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人物
湖南省二本学校排名-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下册答案
医学人物
歧伯
年代
公元前二十六
世纪
朝代
战国时期
书名
简历
歧伯
歧伯,北地(今庆阳市)人。约生
活在公元
前二十六
世纪。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
中医
理论的奠基者,华
夏民族人文始祖。
歧伯生
而神灵,
长而博识,
能洞察大地阴阳,
四时运气之理,精通医术药理。曾与黄帝论医,
黄帝以师事之。
《汉书音义》曰:
歧伯,黄帝大
医,属
使主方药
,黄帝使
< br>其尝味草木,并与其
论医,黄帝问,吱伯答,两年间,歧伯回答了黄
帝提出的
1080
个问题,黄帝遂尊他为
天师
。
< br>
战国时期,医学家们将黄
帝与歧伯的医论谈
话整理成《黄
帝内
经》流传至今,是我国最早的
医学经典著作,史称
医
书之祖
或
歧黄要术
< br>。
图片
黄帝
黄帝
出生在轩辕丘
(今新
郑市)
,并在此建
立了中
国历史上最早、
最古老的
国都。
•
至今新郑市仍保
存着黄帝文化遗址<
/p>
20
多
处,
其中
包括明代重修的
轩辕故里遗址。
每年的农
历二月二,即黄帝举龙
旗、号天下、登基建都的
这天,都要举
办以
“
寻根
拜
祖
”
为主的
“
炎黄文化
节
”
。
中华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
说的
“
炎黄子孙
”
中的
“
黄
”
即
指黄帝。
《史记》称其
“
以土德王,故号黄帝。
”
传说曾居
姬水,姬姓(一说姓公孙)
,生于轩辕之丘
(
河南新郑县西
北
)
,
称轩辕氏,国于有熊
(
今河南新郑县
)
,亦称有熊氏。
系有熊国(或族)国君少典氏之子。
十五岁继承王位,
阪泉
(河南涿鹿县东)
一战,
击败
炎帝神农氏八世,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涿鹿
(今河南
涿鹿县)再战,擒杀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后有很多发明
创造,如纪时、数学、军队、音乐、衣服、医药、文字、
铸造、舟车、弓矢、房屋等。
《晋书
天
文志》上说
“
黄帝
坐太微中,含枢纽之
神
”
,即天上五帝中的中央之神。道
教
尊为
“
中央黄帝玄灵老一炁天君
”
p>
,南朝陶弘景在其《真
灵位业图》中,列黄帝于第三神阶之左,称为
元圃真人轩
辕黄帝。
医缓
春秋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
在春秋时期之前,曾有过医巫不分
的蒙昧时代。
那时,
专职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人们患了病,
常常找
“
巫人
”
来医治。
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方面,都发生了重
要的变革。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诸侯争霸。那时,
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
100
多个,
< br>为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激
烈的战争。
经过
300
多年的兼并战,
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
少,强国更强了,弱国更弱了。社会经济也破旧立新,生
产力得到发展,<
/p>
贵族独占土地的制度逐渐打破,
普通百姓
得到了私有土地。
科学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
人们使用铁
制的农具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在《春秋》里,有了世界上
最早对
“
日食
”
和
“
哈雷慧星
”
的记载。
在思想界也发生了变
革,
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出现了,一位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医学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这便
是医学开始逐渐摆脱
巫术的束缚,
一步步走上独立发展的
道路。
专职医生出现在民间,负责宫廷医疗的高水平的医
生也不乏其人。医缓就是当时最为
著名的专职医生之一
医和
春秋时期
医和,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著名专职医生,他行
医的年代比医缓
稍晚,他医术超群,有与医缓同
样的名气。
据《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鲁昭公
元年(公
元前
541
年)
,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
派医和去给晋平公治病。这一年,刚好是
医缓为
晋景公诊病,留下“病入膏肓”的典故的
40
年之
后。
那时的王公,大都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晋
< br>平公也是如此。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后,说道:
“君
王的病
已经不能治了。这种叫做‘蛊’的病,病
因不是鬼神作怪也不是饮食失调,而是因为过分
亲近女色,沉迷于女色而最终丧失了意志,心志
迷惑淫乱,人也
就发昏发狂,将要亡故了。
”
晋平公听后问道:
“难道女子就不能
亲近吗,
难道你要让我禁绝情欲吗?”
