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10
-中国加油图片
2020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言文阅读
< br>10
一、
文言文阅读(
19<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
题。
< br>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
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
< br>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p>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
①
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
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
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
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
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
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
右布政使。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
掠。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
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
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
太原民转饷大同
< br>,
帝皆行之。
富遇事
,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
相与摭富
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曰:“厚怨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
天顺元
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
弊。
帝曰:
“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
,宜早雪之。”果无验,
乃令致仕。
四年春
,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
喜富,此富
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
大理。富
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
翱论富
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
病
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
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
②以乱易整,不武
B
.①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
.①豪猾因缘为奸利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①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
②徙倚久之而归
5
< br>.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年富造福于民的一组是
(
)
p>
①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②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
③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④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
p>
⑤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⑥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年富
做事老成持重,刚刚超过二十岁的时候,就严肃稳重得像老年的儒生一样。
B
.年富在巡抚大同时,上述请求裁减多余的兵卒,淘汰劣等的马匹,杜绝
侵占耗费资源的弊
端,获得了皇帝的认可。
< br>C
.年富曾经因为果敢有为招致权势之人的憎恶诋毁,林厚和李贤就是其中的代表
。
D
.户部缺少尚书,年富被推选,
皇帝身边的大臣对此强烈阻止,但最后皇帝特意召见年富任
他担任尚书一职。
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⑴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
5
分)
⑵户部非富不可
,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
(
5
分)
4-6 DCA
7
(
1
)这时,年富的威望名声远扬于天下,可是许多有
钱有势的人家更加憎恨(他)
,互相收
集年富的罪名。
(“名重天下”,天下闻名;“侧目”,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相与”
,互相;句意
2
分)
(
2
)
p>
户部不是年富不能(管理的很好)
,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
富被称为贤能的原
因。
(否定判断句
1
分;多,大多、多数;“所以”,…的原因;句意
2
分)
译文:
年富,字大有,是怀远县人。
本来姓严,错成“年”。他凭借会试中副榜授官德平县训导。
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
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明朝英宗皇帝继位,年富上
书说:“……皇帝亲军中
府军前卫的补充兵,本来选自民间百姓人家的子弟,随时侍奉在太
子身边。现在(因为)
死亡或残疾,全部补充兵源会成为打扰百姓的一件事。请求从二十五
个驻军卫所内,用一
个卫所的兵士补充选调,不要再牵累老百姓了。”(年富)上书中所议
事情多数被实施执
行。
年富升任陕西左参政,不久任命他负责管理粮食储备。又
恰逢计算每年用粮情况,用来筹划
军费,年富(上奏章)说:“我所管辖的地区每年收二
次税共一百八十九万石,屯积粮食收
入七十多万石。这期间水灾、旱灾(人口)流动、转
移,免除拖欠、亏欠(的赋税)
,大概三
份要减去一份,可每年
的费用就达到一百八十余万石,收入少支出多。请求裁减闲散多余的
士卒,淘汰劣等马匹
,杜绝侵占耗费资源的弊端。”皇帝同意了他的奏折。边疆的兵士马匹,
(钱粮等)按需
要而供给的数量浩大繁多。军民因远途运输而疲乏,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
因为这个缘故
做违法的事情牟取利益。年富计算路途远近,核定征收赋税,支出或收入(一
律)谨慎地
探求考核,过去的弊端得以革除,老百姓的困苦得到大大缓解。
(年富)升任河南
右布政使。又有人说年富严厉残暴,皇帝命令审核查找说这话的人,将要治他的罪。后来查
p>
出指摘年富的人是少师杨溥,皇上的怒意缓解。年富到河南,那年闹饥荒,流离失所的百姓<
/p>
有二十多万,
(不法者)公开抢劫掠夺。年富安抚流亡百姓,
p>
(河南流亡的百姓)都安定了。
景泰二年(公元
