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
-
有余数的除法
1
、在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
的训练,
强调速度,
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
无味,
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
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
状况。
在教学有余
数的除法时,
要重视
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感投
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
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
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自
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
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p>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
< br>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
“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
/p>
要注重从直观、
形象、
具体的材料入手,
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
“数学化”
的过程
,
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
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
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
泼、有序和高效。
3
、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p>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
< br>出现的错误,
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
让学生在
不同意见的交流、
辩论
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
< br>自觉地订正错误。
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
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
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
教学
时可把这些现象
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
新知的
目的。
《认识时、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
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一是
观察钟面,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
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
认识基础上探索时、
分的关系。
三是在归纳总结后,
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
表的环
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
/p>
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
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
可以做许多事
的。
在这四
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
学习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
1
时
=60
分时,我
拨
动实物钟的分针,
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
< br>教学效果比较好,
课后还有许多孩子
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练习不
仅是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的重要手
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
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
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习效果比较
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中
,
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
一是在感
受一分钟后,
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
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
,
让学生再次体
会时间的宝贵。
认识几时几分
本节教
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几时几分,
在小学阶段时间的学习共分两次:
二
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在时间的学习上,
p>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
< br>2
个例题,
首先设置小朋友一
天
从起床,吃早饭,出门,到校这一贴近学生自身实际的情镜,呈现四个不同时
间,其次,
将
8
时零
5
分
,和
7
时
55
分学生易混易错的时间独立学习,在比较
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和自
主探索来获取知识的。
由于时间是一个
非常抽象的概念,
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
验,
更好地理解时间。
因此,
< br>教学中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
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
在认识几时几分,在让它们操作拨时间。
在教学难点时,
接近整时的时间要通
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在独立思
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
的见解,
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
分析、
探究。
总之,
认识时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上时刻的方法,
时针过数字几,就几时多,
分针指着数字几要乘
5
才几分。
遗憾的是这节课每个学生没有钟面
模型,
拨一拨的过程被省略了,
学生只看
老师的教具或课件,学生对钟面的时间还不是很深刻,容易遗忘。
认识方向
《认识
方向》
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
、
南、
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
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并能用
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
方位;
让学生在观察、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
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并能在自主、
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
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
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
/p>
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
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
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
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