医和回答说:
“情欲
一定要有节制。
”
接下来,
医缓援引前代帝王欣赏
音乐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凡
事要适可而止,
否则就会造成疾病的隐患。医和还说,君子接近
女性时要有节制,要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医和指
出:
“天
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
阴淫
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
”最后,医和对晋平公说,若
亲近女色晦淫过度,
就会得内热蛊
惑的疾病,
“今
君不节,不时”能不发展到这种地步吗?(他列
举出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候,
这六种气候过度必会造成相应的疾病。气候过度
变化、饮食起居不节,都可
以让人生病。
)
医和的这一番议论疾病成因的话,让我们看
< br>到当时的医生对疾病的病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着阴阳学说
、人与自然息
息相关的论点。医和首次提出了“六气致病”的
论
点。至于医和对性生活问题的论述,他关于人
应该节欲的观点,无疑体现了中医养生学思
想。
医和的这些见解,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正
确的。由于
医和对性生活问题的见解是针对王公
而阐发的,所以也是宫廷养生的一篇精彩的早期
p>
论述。
p>
后人出于对医和、医缓高明医术之崇敬,以
“和缓”并称,誉称名医
。
扁鹊
约
生
于
周
p>
威
烈
王
十
九年
(公元
前四
O
p>
七
年)
,卒于
赧<
/p>
王
五
年
(
公
元
前
三一
O
年)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
于周威烈王十九年
(公元前四
O
七年)
< br>,
卒于赧王五年
(公
元前三一<
/p>
O
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
是他的
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
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
走到哪里,
就为那里带去安康,
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
此,
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
越人在
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
创新,
成为一个学识渊博,
医术高明的医生。
< br>他走南闯北,
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获得人
民普遍的崇敬
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秦越人
仓公
汉代
汉代医
家。系名医淳于意之别名,因其尝为齐国
之太仓长而得名。
仓公
列传
.
太仓公者,
齐太仓长,
临菑人也,
姓淳
于
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
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
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
传黄帝、
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
/p>
治,及药论,甚精。
淳于意
淳于意
淳于意,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
205
年,卒年不
详。因做过主掌租税及俸禄的太仓长,故尊称他为
“
太仓
公
”
,简称
“
仓公
”
。
他谦虚好学,活学善用。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
p>
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没有疗效。于是拜淄川的名医公
孙光为师,
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
很器重他,
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不久,公孙光发现
他已没什么可教淳于意
的了,
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
医。
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
阳庆为师。
70
余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
进,便将自己所
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讲解他。出师后的
第二年,
淳于意开始挂
牌行医,
叁年后,
成为著名的医生。
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则视病
人的实
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齐王身边
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
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
病情加
重了,于是请来淳于
意。意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
“
你
得
的是内热,
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
而加重病
情,千万不要再服。
”
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
说:
“
扁鹊曾言,
‘
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
’”
淳于
意菀尔一笑:
“
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
这样说过,
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质、嗜
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
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
/p>
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这
充分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
创立诊籍
发展医学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
是为平常的事,
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
但诊籍的
初创却非易事。齐
王诏问淳于意:
“
你给人治病,疗效很
好。
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
病情
如何?