1451
年)春天,凭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抚,管理军政事务。当时经
p>
历丧乱战败,法律松弛,弊端尤其严重。年富一心一意抚慰体恤民众,上奏请求免除了秋赋,
撤除几个州县的税课局,停止让太原的民众从大同转运出粮饷。
年富遇到大事,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权势不能阻挠(使他屈服)
,声名震动关中。这时,年富
的威望名声远扬于天下,可是许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加憎恨
(他)
,互相收集年富的罪名。山
西参政林厚竭力诋毁年富,<
/p>
皇帝说:
“林厚怨恨年富、
诬陷年富啊,
我正交付年富边防事务。
”
免除林厚官
职。天顺元年朝廷革除巡抚官职,年富也被罢官回家。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
(仇)恨
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皇帝征询李贤,李贤称赞年富能
够祛除
弊(端)政。皇帝说:“这一定是石彪被年富遏制,不能够满足他的私欲罢了。”李
贤说
:“果真如圣上所说,应该尽早洗刷年富的罪名。”果然没有证据(说明年富有罪)
,就
下令让年富辞官退休回家。
天顺四年
的春天,户部缺少尚书(一职的人选)
,李贤推举年富。皇帝身边一些大臣委婉地阻
p>
止让年富任户部尚书。皇帝对李贤说:“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
/p>
年富被称为贤能的原因。”特意召年富任命他担任尚书官职。年富斟酌赢利和亏欠,严格地
支出、收入,亲身参加计算,一些官吏不能欺瞒他。因此,户部事情得到了很好的办理。
年
富为官清廉正派刚强正直,至始至终不改变,与王翱一同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是有名的大
臣。
明宪宗立为皇帝,年富请求罢黜左布政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说年富侵夺官职。年富
全力争
辩说:“举荐贤良人才是为了国家,没有个人的私心。”于是请求辞官告老还乡。
皇帝抚慰
并挽留年富,作出了罢黜李毓。不久,年富生疽病(毒疮)死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
4
~
7
题。
(19
分
)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
一
。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
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
< br>民心。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
.
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
屏群邪,太平
终是难致”。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
谏臣才至六员,
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
。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
.
称,不若虚其位邪
?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
则小人自消矣
。”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
以二堡与夏,苏辙主
其议,奏
.
曰:“
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
也。
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
超
用。”
..
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
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
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
:“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
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
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
觉养成祸胎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
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
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
,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
(
选自《宋史·王
岩叟传》
,有删改
)
4<
/p>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p>
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相比、比较
B
< br>.
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趣:通“促”,赶快
C
.
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
用:采用。
D
.不次
超用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
..<
/p>
5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
组是
(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
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④
两省正言久阙
⑤力争之
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
.①②④ B.②③⑥
C
.①③⑤ D.②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 br>他为人正直,不愿去阿谀奉承别人。
B
.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常上书朝廷,为朝廷献计献策;敢于谈论国家安危,敢于
< br>直言,对朝廷忠心耿耿。
C
.
王岩叟在外交事务上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把地理位置优越的两座城堡给西夏人,
认为
如果自己不给,西夏人就会停止要。
D
.王岩叟于元祐六年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是被朝廷破格提拔的。对此,王
岩叟到朝廷谢恩,并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7
.翻译下列句子
< br>(1)
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题。
(19
分
)
4
.
C
5
.
B
6
.
C
7
.
(1)
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
,推荐的人中意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
人告诉王岩叟可以去拜见一下。
(
关键词:举、意属、或
)
(2)(
还是
)
人才难
以称意,不如空着那位置呢?
