都有。它的功用是方便过往行人歇息,遮风
避雨。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春和楼,沾沾灵气吧。
婺源人到了“立春”
,才开始进入辛勤的劳作期。
“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
晚。
”
“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
”这些都是婺源人在<
/p>
4
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
。这两边的文化墙就形象地展示了婺源农家
辛勤劳作的场景。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是
婺源最美的季节,当然也是篁岭最美
的季节。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朱文公就曾经写过“胜日
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
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赞美春天的诗。
朱文公两次回
婺源来省
[x
ǐ
ng]
亲扫墓,也都是选在春季。朱文公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并列
p>
的两座文化高山,康熙皇帝就曾赞誉说:
“孔子万世师表,文公百代
经师。
”
为了烘托氛围,景区精心打
造了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
二月兰,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
,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冬
天种的是三角梅。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
/p>
,而不是“采花大盗”哦!
春和楼与夏
耘亭之间有一段比较长的路程,利用这个空当,我来简要介绍
一下篁岭村的历史,就像《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我们也来个“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吧。
道光版《婺源县志·山川》记载说:
“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山,
县东九十里,
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
”又说:<
/p>
“篁岭村,离城八十五里,曹氏
世居。
”
篁岭是个曹氏聚居的古村落。它的开基祖是徽州曹氏第
18
世孙曹文侃。说
起来还是个有趣的故事呢
。
大明宣德年间的某个秋日,婺源上晓鳙曹文侃,赶着牛来到
篁岭野山坡上
翻土地种油菜。傍晚收工时,那牛赖着不肯走了,怎么打都不走。百计无施
之
下,
曹文侃就对那牛说:
“牲畜啊,
你是看中了这地方吗?那好,
咱们来打个赌,
< br>赌两个条件:一是我把你系
[j
ì
]
在这里,再在你脚边放一把稻草,直到明天早
上你都不许吃
一根;二是我在附近烧一堆稻草,到明天早上还要有明火。如果
这两个条件都能实现,我
就把全家都搬到这里来。
”曹文侃说完,就系了牛,烧
了稻草,
灰头土脸地回上晓鳙去了。
第二天早上,他来到篁岭一看,那
牛果真没有吃一根稻草;那堆烧灰的稻
5
< br>草呢,还隐隐地冒着青烟哪。曹文侃又哭又笑,跪下来对着苍天拜了三拜,说:
“
这是天意啊。天命不可违。
”过了几天,他就真的把一家老小都搬迁到篁岭来
了。曹文侃因此成为篁岭村的开基祖,也就是始迁祖。
< br>曹文侃生有三个儿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
氏宗族,
被列入新安名族,一直绵延兴旺到今天。
我们景区非常注重打
造主题花园,一年四季都不同。现在我们看到路边的
花园,就是月季园。当然,不同的主
题花园,遍布整个景区。爱花的朋友不妨
随处留意。
[夏耘亭]
前面那个白色的亭子叫“
夏耘亭”
,顾名思义,就是夏季耕耘的意思。夏耘
亭构造属于徽
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地区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
亭”之说。这些路亭,有
的跨路而建,有的倚路而筑。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
水、避雨、烘烤食物等。行善者常在
亭里摆放茶水,供行人饮用。与路亭作用
相仿的,还有岭亭、桥亭。此外还有村口亭,它
既有路亭的价值,又是古时亲
人迎送、妻儿惜别的地方,还是村口的重要景观呢。我们这
座夏耘亭跨路而建,
外立面敞空,就兼有观景的功能。
当然,婺源的路亭故事很多,最感动人的还是浙岭上的堆婆冢。那位方婆
的故事,让多少人懂得了“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的道理,学会
了奉献和
感恩啊。
夏季是火热的,婺源大地一派繁忙景致,要除草施肥
、种瓜种豆、收早种
晚。篁岭的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街夜色
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意境。两旁文化墙上就是婺源夏季劳作场景的形象呈现,<
/p>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观赏观赏。
节气
地刻依然在您脚下,而两旁的花卉树木已变成了栀子花、紫薇、美人
蕉等。
6
[秋实亭]
眼前的这座亭子是一座四
角观景亭,叫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也属于
徽州古亭,供游人尽览美景、骋目抒怀和
休息。徽州古亭大致可分为景观亭、
路亭、纪念亭、观景亭和碑亭等五类,而许多亭的功
能兼而有之。
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是彩色
的世界,田
里的稻谷熟了,婺源的乡村田野是金黄的稻海;山上的枫叶红了,
一大片一大片的火红。
再加上绿树、红花,婺源的秋天就像无边的调色板,五
彩缤纷,美不胜收。婺源观赏红枫
的最佳地点有两个:一个是石城,另一个就
是我们篁岭。
p>
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在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一家一家的晒台上,大
