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名胜古迹
-
古迹名胜遍布县境。有“芦岗拥翠”
、
“云护蓍
台”
、
“蔡河沉月”
、
“鸿隙现莲”
、
“斯井鸡鸣”
、
“景贤书声”
、
“洪河夜雨”
、
“白云深处”八大古景,重点古迹有蔡国故城、白圭庙、伏羲画
p>
卦亭、蔡侯玩河楼、孔子问津处、孔子晒书台、光武台、奎星楼、李斯墓、蔡侯墓。蔡国古<
/p>
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古城西城墙之上的蔡侯
玩河楼,楼台之上建有玉
皇庙,
神殿及拜殿台,是历代文人雅士
聚会之地,
留下诸多脍炎人口的诗篇。蔡河之滨的白
龟庙,蓍草
葱郁,白龟浮游。伏羲画卦亭史称造文字之先,创中华民族文明之始。
1.
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四围,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其规模之宏大,
工艺之考究
,在
当时的诸侯国都邑中堪称一流,是迄今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列国都城之一。
p>
1996
年
9
月,
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
/p>
5
月,蔡国故城被河南省百
万公众投票公
认为我最喜爱的“河南省十大古城”之首。
蔡国故城为西周初
期的蔡叔度及其子蔡仲所建。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
建立西周。
封其弟叔度于蔡,
建立蔡国。
蔡叔度在芦岗东侧建都后,
为防外敌入侵,
动用民工修筑都城
。
由于“三监之乱”事件,蔡叔度被“囚于郭邻”
,后“既迁而
死”
。周成王三年,由于蔡叔度
之子姬胡辅助伯禽治理鲁国有功
,复封姬胡于蔡国担任国君,
史称蔡仲。蔡仲复国后,
为进
p>
一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在治国的同时继续修筑蔡国都城。春秋战国时期,蔡国已成为
p>
12
个较大诸侯国之一。由于当时战事频繁,蔡国都城又在原来的基
础上屡次整修加固,城
墙规模逾加壮观。
公元前
531
年,楚国攻打蔡国。
由于蔡国有坚固的城墙做为
保护,与强楚
战斗长达
7
个月之久,最
终蔡国被楚攻占。
现存的蔡国故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略长,<
/p>
东西稍短,
各城角均为圆转角,
唯西南城
角稍向外
突出。故城南面三门,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两门,共九门。它南垣西起谢村东
北约
900
米处,东到别村西北约
50
0
米处,长
2700
米;东垣南与南垣
北端相接,北至尚村西约
800
米处,
长
2490
米;
北垣与东垣北端相接,
西至大李村南
400
米处,
长
2113
米;
西垣长<
/p>
3187
米。城垣总长
10490
米,高
4
—
11
p>
米,宽
15
—
25
米。城门最宽处达百米以上,为黄粘土夯
筑而成,
小夯窝圆底,
每层厚
8
—<
/p>
14
厘米。
除故城东段部分被现代建筑物
覆盖外,其余保存
完整。故城有城门、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总面积<
/p>
8.86
平方公里。外有
护城河、蔡侯墓
及贵族墓葬区等。
2.
古代人工烽火台
烽火台位于上蔡蔡国故城北垣中段,古籍上名“亭侯”
,也称“亭”
,为古代用来瞭望敌情并
报警的高土台。台上有一桔皋,桔皋上有吊斗,斗
里放置烧柴。一旦敌人来犯,把柴点燃,
拉起吊斗报警。白天生烟叫“燧”
,夜间举火谓“烽”
,守军闻警而动进入临战状态。
“烽火
连天”一词即源于此。
p>
春秋以前,举烽火都是利用自然地理形势,多在山上。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
尤其是运动战的运用,
随时都有被敌军袭击的危险。
< br>因此,
瞭望和报告敌情便成了军事上的
重要内容。
各国均在国境和城堡上广筑高台,
作为瞭望敌情、
举烽火报警的场所。
这个时期
的亭侯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
台。蔡国故城上的烽火台,就是这时建筑的。
蔡国故城在战国时期为上蔡郡治所,
楚国曾对之大力修筑,
作为北部的重要军事据点。
由于
这座古城战略位置重要,是各诸侯国角逐的场所,因之城垣建筑坚固,烽火台高大实用。
故城上的烽火台原有两座,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一座,现仅存一座。
p>
这座烽火台,东西和城墙
连在一起,底大顶小,成梯形。台高出地面
14
米,底部南北长
59.6
米,东西宽
17
米,面
积
2912
平方米;顶部南北长
10.