”
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
者的籍贯、
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形
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
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
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
记仓公传》记载了
25
例病例。治愈
15
例,不治
10
例,
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
脑
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病案中曾
记载
: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
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
p>
“
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
部疼痛不能俯仰,
小便亦难。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
疗。这叫做
‘
肾
’
。
”
宋健说:
“
实这样。
”
他服用淳于意给他
调制的
“
< br>柔汤
”
,
18
< br>天后病就痊愈了。
此病类似现代的急性
腰组织损伤。另有
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
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
长说:
“
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
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
”
< br>及至春天,
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
吐血而死。这大概相当
于现代血液
病。
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
p>
又给我们
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
不仅仅采用药物治疗,
还广
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
王病了,
淳于意前去诊
豚。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
而引起的头痛、
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
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
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
兑、陷谷、丰隆叁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物
理降温,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
是现代高热
病人常用的
降温方法,
但在二千年前的汉朝,
不啻是一发
< br>明创造。
华佗
华佗,
字元化,
沛国谯
(
今安徽省毫县
)
人,
生于公
元
2
世纪初叶,
死于公元
208
< br>年以前。
他年轻时,
即
“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
,是东汉
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伦精通内、外、妇、
儿、针灸各科,
尤以外科著称。
早在
1700
多年前,
华佗就首创出
“
麻沸散
p>
”
这
一中药全身麻醉剂,并应用于腹部外科
手术。进
行这种全身麻醉手术,
在我国和全世界是第一位。
p>
华佗发明的
“
麻沸散
”
,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的
中药麻醉均是在其启发下发展起
来的,同时在世
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占
有重要的地位。
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一
说今南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
曾跟同郡张伯祖学
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
医名大振,
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
仲
景
生
活
在
东
汉
末
p>
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
元
196
年)起,十年内有三
分之二的
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
十。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
,广泛收集
医方,写出了
传世巨著
《伤寒杂病论》
。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
则,
是中医临
床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
《伤寒杂病论》
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造了很多剂
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
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
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
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
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
经典著作,
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
高平人)人,
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
210
年。他学识渊
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
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
寒论》
,一是著述《脉经》
。
皇甫谧
皇甫谧(
215
~
282
),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
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
河南新安
(今河南绳池县附近)
。
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
,
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
二十
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
著名文人。《晋书·皇甫谧传》说他
“有高尚之志,以著
述为务”,林亿在校《甲乙经》的序言中称他“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当时晋武帝曾征召他入朝为官,
他婉言辞绝,在他
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
的愿望,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
仰慕之
情,
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
”。
晋武帝爱惜其才华赐给
他很多书。由于他身体素弱,加之长
年劳累,也卷入当时
社会上服食之风,
后来竟罹患风痹
,
右脚偏小,
十分痛苦,
几至自杀,自此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林亿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1995
)
。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若不精通医道,虽有
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
深地,无以济之,
此因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
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
印本
< br>1995
)。
在原有的医学理
论的基础上,他除广泛阅读各种医书外,
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三部书
中针灸,加以整理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
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
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p>
历代对之评价甚高。
王焘认为
皇甫氏“洞
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
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
》盛赞皇甫
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为历代研习
