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余年寄山水
956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6: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孙大文)



3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

< p>
单元内容分析


]




1


、本单元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


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


因此经济史的学习是历


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


为中华文明的萌芽、


发展提供


了经济基础,


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 国之一,


但是后来自然经济又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


要根源。



2


、本课特点:头绪多、历史概念多 ,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 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


共同探究问题,


使学生对古代商业 的发展有初步了


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


培 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学


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




在学习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中,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 /p>


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


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 系。



3




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




指导学 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5




通过课 堂上分组研讨交流,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思辩能 力、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


能力。



2


、思维方法:唯物 史观、联系、对比、迁移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2




通过两 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




“无商 不奸”



“无商不活”


的说法,


体现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


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 /p>


教材处理


]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


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


况: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


宋元 商业的繁荣,


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


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


说明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 商业的繁荣;


另一


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供借鉴。


内容涉及的时间长,


专业性强。


内容有关的绘画、图片、实物(如货币等)、文字资料异常丰富。建议在教学中适 当进行补


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了解,为学生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奠定基础。



[


课前准备


]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填写评价手册的本课自主知识梳理,掌握基本史实;


按照教师 布置的


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p>





教师准备 :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并可以将大量知识

< p>
用最迅捷的方式体现出来。



[

< br>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 那么商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讨论回答。



介绍明清时 期我国最大的票号──日升昌的创办及其发展的情况。


文字部分重点指出山西平


遥人雷履泰为经商方便,


创办票号日升昌,


经营 异地汇兑业务。


这个票号后来发展成为中国


最大的票号。


旨在说明晋商在我国明清时期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票号


(类似于后世


的银行)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引文内容,


观察插图,


然后


向学生提问。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观察插图,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文中的< /p>


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


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



教材以 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古代商


业的产生和在先秦、


秦汉、隋唐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商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商业


的出现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


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



了隋唐时期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




1

)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


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


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


业为


“商业”



这 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


有海贝、< /p>


骨贝、


石贝、


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 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到了西周,


商业成了不可缺


少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在商业交换中,主要


的货币仍然是贝,


但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


铜本身是一种重要 的商品,


同时也担负着货币的


职能,


后 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


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

< p>
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


战国时


期著名的商人有魏 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


有的模仿农具, 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


商业较过去发 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 学习本目内容时,



“商人”



“商业”


名称的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 不同时期不同形状货币的图片或实物为线索进行讲解,


还可以用各个大商人的故事来增强


学生对本目内容的感性认识。




2


)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不

< p>
一的现状,


决定统一货币,


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 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


这就是


通称的“秦半两”。他 还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


一。


特别是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后各封建王朝大都掌握铸币权,

< p>
钱的形制也保持着


类似


“秦半两”


的圆形方孔模式。


两汉时期,


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


巩固和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两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商业出现了初步的发


展。当时的都 城长安和洛阳,以及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


的商业中心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后来发展为九个市,


当时官府 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周边有围墙。



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

< br>不许再有经营活动。市内的物价也由官员统一管理。



与 以往不同的是,


两汉又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中外贸 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张骞


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 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


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 /p>


汉武帝之后,


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


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 路的开通,有利于


中外贸易的发展。



教学建议:首先请学生阅读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然后再由教师提问:秦汉时期商业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与先秦时期相比,


秦汉时期商业的发展有 什么


特点?学生归纳,增加师生的互动。教师也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 物或图


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 感性认识。


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


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 两个市,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3


)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特别是隋朝时开凿


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p>


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


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 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 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


业的便 利与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 阳外,


长江流域的扬州、


益州也成为繁荣


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

开市、


闭市。


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 br>各有


220


行。


东市肆邸千余,


货物山积,


商贾云集。


唐朝政府允许外 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 斯、大食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