5
米,东西宽
10
米,面积
105
平方米。台的北部向城墙外
凸出
16
米,成弧形。这样建筑,是为了能够从左、中、右三个方面打击敌人。
夯土层的厚
度,
一般为
12
厘米左右,
夯窝深为
7
—
8
厘米。
夯土层的包含物,
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板瓦、
筒瓦等。秦汉之后,烽火台已逐渐失去它的以“
燧”
、
“烽”示警的作用,而蔡地重阳登高之
< br>风日盛,每逢重阳日,烽火台登高游人如织,菊绽似锦盛况空前。
3.
蔡侯望河楼
蔡侯望河楼又称看花楼、玩河楼。它坐落在蔡国故城西城垣上
的一处高台之上。土台拔地
而起,高
20
米,上圆下方,底部长约
100
米,为县内海拔最高处。蔡侯
在此筑台建楼,是
为了登高望河,察看水情。
望河楼高台四周土坡上,长满了茂密的野枣树,当地人称“护台神枣树”
。
p>
2000
多年来,尽
管望河楼的建筑物多次
被毁,
而那些护台神枣树一直到今天仍然遍布高台四周,
忠诚地
守护
着这座高大的土台。
望河楼东靠
蔡国宫殿区,西临汝河故道,再往西是百里老王坡和吴宋湖。据《上蔡县志•地
理志》记
载:每当汝河泛滥,蔡境西部成为一片汪洋,蔡侯经常到此登台观望水情,故此得
名。<
/p>
望河楼在西周至唐朝间,
是一处环境优
美的游览胜地。
唐太宗年间,
人们认为此台为风水宝
地,有神灵之气,就逐渐开始在玩河楼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殿堂,并且住有僧人、道士专
为烧香上供的人们讲经布道。当时的上蔡县令还专为望河楼拨了
88
p>
亩免税公地,专供玩河
楼香火费用之资。
到
了明朝,
望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皇,
台顶新建一座玉皇庙,<
/p>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红墙绿瓦,双龙戏珠式的殿脊,门口上面有
汉隶书“芦岗雅地”四个大字。高台
前院内唐朝僧人栽的两棵大柏树已有合抱粗细。登台
眺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有
“芦岗拥
翠”之称,为“古蔡八景
”之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之场所。明朝诗人黄尚质在蔡
侯望河楼游览后曾写下
“草露经衣湿,山云入郭来。新亭逢白菊,长笑共青杯”的佳句,以
称赞望河楼美景。<
/p>
东汉桓景“齐家登山”避邪免灾的故事发生后,人们认为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
佩茱萸可
以消灾避祸,遂纷纷效仿。蔡人为了便于每年重阳时登高赏菊,特把
蔡侯望河楼、
北垣的烽
火台等高处作为重阳登高之地,
每逢重阳便云集于此,登高望远。
至晋朝广为流传,隋唐时
期已形成民俗,并逐步扩展,影响全国,发展成为今天的重阳文化。
随着岁月流逝,
蔡侯望河楼远没有蔡国时期雄伟壮观了。
新中国成立前,几经战乱,高台上
只剩下几间瓦屋庙宇。
1958
年,全民写诗歌,这里又成了赛诗台。如今,望河楼经过整修
扩建,已是大殿、东西配殿、门面一应俱全。大殿内塑有神像,神态各异。每逢假日,县城
和乡村的人们纷至沓来,
或浏览观光,或焚香拜佛。当年蔡侯望河观景的地
方,如今成为人
们的乐园。
4.
