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蒙太奇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
电影蒙太奇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摘
要
:
p>
电
影
蒙
太
奇
手
法
是
在
文
学
创
< br>作
中
常
用
的
方
法
。
古
代
原
始
歌
p>
谣
《
弹
歌
》
p>
、
元
代
马
致
远
的
《
天
净
沙
< br>·秋
思
》
、
毛
泽
东
的
《
沁
园
春
·雪
》
都
恰
p>
当
的
使
用
了
这
种
手
法
。
关
< br>键
词
:
蒙
太
奇
;
剪
辑
组
合
;
原
p>
始
歌
谣
;
元
散
曲
蒙
太
奇
,是
电
影
用
语
,有
剪
辑
和
组
合
的
意
思
是
电
影
导
p>
演
把
许
多
独
立
的
锐
头
组
合
起
< br>来
,构
成
一
部
前
后
连
贯
、首
尾
完
整
的
电
影
片
p>
,来
表
达
主
题
。这
是
导
演
制
作
电
影
的
重
要
< br>表
现
方
法
之
一
,其
实
文
学
创
作
中<
/p>
也
常
用
这
种
方
法
。
早
在
我
p>
国
古
代
的
原
始
歌
谣
中
,就
已
有
了
蒙
太
奇
手
法
的
雏
形
孟
如
东
汉<
/p>
赵
哗
所
著
的《
吴
越
春
秋
》
卷
五
中
的《
弹
歌
》
p>
,内
容
只
有
四
个
词
、八
个
字
,“
断
竹
、续
竹
、飞
土
、逐
宋(
古“
肉
”
字
)
”
,
这
< br>四
个
词
,
就
是
四
个
镜
头
,
四
个
p>
镜
头
组
合
起
来
,
就
形
成
一
幅
< br>完
整
的
古
代
原
始
人
类
劳
动
狩
猎
p>
的
画
面
,真
实
的
再
现
了
古
代
人
类
的
劳
动
过
程
。他
们
砍
竹
、接
竹
、制
造
狩
猎
工
具
,再
用
弹<
/p>
丸
去
追
捕
猎
物
。歌
谣
很
简
短
,但
淳
朴
自
然
,内
容
很
具
< br>体
,有
很
强
的
概
括
力
。事
实
上
,古
人
己
经
有
意<
/p>
无
意
的
使
用
了
蒙
太
奇
手
法
,
正
是
由
于
使
用
蒙
太
奇
手
法
,
才<
/p>
使
得
这
首
《
弹
歌
》
,
如
古
代
一
段
电
影
画
面
,
逼
真
的
记
载<
/p>
了
远
古
时
代
人
类
充
满
自
豪
与
喜
悦
的
劳
动
场
面
,
其
画
面
是
如<
/p>
此
简
洁
清
晰
,
而
内
容
又
是
如
此
的
完
美
动
人
。
元
p>
代
散
曲
家
马
致
远
的
《
天
净
< br>沙
·秋
思
》
就
很
好
地
运
用
了
蒙
太<
/p>
奇
手
法
。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p>
。
夕
阳
西
下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
全
篇
仅
五
句
,
28
个
字
,
纯
粹
用
白
描<
/p>
的
手
法
。前
p>
三
句
,一
词
一
景
,互
不
相
干
,如
果
单
用
,决
不
会
有
特
别
< br>的
含
义
,但
经
过
作
者
的
剪
辑
组
合<
/p>
,其
效
果
就
p>
令
人
拍
案
叫
绝
。这
是
一
幅
多
么
凄
凉
的
画
面
,这
又
是
一
个
多
么
令
人
心
碎
的
p>
意
境
。此
景
,就
己
含
情
;后
情
,已
饱
含
在
前
景
之
中
。片
断
化
的
画
面
、含
义
深
长
的
意
境
,这
实
在
是
一
种<
/p>
奇
妙
的
组
合
,
作
者
仿
佛
就
是
一
位
技
艺
高
超
的
导
演
,
剪
辑
了<
/p>
九
个
普
通
但
又
有
代
表
性
的
景
物
,
然
后
进
行
组
合
,其
效
果
竟
如
此
奇
特
,再<
/p>
加
上“
夕
阳
p>
西
下
”的
渲
染
,竟
是
如
此
的
凄
凉
冷
落
,此
情
此
景
,游
子
< br>们
怎
能
不
喊
出“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的
心
声
呢
?