竹盘里晒着红艳欲滴的辣椒,金黄的南瓜和大豆,青翠的箬叶,那就是“篁岭
晒秋”
的经典画面啊!每到秋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摄影家都会云集在
篁岭,或者画画,
或者摄影,或者拍摄电视剧、拍微电影。老老少少的艺术家
们,通过篁岭来成就他们人生
追求的美好梦想。
路两旁的文化墙上依旧是秋季劳作场景,而
花卉植物则成了桂花、山茶花、
野菊花。游步道边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长期种植的
传统经济作物,我们
当地叫“柽籽”
。柽籽油是纯天然、无污染
的食用油,有降血脂、降血压、保肝
利胆等功效,
因此被誉为<
/p>
“东方橄榄油”
。
这里的村民世代都用柽
籽油炒菜吃饭,
于是一个个都健康长寿。
山下源口的那个小村叫坞口,因为它位于晓鳙源的出口,就叫了这个名。
[冬蕴坊]
(篁岭牌坊)
冬蕴坊,取冬藏之意。它也是篁岭的入村牌坊。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
为
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
生最高的追求
。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
远。牌坊上的“圣旨”二
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
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寓意奥妙无穷。
< br>“蕴”字和“藏”字,字义相近,
但又有明显区别。蕴,正是为来年春明勃发,积
蓄着巨大的力量呢!
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
季是婺源人的“休闲季”
,在一些
偏远乡村里,人们过着“脚踩
一盆火,手捧苞芦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
日子。冬季又是婺源最热闹的季节:远在
异国他乡的游子必然回来与亲人团聚,
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可
以说,冬季又是婺源的“欢
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人们要在自酿的
农家米酒中、走
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总之,婺源一年四季都很美,篁岭天天都有贵客到。——你们就是篁岭的
贵客呗!
[
水口林
]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古徽
州村落,都特别重视水口文化。徽州人普遍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
密
密地种上树木,
这样才能达到
“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
“藏风聚气”
,
使人脉兴旺发达。水口林,大多种植名贵树种。
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
比如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
得一见的方竹等等
名贵的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篁岭水口,可以说是徽州水口文化的典型的缩影。水口
林里存活着
78
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
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
天然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
,在地球上已有
250
万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
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我国已把它
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
杉群,实属罕见。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
/p>
、
“赤膊来龙光水口,子孙代代往
外走”
的古训,有“杀猪封山”
、
“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
篁岭水口
林能保存得这么完整的根本原因。
8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
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
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
给大家吃。以前的人,常常饭都
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
猪,可见是非常严重
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女孩出生,家里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
特别是女孩出生时,会为她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女孩长大要出嫁时,再把樟树
砍下来做
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这株特别粗大的香枫树,它的树龄
已在千年以上,因为篁岭还没有建村,
它就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几百年。树长到一定程度就
会空心,而它的根部已经空
心了,可以摆下一张八仙桌,粗大的树干要四五个人才能环抱
呢。
[
五显庙
]
桥头这座庙,叫五显庙。五显,也叫五通,还叫五猖,被信众奉为“五路
财神”
。婺源是五显信仰的发源地,也是五显崇拜的祖庭。在现今的婺源乡村,
几乎村村都有五显庙,有的村庄甚至还有两到三座五显庙。篁岭的五显庙就有
三座。
p>
婺源是山区,山是婺源人的生命依靠和精神支柱。对山的崇拜,对
草木的
景仰,慢慢就演变成了“神道”
,于是就产生了火神华光
大帝,木生火嘛,再演
变为五显。在传统婺源县志中,就曾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