(
关键词:称、虚
)
(3)
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
和的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
下了祸患的种子。
(<
/p>
关键词:然、应、蔽蒙、祸胎
)
参考译文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
。年幼时,话还说不好就已经认识字了。十八岁的时候,参
加乡试、省试、廷对都是第一
。调任栾城簿、泾州推官,
刚刚两个月,听说弟弟去世了,于
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
岩
叟相识,于是有人告诉王岩叟可以去拜见一下。王岩叟笑着说:
“这就是所说的自荐求仕的御
史。
”最终王岩叟也没有去拜见
。
哲宗即位,因为刘挚的推荐,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他上书
谈论国家安危的计策,认为
其在于接受建议任用贤能的人,不能因为小利而失掉民心。江
西盐政残害百姓,皇帝派人去
视察。
王岩叟说:
“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疲惫不堪了,
如果一定要等待视察的人回来再改变措施,<
/p>
恐怕有的等不及蒙受朝廷恩惠就死了,希望陛下立即改变措施。
”
王岩叟又上书详细地陈述当
前的事情,认为“不杜绝危害的本源,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
不让那些奸邪小人退避,国家
安定最终难以实现”
。升任侍御史
。两省正言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王岩叟上奏章说:
“朝
廷仿
效近代的制度,谏官仅仅六人,和古代帝王相比,已经是非常少的了。如今又空着位置
却
不设置官员,我不明白。难道认为社会已经安定清明,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上奏了吗?
(
还
是
)
人才难
以称意,不如空着那位置呢?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在今天希望看到的。希望能尽快
补齐那
空缺,多多引进贤能之人来使朝廷强盛,贤能之人被引进,那么奸邪小人自然就不会
存在
了。
”
质孤、胜如这两座城堡,西夏
人把它们当做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地方,极力争取它们。
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堡
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
“近来边关奏章频
繁
,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堡。如今是盛夏时节尚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
早早定下主张。
”苏辙的意思是把两座城堡赠给西夏。王岩叟说:
“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
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不知道给了西夏人以后,他们还会不
会再来索要其他的呢?”赠地的主
张于是得以停止。
元祐六年,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太皇太后说:
“了解
你的学识和名望,所以才破格提拔任用你。
”王岩叟又拜了两拜谢恩,上前一步说:
“太后垂
帘听政以来,
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希望您能坚
持这种做法
而不要怀疑,坚守这种做法而不要停止。
”又稍稍上前而面向哲宗说:
< br>“陛下今日
学习,应该认真地辨别忠奸。忠臣在朝廷,朝廷就会安定,奸邪之人进
入朝廷,朝廷就会有
不安定的情况。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多,
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
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太皇太后和
哲宗都认为王岩叟说得非常正确。宰相刘挚被御史郑
雍弹劾,王岩叟多次上奏章救护。刘
挚离开相位后,御史就诬陷王岩叟,说他与其是同党,
王岩叟被贬为端明殿学士,任郑州
知府。第二年,调往河阳,几个月后,王岩叟去世,时年
五十一岁。
三、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
4-7
题。
p>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
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玄炜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
者所忌。转文昌左丞。
经月余,
(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
来,选司大有罪过。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
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
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
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
数百家。玄炜固陈其枉状,
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
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
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
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
累月。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
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
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
厚意。”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
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
检校益州大
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
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
当时所称。升,官至尚
书左丞。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
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
撰《行己要范》十卷、
《友义传》十卷
、
《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
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
<
/p>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br>
A
.诬陷良善,冀图爵赏
冀:希望。
B
.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籍:户籍。
C
.玄炜亦屡有谠言
谠:正直。
D
.则天不豫
豫:舒服。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
)
(
p>
3
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②玄炜固陈其枉状
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
⑤玄炜切谏,竟不纳
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p>
3
分)
A
.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龙
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
举。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
.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
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不久,因参
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
令,封博陵郡公。
C
.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
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
.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
,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
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
/p>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
p>
)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
p>
2
)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4
B.
登记。
5 A.
解析:③武则天的行为;
④是玄暐弟弟的行为;⑥是要研究经籍。
6
C.
