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与道德教化原则(一)

绝世美人儿
589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6: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猫吃鱼)


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与道德教化原则


(



)


众所周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思 想及德政思想


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孟子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爱亲、爱人原则及自


己主张的人性善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


的 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




以不忍 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如果


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德政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


那么,


孟子的仁政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孔子虽然从各方

面对





加以阐释和规定,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领域;


由于孔子罕言

< p>


性与天道




从而使其仁的论说缺乏终极价值依据。


为了


使孔 子之仁具有本体论依据,


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


< p>



的思想,



内在性


(心性)


与外在性


(天命)


两个层面为



< p>


寻找终极的价值依据,


在其仁政学说与人性善理 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为其仁政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的仁政学说,无


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 十


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br>本文试图对孟子仁政学说中的两项主要原则即经济原则和道德教化原


则做一番阐释 。



经济利益原则:制民之恒产与取于民有制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两个必然之前提,此两前提互为补充说明,缺一不


可。一前提为井 田经界之准确划分(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另一前


提为百姓民众生无衣 帛渔肉之忧,


死无送终厚敛之虞



“< /p>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 p>


。孟子认为,实施仁政一定要从正经界开始,他说: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 故暴君污吏必


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1 ]


经界不正,就会导致


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滋生及暴君污吏胡 作非为、无是非曲直价值标


准等混乱局面的出现。若井田之经界划得准确,皆为百亩之田 ,



分田


制禄可坐而定也



。因此,正经界是实施仁政之第一要务。经界既正,


孟子设想的西周时期实行过的井田制便有了实施的可能


2]


, 正经界是


正井田的基础,正井田是正经界之必然。


< p>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


一。


”3]

< p>
孟子所说的



耕者九一



具体说就是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 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家,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4 ]


。孟子所


设想的井田制与西周初年实行的井田制已大不相同, 带有理想化的成


分在内。孟子设计的井田制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制度,其政治目的就在于使庶民百姓都能牢牢扎根于土地之上,从而


达到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


百姓亲睦


”5]


的目的,百姓民 众才会无衣帛渔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


做到了



正经界





养生丧死无憾



,只是孟子实施仁政王道的开始。< /p>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解体,对社会政治秩 序产


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形成了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


同乐


的社会风尚。


孔子曾说过: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


”6]


在孔子看来,只有

解决了庶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消除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才能使社会


达到稳定和谐的 局面。可见,关注庶民百姓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一


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在其仁政思想体系中同样把


儒家的这一鲜明思想主题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 针对当时社


会上兵燹不已、战乱不断,庶民百姓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


子,


乐岁终身苦,< /p>


凶年不免于死亡


”7]


的悲惨局面,


指出要让百姓做到



生丧死无憾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如果说



正经界





养生丧死无憾


是孟子仁政思想实施基础的话,


那么,


制民恒产就是孟


子仁政思想实施的第一步。


所谓



制民恒产



就是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产


生活资料,


孟子的政治逻辑就是,


治民之要在民 事,


民事之重在民生,


民生之保障在民产,有民产之结果是民心 向善,民心向善之结果是便


于实行仁政。故使民有固定之民产(恒产)便成为孟子推行仁 政的当


然要务,这就是孟子所强调的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


”8]


实行仁政必须从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入手,从解决老百


姓的实际生活需 要入手。


孟子所主张的



制民恒产



的内容非常丰富,


往往突破了孟子仁政思想体系的框架而蕴涵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具体


说来,


孟子所主张的



制民恒产



大致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主张给民众百

姓以足够的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使民众百姓能够自觉地依


附在土地上,< /p>



死徙无出乡。



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


才会在此基


础上产生良好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保持社会处于和谐与稳定


的状态中,若百姓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 得不到满足和保障,就会铤


而走险,



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


”9]


民众就会做出危害社


会、危害道德的事情,



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 故民之从之


也轻。


”10]


孟子试图从 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和解释道德意识和观念产生的


原因,肯定人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要求的 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庶民百姓的愿望,是一种正确的政治思维方法。孟子的这一 表述是


在继承其前辈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先富后教思想及管子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出来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的一种真 实朴素的反映。


孟子得出的结论就是:


对广大民众百姓来说,< /p>


有无恒产至关重要,


它是决定国家之兴衰、


社会之治乱、


政治之是非、


政权之安危的最重要前提。因此, 如何使民众能够拥有恒产就成为孟


子实施仁政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制民恒产



的第二层含义就 是在


满足民众百姓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政策


措施:这些措施具体说就是:



1

)养老政策。孟子为有恒产者老有所


养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好蓝图:

< p>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11]


孟子还以文王善养 老为例来说明:



天下有善养老,则


仁 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


帛也。五母鸡,二母彘 ,无失其实,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


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 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