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

巡山小妖精
529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5: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bo)



5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 诵诗歌


,


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 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


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 伟大,


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


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 神的陶染,


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


熏陶方面,我 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



朗读< /p>


训练



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 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


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 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写好批注,


与同学作交 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p>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 br>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

< br>.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



2


.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p>


3


.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 p>
.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


.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


压抑时,


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 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


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 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


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


人在一生中 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


芽的,


相信同学们对于友 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


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


咱们不妨谈 谈。



(二)口语表达:


< p>
话题:


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


结合自己看过的 某本书,


某个名人的名言、


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 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 /p>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


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


时成 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 br>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


道了李 白。天宝元年(


742


),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 喜悦之


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


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当时玄宗是


“ 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


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 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


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 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


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 天的李林甫腐败


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 当


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


744


)年被玄宗“赐金放还”。


《行


路难》是李白在遭到 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


组诗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旧 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


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 感。



(



)


整体感知




1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


诗歌 。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


)分章节赏析:

< br>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


忧郁悲愤




运用


“停杯投箸”

< br>、


“拔剑四顾”


两个细节和


“停 ”



“投”



“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


痛苦悲愤的心 情。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


回应了


“行路难”

< br>的题目。


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


尽管 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


河”、“登太行” 。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


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

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


前程,只 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


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 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


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 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


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 /p>


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



学生再次齐 声朗读课文,


小组讨论发言,


老师点拨,


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



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



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





不能咽,




不能食,由于


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欲渡黄 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


心境?








明确: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



行路难



,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


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


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


有志难伸的矛盾、


痛苦心情 。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 寄寓了诗


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


无论前路多艰险、


多难走,


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


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 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


的精神。



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


激越高亢、 乐观向上。




4

)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 、近体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


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近 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分


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 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


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 尾要押韵,通常押


平声韵。



四、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 br>2


、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


1000


字。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酒” 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


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 。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


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 “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


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册书中,曹操举 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


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 (《渔家


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


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婉约词家品酒抒

< br>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沉


浸在诗 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6







词两首



《虞美人》



1


.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 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


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 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


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 br>


2.


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


抒发了李煜对囚< /p>


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




走近作者



李煜(

937



978


),五代时南唐国 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 风格清丽。后期作品则抒写


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 鲜明,语言生


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 p>


4




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 祖开宝八年(


975


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


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

< p>
年),李


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 太宗极为


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


41

< br>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




课文详解







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问君⑦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① 选自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李煜

< p>


937



978




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 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


光义毒死。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 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


囚的哀愁。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完结。



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


在,一作“依 然在”。



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 犹在,但人事已非。



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 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


相续的心理活动。过着囚 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


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 ,并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


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其感情 之极端痛苦可见。面对


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 逝不返。


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 实中来了,


“往事”,


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 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


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 时间又过去一年,不


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 心头,


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写他遥望南


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

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


是人非的 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


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

< br>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


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忧愤,< /p>


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


肆,奔放 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


、写作特色



《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