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历史一诊试卷(含答案解析)

别妄想泡我
904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专升本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


2020


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历史一诊试卷


< /p>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48.0


分)



1.



楚国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 精华,


与中原列国都城相比有其独特性,


但楚国郢


都又是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p>







A.


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意识



B.


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C.


中原文化征服了长江中下游



D.


儒家文化主导各国都城修建



2.



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 纠纷,


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


罗马法关于 经济交往中的契约,


如商业贸易、


借贷、


租赁、


财产转让、


遗嘱继承等,


强调 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A.


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


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3.



美国在内战后的“南方重建”过 程中,


国会曾一度取得压倒总统的优势地位,


但克


利夫兰在第一次任总统期间



1885-1889< /p>


年)


就否决国会法案


314


项,


而在


1789-1885


年的近


100


年间,总统一共才行使否决权

< br>131


次。这说明(






A.


总统的权势呈增强趋势



C.


工业革命排动政治变革



B.


三权分立体制不断完善



D.


政府行政效率日趋低下



4.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


用暴力推翻 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1895


年,恩格斯却指出: “


1848



的斗争方法,

< p>
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


于害怕 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坚持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C.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



5.



1954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 五项原则不应只


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


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


将谋求与美日关家正常化



6.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 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


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 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


忙工”。


雇工与田主 没有主仆、


卑幼名分,


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







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



7.



阅读下表:

1927-1936


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


明(






类别



比重(


%




30.7



62.9



年平均增长率(

< p>
%




5.46



9.94



1927




1936





轻工业



44.1



重工业



54.6



A.


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C.


官僚资本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



B.


国民政府对反侵略有所准备



D.


内战政策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8.



如图是


2006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反映西方经济社会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说明








1


页,共


11




A.


世界各国完全抛弃了新自由主义



B.


西方原有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C.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的“逆全球化“



D.


只有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才能根除危机



9.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 的情绪,很快被


1922


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

< p>
1925


了;


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


1924


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


40%


的选举无效;


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


1928


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


以推知(






A.


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


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


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


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0.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游侠,


继承了儒、


墨两家的一些特点,


形成了其独 特的侠义精神。


西汉初期,游侠对乡里秩序的稳定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受到平民的欢 迎。汉武


帝之后,游侠精神逐渐衰弱。游侠精神衰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农经济的稳定



C.


儒墨思想的没落



D.


大一统政府体制的影响



11.



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 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


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 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


孔子之所以列其为


首篇,是为了表明 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


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12.



1960

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


护本国石 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1974


年,美英德法等石油 消费国组建


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这表明


20


世纪后


期(






A.


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


.


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


.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


.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0


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自大一统专制统治形成以后,


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 政策。


古代


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发展商业将会动摇“农本”,因 为商业不生产物质财富,反而


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


再者,< /p>


商业发展也可能破坏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威胁国本。


与之同时,商业发达也可能使道德倒退,因为工商之民善于欺诈,形成社会上的重

利风气和拜金风尚。史家王家范认为,以上未见得是朝廷“抑商”的真实动机。在


列 国纷争的先秦,商人也曾风光无限,出现了范蠡、计然、白圭等大商人。但到秦


汉以后, 史书上难再找到有名有姓的大商人。这种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为


了防止任何有可 能构成对专制集权统治具威胁的集团性社会势力形成。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重农抑商主张,


这种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 会。


他们宣扬


物质财富将危害精神幸福,


因此竭力反对以盈利为本的商业行为。


基督教的重农抑


商思想 ,除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再有,就是商人以末致富,甚至达到权倾王侯、富


< p>
2


页,共


11




可敌国的地步,显然威胁到了教会权威。教皇具有超越一切世俗政权的 权力,但欧


洲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权却常面临内外双重威胁。


由于 特殊地理环境,


欧洲长期小国


林立,相互征伐,教皇与世俗封建 主之间明争暗斗,大小君主必须通过发展工商业


壮大力量。一些日常用品、奢侈品及战略 物资须借助于国际贸易才能互通有无。各


个王国内部的封建贵族也得仰赖商业发展壮大自 身力量。


看看中世纪以来各类集市


在领主们保护下遍布欧洲大陆 ,就可知世俗政权对待商业的态度。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骋骋《重农抑商:何以东西方结局大不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异同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 br>16


世纪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在东西方的不同


走向及其原因 。










14.



材料: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 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老一辈的环

< p>
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自


80


年代末


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


2 015


年,大面积的雾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9



11


日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要求“完善污染物


排放 许可制”。随后,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达成了建立统一环境管理平台的基本


共识。


2016



11


月 ,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


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


2020


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


2018



1


月,《排污许可 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等内容,细化了环保部门、


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 的法律责任。


目前,


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


监督、


实施、


流域治理、


行业 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


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



--


摘编自《中国排污许可制 度改革:历史、现实和未来》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排污许可制 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该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意义。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


年底,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红军取得了伟大胜利,彻底破坏了希特勒


的闪电战。同年


12



7


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对英、美、荷在东南亚的属地发起


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美英共 同作战协定在德、意、日三国之间签订,被迫


之下英美开始对日宣战,德美也互相宣战, 从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



12



22


日,

< p>
美英两国首脑对两国整个作战计划进行商讨,


会议期间美国倡


议由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


英国和苏联政府对美国 提出


的宣言草案进行磋商并加以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同盟国政府。《联合国家宣言》< /p>


的签订,表明反法西斯同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它标志着该组织的进一步壮大,


同时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对于这个宣言的发表,


美国国务卿热烈欢


呼,他说,《联合国家宣言》把代表六大洲绝大多数居 民的


26


个自由国家的决心



3


页,共


11




和意志充分联合起来了,


说明遵守法律、< /p>


爱好和平的国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团结起


来,使用武力去维护自由 正义和人类的基本准则。




--


摘编自《二战全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家宣言》能够签署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作用。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是战国中期在中国出现的一部伟大经典著作。其经济思想代表着


贵族和新兴商人利益,


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


地辟举 则民留处;


仓禀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用人类的自利观念去解释人们的社会经济活 动,


他说:


善于把握利益之所在,人民必然赞美而安定,不用指 挥就会去,不用招引就会来,


既不烦劳也不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就像鸟雀孵卵。无形 无声,只见其成功。管


仲这一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什么差别吗?在消 费问题上,管仲


主张崇俭却又鼓励奢侈,这是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不是一种 矛盾,两


者应用的场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迥然不同。


奢侈是在特 殊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所采用的手段。


< br>一摘编自李琳、


杨柳


《<管子>与<国富论>的经济思想 比较》


材料二:


关于消费,


阔绰和鄙吝 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失,认为害怕失去金钱而不敢使用金钱的守财奴,


对经济发展没有什 么贡献。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财富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发展贸


易自由,生产力就会发展 ,财富才能增加。社会富裕水平不同,取决于农业和工业


的兴盛情况,特别是工业的兴盛 情况。罗马帝国的没落和经济的衰退,起因于它的


土地制度,而城市经济的兴起,则由于 工商所享有的自由不受限制所致。



--


据亚当•斯密


《国富论》


等整理


(< /p>


l



根据材料,


概括指出


《管子》


与亚当•斯密


《国< /p>


富论》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经济思想产牛的社会背景及其 共同的历


史价值。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 对


17



18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


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 状态。


早在


18


世纪,


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


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 /p>


1787


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


学的 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


液循环已经 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


中国社会状况具有 双重特点,


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


另一方面,


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p>




4


页,共< /p>


11




--< /p>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 价材料中关于


17



18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要求:围绕观点辩证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页,共


11< /p>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