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583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7: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宁夏中考



《草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 “毯、陈”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 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丽的
草原我的家》。
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 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
风光深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 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
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
的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是从
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
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 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
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 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
衣裳”体会 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
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 的豪放,待客的热情。
理解“襟飘带舞”。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男女老少” “各色衣裳”再加上< br>“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既表达出了蒙古 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 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
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在“远
迎”前板书: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
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



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
受在四人学习小 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 放。大家的语言
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交流从
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
“主人”:“刚才你说了 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
呢?为什么笑个不停呢?”在“相见”前板书:激 情。
②款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
都盘腿坐下, 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
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 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
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 奶豆腐、手抓羊
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
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书:
盛情。
③联欢 。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
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 特点。在“联欢”前板书 “尽情”。
④话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先从字面理解 句子的意思,
再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
句 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
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这 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
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 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
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 以交流、朗读、
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
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 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
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小结:是的,草 原的景是美的,内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
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 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
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的语文教 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
的意识。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 完整的认识,也更好
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 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
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有过与
人“惜别”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
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 解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
生一吐为快。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 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
又升华了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巧用媒体,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
抽象为生动形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音乐、图片、
文字融为一体,既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
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不 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升
华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立 足文本,在诵读中“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
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 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只
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 言的任务。尤其像
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悟中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学习
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在学习草原风光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
独到之处,揣摩比喻句 的用法之妙,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内
容与表达之间走几个来回,真正做到“言”“意 ”兼得。
不足之处:第一课时内容含量较足,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
收兵 ”的感觉,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引导感悟,稍显粗糙,对一些可模仿学习的小
练笔也未能适时安排。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 br>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
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 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
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 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
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 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
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 ~3):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形状。第二部分(4~6):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
来解答这些疑 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点缀 幽静 优雅 方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花蕾 衣襟 怨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
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 )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
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 头望”。
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
丫伸出宅 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 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
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①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 一簇”。②颜色:紫色、白
色。③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



香?
明确: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
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
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 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芭蕉不展丁香结”“丁 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
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 象征。作者引用诗句,
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 br>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 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象征意义:生活中解 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
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
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每个人 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
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 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作
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 对待人生和



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 br>明确:本文巧用比喻,形象生动。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了,直向窗 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
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 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香色彩
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再如“小小 的花苞圆
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
扣,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 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
惹得人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__
明确: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 己家屋外的丁香花,
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把
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
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
丁香结,愁肠挂肚,百 转千回。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 br>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
们将一起去了解另 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
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 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
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 ~3):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形状。第二部分(4~6):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
来解答这些疑 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点缀 幽静 优雅 方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花蕾 衣襟 怨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
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 )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
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 头望”。
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



丫伸出宅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 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
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①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 一簇”。②颜色:紫色、白
色。③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
香?
明确: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
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 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
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 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
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 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诗句,
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 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象征意义:生活中解 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
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
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每个人 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
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 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作
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 对待人生和
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巧用比喻 ,形象生动。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 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
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 香色彩
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再如“小小的花苞圆
圆的,鼓 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
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 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__



明确: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 己家屋外的丁香花,
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把
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
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
丁香结,愁肠挂肚,百 转千回。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奠基仪式主持词


中国人民银行校园招聘-联谊会策划书


二年级语文教案-意大利签证时间


我和别人不一样-学校卫生工作总结


我心中的春天-两极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好人好事作文400字


幼儿园中班观察笔记-三本征集志愿


尖刀队剧情介绍-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