针灸学的必读课本。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还有不
少文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影
响较大者有《高士传》、《逸
士传》、《玄晏春秋》、《帝王世纪》等。
葛洪
< br>约
283
—
363
晋朝人,东晋道士、
名医,学识渊博的炼丹家。
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今属江苏人。精通医学,
又精通炼丹术。曾封为关内侯,后隐居广东罗浮
山炼丹。著有《抱朴子
·
内篇》
,详载炼丹之法,
< br>书中涉及许多化学方面的知识和化学实验,内容
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
具体。其主要
贡献有:①列举了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
的
操作要点;②最早记录化学变化的可逆性和物
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③叙述了金属间可
以置
换的实验事实,制得了一些合金。此外,他还著
有医书
p>
《肘后备急方》
、
《神仙传》
和
《本草注》
等。
内容丰富,对结核病、恙虫病均有记载。限于历
史条件的限制,其著作
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
扬服用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但他仍不愧是我国历
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
视。
陶弘景
(
456-536
年
)
是今江苏南京人,
去世后被尊为贞白先生。
他是道教
历史上重要的代表,
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
献。他深得皇室的宠信,被任命为高官,专门负责宫廷
子
弟的文化学习和教育。
后来陶弘景
辞去官职隐居,跟随
道教大师游学,
并学会了符图经法。他广泛
游历了许多名
山,试图寻访仙药。当时的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多次派人
< br>礼聘他做官都被他回绝。但他却经常为朝廷大事出谋划
策,
被当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
他的思想源于
老庄
,
并
受到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
同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他
主张儒、
佛、
道三家合流。
他还擅长书法,
在医药、
历算、
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 br>另外,他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
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写成
《本草经集注》七卷,里面
所载药物共有
730
种,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外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
雷
巢元方
到了隋朝,中医学已经经历了
100
0
多年的风雨,也在各
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
杰出著作。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
内经》、
方书之祖
《伤寒论》、
药学专
著
《神农本草经》
等。
至此,
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
学术体系也基本
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
中医理论方面
的著作,
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
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
/p>
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
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
。至此,才完成了对
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
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
准确的分类与描述,
其内
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
最
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
他
知识渊博,
医术
高超。据《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管麻叔
谋,患了
“风逆”证,不能行动,头晕恶心,每天只好卧床。巢元
方为他诊病后,
认为是风邪侵入腠理造成的,
病的部位在
p>
胸臆之中。便叫他用嫩肥羊蒸熟,掺上药粉同食,麻依法
服后,很快
就好了。从此便常服此方以自养。巢元方在治
疗过程中,灵活掌握,可以做到药食同疗的
地步,可见医
术很高。而这种小方治大病、食药相合的治疗方法,足以
< br>见得医者的强闻博识,聪颖敏锐。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
的书,
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
却有很强的
资料价值,
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
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
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
牛,
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
步。
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
其中讲道:
寸白虫会一段段的增生,逐渐长大达四、五尺长,这与现
< br>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
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
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
这是
一种发
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
当
接触到漆以后
,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
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
< br>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
对于
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
。
书中还对传染病,
如肺结核、
天花、
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
流产。在养生
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文中提出刷牙是保
证牙齿健康的关键。
甚至还描写了肠吻合手术的步骤、
方
法、
缝合以及护理等。可见当时的外科手术也是比较发达
的。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
依据之一,
该书内
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
一部不可多
得的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
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
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
方
面的内容看,
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
面周到、
分析透彻的程度。
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
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
的研究和著述,这方
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
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
直到今天的医学
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孙思邈
孙
思邈,是京兆东原人
(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
人,出生于隋开皇
元年,
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
102
岁
(也有说他活了
141
岁)
,他是我国乃至世界
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
药物学
家。历史上,被人
们尊为
“
药王
”
。
孙思邈
7
岁
时读书,
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
< br>字的文章,到了
20
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
,
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
