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玛丽莲梦兔
860次浏览
2021年02月28日 1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严子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出自【唐】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m


í


ng




日落,


天色将晚。



空山



空旷,


空寂的山野。

< p>




刚刚。





: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 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hu


à


n





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 p>


随意


:任凭。



春芳


:春天的花草。




:消散,


消失。



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也泛指隐居的人。


< /p>



: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


《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


可无不可的襟怀。


【赏析】


这首


五言律诗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


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自


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 山雨后的秋凉,


松间明月的光照,


石上清


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


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


和谐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


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又像一支恬静


优美 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


诗中有画


的创作特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


)


出自【唐】杜甫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花欲燃


:花红似火。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


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 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


回家的日子。



【赏析】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 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


花欲燃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 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


丽。一个





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 /p>


而一个





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


鸟 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 p>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 特点


是以乐景写哀情,


唯其极言春光融洽,

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


归的感伤从景象中 直接透露出来,


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


乡 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p>


(


杜牧


)


出自【唐】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 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 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


展的酒旗。



千里



说明是写整个江南,


但整 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


来的。


< br>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 br>—寺庙,


揉进了沧桑之感,


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 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


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这首


七言绝句


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 /p>


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


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 ,别有一番情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


出自【南宋】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 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 释】


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



t


ú


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 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

< br>:一座座山、一道道水


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


:吹箫打鼓。


< br>春社


:古代把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 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风 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


来。



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 /p>




k


ò


u




:敲门。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 /p>





字,表达了< /p>


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



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这里描写的是诗


人置 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


途所抱的希望 ,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 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


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 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


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 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也是此联


给人们的启发。



三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也不难体味出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春社,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



衣冠简朴古风存



,赞


美着这个古老的 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末联,


诗人已




了一整天,


此时明月高悬,


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 中,


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


别有一番情趣 ,


于是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之后,能随时拄杖乘月,轻叩柴 扉,与老农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


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br>


陆游这首


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


主线突出,


全诗八句无一





字,


而处处切

< p>




字,

< br>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


(


王安石


)


出自【北宋】王安石



庚申正月游齐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 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赏析】 诗人在庚申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游览了齐安(现湖北省黄冈市


黄州区)。齐安背 靠高山(大别山),面对大江(长江),是一个山水兼备的好


地方;但与众不同的是,初 春时分,齐安这里的山地与水边往往气候迥异。



诗中第一句< /p>



水南水北重重柳



写的是浓浓的春色: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


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


第二句



山后山前处处梅


写的是冬景:


顶霜


傲雪的红梅在大 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


春天的景色与冬天的景色在齐安大


地上竟然同时共存,的确是一幅令人感到惊异的景象。



这种冬 春交替同时出现的景象,


在别的地方很少看见,


对此难以忘怀的 诗人吟出


了第三四句:



未即此身随物化 ,


年年长趁此时来



< br>——人的形骸和世间万物一


样,


最终是会化为乌有的;< /p>


但只要我的形骸还没到化为乌有的那一天,


我每年就


都会趁着这个时分,


再来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


可见,


诗人对眼前的美景色


是何等眷恋。



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



出自【唐】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注释】


梓州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 川三台。



李使君


:李叔明,先任


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h


è):山谷。


杜鹃:鸟名。



一夜

< p>


:一作



一半雨





树杪



mi


ǎ


o


):树梢。



汉女


:汉水的妇女。





t


ó

ng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 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重庆。



芋田< /p>


:蜀中


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 案。



文翁


:汉景帝

< br>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


化 。




:翻然改变,通







先贤:已去世的有才德之人,这里指文翁。


< br>【赏析】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


处 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


耳目应接不 暇之感。紧接着的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先描绘深山冥晦,千


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


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


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 望去,


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 br>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


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李使君政< /p>


事。



汉女





巴人





橦布




芋田



, 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


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 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


后两句,运用有关文翁治蜀的典故,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 希望他效法文翁,翻


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 p>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 之情、


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 /p>


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


层层深入,


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使君欣羡、


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 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 鹂。


(王维)



出自【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 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 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积雨


:久雨。





w


ǎ

< br>ng



川庄


:王维在辋川的宅第 ,隐居之地。在今


陕西蓝田终南山中。



空林



疏林。



烟火迟



因久雨空气湿润,

< p>
烟火上升缓慢。




(< /p>


l


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sh


ǔ) :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




z


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 (


xi


ǎ


ng


):送饭食到田头。菑:已


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指初耕的田地。



漠漠


: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


:幽暗的样


子。



夏木


:高大的树木。夏:大。





zhu


à


n


):小鸟婉转的鸣叫声。



黄鹂



黄莺。




山中




: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槿(


j


ǐ


n


):植


物名,

< p>
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清斋



素食的意思。





:经霜的葵菜。葵为 古代重要蔬菜,有



百菜之主


< p>
之称。



野老


:指作者。



席罢


: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庄子·杂篇·寓 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


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 却不再让座,而


与他



争席




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


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

< p>




《列子·黄


帝篇》


载:


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

< p>
互不猜疑。


一天,


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


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何事:一作



何处





【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 名篇。此诗描写辋川


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


前四句写诗人静观 所见,


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



人 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


创造了

< p>
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

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雨里 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



出自【唐】王建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 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


竹溪


: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


:嫂嫂和小姑。



相唤


:互相呼唤。


< br>浴蚕



古时将蚕种浸在盐水中,选出优良蚕种,称为浴蚕 。



闲着


:农人忙着干活。





:庭院。





zh


ī)



: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流 水潺潺两边长满翠竹,


乡村小路越


过小溪,

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去浴蚕,


庭院 里盛开的栀


子花因农忙而无人欣赏。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简炼而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一幅清新秀 丽的山村农忙图


景。



雨里鸡鸣一两家< /p>



言居家之少,为山村特有的景象,



竹溪村路板桥斜



写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