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
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
)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平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
p>
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平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
2
)自己
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
(
3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
只一个方向。
< br>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
与生活密切相关,
让
学生把所学知识应
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让他们真
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是
有用的。
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
这部分知识比较难,
生活也是大
课堂,
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
认识。
总之,
没有完美的课
堂,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
p>
充分地感
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分米毫米
本节课
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 br>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在实际生
活中提高估测能力;
在
动手操作、
合作
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
略。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p>
1
.
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
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
时首
先要引出单位。
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
先让
学生回顾米
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
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
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
?在学生原有认知
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
使学生产生
比较清晰、
深刻的第一印象,
既激
发了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
厘米
之间的关系。
发现不到
1
厘米,
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以旧引新,
激活
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p>
1
分米和
1
毫米
,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
/p>
1
分米、
1
毫米
是多长,
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
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
让学生动脑、
动口、
动手,
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
一量、
p>
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
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
分米
和毫米的表象。
3
、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
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
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
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
尝试
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
米可能学生接
触地更多,
因此我从毫米入手,
先认识毫米,
< br>通过认一认、
找一找、
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
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
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
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
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
认识。
4
、重视用手势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p>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
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
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
1
分米或
1
毫
米提取出
来,
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
形成了概念。
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
管和硬币来具
体地感知
1
分米、
1
< br>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
——修正比划——再验证„„”
p>
的过程,
使
1
分米
和
1
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
地准确
。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
学生掌握了用手
势比划
1
分米、
1
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
时进行估测。
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
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
锻
带的长度等,
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
逐渐加大难度,
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
单位的认识,初步培
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
倒了。课堂组
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
练习一
本
单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
但是这次练习的内容比较丰富,
有一定
的深度和
广度,
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比较高。
从练习来看,
学生有些不适应这样的练习,
速度比较慢
,说明熟练程度还不够。
1
、填空题的
8
——
1
1
题是有关余数与除数关系的变式练习与运用,好多学
生做练习
时就卡在这几题。
2
、选一选的题目,是要在括号里填上序号,还是有部分学生做做会忘记掉
的。
3
、改错
题,好多学生没有看出来余数比除数大的是错误的。
4
、竖式计算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把商和余数写到横式上。
5
、解决问题别是第
5
题,
错误率比较高。
掌握好的部分:
< br>1
、口算正确率比较高,一些简单的有关除法意义的题目做得还可以。
2
、
竖式计算正确率比
较高,大部分学生格式正确,整齐、规范。
3
、解决问题中一
些简单的有余数除法都做得还可以。
存在的问题:
1
、填空题中有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问题变式练习做得不是很好
< br>
2
、选一
选有些学生还是没有
填写序号。
3
、解决问题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改进措施:
1
