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温柔似野鬼°
975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8: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沈阳何氏医学院-圣诞歌乐谱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诸多现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
得数学教学极具“ 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
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 境、实践操作、小组讨
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
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
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 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
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 思,则很容
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
在、扎扎实 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
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
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 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
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 突出“新、
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
字?
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
生2: “呆”调换部首是“杏”。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 请把我说的
句子倒过来念。
师:“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师:“人过大佛寺”!
生:“寺佛大过人”!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倒数。
这个案例 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
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
习之后,少数学生把“6” 的倒数写成了“9”,“”的倒数写成了“”。
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


案例(二):《通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是小明一家对自家小花园的设计方案。
31
55
1
1
爸爸:这块地的种桃花,种郁金香。
3
2
34
小明:这块地的种月季,种菊花。
1510
妈妈:这块地的种牡丹,种杜鹃。
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1:妈妈最喜 欢牡丹。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母相同,就比
1
5
1
1
生2:爸爸最 喜欢桃花。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
3
2
1
1
分母 小的分数就大,>,所以说爸爸最喜欢桃花。
2
3
3
5
1
5
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所以说妈妈最喜欢牡丹。
3
5
师:那小明最喜欢什么花?
[没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
生:因为
34
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
1510
师: 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
这 个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让学
生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 的旧知。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
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 ,
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
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
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 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


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 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
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 br>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 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
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 促
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
畏、令人讨厌的,而是 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
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 了,气氛活跃了,
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 直路较近,还
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
的学生就 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
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 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
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
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 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
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 了然了,还有
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 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
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 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
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 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
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
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
游戏 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
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 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
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 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
刻、 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 让学生在一次
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正所谓
“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活动中
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 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 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


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
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
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 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
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 学的
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
答。”提问的艺术 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
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 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
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
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
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 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一):《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
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
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
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
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有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这位老师设想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通过讨论、比较哪个接近1亿,
从而建立起“1亿有多大” 这一概念。但是由于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
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 思考。这样的
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
思考的同 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案例(二):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
形,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太多了,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划算,因为计
算它们的面 积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4: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 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
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 形
小。
生5: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在这三种 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
有什么新的发现?互相讨论讨论!
这个案例中 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
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 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
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
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 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
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 的对话,
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
会与学生思维 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
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
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
“全”和“齐”,但结果却 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
力的提升。
案例(一):四年级下册《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三角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
(1)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高
(2)学生画三角形
(3)反馈(投影展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练习的设计本身是 很好的,但由于教师预设后面还
有很多的练习,所以当学生画好后,教师校对了就结束了。而没有对学生
所画的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然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面积为 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除了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
以外,还有哪些可能?从而得出底和高相乘的积是24 的三角形面积都是
12,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否则练习再多、再新
也 只是“蜻蜓点水”的教学流程。
案例(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复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
方形,高是10厘 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1:(5×5+5×lO+5×10) ×2。
生2:5×5×2+5×lO×4。
师: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面面相觑)
生3:我想出了一种简便方法:5×5×lO。
生4:他错了,他求的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鼓励生3: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3很自信地说:每个侧面可以 看作2个底面,那么四个侧面就有8
个底面,再加上下2个底面,一共是10个底面,算式就是:5×5 ×lO。
师:非常有创新,真是太简便了。
生5:5×lO×5这种计算方法也很简便。
师:这种方法跟刚才的一样吗?
生6:跟刚才的一样,只是交换了两个因数。
生5 解释:上下两个底面合并起来是1个侧面,再加上四个侧面一共
是5个侧面,算式就是:5×lO×5。


多么好的诠释啊!大家不由地鼓起掌来。学生在老师的大力表扬、热
情鼓励下, 创造性思维得到迸发,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
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
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 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
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 实,基
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
学综合能力的提 升也能得到落实。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
用性。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
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 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
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
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
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 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2014广东高考英语-婚礼司仪主持词


不可或缺-阅兵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春节活动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繁体签名


同济大学选课-公务员考试答案


公务员照片-安徽招生网站


三星新款手机-团员总结


石家庄学院图书馆-等差数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