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
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
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
太宗即位后,召他
入京,见到他
50
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
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
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
!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
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
怎么会是
虚言呢?”皇帝还
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
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
赐他良驹,
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
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
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
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
卢
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
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
分精彩,也
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
如指
掌的人,
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
/p>
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
互更替,
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
而为雨;愤怒起
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
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
,昼行夜
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
p>
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
就是人身的
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
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
< br>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
人体气
血上冲则发热;
气血不通则生寒;
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
气血
下陷成痈疽;
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
气血枯竭
就会精神衰竭。
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
< br>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
“胆欲大而心
欲小,
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
自信而有气质;
“心小”是要
如同在薄冰上行走,
在峭壁
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
是指遇事圆活机变,
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
不夺利,
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
< br>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
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
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
尤其对医德
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
金方》
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
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
他本人,也是以德养
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
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宇妥
*
元丹
贡布
王冰
王冰,又作王〇
(
左石右
永
)
,号启玄子,又作启
元子,唐代医学家;约生
于唐景云
元年(公元
710
年)
,
卒于贞元二十年
(公
元
80
5
年)
,里居籍贯不
详
,
唐
宝
应
中
(
公
元
762
—
763
年)为太仆令,
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其喜
欢研读
《黄帝内经》
,曾
“
于先生郭子斋堂,
受得先师张公
秘本
”
。王氏鉴于《黄帝
内经》传至唐代,已无完本,只
有残卷流传。
当时
《素问》
传本篇目重叠,
错误脱简甚多,
难于理解和施用。遂精勤博访,收集多种传本,以《全氏
注黄帝素问》为依
据,将张公旧藏之卷与手中残本对勘,
比较校订.重新整理编次注释《素问》
,并补入《天元纪
大论》等七篇大论。自天宝九年(公元
< br>750
年)至宝应元
年(公元
7
62
年)
,历时
12
< br>年之久,注成《素问》
24
卷,
合
81
篇,世人称之为《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 br>。
《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又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简称《黄帝内经素问》
、
< br>《素问》
。
《素问》原书
9
p>
卷,
81
篇,王
氏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均用朱笔
书其文,使古今字分别不相杂糅;在注
释方面,广泛引证
多种古籍,对原文详细注释。
《素问》内容层
次大致为: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经穴、运
气、四诊合参、诊断、治疗、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
方、针灸等。王氏使《素问
》藉以流传,至今仍然被中医
药界奉为经典,
对于保存和整理古
代医籍,解释吉奥文义
有所贡献,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已佚
。世传还有《玄珠
密语》
10
卷,
p>
《昭明隐旨》
3
卷,
《天元玉册》
30
卷,
《元
和纪用经》
l
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鉴真
鉴真大师(
688 -
763
)
唐代高僧
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者。本姓淳于,
扬州江阳(江苏扬州)人。十四岁出家,十<
/p>
八岁由道岸禅师受
「菩萨戒」
,
二十岁去洛
阳,
长安游学,
二十一岁在长安由弘景禅师
受
「具足戒」
< br>。
他还得到大唐许多高僧的教
诲,
学了佛教艺术,
医学智识。
此后回到扬
州大明寺。天宝元年(
742
年)应日本学问
僧荣睿,
普照等邀请,
六次东渡,
五次被风
浪所阻,
最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天宝十
二年到达日本,
日本朝廷十分重视,
天皇派<
/p>
遣特使向鉴真宣读诏书,表示慰劳和欢迎,
并授鉴真为传证大法师
,
请他在奈良著名的
东大寺设坛传戒。
日本的天皇,
皇后,
皇太
子先后登坛,
请鉴真授戒。
接着,
鉴真又为
440
多名僧人授戒还有
80
< br>人舍弃旧戒,由
鉴真重新授戒。
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
的开始。
由于鉴真的努力,
日本才开始戒律
一宗,而鉴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不但带去日本中国的佛教,
还带去了中
国的建筑,
雕塑,
医学等技艺,
他的弟子中
多数长于汉诗。
这些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积
p>
极作用。
昝殷
昝殷
唐代
妇产科学家。蜀(今四川境内)人。精医理,官
至随军节度、医学博士,于宣宗大中(<
/p>
847-860
年)年间
收集有关经闭、
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之医
方,编成《产宝》三卷。公元
< br>897
年,周颋补益并序,现
传本作
《经效产宝》
三卷,
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
另有
《医方类聚》
辑本。
又撰
《食医心鉴》
三卷
(
《宋史
·
艺
文志》作二
卷)。
王惟一
王惟一(约公元
987
~
1067
年)
p>
王惟一(约
公元
987
~
1067
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载其
传,
宋代著名针灸医家。
