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知识
-
五行知识
1
、概念
五
行是古老中国认识世界的意识形态,
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万事万
物
的运行法则。
五行是用五分法来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
关系、<
/p>
性质、
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是对
世界上一切存在
(包括物质与非物
质)的特有属性(内在规律)
的一种分类方式,分别以五种基本物质
存在“金”
、
“木”
、
“水
”
、
“火
”
、
“土
”
来命名。
五行之象既然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
当然也可以用其实象之间
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种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p>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
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
p>
有不同的性能。
“木曰曲直”
,意思是木具
有生长、升发的特性;
“火
曰炎上”
,
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
“土爰稼墙”
,是指土具有种
p>
植庄稼,
生化万物的特性;
“金曰从革”<
/p>
,
是金具有肃杀、
变革的特性;
“水曰润下”
,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
p>
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
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
共有的抽象性能。<
/p>
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可归类如下:
自然界
五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酸
苦
甘
辛
咸
青
赤
黄
白
黑
生
长
化
收
藏
风
暑
湿
燥
寒
东
南
中
西
北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木
火
土
金
水
2
、五行生克关系
(
1
)金赖
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
赖金生,金多水浊。
(
2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
缩;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
< br>3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
4
p>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
5
)强金
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
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
土得金,方化其顽。
(
6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土旺
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
< br>7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
就没有事物的发生
和成长;没有克,
就不能维持其
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
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
维持着事物之间
的动态平衡。
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
/p>
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
的相对协调和平衡。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
寅月: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卯月: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辰月: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巳月: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午月: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未月: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申月: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酉月: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戌月: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亥月:
水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子月:
水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丑月: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中
国古人讲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
不能只
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
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
毛泽东
p>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
,中国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
思孟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中医五行说
本
篇
文
章
来
自
拇
医
药
网
原
文
链
接
:
/html/20
0712/1451/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
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
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
/p>
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
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
/p>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
于中国古代
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
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
阴阳与五行是两
个基本概念。
中国古
人讲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
不能只有阴没有阳,
或者只有阳没有阴,
这是古代的两点论。
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
/p>
毛泽东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
,
中国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
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
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
它
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
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是阴阳学说的精髓。
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
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
/p>
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
阴阳与五行是两
个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 br>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
《连山冲中已出现阴
爻
“
- -
”
和阳交
“
一
”
。
《山海经》称:
“
伏羲得河图,夏人
因之,说《连山》
;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
曰《归藏》
,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
”
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
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
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
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
的一面叫阴。
继而不断引申,
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所有现象。
阴阳概念成为阴
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
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l
)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
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
规律是:
凡类似:明亮的、上
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
阳;
< br>
凡类似:黑暗的、
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
属阴。
2
)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
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
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即没有阴,
p>
阳
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
《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日:
“
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
之使也。
”
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
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
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
场有阴阳极(南北极)
,原子由
“
正<
/p>
”
电子核
和
“<
/p>
负
”
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
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
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
之中,此消彼长,彼进此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
对立面转化。
《易经
·
系辞》曰:
“
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
来,暑往则寒来,寒暑
相推而成岁月焉。
”
俗称
“
风水轮流转
”
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古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
/p>
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
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
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
《易经
·
系辞》
曰
“
阴阳合德,而刚柔
有体。
”
中国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
寻求阴
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
一
)
p>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
关联的的阴阳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
、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
等等。
(
二
)
p>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总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
就无所谓上
;
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
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医
学教育网原
创
;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
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
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
为自己存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