婺源县城紫
阳镇(那时叫弦高镇)龙井墩王瑜的传奇:有一天晚上,王瑜家的园林里红光
冲天,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齐声说:
“我等庙食于斯,佑汝子
孙绵延。
”说完
便又升天而去。于是王瑜就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
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
不应验。
到了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名号不断加长,到最后每个王的
名号都达到<
/p>
8
个字,分别被封为“八字王”
,
(即: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显明
昭烈灵护广佑王、显正昭顺灵卫广惠
王、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显德昭利灵助
9
广成王。
)因为每个名号前面都带显字,所以总称为“五显”
< br>。
现在,连三岁小孩都知道《西游记》
,可是你们知道还有《东游记》
《南游
记》和《北游记
》吗?(
《东游记》写八仙过海的故事,
《北游记》写道教真神
玄天上帝修炼成道的故事。
)明代通俗小说家余象斗写的《南游
记》
(也叫《五
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
)中,就曾详细描写了五显神在婺源萧家庄投胎转世的
故事,曲折离奇,生动感人。大
家若是有兴趣,不妨到网上去找“度娘”问问
吧,这也是婺源作为五显祖庭的一个例证。
五显在南宋时就已经跨越地域界限,影响到当时的京师临安(
今天的杭州)
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跨地区的民众祭拜神明。明代洪武
年
间,官方还把五显神正式纳入祀典,规定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和九月二十八
日,统一由官方祭祀五显。
明代郑成功收复台
湾,也把大陆地区的五显信仰带到了台湾。五显信仰在
台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发
展壮大。现在,在台湾地区,五显信众有
230
多万,成为台湾
地区的第三大宗教。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进这里的五显庙去烧
烧香,拜拜神,说不定五显神就
附着
[zhu
< br>ó
]
在你们的身上,让你们天天发大财,财源滚滚来呢!
[
步蟾桥
]
我们正在走过的是步蟾桥。
“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
步高升。明代戏剧家沈龄的剧本《三元记·讲学》中就有“腹饱五车期步蟾”
的句子。
篁岭村原来就有三座古桥: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
。这座步蟾桥原先是
座简易石桥,
2009
年篁岭景区开发之后,景区重建了这座步蟾桥。现在的步蟾
桥,桥长
15
米,宽
2
米,高
6
米,全部由方整的红石块(采自齐云山的丹霞红
岩石)垒砌而成,显得既规整豪迈,又典雅秀丽。
另两座桥
,一座就在这步蟾桥之上,天街北头的水瀑边,叫通福桥,那是
10
一座石质小平板桥。走在通福桥上,水瀑身边歌,水流桥
下唱,即使无福也“通
福”啊。
还有
一座桥,叫安泰桥,位于篁岭去上晓鳙的溪涧中。安泰桥原为简易木
桥,现已建成跨度达
300
余米、高
60
< br>余米的斜拉式吊桥,成为篁岭景区一道独
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是篁岭的招牌景点之
一。大家不用急,等会儿,我们就会
去那儿感受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惊险和刺激!
[
多宝台
]
朋友们,有没有人能猜出这根立在桥北头的石立柱叫什么?它叫“佛家八
面多宝台”
p>
。它有
8
个切面,分别刻有“南无胜宝如来
”
、
“南无离布畏如来”
、
“南无甘露王如来”
、
“南无阿弥陀如来”
、
“南无广博身如来”
、
“南无妙色身
如来”
、
“南无多宝如来”
,
“清光绪十四年
[1888
年
]
冬月谷旦,
屏山众建”
。
原来,
< br>篁岭曹氏宗族分为几个房派,其中有一房就叫屏山房,为庆贺那一年他们分房
的支
祠(也叫厅屋)顺利竣工,大家商议用建祠剩下的银两,建了这个多宝台。
据传,
原始佛教中,
多宝塔中有如来金身。
佛教传入
中国并经世俗化后,
“多宝”
之意与人们“求财”之意相吻合,
多宝塔成多宝佛,于是演变成佛门的财神而
受到世人的供奉。篁岭曹氏屏山房也算是为篁
岭村积下了一件大功德吧。
[
夫妻树
]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也是香枫,因为它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
称为夫妻树。俗话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br>”
[
雷击红豆杉
]
大家看到路边的这棵古老的红豆杉,它的树干都已经没了,听说是在某一
年的梅雨季
节里,
被雷电劈中树干烧掉的,
俗话说:
“人争一口气,
佛争一炉香,
树争一层皮”
< br>。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的,仅靠着三面的树皮仍然顽强地活着,
11
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这真是“树坚强”啊。
[
廉井
]
这
口水井叫廉井,位于篁岭通往上晓鳙的出村路边,是明代末期篁岭村出
的进士曹鸣远开凿
的。过去,婺源县城东门桥的石岭边有著名的廉泉,由朱熹
朱老夫子亲笔题名。曹鸣远十
分仰慕朱子的为人和为学,再联想到自己的坎坷
遭遇,于是就把这口井命名为“廉井”,
作为对自己的警励自策。原井毁于文
化大革命期间,现井是在原址上进行重新修复的。一
些志存高远的文化人,常
常路过这里,都要喝喝廉井的水。
[
途中互动区域
]
农耕文化离不开最原始的劳作场景,大家不妨去试试身手。
[
农业观光园
]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
终生从事繁
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山田,也叫梯田,
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
梯田,看上去真是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呢。