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
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 br>
钱乙
钱乙,
字仲阳。
祖籍浙
江钱塘,后
祖父北迁,
遂为东平郓州
(今山东
郓城
县)
人。
约生于宋
明道元年(公元一<
/p>
O
三二年)
,卒于政和三
年
(公元一一一三年)
。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
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
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
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
视之为儿科的
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
“
儿科之圣
”
,
“
幼科之鼻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
< br>“
专
一为业,垂四十年
”
。
沈括
沈括(
1031-1095
)
,
字存中,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
p>
北宋时期
著名的科
学家,他
同时又是
一位杰出
的政治家
和
军
事
家。
<
/p>
在天文学方面,在司天监期间,沈括为提高仪器
的精度进行了大量
工作,曾改制
浑仪
、浮漏和景
表等天文
仪器,撰《浑仪议》
、
《浮漏议》和《景
表议》
;
亲自观测天象,
绘制测定北
极星位置的图
二百多张;并曾在几年内坚持观测表影和漏壶的
运
行,由此提出了因太阳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时
差现象;在晚年,他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
《十
二气历》
,这种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在物理学方面,
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比欧洲早
四百多年。
晚年,沈括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
< br>潜心写作,将平生见闻和科学研究记载于《梦溪
笔谈》
之中。书中涉及科学条目二百多条,内容
包括数学、天文、气象、地质、地理、地图、物
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和医
药等许多领域,
是世界科技史中的一份宝贵的遗
产。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
人们将小行星
2027
命
名为
“
沈括小行星
”
< br>。
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今江苏盱眙)人。出
p>
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
徽宗苦脾疾
,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行,
杨氏却反对根据运气巡方用药。崇宁年间<
/p>
(1102
~
1063
< br>)
泗州处决犯人,
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
/p>
察验
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画工
p>
所画,撰成《存真环中图》(又名《存真图》)一卷,可
借已佚。<
/p>
唐慎微
<
/p>
唐慎微,
约生活于
11
< br>~
12
世纪间
对经方深有研究,
知名一时。元祐年间
(1086
p>
~
1094)
应蜀
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
(
当时成都府东南
郊
)
,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语言朴讷,容貌不
扬,但睿智
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
风雨无阻。
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
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
因此学者喜与交游。
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
必录而
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为唐氏编撰《经史证
,
字审元。
原籍蜀州晋阳
(
今四川崇庆
)
,
出身于世医家庭,
类备急本草》增广见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1082
~
1083
年间,
尚书左亟蒲传正看
过该书初稿后,
要保荐唐氏做官,
但唐氏拒而不受,继续修订增
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
1098
年以后定稿。完成全书
31
卷,反映了宋代药物学的
发展水平。
p>
唐慎微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
著,刊行之后,产生了
重大的国内外影响。
朱肱
宋代医学家。字翼中,号
大隐先生、大隐翁、无求
子,人称
“
朱奉议
”
,乌程
(今浙
江吴兴)人。因进
谏未纳而隐居,专心医
药。醉心于《伤寒论》
之
研究,历时二十载,先著
成《伤寒百问》三卷,后
又更名《南阳活人书》二
十卷。
此时适宋朝大兴医
学,遂以朱氏为医学博
士,以其书广散天下,强
调伤寒证需识经络、
辨脉
证、精医理。又自撰《内
p>
外二景图》,系有关经络
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
的表里阴阳。
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
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
断和治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
不知邪气所在。
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
著书,
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
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
士。
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
州人),元祐三年(
1088
)进士,
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
朱肱(约<
/p>
11
世纪至
12
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
脏腑之著作,未见行世。
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朱肱先于大观二年(
1108
)著成《伤寒百问》
一书,流传
过程中渐有残缺。至大观五年(
1112
),张蒇据朱肱亲传
缮本予以修订增补,终成
20
卷,改称《南阳活人书》。
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许叔微
许叔微
(1079
~
< br>1154)
许叔微
(1079
~
115
4)
,
字知可,
宋代真州
(
今江苏仪征县
)
人,
p>
幼年家贫,
11
岁时其父母于百日内相继病
逝,
绍兴三
年
(1133)
考中进士。
以曾任集贤院学士,
故又被称为许学<
/p>
士。
许氏对《伤寒论》研究颇深,著有《伤寒百证歌》、《伤
p>
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书。许氏对杂病辨证亦有
独到之处,
所著《普济本事方》,载方
390
余首,对不少
相似病证提出了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
在理论上,
许氏
对
脾与肾的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
他认为补脾须先补肾,
若
肾气不足,真气虚衰,自不能消化食物。对后世脏象学说
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许氏除传世的《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伤寒
九十论》、《伤寒百证歌》外,还撰有《仲景三十六脉法<
/p>
田》、《伤寒类论》、《治法》、《辩类》等,但均已散
佚。
p>
成无已
成无己
,
约生于
1063
年
,
卒于
1156
年
,
宋代聊摄
(
今
山东阳谷县
)
人,靖康<
/p>
(1126
年
)
后,聊摄地入于金,
遂为金人。他家世儒医,才识明敏,记闻赅博,他
< br>精伤寒学,钻研数十年。著有《注解伤寒论》
10
卷
p>
(1144
年
)
、
《伤寒明理论》
3
卷
< br>(1142
年
)
、
《药方论》
1
卷等
。
以经注论
,
以论证经
,
辨证明理
,
为注解
< br>《伤
寒论》的第一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创
始
艰难,厥功甚伟,给人无穷启迪,深得医家赞誉。
宋
·
严器之评论道
:“
聊摄成公
,
议论赅博
,
术业精通,
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
七法之内,分析异同,
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
阴阳,使表里以昭然,傅汗下而灼
见;百一十二方
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
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宣
......
