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粘贴纸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温柔似野鬼°
514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07: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去新加坡留学费用-诺曼底号遇难记读后感


奇妙的粘贴纸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六册P16第十课。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
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小结: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总结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小结: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 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
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 鼻子有窄有宽,
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小结: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
课 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
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小结: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
布料的颜色,并且 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
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 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
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 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
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 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
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 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
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 师还是家长。
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 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
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 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
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
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小结: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 具:草图、选择好的
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小结: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
发则 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 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
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
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
剪 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 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
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 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
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 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 上。
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总结。


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200×9=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
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 十
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 ,816×3≈2400(千克),
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 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
后,向百位 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
(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再 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 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 )人,大约是( )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 )人,大约( )人.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 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再和一位数相乘.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镇中心小学 张坤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 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
其意义以及读法、写 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
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本 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
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 。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
分之 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
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 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 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
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 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
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四、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要重操,又要重学; 既要重学,
又要重习;既要重习,又要重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
眼一个“探”字。】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 br>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月饼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
足一 个月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
示这个苹果的一半 ,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找到手中的 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片纸的12,
选择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
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
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为什么都能表示1 2 ?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课件)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 及学习经验,自
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 我
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情景引入:小猴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 习的分数,它们都
想吃的多,小猴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 吃这个西
瓜的14。”他俩谁吃得多?为什么?
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 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
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2)然后进行折纸游戏: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学具图形来表示出12 ,体验不同折法。
【设 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可以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 去进一步认识12 ,丰富12 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
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设问: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
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 也相同;平均
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 也不同。教师重点要求学生要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分数
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 。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 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
实 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设疑和
解惑,形成有意 义的建构。】
(5)(课件出示生活中没有平均分的例子)。通过这些反例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以便
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分数的写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教师着重点拨分子、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 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
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 5×30 24×20 12×5
42×10 60×50 200×30 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 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
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 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 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
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 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
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 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
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 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
么叫速度)


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 < br>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 br>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
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 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
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 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
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 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
路程三量关系式, 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
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
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
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
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
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 24米, 1200米, 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
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 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 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 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 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
得最好.
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
已知单价和数量 可以求出工作总量
已知速度和时间 可以求出总产量
已知工效和工时 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 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
( )×数量=总产量
( )×数量=总价
速度×( )=路程
工效×工时=( )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
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
(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
小资料
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
a·b=c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
也是求b 个a的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 没有加以概括,形
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这些
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
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
更好地掌握这 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
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 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
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 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中原油田-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


大庆人事-c9联盟


小嘎子-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调查报告的格式


小班教案-妇女节笑话


中秋节的日记100字-天津财政局


纽约大学学费-马来西亚大学


广告学论文-甘肃政法学院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