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方言有哪些特点?

绝世美人儿
618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3: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康乃馨的花语)


陕北的方言有哪些特点?








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使各地的


文化元素能在 这里落地、升华并保留下来。陕北方言已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发 展轨迹。





2006


年,


我由榆林交流到商洛市工作,

< br>首先遭遇的是语言交


流障碍,好奇和被动适应,促使我开始全方位、而不是仅仅< /p>


从语音上关注方言。当我在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那些后鼻音


齆齆作 响、被认为土得掉渣的陕北方言时,被深深震撼了!


对母语与生俱来的生命感悟告诉我, 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


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这种完全


靠民间口语、而非官方规范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化,


反倒为中华 文明保留了一抹亮丽色彩。陕北方言孤岛之沉积


岩,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发展轨迹 ,或许还能为我们


找到破解中华文化基因之钥匙。比如徽钦,这个国史上最耻

< p>
辱的靖康之难的二位亡国之君帝号,在陕北口语中表置于死


地义,可谓入木 三分;供给,这个古今通用的经济术语,引


申为供养义;鏖战,这个硝烟扑鼻的词,早已 军转民用,表


的只是打拼义;凌迟,这个血腥恐怖的刑罚词


,< /p>


已远离法律,


表的不过是欺凌义;佛教女居士之称梵文音译“优婆 夷”



则以“婆姨”表示妇女、妻子义;谋略,也走出运筹之帷 幄


,


成了平民的布置、实施行为……有趣的是这些政治、经济、


军事、法律、宗教,乃至有学术背景的词汇


,

< br>文化程度越低的


人群


,


用的越多 ;越是文盲,表达的音义越是准确。被认为瞎


字不识的村夫农妇,


“子乎哉也许兮矣”等文言虚词整天不


离口。


且不说大量似曾 相识的古老词汇如何


“沦落”


到民间,


单就文言文语法、古汉语词汇几千年不变,在陕北方言被中


规中矩地成建制使用,这本身 就是一大奇迹。




为什么能


保留这些古语呢?还得从陕北本身来解读。


放眼陕北,

< br>黄河、


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草滩、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中原文


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从秦大一统置上郡起,这里就长


期处于汉族王朝与少 数民族政权的对垒前沿。侵袭与征服相


间的无尽战火、有组织移民与自发迁徙相伴的人口 流动史


实,从延安、保安(志丹)


、安定(子长)


、安塞、安边、定


边、靖边……这些诉求绥靖边疆的县名便可一目了然。军事


上的讨伐、拉锯,必然随之以文化上的碰撞、交融。黄帝陵


延绵 不绝的香火,延安红都炫烨的光环,赫连勃勃“美哉斯


阜”的感叹,范仲淹“浊酒一杯家 万里”的悲歌,李继迁分


疆裂土的征战,李自成改朝换代的闯旗……使陕北历史地成


为中华民族的一块精神高地、资源宝地、文化福地!人们常


常要问, 为什么陕北民歌能“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


一个欢天喜地”



(其代表作分别是


《东方红》


、< /p>


《哀乐》



《春


节序曲》


)如果你走进陕北,陕北方言和陕北方言所诠释的


陕北 文化之典型性、代表性,就是基本的答案。




说到陕


北方言的特点,虽说它属晋语系


,


但长期的封闭运行


,


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


口气大、


底蕴足、


直 白而风趣。


称天为


“大”


< p>
“老子”


,活脱脱就是天子一个!将溺爱言为“幸”


,骂女人


为“贱妃”


,用的都是皇帝专利

,


一派帝王做派。人的实力以


封邑来衡量

< br>,


称为“采”


,好像尚处春秋战国,人人都是王侯


公爵。而成语“碰头打纥结”


,尽管其义已走向反面成不必

< p>
斤斤计较、取个大约,词面意思就是结绳以志义,是否可以


此断定其源于结 绳记事年代,可以说遐想无限。光绪帝的老


无拘无束的言谈举止,


将此处描述为


“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


之所,是“礼仪廉耻一 笔勾”


,实在偏激。人们早就注意到


了陕北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因 子,而忽视了她所释放出的大中


华主旋律。


从蒙恬


“将兵三十万


,


怯匈奴三百里”

,


到陈陶


“可


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


,


四面八方来陕北戍边的历


代将士


,


献 了青春献子孙


,


不可能划水无痕。这就是为什么陕


北方言中既有“忽了”



“圐圙”等原始的蒙古语单 词,也有


吴语“搲”



w


ǎ)等词汇


,


即使常被作为陕北方言典型词汇的


“而刻”


,在南方一些地方多有使用,只不过发音有所不同。


作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工具,文明传承最直接的纽带,各地


方言间的这 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必然的,因为她们来自同一


根系——古汉语,而汉语是由方言构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


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使各地的文化

< p>
元素能在这里落地、升华,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解了陕北文


化这种地方性、 多元性,就不难理解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


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之论断。





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语同音”作为国策被强力 推行已成趋势。行政上,方言不


能进课堂、进讲堂、进大雅之堂;生活中,普通话成时尚 、


成时髦,方言阵地快速萎缩。过去陕北人称父亲为“大”


,< /p>


可经过将一切古旧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文化大革命”洗礼,


“大” 被作为守旧的标志而惨遭淘汰。改革开放前还在煤炭


交易中使用的数字炭码码

< p>
,


时至今日,


别说认识,


就是知道曾


有此数码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我的一双


80


后儿女最早接


触此书,却如看天书,十有六七不知所云。这真实地反映 了


陕北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的消失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


我 们不能无视方言词汇、方言成分消于无声、失之无形。在


中国这个崇尚大一统的社会,春 秋有雅言


,


隋有韵书


,


明有官


话,民国有国语,今有普通话,不过我们就是缺乏西汉杨雄


《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样对待方言的态度。客观


讲,离开方言就无 法了解现代汉语的承接、演变,甚至无法


准确把握其词义;离开方言,就无法体味中华文 化之多姿多


彩。我没能力对陕北方言释疑解惑,但我要努力使人知道

,


世界上有这么一方水土,世代讲这么一种动听、明快、雅俗


和谐的语言。



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