刘完素
刘完素,
字守真,
自号通元处士,
约生活于
11
10-1209
年。
是金时的河间人,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刘河
间”
。他是当
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
大家”
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
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
论”
;
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
作“寒凉派”
。
<
/p>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
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
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
形成了很多的学
术派别。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
百家的时期。所谓“金元四
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
生活的河间地区,
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
战场之一。当时天
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
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
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
书中的药物,
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
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
他仔细研究《
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
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
的主张,
结
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
病。
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张洁古
金医学
家。名元素,易州
(
今河北易县
)
p>
人。
认为治病不应完全拘泥古方,
并创药物归经
及
药性
气味厚薄、
升降浮沉
的理论,
对后
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
著有
《珍珠囊》
、
《医
学启源》等
。
张子和
张子和
,
名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
约生于公
元
1151
年(金
·
< br>天德三年),卒于公元
1231
年(金
< br>·
正大八年),
享年约
80
p>
岁。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子
和是金代大医学家,<
/p>
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
对后世有
很大
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
张从正起先在浑
源
(今山西浑源县)
刘从益门下学医,
后来师从刘完素之学,
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
药多主
寒凉,治病每多取效。在大定、明昌年间(
1161
-
1196
)
,
就以医术
名闻天下,
至金
·
兴定时期
(
1217
-
1222<
/p>
)
,
金宣
p>
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
但不久,
张便
辞职归
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
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过着放诞无拘的生活。
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
术,
讲明奥义,
辨析至理,
将医理传给
他的门人弟子。
张从正的著作有《
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
集,
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
床经验收集起来,
辑为一书,
名曰
《儒
门事亲》
。
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
必明医理。
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
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
《撮要图》一卷;
《治病杂论》一卷;
《三门六法》一卷;
河间先
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
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据云,
只有前三卷(《儒
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
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
< br>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
有断、有论、有疏、有
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
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
对汗吐
下三法的运用,
从理论到实
践都作了详细论述。
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
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不仅阐述了
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
《伤寒论》
的三法内容,
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
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
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著:
《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
p>
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李东垣
李东垣
(
1180
~
1251
< br>年)
,
名杲,
字明之。
金元间真定
(今
河北省保定市)人。倡导:
p>
“
人以胃气为本
”
。善温补脾胃
之法,后称之为
“
补土派
”
。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
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
医,学了
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
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
科。
他在医学
上的主要贡献,
p>
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
通过自
己
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
“
补土派
”
的理论,为充
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
作有《脾胃
论》
、
《内外伤辨惑论》和
《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
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
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
则元气衰﹔元气衰,
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
的一个基本论点。据此创制了
“
甘温除大热
”
之法。李氏根
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
,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
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并通过实践
,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
深入细致的阐发,
给后
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
氏主要著作有:
《内外伤辨惑论》
,成书于公元
1231
年,
全书共二卷;
《脾胃论》
成书于公元
1249
年,
全书共三
卷;
《兰室秘藏》三卷;
《药象论》一卷;
《医学发明》
、
《伤寒
会要》等。
陈自明
宋医学家。字良甫,抚州临川
p>
(
今属江西
)
人。
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谕。
遍行东南各地,
访求医学
文献,
采集各家学
说之长,
附以家传经
验,
辑成
《妇人大全良
方》。另著有《
外科精要》等。陈自明,字
良甫,
临川城西人,
南宋著名医学家,
我国
最早的妇产专家。
嘉熙元年(
1237
年),陈自明编
成《妇人大全良方》<
/p>
24
卷,把妇科病症归
纳为调精、坐月、
难产、产后等八大门类,
理论精辟,
见解独到。
书中有关乳岩
(即乳
癌)
的论
述,
为世界首创。
此外,
还著有
《外
科精要》一书传世。
陈自明与崔嘉彦、
严用和、
危亦林、
龚廷贤、李木延、龚居中、喻昌、黄
