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鉴赏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鉴赏
【出处】
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
小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悄
降落,滋润着万物,纤细无声。潜:静悄
悄地、
暗暗地。
【鉴赏】
小雨绵绵,无声无息,随着风在夜间洒落,春雨滋润世间万
<
/p>
物,却细小无
声。诗歌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春雨
贵如
油,人们对春雨是无
限喜爱的,
而诗歌却以“潜入夜”“细无声”二词,表明
春雨有意润物,
却无
意邀功讨好,
只是默默地随风而来,
悄无声息地滋润
万物。
诗歌从听觉
层面写,
因为雨滴细小,而又总在夜晚来临,无声无息
地滋润世间万物。当时杜甫居住
在成都草堂,生活安定闲适。诗歌表现
了诗人见春夜细雨润物的欢快心情。后
世常用此句形容春雨喜人。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细雨滋润
万物,悄无声
息的情景。
[
例
]
今年一入
春,雨水儿
就密。清明前后,总是那么
如丝如雾的。难怪早晨推开窗子那阵
儿,让人想起
杜甫那句“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来了。
(
韩少华《润物细无
声》
)
二、用以比喻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耐
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
例
1]<
/p>
可见封建意
识的尘埃,也如春雨一样,是“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
声”的,随时随地需要努力
清除。
(
袁鹰《杏花春雨江南》
)
[
例
2]
她
这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禁使我
们想起杜甫《春雨》中的
佳句“随风潜入
< br>夜,
润物细无声”来。
她正是用党的思
< br>
想的“春雨”,
无声无
息地、
潜移默化地
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啊
!
(
蔡子谔《原动
力的潜层开掘》
)
【应用】
细雨伴着轻风悄悄地落下来,雨
丝细细地滋润着万物,悄然无声。
语出
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
无声。
”
原指春雨滋润
万物,
给人间带来生机
;
借指做
某些事情应潜移默化。
◇同样,
柔
的说理
,
也决非违心的迎合,
误
人的甜言。
诚然,
人们爱把
“春
风
化雨,
点滴入土”
的俗话与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诗
句,
喻作柔的
思想教育,但在这
里是没有半点哄骗虚假之意的。
(
华琪
《说理的艺术》
)
对
考生应
试心理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忽
视老师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
物
细无声”,老师的作用是潜移默
化的。
(
刘翔
《战胜自我》
)
【全诗】
《春夜喜雨》
.[
唐
].
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①好雨:美好的雨,及时的雨。②红湿:花着雨而湿。③锦官
城:指成都。
《水经注·江水》
:<
/p>
“文翁为蜀守,
立讲堂,
作石室于南城。
永初后,
学堂遇火,
后守更增
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
;<
/p>
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
织锦则濯之江流,
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
后人泛称成都城为锦官城。
【鉴赏】
唐代不
少著名诗人都有咏雨的诗,如孟浩然《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李
白《对雨》、韩愈《
早春呈张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
虽不乏佳作,
但首推其选,
被称为“足空唐人”者,
却是杜甫这首<
/p>
《春夜喜雨》
。
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艺
术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题、起句、状物、构图、
意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就
是纪昀说的“通体精妙”。也许在某一点上,
“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个
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则
“非余
子之所可到”。
首先说起句。对一首律诗来说,起
句有力或新颖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
满目生辉、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严羽尤重发句
,他认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
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
< br>)
。这首杜诗一开篇就用拟人之法,把无知
无情的春雨人
格化,
并溶入诗人对此的情感和评价,
所谓“好雨知时节”。<
/p>
对句
则点出时令和交待称为“好雨”的原因:“当春乃发生”。这
样,以起句扣住
“雨”,对句扣住“春”,从中又明露诗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联就紧扣
诗题,
既新颖别致又准确明快。
其次是状物的细腻传神。
颔联两句紧
扣住“春夜”、
“喜雨”这个诗题,
典
型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细密、绵长,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
特别在寂
静的又孕育着生机的春夜,
更是悄悄地落下,
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
诗人
用一
“潜”字,描摹出春夜细雨悄悄落下之状,用一“润”字,点化出万物在
绵绵春雨中的滋
润之态,状物上显得细腻传神。仇兆鳌云:“曰
‘潜’
曰
‘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少陵集详注》
)
另
外,“知时节
”固然是“好雨”,“潜”、“润”之细雨更是好雨,因为“雨骤
风狂,
亦足损物”(仇兆鳌语
)
,
所
以颔联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
也是进一层交待
题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
是构图的讲究和设色的精妙。
如果说颔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是从听觉上描写春雨,
那末颈联“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则从视觉上作进一
步描绘
;
如果说前者
是诗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后者则是幅阔大的远景、背景:放
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乌云
笼罩着田野,雨意正浓,唯有那一星渔火,闪烁在
漆黑寂静的郊野,
暗示着春的生机和人的活动。
这样,
远景与近景、
视觉与听觉、
局部与背景搭配在一起,极富层次感,也极为和谐美妙。另
外,这两句在设色上
也颇为精妙:大处是浓墨——“野径云俱黑”;局部却是重彩——“
江船火独
明”。
明与暗互相映衬,
无“
俱黑”不见其“独明”,
无“独明”又不显其“俱
黑”,
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度,
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
明代的诗
论家王嗣奭说杜甫最善于“以画法为诗法”(
《杜臆》
)
,
清代的施补华也
称赞杜
的景物诗善于
“着色” (
《岘佣说诗》
)
,于此可见一斑。
最后,从结构上看,全篇围绕一个
“喜”字,一脉贯之。“好雨”一联固然
是“喜雨”,
中间两联
,
诗人面对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大面积的浓
云雨意,又何尝不在暗抒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写诗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
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定然是花团锦簇、春色满园,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
!
诗人对春雨之喜悦,
对生活之热爱,
表
现得十分充分。
真可以说“无一字不是春
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
雨”(查慎行《杜诗集说》
)
,结构上堪称通体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