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统计教材分析素材 苏教版

萌到你眼炸
971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8: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唐太宗年号)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经过第一学段的教 学,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内、班级内、


学校内进行简单的调查,


收集


信息并整理数据;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信息,


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初步利用获得


的数据 开展分析、判断活动。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主要内容有: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


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及其应用。这些内容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具体安排如下表。




1


简单的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




2

< br>分段整理数据




3

< p>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从表格里 可以看到,


本单元的统计仍然围绕数据活动而进行,


进一步体现 了统计是收集、


整理、呈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从表面上看,统计图表、分段整理数据、 平均数等都是传统


的小学数学内容,


但现在教学这些知识,


要体现统计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要突

< br>出统计教学是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活动的过程。



(一)



引导学生看看、填填、画画, 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


计图表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数据的载体,能够简便、


清晰地呈现数据, 方便人们的交流。


第一


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画 图、做记号、写数字等)


,是因为那时的数据比较


简单,


容易表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数据里蕴含的信息,


体 会数据信息可


以表达、可以交流。但是,统计图表毕竟是人们呈现数据的重要方式,在日 常生活、生产劳


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很多、很广,


应该让学生 掌握统计图表的基础知识,


学会应用统计图


表。这就是本单元例


1


的编排意图。


统计表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写在表格的有关栏目里,


人们根据数据所在的栏目,


理解数


据的实际意思。


条形图利用有长有短 的直条表示有大有小的数据,


人们根据直条的长短体会


数据的大 小。例


1


设计了


“调查记录——简单统 计表——条形统计图”


的教学线索,鼓励学


生“数数、写写、画 画”


,引导他们“看看、想想、试试”


,主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和条形统


计图,体会统计图表在呈现数据时的作用和价值。


< /p>


例题首先给出的是一张调查记录,


里面有某个班级学生最喜欢的电 视节目及其相应的人


数,其中的人数蕴含在“正”字里。这是第一学段曾经使用的调查表 ,学生看到每类电视节


目下面的“正”字,会主动算出实际人数。



例题接着给出一张统计表,


已经写出喜欢科普类电视节目的 有


6


人,


喜欢综艺类电视节

< p>
目的有


15


人。要求学生仿照已经写出的两个人数 ,继续填写喜欢动画类电视节目、喜欢体


育类电视节目的人数以及


“合计”人数。大多数学生不会有困难。教学这张统计表应注意五


点:一是说一说统计 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


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哪几个空格要填写 ,


这些


数据到哪里寻找;二是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 人数的方法;


三是学生独立填写空


格里的人数;四是完整观看统 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计表的内容,写出年月,表明统计的


时间,

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五是交流对统计表的初步认识,体会它在表示数据


方面有什么优点。



例题还给出一幅条 形统计图,已经画出喜欢科普类电视节目人数的直条并标出“


6


人”



画出喜欢综艺类电视节目人数的直条并标出“

< p>
15


人”


。要求学生接着画出喜欢动画类节目人< /p>


数的直条和喜欢体育类电视节目人数的直条。在学生画图之前,最好能先做下面几件事情:


一是读读标题,明白现在学习的是“统计图”


;二是看看横轴, 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


目;三是看看纵轴,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 ,


1


格表示


2


人。所以,表示



6


人”的直条应该画


3


格,表示


15


人的直条应该画


7


格半,由此推算出表示

13


人、


12


人的直条各应该是几 格;


四是让学生独立画图,


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 /p>


提醒他们


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教材把统计表和统计图编排在同一道例题里教学,


体现了数据有 多种呈现方式,


每种方


式各有其特点。


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从统计表里能知道些什么?从统计 图里能知道


些什么?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一张完整的统计表由哪几部分组成? 一幅完整的


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从而获得有关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的 体验。



“练一练”


根据自己班级同学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及其人数,


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


内容和例题相同,


但需要先调查,


整理出数据 以后,


再填统计表和画统计图。


为了方便调查,


及时记录信息,教材提供了调查表。学生可以先在小组里调查,再把各个小组的人数汇总,


从而得到全班的人数。



看懂条形统计图以及画直条 表示数量的大小,


是学习条形图的基本要求。


练习七帮助学


生达到这些要求。



1

题的主要任务是看懂条形图里各个直条表达的数量,


体会条形图能直


观表示数量的大小以及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3


题尝试画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条形图里


的 直条不仅可以竖立,也可以横放。如,在表示山的高度时,直条竖立比较形象;在表达河


流长度时,直条横放比较形象。第


4


题先调查我国体育代表团在 第


24



30


届奥林匹克运动


会上获得的金牌数,


再制作条形图。

< p>
通过调查获得数据,


再选择适当形式表示数据,能使学

生具有相应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是统计教学的目的。



(二)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分段整 理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整理数据的经验开


展分段整理的活动



“分类”


是一种常用的整理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


已经能按统计对象的某些特点,


如,


品种、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获得各类的有关数据。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量


按大小分成若干段,分段进行统计,获得各段的数据,并反映到统计表里或统计图上。



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分段整理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方法。




2


教学分段统计,提供了梅峰小学鼓 号队


32


名队员每个人的身高厘米数,以及适宜


穿小号、中号、大号服装的身高数。要解决的问题是:为鼓号队队员每人购买


1


套服装,需


要购买每种服装各多少套。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 按穿小号服装的身高“


130



139 cm




穿中号服装的身高“


140



149cm



、穿大号服装的身高“


150



159cm


”去分段统计,从各身


高段的人数 确定各号服装应购买的套数。


像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出分段整理数据,

既体现了整


理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数据的分 段整理活动。




32


个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比较多。教材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


整理,并提供了用于整理的记录表。这是因为在数据较多的情况下,用画“正”字的方法依


次对每一个数据归类记录,


能避免遗漏和重复。


在分类整理前 ,


应提醒学生看清每一个数据,


确定各个数据属于哪一段,


及时在有关段里作出记录。


分类整理以后,


应把各段的人数相加,


看看是不是


32


个数据,及时检验分段整理的结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