看到远
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
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
迁出来的。
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
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
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当然
也是一座很
有名的山了。翻过石耳山,那边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
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
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过石耳山的大鳙岭,过去是这里的人们通往外
界的重要通道,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婺源名人从那条岭上走出去,也数不清有多
少外地的
名人从那条岭上走进婺源来。至于岭上走过的贩夫走卒、平民百姓,
更是数不胜数了啊。
清代婺源名儒、曾任浙江江山知县的江之纪,在他的《度
12
大鳙岭》诗中,就这样写道:“一入新安境,欢然倦眼开。奇峰攀石耳,仄径
度鱼鳃。泉挂松泉落,云奔脚底来。却思卅
[s
à
]
年事,雪满望乡台。”卅,是
古人对
三十的简写。诗中写到的鱼鳃、望乡台等,都是大鳙岭上的著名景致。
看到石耳山腰的那片古树林了吗?在那片古树林里,隐藏着一座很有名的
佛教寺
庙,叫栖霞古寺,它还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脚庵”
。道光版《婺源县
志·庙宇》记载,那座“脚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来曾经数毁数建。栖
霞
古寺的正堂内供奉着杨令公、如来佛祖、观世音、地藏王、华陀、药师、十
八罗汉等神像
四五十尊。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和大年三十除夕,朝拜的
信众就特别多,十里八乡的信众都纷纷赶来了。而在
平日里也香火不断。
因为是名庵古寺,历史上就有许多名人曾经在那庙里修心养性、礼佛禅经。<
/p>
比如民国初年的著名实业家、末代状元张謇的弟子、婺源江湾人江谦就曾在那
里修行,并为那座庙写下了这样的联文,说:
“听钟罄(
q
ì
ng
)声鸟鸣声,声声
自在;观山水色云霞色,色色皆空。
”有兴趣逛寺庙的朋友,不妨就去
爬爬山,
看看庙,拜拜佛吧。
[1
号观景台
]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
1
号观景台,这是个
360
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
边是层层叠叠、流光
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水塘,当地人称为“篁岭
的酒窝”
,
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
嬉雪。
”四季花海在
这里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
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
影吧!
在这里,可谓“人走景移,景变花动,花幻情逸,情切
身腾”
,所有的一切
都融入了花海,成为相机取景框最夺目的内
容。还是等什么,端起你们的相机,
尽情拍摄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
,成为定格的“花仙子”
、
“花相公”
,
成为别人相册里耀眼的明星呢!
13
观景台边的这个用稻草盖顶的木屋,是茶楼。婺源是著名
茶乡,
“唐载《茶
经》
,宋称绝品,明
清入贡,
”曾获
1919
年巴拿马万国
博览会(也就是现在的世
界博览会)金奖。到楼上去喝杯纯正的婺源茶吧,边品茶,边观
景,那是美妙
的享受呀。
[
卧云悬索桥
]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
魄的考量。
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
186
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
桥。
这桥很牢固,承载量达
20
吨,大
家尽管放心迈步。还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
往前走”的歌上桥。只是我有一个小小的请
求:请大家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
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桥中心有一块玻璃,可以下视
深深的峡谷——看你有
没有胆量从那玻璃上走过去?
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篁岭花海也是篁岭的招
牌景致之一,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芙蓉花和月季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三
角梅,一年
四季花不断,赤橙黄绿各纷呈。
[
空中溜索
]
这是景区又一处考量人胆量的运动娱乐项目——溜索。溜索原是原始渡河
工具,中国古
代称为撞。据说最早是少数民族看见蜘蛛在树间织网、来回爬
行而受到启示。现代溜索已
演化为游乐项目
,
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和
娱乐性的现代化体育游乐项目。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峡谷
,
借助高差
从高处以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使游客在有惊无险的快乐中感受刺激
和满
足。
[
五色鱼塘
]
我们现在又回到篁岭村了。我们要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这个的不规则圆形鱼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
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