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每日一题 16 (3)
-
高三每日一练(十四)
时间:
47
分钟
分值:
47
分
一
、
论
述
p>
类
文
本
阅
读
(
本
题
共
3
小
题
< br>,
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p>
成
1
~
3
题
。
拆还是不拆?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
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
常见做法,
而伴随
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
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村,
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
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
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
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
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
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
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
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
p>
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
/p>
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
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
,
近
10
年我国有
90
余万个自然村
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
有
80
到
100
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
城市化的名义,
毫无顾忌、
毫不留情地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
把许
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
一夜暴富,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土地利益纠纷、
强拆等问
题,
这些问题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
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
潜力和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
代,
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
元体制、
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
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中国的
不少地方还
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这样易导致“钢铁建筑、水泥
路面、千城一面”的出
现。正因如此,河南孟州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
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
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
乡村
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
更会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活
< br>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精神诉求,
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
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
安徽徽州的乡
村古宅曾
被当地人视为“废物”,
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不少,
但随着对
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
当
地从“破坏”变成“守护”,
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
区域村落的整体规划,
让这些老宅子焕发了
生机,使其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浪潮
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
如何变化,
不变的应当是对
价值的坚守和对历史的敬畏。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
二者可以
相互促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的同时,
让乡村承
< br>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
摘编自沈慎《城
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
1
.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p>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br>3
分
)
(
)
A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重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
.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
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问题。
C
.近
10
年我国已有
90<
/p>
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使我们的城市
发展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
2
.
下
列
对
原
文
论
证
p>
的
相
关
分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 br>是
(
3
分
)
(
)
A
.文章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观点。
p>
B
.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
出了自己的建议。
C
.文章第三段提
到河南孟州的经验,意在强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及完善郊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
互促进的关系。
3
.
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p>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
p>
.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乡村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的现实
。
B
.安徽徽州对乡村古宅从“破坏
”变成“守护”
,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
/p>
C
.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乡村
的传统文化价值决定的。
D
.如果能
将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二
、
实
p>
用
类
文
本
阅
读
(
本
题
共
3
小
< br>题
,
1
2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p>
字
,
完
成
4
~
6
题
。
材
料
< br>一
: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全国养老保险基
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
4
万多亿元,
但是
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
< br>现互助共济,
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
增强养老保险
基金抗风险能力,
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
业竞争环境、形成顺
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
统筹是一
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
的协调推进。
(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
材
料<
/p>
二
:
(
摘自中国产业网
)
注
: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
年龄人口数之
比,
用以表明每
100<
/p>
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
度反映人口老
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材
料
三
:
老
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
的医疗
保险制度的同时,
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
以保障老年人
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
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
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
而且面对国际竞争,
企业中的“小
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
动岗位上退下来,
活动范围圈在缩小,
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
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
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
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面向老年
人提供全方位
、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
些
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
它包括所有有关满
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
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
开发,
企业经营者
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
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
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
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材
料
四
: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
学院校、护
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
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
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
适合社区初级卫
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
务。解
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还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
老年文艺事业,
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文艺的
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
寻找人
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
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4
.
下
列
对
材
料
一
、
材
料
二
p>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
不
正
确
的
< br>一
项
是
(
3
分
)
(
)
A
.当前
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
有
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
.全国统
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
力,
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
.材料二的
图表显示,从
2005
年至
2015<
/p>
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2015
至
2050
年
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
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
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p>
5
.
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 br>容
的
概
括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p>
是
(
3
分
)
(
)
A
.医学
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
和
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