p>
实
际
上
,前
四
句
景
物
所
构
成
的
画
面
,己
经
< br>将
沦
落
异
乡
的
游
子
内
心
极
度
的
p>
痛
楚
酝
酿
到
了
一
触
即
发
的
境
< br>地
,看
起
来
单
调
的
画
面
,是
简
单
的
叠
加
,但
它<
/p>
们
却
是
感
情
的
的
触
发
物
,是
悲
凉
凄
苦
的
< br>意
境
的
创
造
,是
情
景
水
乳
般
的
交<
/p>
融
,是
蒙
太
p>
奇
手
法
所
产
生
的
特
殊
效
果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是
感
情
火
山
恰
逢
其
时
的
爆
p>
发
,是
直
率
痛
苦
、孤
寂
悲
秋
的
千
古
名
句
,
< br>确
为
元
曲
之
绝
唱
。
p>
毛
泽
东
的
《
沁
园
春
·雪
》
下
阙
中
,
“
秦
皇
汉
武
、
唐
宗
宋<
/p>
祖
、
成
吉
思
汗
”
,
也
如
同
一
幅
幅
剪
辑
出
来
的
单
独
的
画
面
,<
/p>
但
将
这
些
画
面
组
合
,
则
成
为
一
座
历
史
英
雄
人
物
的
画
廊
。
这<
/p>
些
帝
王
,
就
是
千
千
万
万
为
“
如
此
多
娇
”
的
“
江
山
”
而
“
竞<
/p>
折
腰
”
的
英
雄
的
代
表
,
千
秋
史
册
,
如
在
掌
中
。
这
正
是
蒙
太<
/p>
奇
手
法
所
造
成
的
独
特
效
果
。词
作
家
剪
辑
< br>了
历
史
的
峰
头
浪
尖
上
的
英
雄
人
p>
物
,再
通
过
组
合
,则
构
成
了
前
后
连
贯
含
义
< br>完
整
的
英
雄
史
,再
以
此
相
比
衬
,则
更
显
示
出“<
/p>
今
朝
”的“
风<
/p>
流
人
物
”
的
万
丈
豪
情
。其
手
法
之
奇
特
、感
情
之
充
沛
、形
象
之
鲜
明
、气
魄
之
宏
大
,在
文
学
史
上
确
实
p>
是“
前
无
古
人
”
,
所
创
造
的
恢
宏
气
势
,
所
表
达
出
的
伟
大
抱
负<
/p>
和
自
信
,
则
更
是
俯
瞰
古
今
,
傲
视
群
雄
。
因
此
p>
,蒙
太
奇
手
法
在
文
学
创
作
中
是
普
遍
采
用
的
,恰
当
的
使
用
这
种
手
法
,能
使
文<
/p>
章
简
洁
明
快
,主
线
清
晰
而
效
果
独
特
,也
更
能
显
示
出
作
品
的
想
象
力
,创
造
出
超
凡
的
意
p>
境
,从
而
更
好
的
表
现
主
题
。
古诗词意境与影视思维
推荐:本文利
用视觉思维德理论分析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对于我们对视觉思维理论,
对
利用影视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是人脑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机能,把它定义
为: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
间接的反映。
”
简言之,思维就是人脑凭记忆和想象对客观现实
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钱学森认为思维应包括
形象、逻辑以及二
者结合的创造思维三种。长期以来,影视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形象思维,结合
阿恩海姆的观
点,
笔者认为影视思维应是创造思维,
因为在人的眼睛视物之初
就已经蕴含了主
动的逻辑抽象行为了,它是一种结合形象与逻辑的创造思维。
对于文字的理解,一般而言属于逻辑
(抽象)
思维,诗歌也不例外。
而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
却不乏通过抽象的文字描绘世间美景的佳句,
吟咏之间
,
就仿佛在人脑海中播放着一幕幕影视
画面,历历在目、栩栩如
生。通过分析思考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对影视艺术基
本思维的构建颇有可
堪借鉴之处。下面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分析一下影视艺术工作者
应具有的基本思
维模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其四句话分别代表了影视艺术的一种基
本思维。
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镜头感:直观形象的视觉思维
我们在遣词造句写作文时是见不到具体形象的,
运用的是抽象思
维,
