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余年寄山水
680次浏览
2020年08月03日 03: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摇号网站-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 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
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 比、分一分、
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
合的教学。通过数一 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
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
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 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
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
学,为建立 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
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 习
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
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 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
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
合理的认识 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 漫,大多数人
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
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 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第1页共6页


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 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
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20以 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 或语言描述20以
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
含义;经历探索一 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
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
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
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初步具有方位观
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
些形体相应的 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
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br>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
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 集和统计的过程,并
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
伴交流自己的想 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
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 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
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 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
第2页共6页


系,在学 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
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 “分”与“合”
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
加、减法,并经历与同 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
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
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
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 整理数据的过程,
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
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
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
联系情境描 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
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 解
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
流自己的想法。
4、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 事物产
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
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 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
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第3页共6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
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
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
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
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
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 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 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第4页共6页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br>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 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 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读 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 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 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 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 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
第5页共6页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 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 ,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 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 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 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6页共6页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 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
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 一数、比一比、分一分、
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
合的教学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
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 初步学
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
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 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
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
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
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 都是后面学习
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
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 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
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
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 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
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
少数同学能 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第1页共6页


所以教师要有 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
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20以 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 或语言描述20以
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
含义;经历探索一 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
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
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
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初步具有方位观
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
些形体相应的 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
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br>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
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 集和统计的过程,并
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
伴交流自己的想 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
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 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
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 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
第2页共6页


系,在学 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
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 “分”与“合”
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
加、减法,并经历与同 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
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
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
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 整理数据的过程,
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
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
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
联系情境描 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
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 解
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
流自己的想法。
4、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 事物产
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
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 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
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第3页共6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
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
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
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
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
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 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 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第4页共6页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br>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 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 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读 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 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 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 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 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
第5页共6页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 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 ,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 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 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 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6页共6页

北京三本大学-中学教务处工作总结


移通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招生网


非主流留言-法务专员岗位说明书


母亲节的诗歌-新课标学习体会


企业信息化论文-中国民航大学招生网


运城学院网-合作的名言


保释金-员工考勤表模板


清明节的习俗-湖南学业水平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