解析:
崔玄暐没有主张处死张昌宗,
另外,
“武则天命令法司正确
审理他的罪行”在先。
7
(
1
)
崔玄暐坚持陈述他们的冤屈,
武则天于是受到触动而醒悟,
全都依照他的意见免罪。
(固,
坚持;陈,陈述;咸,全,都。三个词各
1
分,句意
2
分。
)
(
2
)兄弟的子弟
中有孤贫的,大多亲自抚养教育,很被当时人称赞。
(躬自,亲自;教授,
教育;为……所,被。三个词各
1
分,句意
2
分。
)
参考译文:崔玄暐,博陵安平人。父亲崔行谨,曾为胡苏县令。年青时学识品行就很好,深
受叔父秘书监崔行功器重。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补任库部员外郎,崔玄暐做官
以清廉严谨著称。不久,崔玄暐任天官郎中,又升任凤阁舍人。
p>
长安元年,越级升任天官侍郎。他处事严正不移,严于律己,杜绝来拜见拉关系的人,很为<
/p>
执政者所忌恨。又调任文昌左丞。经过一个多月,武则天说:“自卿改职以来,选拔官员的
部门大有罪过。今天要恢复你的旧职。”皇上任命崔玄暐为天官侍郎,并赏赐彩绸七十段
。
长安三年,朝廷任命崔玄暐为鸾台侍郎,代理宰相,兼太子左庶子。长安四年,迁任凤
阁侍
郎,加荣誉职银青光禄大夫,仍然继续主持政事。在此之前,来俊臣、周兴等诬陷好
人,图
谋升官封爵,因被诬陷而造成查抄家中所有钱财的达数百家。崔玄暐坚持陈述他们
的冤屈,
武则天于是受到触动而醒悟,全都依照他的意见免罪。
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暐也多次直言,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
他
们的罪行。崔玄暐的弟弟崔升当时任司刑少卿,又请求判他们死刑。他们俩兄弟均如此
坚守
正道。这时,武则天患病,宰相经常累月得不到召见。等到病好了一些,崔玄暐又上
奏道:
“皇太子、相王仁爱贤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完全可以亲侍汤药,帝王所居之
处是很重
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武则天说:“很明白卿的厚意。”不久,因
参与诛杀张
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欲任方术之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崔玄暐恳切地提反对意见,最终未被采纳。不久,晋爵
p>
为王,赐实际封地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管正都督事务。其后,多次被贬,任<
/p>
白州司马,在赴任途中死去。建中初年
(780
< br>年
)
,赠太子太师。
崔玄暐与其弟崔升非常友爱。兄弟的子弟中有孤贫的,大多亲自抚养教育,很被当时人称赞。
p>
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崔玄暐年轻时善于写作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就不再写<
/p>
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所撰写的书有《行己要范》十卷,
《友义传》十卷,
《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
四、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题。
马绍,字子卿
,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
以资见闻。
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
佥山东东
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
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
绒四两,时相欲
置之重典,绍言:
“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乃决杖释之。河间
李移住妄言惑
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
参知政事,赐中
统钞五千缗。
时更印至元钞,
< br>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
平章政事桑哥怒曰:
“杜
璠何人,敢沮(
j
ǔ,阻止)
吾钞法耶!
”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
“国家导人使言,言可
采,
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
亲王戍
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
“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
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
”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
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
桑哥怒曰:
“马左
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
“南土地燠(
y
p>
ù,燥热)
,北人居
之,虑生疾疫。若恐馁
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
丞相何以怒为?宜
取圣裁。
”乃如绍言以闻,帝曰:
“马秀才所言是也。
”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
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
:
“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
府军,岂少此哉!<
/p>
”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议增赋,绍曰:
“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
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
欲奏请赐绍,绍辞曰:
“绍以非才居政府,恒
忧不能塞责,讵敢
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
”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
名。桑哥既败,乃曰:
“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
”帝曰:
“马左丞忠洁可尚,
其复旧职。
”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
。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
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
,原文有删节)
4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情
俱轻,宜从贷
减
贷:饶恕,宽恕
.
< br>B
.岂不与诏书违戾
乎
戾:违背,违反
< br>.
C
.迹
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
< br>D
.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 br>.
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
一项是
( )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