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824次浏览
2020年09月12日 20: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厦门市第一中学-护士述职报告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整数和整数四则 运算,量的计
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
合运
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
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
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
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不超过三步)。
6.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
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7.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
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 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
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
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10。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 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一、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
练习一的 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
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 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
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及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读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数的产生
1.探究数的产生(质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 数究竟是
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看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教师总结:很久以前,人 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
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 武器;回来的时
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自学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
(1) 让学生看图,图上说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补充。)
(2) 你读过这方面的书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 请几名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
教师: 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
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 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
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旧知。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


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
还可以继续数下 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指导学生制成下表:
计数
单位
…… 千 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
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②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 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
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 数字在不同的
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
数。
③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
学生把亿以内的 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
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
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数位 ……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位 万万万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位 ……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 百十个
亿亿亿位 万万万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数级
计数
单位
……
……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④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⑤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



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
明数位分级的作用: 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
地读数。
⑥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
(分组说明)
3.巩固练习。
完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一的第1题。
三、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1.自学例1。
师出示小黑板。
让同桌同学互相 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
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分组讨论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
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
“零”。
4.看课本第3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数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
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一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 ,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
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习一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教学设想:本课是开学的 第一课,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应采用完全自学的方
法,但考虑到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不同,所以采用了讲授 与自学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差生与优等生共进的教学目的。

课后附记:




课题: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2、例3,练习一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数级正确地写 千亿以内的数,会将整亿的数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算盘。
教学重点: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亿级数的写法
1、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1)指名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数位顺序表,教师板书出来。
(2)教师在数位顺 序表的左边写出三个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再指名学生
在黑板上板演,每写出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这 个数含有几级,先
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是怎样写的。
(3)同学根据回答,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写法法则。
2.学习例2。
(1) 引题。
教师:万级的数我们会写了,如果把这几个数改成 亿级的数该怎样写
呢?(在上面几个数的下面板书出例2的数,如下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内容。

三万写作: 30000
四十万八干写作: 408000
七千零三万零二十写作: 70030020
三亿 300000000
四十亿八千万 408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7
(2)教学例2。
①引导学生写“三亿”,提问:
“这个数是几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其余两级怎样写?”
②引导学生写第二、三个数,每写一个数,提问:
“这个数是几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再写哪一级?怎样写?最后写哪一
级?”
③小组讨论:比较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的写法的异同点。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写法法则。(综合各组的讨论情况)
教师板书出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简介三位分节的写法。
5.练习。
(1)做例2后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
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一个整亿的数,提问: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多少?是几位数?这个数的末尾有几个0 ?”
(2)做练习一的第5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亿位,这个数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亿位,这个数是几位数?”
(3)做例2后面“做一做”中的第2题。
写数前,提醒学生想一想亿位是右起第几位,要先写哪一级。
二、教学把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回忆就知。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0000 100000 53050000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明确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先找到万位,把万后面的4个。去掉,写上一个“万”字。
2.学习例3。
教师: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我们已经会了,那么把一
个整亿的数改写 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们会吗?我们来试一下。(独立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方法: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要先找到亿位,然后把亿后面的8个。去掉,写上一个“亿”字。
3.完成“做—做”。
让学生按照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把题目中的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6—11题。
1.做第6题。
写完每小题中的三个数,让学生说一说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写法 有
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说说关于零的写法。
2.做第7题。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在算盘上拨出题目中的各数,说一说各是几位数,
再写出来。
3.独立做第8、9题,集体订正。
4.做第10题。
同桌同学先互相读,然后再指名读,说一说是怎样读的。



5.做第1l题。
教师念数时,要念得慢一些。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换着读一读,看是否
写对了,然后集体订正。
6.做第12、13题。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这两道题。这是 两道根据条件写数的
题,是读、写法则的综合运用。做题前,教师可稍加提示:想一想。写在什
么位上要读出来,写在什么位上不读出来。
四、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2:试写出下面各数。
三亿: 300000000
四十亿八千万: 408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4

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例3:把下面各数用“亿”做单位。
200000000:2亿
1000000000: 10亿
53: 5305亿



课后附记:













课题:整数大小的比较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例4、例5,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亿级数的大小比较,会用“四舍五入法”求比亿大
的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掌握亿级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整数大小的比较
1. 学习自然数。
(1)(质疑激趣)我们谁知道什麽叫自然数?
(2)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
(3)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
(4)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分小组自学,整理后,向老师汇报。
2.学习整数。
教 师:0不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们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
对于没有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最 初没有“0”这个数。以后随着生产和数
学计算的发展,才出现了“0”,用“0”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 有。“0”也是
自然数,但也是整数。自然数都是整数,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
的整 数,其他的整数以后再学。
3.教学整数大小的比较。
(1)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让学生在O里填上“>”、“<”或“=”。
999999○1000000
6543200○7543200
89093400○89083400
学生做完后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
位数不同,那么 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
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 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2)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 比较亿以内的数大小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这种方法对亿以上的数适用不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 的内容。
板书课题:整数大小的比较
(3)学习例4。
教师将 上面的复习题改变成例4,让学生先自己比较,比较完后,说一
说是怎样比较的,使学生明确比较亿以内 的数大小的方法对亿以上的数是完
全适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整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4)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二、学习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1、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第六册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亿以内的数的近似数。 请
大家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729380 1034500
学生做完后,使学生明确: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
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学习例5。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亿以 内的数的近似数,你能
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吗?
(1)教师板书出1034500000,指名学生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省略亿位后面
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做完后,共同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把亿位 后面
的尾数省略?(求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所
不同的是要根据 亿后面第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因为这个数亿位后面的
尾数最高位是3不满5,所以要把亿位后面的 尾数舍去。)
(2)教师板书出2,要求独立完成。
(3)学生讨论,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总评: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求万以内、亿以 内、亿以上数的近似
数的方法,也就是学过了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由此总结出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看所省略的尾数的左起第一位上的 数是不是满
5。如果不满5,就把尾数都舍去:如果满5,把尾数舍去后,要在它的前一
位上加 1。
教师说明: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4)做例5后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的第2—4题。
1.做第2题。
做题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这道题怎样想。
2.独立做第3、4题。