蔡侯叔度公陵园
蔡侯叔度公陵园位于上蔡县城西侧,东距蔡国故城
1
公
里。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
五子。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灭商后,
封其同母弟度于蔡地,
始建蔡国。
古代人以国为姓,
蔡叔度就是天下华人蔡姓之祖。
周武王二年病逝后,由成王继位。
由于成王年幼,
暂有周公
旦代行国政。东居三
个诸侯国国君管叔、霍叔、蔡叔等认为周公过于专权,
“将不利于王”
< br>,
“乃挟武庚以作乱”
,
史称<
/p>
“三监之乱”
。
周公为巩固周朝政权,<
/p>
奉命东征,
诛武庚,
杀管叔,
废霍叔,
囚禁叔度于郭邻
(今蔡叔度墓西侧蟾虎寺
一带)
。
公元前
1038
年,
蔡叔度卒于郭邻,
葬于郭邻东
< br>200
米处的卧龙岗。
蔡侯叔
度墓高
5
米,底部直径
20
米,总面积
314
平方米。墓前刻有清咸丰年间
上蔡知县金
宝录《蔡叔度墓记》
、
《重
修蔡叔度墓》等石碑三通。
1994
年,上蔡县人民政府进行了
一次
大规模的整修。
2005
年,由“
世界蔡氏修建蔡侯陵园筹委会”集资修建蔡叔度墓,定名为
蔡侯叔度公陵园。
陵园规划占地总面积
115
亩,
< br>总投资
3000
万元人民币,
工
程分三期实施。
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竣工,占地面积
33
亩,南北长
300
米,东西宽
120
米,建有牌楼、祭
坛、玉带河、龙柱、碑林、蔡
氏文化陈列馆,牌坊上额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华蔡氏
始祖蔡叔度”九个金色大字
。第二、三期工程正在筹划中。
2000
年
9
月,蔡叔度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2008
年
10
月,
上蔡县人民政府为保护陵园成立了蔡侯陵园管理办公室,
专职负责陵园管理维护及游客接待
工作。
5.
郭庄楚墓
郭庄楚墓位于上蔡县蔡国故城以西卧龙岗上,是楚国贵族墓地的一部分。
2005
年
5
月至
2006
年
7
月,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郭庄
1
号、
2<
/p>
号墓穴进行了保护性发
掘,
这是两座南北
并列的大墓。
1
号墓葬是一座战国早期积沙积石大墓,
平面呈
“甲”
字形,
墓
室口东西
25
米,南北
17
米,深约
18
米。其防盗设置巧妙,覆盖在墓穴上
的流沙曾经被
炒过,
这样的流沙能保持干燥,
< br>盗墓贼在盗挖时,
会被流沙掩埋窒息而死。
流沙下面还有
一
层块石和片石。现场考察发现,沙子里撒有金粒,据考古人员介绍,只有“级别高”的
贵族
墓葬才会这样特意设置,
这种墓葬形制在古墓发掘中尚属首
次发现。
另外,
一般的古墓都是
呈阶梯
状,
而郭庄楚墓则是呈立柱状。
封土下发现了祭祀坑遗迹和聚落
遗址,
出土了一大批
珍贵的中原和楚文化遗物。发掘表明,封土
下掩埋着大大小小
17
个盗洞。其中,战国盗洞
1
个,位于墓室的北口外约
3
米处,是一个阶道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东汉盗
洞
7
个,
其中
1
号盗洞巨大,
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
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物被
盗墓贼盗走,
并将墓室结构严重破坏。
郭庄楚墓距今约有
2400
年的历史,
被有关专家称为
“豫南第一大墓”
。
虽历经
10
余次盗掘,
依然出土珍贵文
物
1000
余件,有圆形盖印鼎
5
p>
件,四龙耳铜鉴
2
件,方壶
2
件,鬲
l
件,
敦
l
件,
浴缶
1
件,
甬钟
3
件,
柱头饰
10
余件,
p>
石编磬
10
件,
并
有渔网坠、
鱼钩、
鱼骨刺,
七八寸长的
大贝壳等物品和一个装着婴儿尸骨的陶瓮,还有一些戈、矛、
镞、
马衔嚼等青铜
器和一定数量的包金铜片、玉贝、海贝、骨质仿贝等。其中不乏精美重器
,最大的圆形盖鼎
口径
80
厘米,在楚
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镬鼎;
2
件四龙耳铜鉴口径
p>
67
厘米,形
体较大;
2
件双龙耳方壶,花纹精美;石磬为实用器,质地精良,十分难得。编钟和大鼎考<
/p>
古价值极高。
墓主人疑是楚国一个丞相级的显贵人物。
位于
1
号楚墓北侧的
2<
/p>
号楚墓墓主人
疑为
l
号墓墓主人的妻妾。文物部门通过对出土文物鉴定,断定卧龙岗以西在商末周初时期
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汝河只是流经湖泊的一条支流。
6
。孔子问津处
孔子问津处位于上蔡县城西南
7.5
公里的黄埠镇蔡埠口村
的汝河岸边。早在春秋时期,这里
是连接南北的码头,渡口两侧,岗峦起伏,水流回环,
岸柳涌翠,芦花堆雪,每至日暮,商
贾投宿,舟车云集,人声鼎沸,灯火闪烁。
据
《史记·
孔子世家
》
记载,
鲁定公十四年
(
前
496
年
)
,
孔子曾任鲁国
“大
司寇行摄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