即使写汉字也是如此。
但一个电视人在制作影视节目时,<
/p>
从始至终都必须与具体形象打交道。
他必须学会用形象和声
音的组合来完成一部影片,因此,
对影片的基本单位——镜头必须有清
晰的认识。
这就需要我
们建立一种对于镜头(构图、
景别、
角度、运动、
组接)的感觉,就象我们说话
时的语感一样。
因此,影视艺术的最基本的思维应是直观形象的视觉思维,即运用镜头的
感觉和意识,
它包含
下面两个方面:
1
、用视觉形象说话
镜头感的建立,首先应在于对具象(即形象元素)的把握。任何镜头都必须由具体的物体
构成,空无一物的空镜头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里,
选择
并运用合适而具体的视觉形象说话就显
得非常必要了。
以《山居秋暝》为例,无论是谁,读完全诗,必然在头脑中
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的黄昏迷
醉图,理解那诗情画意之中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
追求。尽管仅就文字而言,
没人能
看得到那具体而微的美景,但
头脑中浮现的这幅图画却是人人相似的。
如果我们要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拍成风光片的话,应如何表现呢?我想,
镜头中应不可缺少两个视觉形象:山与树。山好理解,树从何来呢,诗句中并未提及树呀?理
由有三:其一,在山中,秋之体现以植物最为贴切,树必不可少;其二,雨已下过,“新雨”
如何体现?还得靠植物,树叶的颜色、长势无疑最能体现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其三,山既空,<
/p>
何来浣女?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王维
《鹿柴》
)
< br>啊!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王维
《桃
< br>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
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由此可见,树在这句诗
意的影视表达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影视的表达离不开具体的物,而对物的表达,就必须依
p>
靠镜头了。
2
、用视觉的非形象元素表意
对相同的诗句,
尽管我们感知的图像大致相同,
但不同的人,
其头脑中的图景也必有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何
处呢?体现在对具体形象的限制词中,
换言之,
体现在具象所处
的具体环境
中。
仍以第一句诗为例,诗句中提到的具体的物有二:山、雨。对“山”的限定是“空”,对
“雨”的限定是“新”,同时对“山”、“雨”进行时空限制的是“晚”和“秋”。不同的人
之所以能体会到不同的
“空山新雨后”
的意境,<
/p>
不是对山和雨这两件具体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而是对山之“空”
、雨之“新”、天气之“晚来秋”有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
由此可见,人们对相同语境的不同理解,其差异不是来自物
本身,而是来自物所处的这些
限制中,
也即具体的形象元素与其
它系统的联系。
影视艺术作品在表现这些联系时就需要用到
非形
象元素了。
非形象元素指的是具
体形象元素的构成方式及其运动状态,在影视艺术中包括构图语言、
景别语言、角度语言
。
首先,如何用影视镜头来表现
“空”呢?有人可能拍出一个光秃秃的荒山来,这是对具象
最表层的理解,但却曲解了诗
的原意。其实,
“空”的意念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并不意味着空无
一物,有时“充满”的实物恰恰可以映衬出“空”的意境,因为,没有满,哪来空呢?这正是
意境中的辨证法。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没有背景的满,就没有主体的空。因此,表现山
之空,恰恰要用林之密,而且景别不能太小,以全景、远景为宜;并且林中应有三两人影、绰
约人声,以有衬无;剪辑速度以中速为宜,镜头以静态为妙,以人影点缀画面内部的动态。
其次,如何表现“雨”之“新”?直接表
现落雨是最笨的了,因为此时已为雨后,空灵、
清新,没有了落雨的嘈杂、牵挂,又是一
番新境界。但雨既过,如何表达呢?一言蔽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