、在平时的练习正加强变式练习。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练习反思
掌握好的部分:
< br>1
、本次练习中涉及到的口算与列竖式计算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2
、对
于钟面的认识共有
12
大格、
60
个小格;分针、时针和秒针行走的规律理解得比
较到位。
3
、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和大小比较掌握的较好。
存在的问题:
1
、
审题粗糙,
填空的第
9
题,
时针从数字
3<
/p>
走到数字
6
,
经
过的时间是
(
)
,
p>
分针从数字
6
走到数字
10
,经过了(
)学生没看清是分针还是时针,都
填
成走几格就填写几,单位也漏写了。
2
、解决问题中审题不仔细,第一题
中要求是“欢欢做一朵花所用的时间比
王畅做一朵花所用的时间多几分钟?”两步计算的
题目,都认为是比大小。
3
、生活经
验不丰富,题目意思看不懂,解决问题中第
3
题、第
5
题,比如
第
3
题,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他每天要在
7
:
40
到校
,他应该在什么
时候从家出发,
才能准时到校?部分孩子不能理
解只要从
40
分中减去
15
分就是
他出发的时间。另外最后一题等公交车理解题意更是困难。
改进措施:
1
、加强练习,适当增加类似的生活
题帮助学生一起读题、审题、联系生活
实际理解题目意思,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2
、针对不同的
孩子的弱点加强个别辅导。
3
p>
、关注后进生的上课情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在本课
的教学中,
要讲究教学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较注
重概
念的形成过程,
多启发学生,
多培
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同时要帮助学生理
解概念的本质,<
/p>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有层次的设计和教学,
不仅能让学
生逐层吸收新知,
而且是符合低年级孩子
学习特点的。
教学中,
对以下两个概念
的知识,进行了分层教学。
(
p>
1
)认识平面图上的
8
个方向。
认识平面图上
8
个方向时,
主要分了三个层次:
先是让孩子们根据给出的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来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的位置;然后是根据方向的相对
性,
让孩子们判断谁的对面是什
么方向;
最后是只给出一个北面,
让孩子们自主
尝试写出其余
7
个方向。
通过
这三个层次的学习,
孩子们在头脑中对平面图上如
何表示方向时
分清晰。
(
2
)判断平面图中物体的相互位置。
结合实际平面图判断方向这一环节,
主要也是分三个层次来学习的:
在初步
了解平面图的前提下,先
是以学校为参照物,说说()在学校的()面;第二层
次是一其他建筑物为参照物,
p>
说说学校在
()
的
()
面;
最后一个层次是说说
()
p>
在()的()面。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根据刚才所学得平面
图上的方向来描述建筑物间的位置关系,
还明确了当参照物发生变化时,
p>
物体间
的相互位置也会变化,
要学会灵活运
用知识,
充分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胡语言
表达能力。
这样,分层设计的新知学习活动,为孩子们
学习新概念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也是对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和诠释的方式方法。
但是前提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
要
充分分析教材和
标准,
要学会挖掘和尝试,
要为从学生的接受能力,
思考方向等
多角度考虑。
千以内数的认识
今天教学千以内的数
,
学生已经有了百以内数的基础,
通过复习回忆出个位、
十位、百位,
10
个一是十,
10
个十是一百。课中主要教学千以内数的组成,知
道
几百是由几个百组成的,
几百几十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几百几十几是
由几个百、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让学生自己多说数的组成,
学会流利的语言
表达。<
/p>
练习中发现个别学生写几个个这样的形式,
应该是几个一,
还有极个别几
个二、几个三的,说明没理解一、十、百是计数单位,不
能随便改写。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根据班级实际,我先复习
58
这个两位数的读
与写,讨论读写这个数时
的注意点,让学生说一说
58
这个数的组成,纠正学生
上节课普遍错误,
加深印象。
新课的学习以学生
自主探索为主,
学生根据计数器
写数、
填写数的组成、
再读一读这个数,
交流为什么有些数位上一个珠
子也没有,
必须要写“
0
”占位。新课
的内容学生们掌握得不错,问题在于找规律中审题还
是比较粗糙,每一列数的规律都不尽
相同,有加
1
的有加
10
的、有加
5
的也有
越来越小
的,
作业中表现出的错误就是发现了第一组数的规律,
下面的题
目都是
一样的规律。这方面还需加强。
练习三课后反思:
今天结合书本练习三复习千以内的数的知识,
课前再对一个一个数数和一十
p>
一十数数进行了复习,
特别强调一个整百数或一个整十数前一个数和
后一个数是
多少。
课上主要是学生练习,
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今
天的内容比
较多,
课上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所以在一些简单题目上我就一
带而
过,
在后面几道要思考的题目上花更多时间。
第
8
题估计要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
而不是随便瞎猜猜,这里画出虚线后
2
倍的关系不是非
常明显,有点误差。第
9
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要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找出所有的数,
但感觉基础比
较
差的学生跟不太上。
认识万以内的数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不包括中间有
0
的情况)
,因为这部分内
容的教学与千以内的数非常类似,
所以课上让学生自己在算盘上一千一千拨珠,
感受
1
个一千是一千,
2
个一千是两千„„
9
个一千是九千,从而得出几个一千是
几千,
因为之前有学习经验,
学生学得很快。
在数的
组成部分学生也能把之前学
到的知识迁移过来。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一千一
千地数数学生还是
有困难的,
所以课上这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
这个内容掌握好了,
对找规律有很
大的
帮助。
数位顺序表现在已经拓展到五位,
学生不仅要知道从右往
左一次是哪
五位,
还要知道第几位对应哪个数位、
哪个数位在第几位、
哪个数位的左右分别
是什么数位
,需要灵活掌握这些知识。
中间有零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万以内数的中间或末尾含有
0
的数的读
法和写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在教
学时,
抓住这一难点,
我们从算盘上表示的数出发,
使学生在拨数
的过程中体会
如果在哪一位上没有拨珠就要用
0
来占位,
不管是在中间还是在末尾;
但是在读
数时不一样,
夹在中间的
0
要读出
0
来,
在末尾的
0
是不用读出来的,
特别要提
醒学生的是中间如果连续有两个
0
的,那在读的时候只能读
一个
0
,因为在尝试
读时有个别学生就
出现了里连续读两个
0
的情况,
通过强
调让学生意识到这里的
读法很有必要。
另外,
< br>上面两位老师提到的用给出的
4
张卡片来组成
0
不读出来
的四位数和读一个
0
的四位数这样逆向的思考,
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
/p>
教师
还需要强调只有把
0
放在末尾才不读出来,
0
放在中间就要读出来,而且一
个
0
或是两个
0
在中间都读一个
0
出来,
因此要考虑
清楚这两种情况。
在今后的练习
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7
、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
本节课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课始我们先复习了百以内的数的大小,
得出比较
两个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
位数相同的,先看最高位十位
,十位上的数大就大,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