板书设计:
整数大小的比较

例4:比较大小,说出想法。

999999○1000000
6543200○7543200
89093400○89083400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例5:求近似数

(1) 1034500000
(2) 2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在 三年级的已经讲过,其中的基本道理和规律不变,不
过是数目大了,所以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 次的学生都
得到锻炼。







课后附记:










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亿级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读数、写数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5题。
读数前,教师说明下面是1994年我国一些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
然后让学生读数。读完后,教 师还可以选一、两种产品的产量,与前一年的
产量比较一下,用以说明我国工、农业生产是逐年增长的, 使学生受到爱国
主义教育。
2.做练习二的第6题。
先指名学生读题,然 后让学生写出横线上面的数,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
一说是怎样写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亿以上的数, 要从高位起,一级一级
的往下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在那一位上写o。同时要结合
第4小题说明储蓄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存款多了说明人民生活富裕了,
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节约,不 要浪费每一分钱。
3.做练习二的第7题。
做题前,先让学生把1写成用“亿”作 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是
如何改写的。然后再把第7题的其他各数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做完后,让学生比较一下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做
完后,让学生比较——下 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用“亿”作
单位的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把一 个数改写成用“万”
作单位的数,
只要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4个。去掉,写上一个“万”字就 行了;把一个数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亿位后面的8个。去掉,写上一
个“ 亿”字就行:
二、比较数的大小
做练习二的第8题。 做题前,教师板书出两组数:
2440000000 244000000,356000000 358000000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说出比较两个数的两种情况及方法。然后让学
生独立完成第8题。
三、综合练习 、
1.做练习二的第9题。
先给出一个数,如:78005 00000,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各是由几个十亿、几
个亿、……组成的,数字“7”、“8”、“5”各 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然
后让学生说出9080000000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在什么数位上,各表 示什么。
;2.做练习二的第10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再把它们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订正时,指



名说一说各数是如何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的。
3,做练习二的第11题。
做题前,先让学生写出比l万大1和比1万小1的数,并用万作单位写
出它们的近似数。
然后 让学生完成第11题:写出比1亿大1和比l亿小1的数,并用亿作单位
写出它们的近似数,使学生体会 到比1亿大1和比1亿小1的数的近似数都
是1亿。
四、做练习二的第12、13题和思考题
这几道题都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
第12题,要在 9口8765000的口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最接近9亿,
因为口里填0、1、2、3、4,都接 近9亿,但只有908765000最接近9亿,
所以口里要填0。同样口里填9即,99876500 0最接近10亿。
第13题,做题前,教师告诉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数目很大,不一定要说出它的准确值,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也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做
第13’题。
这样的思考题学生在前面已经见过,所不同的是有两个数位上的数已经
固定,这道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 生自己解答。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
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掌握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规律性知
识,这些知识对以后 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 )学习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
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米 357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
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 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
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也就是 要把137和357合
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和答案。再进一步提问:“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1个数的
运算叫做加法。
(2 )做练习三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如第1小题,可
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
多少 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
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 计算。
2.自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1)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2)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 ?”(还得原数。)“你能举出1个自
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尝怎样?”(还得0。)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
样?”(得原数。)
二、学习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
1.我们看一下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它们有什么特点。
(1)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2)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 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
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
和357 +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
357个数相加。
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0)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加357与357加137的得数一样,也
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 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
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 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17+18
小组讨论: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O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 共同
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教师总结: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
科书第13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二
规律表示得即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
果用字母.a和b分 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
示的等式只 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
交换位置,和不变,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 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十2,137+35 7=357+137,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
是用的加法交换律。
5.做第13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
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式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 有困难的学
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
的要求。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子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谁说一说加法的
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板书设计:

例1: 137米 357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137+357=494(千米)
答:全长有494千米。
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所以这课基本上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课后附记:






课题: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的例4一例5,练习三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
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抿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添上适当的数。
35+( )=65+( )
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
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
小组讨论: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
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汇报: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
加上三班的人数 。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
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 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汇报: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
加上1班的人数。
学生 独立列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
三班个数的和,要在50和 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结
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板书:(48+50)十49=48+(50+49))
“有什么不同点?”(加 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
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 加。)
学生回答后,共同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
5 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
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
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
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
是先把前 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 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
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 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
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14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
板书:
(a+b)+c=a+(b+c)
5.练习。
完成第15页“做 一做”上面的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
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学习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2)学习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例3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



计算简便。而例4,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
面,再应用加 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4)做第15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 0+9)=(口十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
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加 法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选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 8,先把
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和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例4: 480+325+75 例5: 325+480+75
=480+(325+75) =(325+75)+480
=880 =880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运用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学习 能力
比较差的学生,所以采用了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即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照顾 差生的教学目的。




课后附记

江苏本科分数线-北京721


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新闻学专业-快乐的doremi


我的好伙伴-德川家康家训


再就业项目-免试入学


辽宁大学图书馆-河南信息招生网


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观察日记大全-城管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