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

巡山小妖精
697次浏览
2020年09月14日 11: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薏苡仁的功效-教学总结范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数数、认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
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
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主题图
(1)为什么选择主题图?
入学教育。了解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正式学习
数学知识作好准备。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
场面更开阔。采用俯视,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现给学生。
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参加各
种活动的学生等,使数 数的内容更加丰富。每种数量不止一种。各种
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人和物
量 量

人和物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
1 国旗、楼房、老师…… 6
树……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
2 讨论问题的学生
往校园走的学生……
7 鸽子、 锻炼身体的学生……
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 8
的学生……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
4
生 ……
9 所有女同学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
5
角星 …… 0
1
所有男同学
人物数量增加:教师加上学生,共20人。
2.1~10各数(第4~5页),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
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使学生感受到数怎样从现实世
界中抽象出来。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 着数
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 、校园外。
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
不断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
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初步学会数数 的方法。
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这部分内容虽简单,但很重要,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还需要注
意:
(1)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的能力:是否会口头数数、是否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 br>(2)虽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所以,了解数数和
认数的情况,不必要求过高 。学生没掌握数数的方法、没有全部认识
1~10各数,都不要紧,将进一步学习。
第二单元 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1.数量的比较:比多少(只比同样多,多些或少些,不比多多少。)
2.长度的比较:比长短、比高矮(都属比长度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 、高矮的方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材说明
(一)比多少
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
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二)比长短
通过操作直观比较,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掌握比长短的方
法。
主题图:
左边 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
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 量方法一致,为学测
量作准备。
例题介绍直接比,练习渗透间接比。
通过比铅 笔,引出“长”“短”概念。直观感受,“长”“短”
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
(三)比高矮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直观体会 “高”“矮”的含义,掌
握比较方法。
主题图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左边直接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横道)。
通过直接比,引出“高”“矮”概念。直观感受“高”“矮”是
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
四、教学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本单元比较简单,内容又少。 在利用教材素材或自己设计活动
时,要注意激趣,引发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小猪 帮小兔盖房子”:绘声绘色讲故事,引入故事情境,不知
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多媒体动态展开故事情境 ,以生动有趣的情节,
吸引学生。
“比长短”:把物品装在纸袋里,设制悬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纸
袋,吸引参与学习活动。
比高矮”:在黑板上贴花,学生够不着,老师能够着,引入比
高矮。再请一高矮差不多但胖瘦 不同的同学上来和摘花,这两个同学
(先分开站)比高矮,由此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2.营造 宽松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本单元
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 、多、少、长、短、高、
矮等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但有的比较的内容比较单调,(如比
长 短),这样就应营造宽松环境,发挥主动性,自由比较。想比什么
就比什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除按 教材给出的素材比较,学生还创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
活动。如:比身体某部位:手臂、脚长,一拃、 一步、跳远;比跳绳;
三人比伸直的手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虽有点乱,但活动都围绕比
长短 进行,学生非常专注,在活动中体会长短的含义,活动内容非常
充实。在汇报时,学生可能用习惯的日常 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
的结果,而不用长、短,说明一下就可以了。
3.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 生出
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直观看出(绳子:左边短一点,右边短一
点); 中间对齐(鼻 尖对鼻尖);小手直接放大手中,一下子就看出比
较的结果,等等。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 出的一般方法,
对于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应该给
予肯定。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1.1~5各数的认识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 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 几个和第几个。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 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
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
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太长,现拆分为两部分。
原通用教材是一个数一个数 地从数概念的各方面认识;在教学
加减法的含义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这样小步子< br>地进行教学,很扎实,符合当时的实际。现在如再一个数一个数认识,
学生会没兴趣。所以,现在 先集中认识1~5,再教学加、减法。
(2)继承了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一)1~5的认识主要内容: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
比大小、序数、组成。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 —抽象出数 —摆相应数量
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1~5的排列顺序。
两个层次:
(1) 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
一颗出示的。(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2) 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1)这部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集中教学写数,确实有困难。
造成困难的原因:
① 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3写成 m,0、6、8也很难,要
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
② 儿童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身心发
育有害。
③ 原通用教材1个1个地认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
散了这个难点。
(2)解决的办法。
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
对身心发展不利。
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
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 会用一段时间教
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比大小。
(1)具体编排: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
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好做法:
① 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
② 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
原通用教材:分步出
① 2的认识出“>”;
② 3的认识出“<”;
③ 6的认识教学写法。
实验教材:
① 先整体认识;
② 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用法。(3)好的做法:




