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
我用力地擦拭
.
佛说:你错了
,
尘是擦不掉的
.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
佛又说:你又错
了
,
< br>尘本非尘
,
何来有尘
?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
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
心
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
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
的确
,
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
,
就
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参悟不透
...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
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本来就是虚
无没有一物
,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
,
惨悟不透
!
心本无尘
,
尘即是心
.
无心无尘
,
人便死
.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
人觉得一个
东西好吃
,
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
,
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
?
如果错了
,
错在哪里<
/p>
?
其实尘在外
,
心在内
,
常拂之
,
< br>心净无尘;
尘在内
,
心在外
,
常剥之
p>
,
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
,
尘本是心
< br>,
何畏心中尘
,
无尘亦无心
p>
?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
,
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
而追究其原理来
说都是一种修
行
,
说的是一种超脱<
/p>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
< br>,
法无定法
,
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
了犹未了
,
何妨以不了了之
.
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
,
< br>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
.
基督教
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
,
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
/p>
,
作为上帝的子
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
/p>
,
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
.
佛教把欲望当作一
切苦难的根源
,
< br>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
,
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
,
为了
超越欲望的束缚
,
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
,
佛教三宝:
戒定慧
,
由
戒生定
,
由定生慧
,
< br>由慧而觉悟成佛
.
佛学中有般
若
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
典
,
p>
而所谓般若
,
即是菩提智慧
,
波罗蜜即是到彼岸
,
‚般若
波罗蜜‛
即
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
.
如六祖《坛经》云:
‚梵语波罗蜜
,<
/p>
此云到
彼岸
,
解
义离生灭
,
著境生灭起
,
如水有波浪
,
即名为此岸
,
离境无生灭
,
如水常流通
,
即名为彼岸‛
.
而《金刚
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
问题:
‚云何应住
?
云何降伏其心
?
‛
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
‚应如是住
,
如是降伏其心‛
(
《金刚经》
< br>)
.
当然
,
‚心‛的含义很广
,
但主要所指的
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
.
所谓
‚五毒‛<
/p>
贪嗔痴慢疑即是
,
而贪为五毒之首
.
又如《心经》谈色空
,
虽然说得十分抽象
,
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
文章
.
其
‚五蕴皆空‛<
/p>
、
‚心无挂碍‛
,
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
‚心外无物‛
,
从而达致静心息欲、
圆融无碍的目的
.
因此
,
修行即修心
.
< br>六祖所谓
‚心
动‛即是此意
.<
/p>
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
,
主张‚明心见性
‛
,
顿悟成佛
.
宗教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
‚所谓明心
,
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
的那个心
,
< br>烦恼是后来有
,
有无明便有烦恼
,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
无始
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
,
烦恼本来无
,
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
?
…
…生死
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
,
无生死
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涅般心、
真如心、
佛心
,
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
,
直至成佛
.
‛
(一行禅
师:
《一行禅师文集》
,
《佛之心法》
(上)
,
明洁、明尧译
,P14,
虚云
< br>印经功德藏;
)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
‚菩提本无树
p>
,
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
,<
/p>
但是
是否真
达到最高境界
,
未必
/
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
熟则熟矣
< br>,
犹欠筛也
/
.
但是
,
就凭‚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p>
,
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
诣
,
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
,
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
,
正
如雪月梅花的境界
,
虽然清冷而美妙
,
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
,
毫无生<
/p>
机存在
.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
,
是他在三更人室
,
五祖法问他初闻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的质疑
,
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
,
所以他
便说:
‚何期自性
,
本自清静;何期自性
,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
本自具
足;何期自性
,
本无动摇;何期自性
,
能生万法
.
‛这个才是代表了禅
p>
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
可
是不要忘了
,
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
,
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
的经过
,<
/p>
由此你就可以了解
《楞伽经》
中是顿渐并
举
,
禅宗是顿渐并兼
,
犹如
《楞严经》
上所说的:
‚
理须顿悟
,
乘悟并销
< br>,
事资渐修
,
因次第尽
.
‛
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
.
现在谈谈禅学
,
抓住一句‚本来
无一物‛
,
就
无所而不可为
,
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
!
< br>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
工夫的层次存在
,
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
,
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
p>
近之处
慧能(
638
—
713
)
唐代
高僧。俗姓
卢氏
,三岁丧父,
家境
艰贫,
稍
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
度日
。二十四
岁时辞母出家,往
蕲州
黄梅
东山
参拜五祖
弘忍大师
。
初为
行者
,
随众劳役,
踏碓
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
诗偈
而备受
弘忍
赏识,嘱付衣
法,成为<
/p>
禅宗六祖
。因当时
佛教
< br>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
惠能
多次遇险,最后
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
后,
惠能
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
佛法
三十余年,弘
法度众无数。
武则天
、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
皆以老病相辞,竟
不奉诏。
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
其思想核心有二,
一是自有佛性说,
一是顿悟成佛
说。
在世界
佛教
史上,
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
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
713
年夏天,
p>
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
他的
尸体未经
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
1300
多年的时间里没<
/p>
有腐烂。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
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
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
才相信佛
法无边,
将身体重新安好,
顶礼而退。
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
南华
寺
。
2
原文
编辑
菩提偈①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
< br>六祖惠能
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
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
偈子
引申出来。
神秀说:
‚身是
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
惹尘埃
。
‛
惠能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
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
惹尘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