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绝世美人儿
786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23: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六号出口)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仙桃市城镇化发展思路



郭生元




仙 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市


域总面积


2538


平方公里,


人口


150


万人,


其中城区人口


46


万人。


近几年来,



们以建设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试验区为契机,

< p>
率先在全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


规划,并于


2009



4


月报批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 编制了南城新区控制性


详细规划及旧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

< br>15


个镇、


2


个原种场的总体规


划,


全市


595


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也全部编制完成,


力求通过规划引领,



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是


: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高度融合。我们将空间结构调整纳


入城乡规划视野,


对市域城镇发展规划作出调整,


使城 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


个统一的、


网络状的、


多节点的、


可渗透的


“区域综合体”

< br>。


总体设想是构建


“一


心三带四 重点”


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


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三带”



即< /p>


318


国道沿线城镇带、


市域南部城镇发 展带、


市域南北方向复合城镇带;


“四


重点”,即重点建设毛嘴、彭场、张沟、陈场四个镇。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形态


,


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 br>使我市城镇化率由现在的


48%


逐步提高到


2030


年的


70%


左右。



二是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严控 增量、盘活


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调整和改善用地结构。一是按照“缩并 自


然村、


建设中心村、


改造空心村”< /p>


的要求,


规划将现有


595


个行政村逐步调整为


40


个中心村、


530


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缩并自然村


25

< p>
个。二是通过农地整理、


居民点整理等手段,


减少 村民小组个数,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


三是集中有


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


使每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


5


万人


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南城新区, 使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50


万人以上。



三是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经济


集约”


的原则,


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


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形成互补关系,


使乡


村可以在市场 机制的作用下,


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 不


可分割的部分,使城乡各自发挥其优势。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


力争近期城区工业产出规模突破


200


亿元, 吸纳就业能力突破


20


万人;四个重


点 镇突出发展第二产业,


力争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提高,


吸纳农村 劳动力转移能


力进一步增强;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 蔬、


园林花木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形成以郭河外婆家 水产、


沙湖万荷堂莲


业、


三伏潭盛胜鹅 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通共荣。统筹安排城 乡交通体系、


给排水设施、


通信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


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


同时,


建立高度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


把现代


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


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 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人口、


经济等方面的融合。未来两年,我们 将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


大中型沼气工程、


天 然气进农村、


有线电视村村通、


互联网村村通、


安全饮水等


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


2010

< p>
年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农


村安全饮水覆盖人口达到


80


万人以上,农村沼气用户达到


8< /p>


万户,有线电视通


村率达到


100%


、入户率


80%


以上。


五是统筹保护市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发展。坚持“环保优先”的理


念,


统筹安排有污染的工业布局,


协调城乡环境 保护与整治,


并在各城镇之间以


大片的农田保护区、

< p>
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


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

< br>又


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规划在沙湖建立省 级湿地生态保护区,


在排


湖建立湿地生态公园。积极推进城乡水 系生态修复,将城区


5


条内河(仙下河、


汪洲河、汉南河、洛江河、肖杨河)与


3


个内湖(十全湖、曲 湖、太子湖)实行


贯通,形成“江、河、湖、城”的水乡生态特色。拟投资


5000


万元,实施城市


十大绿化工程建设,


重点推进分洪道绿化带、


高速公路防护绿化带、


电排河绿化


带等三条绿化带建设,使城区绿地总量进一步提高。拟投资


6000


万元,加快城


区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 市治污功能。在农村大力推进以“三建一改”、


“三清一绿”


为 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


力争五年内在每个镇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


和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完成“一建三改”


2.5


万户,完善断 头通村公路


680



里,


新建高产农田


20


万亩,


新 增安全饮水覆盖人口


23


万人,


新增< /p>


“万树村”


100


个,进一步凸显江汉平 原水乡园林生态特色。



——突出区域规划示范效应,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在打造“两型社会”示范新区上寻求突破。开发南城新区,是我市市

委、


市政府积极探索


“两型社会”


新模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按照建设


“现


代制造业基地、


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水乡园林生态新区”


的发展定位,


对南城新


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新区各项基 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以“五主、五


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 设,


“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


基本贯通。

34



13.5


万平方米安置房建 成并交付使用,


9



4.9

< p>
万平方米安置房


进展顺利,


搬迁居民


652


户。


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 计划展示,


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



二是在打造新型特色城镇上寻求突破。我们因地制宜,放大特色,将彭场


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无纺布制品名镇,


将毛嘴建设成仙桃西部


交通枢纽、


物流中心和商贸宜居型名镇,


将沔城建设成历史文化民俗汇集之地和


旅游重镇,将杨林尾建设成无污染渔业重镇,将 三伏潭建设成无公害蔬菜大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