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专练: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
2020
届高考历
史查漏补缺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1
、
(13
分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
的沦
陷
,
出版条件的困难
,
文艺人的流亡四散
,
虽一
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
,
且因抗战的内容<
/p>
,
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
,
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
,
文艺的<
/p>
基本阵营
,
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
反视敌国
,
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
,<
/p>
巨量滥制其所谓
战争文学
,
尽其粉饰丑态
,
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
工作的重大
,
散处四方的文艺
工作者有
集中团结
,
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
)
材料二
关于杭日文化统一战线
:
(
一
)
一切文化人
,
p>
只要他们赞成抗日
,
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
结起来
,
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
的工作
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
二<
/p>
)
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
(<
/p>
如文学、
艺术、
科学等
< br>)
为抗战直接服务。
在文化人
中
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
,
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
三
)
文化人间
,
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
,
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
问题上进行
统一战线……
(
四
< br>)
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
同其他抗
日统一战线一样
,
有它的统一性
,
p>
也有它的斗争性
,
斗争的
< br>目的
,
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
(1940
年
)
1.<
/p>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抗日文化
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7
分
) <
/p>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6
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
年
,
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
四川化工厂等
6
家企业为试点企业
,
允许企业
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
,
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
979
年
,
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
,
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
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
年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
心环
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
年
,
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
组织方式。
1992
年
,
中共十四大提出
,
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p>
年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
年
,
中共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
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
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
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
/p>
年至
2000
年
,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
团相继
组建
,
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
化的原因。
3
、阅读材料
,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
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
,
构成统一独特的科
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
,
以及陶瓷、
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
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发展的
,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
,
是现代科学技术
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
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
机发生以来
,
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
,
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
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
,
布
局未来发展
,
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
2010<
/p>
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
景
,
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
,
在科学成功
的背后
,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
人类通
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
,
虽然掌
握了更
高的能量
,
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
,<
/p>
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
简析中国古代农业
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
主要原因。
2.
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并分析世界主要经
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
3.
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
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
题。<
/p>
材料一
美苏
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
,
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
地位。
美苏冷战
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
,
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
,
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
社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
,
苏联的极权主义、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
大林的偏执狂是
冷战产生的根源
,
美国
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
年
< br>,
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
,
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
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
年
,
苏联领
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
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
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
据材料一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
,
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有哪些
?
2.
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
/p>
?
说明你的理由。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4.
< br>综合上述材料
,
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
5
、阅读材料
p>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自大一统专制统治形
成以后
,
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思
想家一般都认为
,
发展商业将
会动摇“农本”,因为商业不生产物质财富
,
反而会导致财政收
入的流失。再者
,
商业发展也可能破坏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威胁国本。与之同时
,
商业发达也
可能使道德倒退
,
p>
因为工商之民善于欺诈
,
形成社会上的重利
风气和拜金风尚。
史家王家范认
为
,<
/p>
以上未见得是朝廷“抑商”的真实动机。在列国纷争的先秦
,
p>
商人也曾风光无限
,
出现了
范蠡、计然、白圭等大商人。但到秦汉以后
,
史书上难
再找到有名有姓的大商人。这种思想
形成的深层原因
,
主要是为了防止任何有可能构成对专制集权统治具威胁的集团性社会势力
形成。
材料二
在
中世纪的欧洲也有重农抑商主张
,
这种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会。
他们宣扬物
质财富将危害精神幸福
,<
/p>
因此竭力反对以盈利为本的商业行为。
基督教的重农抑商思想
p>
,
除了
精神层面的因素
,
再有
,
就是商人以末致富
,
甚至达到权倾王侯、
富可敌国的地步
,
显然威胁到
了教会权威。教皇具有超越一切
世俗政权的权力
,
但欧洲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权却常面临内外
p>
双重威胁。由于特殊地理环境
,
欧洲长期小
国林立
,
相互征伐
,
< br>教皇与世俗封建主之间明争暗
斗
,
大小君主必须通过发展工商业壮大力量。一些日常用品、奢侈品及战略物资须借助于国
际贸易才能互通有无。
各个王国内部的封建贵族也得仰赖商业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看看中世
纪以来各类集市在领主们保护下遍布欧洲大陆
,
就可知世俗政权对待商业的态度。
p>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p>
概括东西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的异同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说明
16
世纪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在东西方的不同走向<
/p>
及其原因。
6
、阅读材料
,
冋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一
法
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
,
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
/p>
,
是政治的革命而
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
者也。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
< br>,
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
命
,<
/p>
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
(
色彩
)
者也。……
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
——摘编自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二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有以下两
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
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
,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②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评
< br>价了毛泽东
,
他的“南方谈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
,
深刻回答了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经典之作。
——摘编自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
概述李大钊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
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
< br>广泛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
阅读材料一、
二
,
您更侧
重分析哪一种认识
?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毛泽东在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
< br>(1927
—
1937
年
)
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及他阐释这一思想的三部重
要著作。侧重分析②,请指出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表现
,
并概述“南方谈
话”中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观点。
7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
/p>
,
城邦的所有公民
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
和表决……在现代社会中
,
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
,
只要实行民主政
治
,
p>
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
只是具体方式有
所不同。
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
,
p>
有的资本主义
国家实行两院制
,
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二
防
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
,
就是给予各部
门的主管人抵
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p>
1787
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
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
间的权力的分立。……“行使政治权时
,
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
给各
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
,
并
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
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
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
适当
的控制和平衡
,
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
职能
,
同时又保持对权
力的优良控制<
/p>
,
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
,
p>
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
,
这是分权和制约的
归宿。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1.
p>
依据材料一指出
,
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
p>
,
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成因。
2.
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
根
据材料说明其目的是什么。
8
、阅读
材料
,
回答问题。
< br>新航路开辟以来
,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材料一
通常认为
,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
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
,
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
曲折及调整时期
,
一战爆发和
1930
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
,
全球化开始了
第一次逆转过程
;
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
二波全球化时期
;
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
展的第三波
,
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总体上看
,
近
500
< br>年以来
,
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
,
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
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
:
成因及未来走向》
p>
材料二
2
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
西方国
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
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
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
,
政治力量
< br>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
,
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
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
本、企业的自由流动
,
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
,
国家经济管制极端
化。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