宫绣、
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临川
区台办)
王好古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
/p>
今河北赵县
)
人。王氏自
小聪明好学,成年后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他少时曾经与
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
(
年辈较李氏为晚
)
< br>,
后来又从师兄
李杲学医。
王好古以儒者而习医,特别喜好经方。其造诣很深,后来
p>
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
术思想,<
/p>
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
视,有较大的影响
。
王好古一生著述较多,可考者达
2
0
余种,其中《医垒元
戒》
12
卷、《阴证略例》
1
卷、《汤液本草》
3
卷、《此
事难知》
2
卷,乃王氏代表作,备受后世医学家之推重。
现存尚有《伊尹
汤液仲景广为大法》
4
卷、《斑疹论》
1
卷均佚。
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
藏,赵州(治今河北赵
县)人。学医于张洁古、李东垣。曾任赵州医学
< br>教授。著有《医垒元戎》
、
《汤液本草》
、
《此事难
知》
、
《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有所阐发。
罗天益
(1220
< br>~
1290
年
)
元代
< br>罗天益
(1220
~
1290<
/p>
年
)
,字谦甫,元代真定路嵩城
人
(
今河北嵩城县
)<
/p>
。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精。李
杲晚年
(1244
年以后
)
,学医数年,尽得
其术。李杲
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
“
东垣之学
”
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1
年后,他自师门
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
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
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
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
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
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
自己的体会,于
1281
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
卷。
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
思想遥承于
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
药
性药理的运用的
“
易水学派
”
特色,成为易水学派
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p>
他的主要
学术思想反映在《卫生宝鉴》一书中,
他还撰有《内经类编》
、
《药象图》
、
《经验方》
、
《医
经辨惑》
(
见刘因《静修文集》
)
等书,均佚。经过整
p>
理的张元素的著作有《洁古注难经》
。
危亦林
危亦林(
1277
~
1347
)
,字达斋,元南丰人,医学家,江
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其五世祖危云仙是宋
朝本地名
医,祖父危碧崖早年习医,师事周伯熙,对医理有较深研
究。危亦林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大后,对祖传医
术有着深厚兴趣,
将祖传医书及验方详细加以阅览、
研究,
并在行医
过程中进行验证和修改,
其医道日益精进。
他通
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尤擅长骨科,成
为当地有名望的医家。
天历元年(
1328
)
,危亦林任南丰州医学学录,后改任
官医副提领,
协助提领掌管医事政令,官至南丰州医学教
授。
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将古籍医书中所载验方和祖传
秘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
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
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
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
10
年,于
至元三年(
13
37
)著成《世医得效方》
,
20
p>
卷
50
余万字。
经
江西官医提举司报送元朝太医院,
太医院行文河南、
江
浙、江西、湖广、陕西五行省官医提举司(其他行省未设
此职)重校,然
后经太医院核定,于至正五年(
1345
)刊
< br>刻发行,成为各行省使用的医疗手册。
危亦林在
《世医得效方》
中,
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
验,
“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
资考据”
。其中正骨的医术尤
为独创。
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
详细的记述。其整复脊椎骨折“悬吊复位
”法,比英国达
维斯
1927
年提出的
悬吊法早
600
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
──草乌散(用蔓陀罗花配制)
,进行全身麻醉的记录,
比日本
人华冈青州早
450
年。
该书被清朝收
入
《四库全书》
子部。数百年来
p>
,
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于世。
1964
年,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
朱丹溪
朱
丹
溪
p>
(
1
2
8
1
—
1
3
5
8
)
,
< br>名
震
亨
,
字
彦
修
,
义
乌
县
(
今
p>
义
乌
市
)
赤
岸
人
。
他
所
居
的
< br>赤
岸
村
,
原
名
蒲
墟
村
,
南
朝
时
p>
改
名
赤
岸
村
,
继
而
又
改
为
丹
< br>溪
村
。
所
以
人
们
尊
称
他
为
“
丹
p>
溪
先
生
”
或
“
丹
溪
翁
”
。
末
< br>丹
溪
倡
导
滋
阴
学
说
,
创
立
丹
溪
p>
学
派
,
对
祖
国
医
学
贡
献
卓
著
< br>,
后
人
将
他
和
刘
完
素
、
张
从
正
p>
、
李
东
垣
一
起
,誉
为“
金
元
四
大
医
家
”。
忽思慧
忽思慧
,公元
1314
年至公元
1320
p>
年间,他在元宫廷任
饮善太医,
负责宫廷中
的饮膳调配工作,专门从事饮食营
养卫生的研究,
是当时有名的
营养学家。忽思慧对各种营
养性食物和滋补药品以及饮食卫生、
食物中毒等,
均有深
入的研究。他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是
我国古代第一
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
是很有价
值的科
学著作。
< br>《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各种食品。卷二讲原料、
饮料和
< br>
食疗
。卷三讲粮食、蔬菜和肉类
、水果等。
忽
思慧在书中强调营养学
的医疗作用,他认为最好少吃药,
平时注意营养调剂;不吃药也能治病。他对春、夏、<
/p>
秋、
?quot;
四时所宜
吃什么东西,
都有论述。
书
中还附有
许多插图,如每种食物的性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能治
什么疾病等,
都一一加以说明。
书中还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p>
如对饭后漱口、
早晚刷牙、
晚上洗脚、<
/p>
薄滋味、
戒暴怒等,
都有论述。
《饮膳正要》一书写成于公元
1330
年,即元天历三年。
饮膳正要》为元
·
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书是一部
古
代营养学专著,此书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
1320
年)
,全书共三卷。卷一讲
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
二的是诸般汤煎,
食疗诸病及食物
相反中毒等。
卷三讲的
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
料物等。
该书
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
常丰富,
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
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
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
内容。
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
发,以正常人膳食标
准立论,
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
具体阐发了饮
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
< br>十余幅,
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
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