5.第几。
(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的
顺序。
(2) 好的做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将静态教材动态化: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
后,小朋友排第几?
课件:动态呈现买票过程。好处:
① 符合生活实际。
② 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
③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1)组成的重要性:
①数概念的重要方面。
②计算的重要基础。
(2)两个层次:
① 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4以内的组成。
② 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5的组成。
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1)原通用教材:强调合并(小孩合气球,形象、直观),手势表示。
(2)实验教材:仍重视含义。
分为三个层次:
① 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② ② 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
③ ③ 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
主题图:
①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
②情节具有连续性。
2.加法的计算。
(1)原通用教材: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习题、计算前复习。
(2)实验教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
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
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
3.减法的含义、计算编排同加法。(1)减法含义:① 强调含义:
去掉。② 情境与加法呼应,是延续的:
主题图、小丑图。
目的: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
然学数学。
(2)减法的计算:与加法编排相似。
(三)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1)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原通用教材:杯子、静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实验教材:小猴吃桃、动态。
(3)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 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 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 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加减法。
五、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提倡算 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
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 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内容
两部分内容:
目的:加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二、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 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说明
1.教学立体图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编排思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
的实物━ ━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
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 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
头脑里 形成清晰的表象。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1)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
按形状分类—分成四类—给出每类的名称
(2)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 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
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
求 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
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 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
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
②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
描述。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实际引入。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如“足球做
成圆柱状的好踢吗?”
第五单元 分类
一、教学内容
按单一标准分类、按不同标准分类。
二、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
下的多样性。
三、教材说明
1.按单一标准的分类。
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 ,使学生体会分类的
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含义,建立分类思想,掌握方法。
2.按不同标准的分类: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四、教学建议
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可以 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冰
箱等。提供充分“分”的机会,进一步体验分类 ,培养动手操作的能
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1)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2)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 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
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培养良好
的生 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
(3)选择学、教具,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如农村学校分红豆、绿豆、玉米粒、大豆等,学生熟悉,分的很熟练,不仅亲切,又体会
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应用 数学意识。
3.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肯定但要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1)学生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
物品分类,选择的标准往往也不 同。如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
是什么?”第2行一般都圈熊猫,但有的学生却圈了别的,如圈护士
——因为只有护士戴帽子;圈运动员——因为只有运动员有金牌。
选不同标准所做的解释,应当肯定。 但不要过多引导找不同,不能任
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很难驾驭课堂,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有的 学生按颜色给物品分类,要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作用是为
了寻找方便、快捷。否则衣服和水果颜色相同, 也可以分一类,但没
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教学内容
三部分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
学含其中编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
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
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7.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 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8.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
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 方面的健康发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与原通用教材的异同:
(1)数概念、计算方面的基本要求基本一致的。
(2)实验教材强调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
展。
三、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
个一个 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
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 单独编排。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1)主题图,除供数数、抽象数概念外,还有培养良好的思品、情
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2)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的全面和谐发展。
(3) 6、7的主题图,可充分挖掘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分
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和情感
教育。
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的认识,都是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逐一进行的。教学中应有步
骤地引导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 的内涵,感受数的含义。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设计意图
1.配合前面所学知识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
2.根据年龄特点,联 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
乐见的游戏: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 掷游戏。
3.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游戏中蕴藏着的数学知识,如
报数起立就包含 着基数、序数的知识……。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注意
1.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
不要变成一种单 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问题的学习材料,应
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2.结合实际,灵活选取活动资源。
(1)教材提供的只是资源或线索,可根据本地和实际情 况改造活动
素材,或适当增减,以适合本地区儿童生活实际。
(2)既可分项活动,也可综合起来。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两部分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使 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
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材说明
1.与原通用教材比较:
(1)整体结构相同。
(2)不同:情景图引入:从非常 熟悉的“过马路”的情境引入,观
察情境图,数一数有多少人,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br>同时老师可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
2.例1(数数)。
突出以十为单位 ① 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②
直观了解11~20各数,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读、写做准备。
3.例2(读法):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
4.例3(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5.例4(写法):
① 小棒图计数器配合。
② 第一次介绍数位,只让学生知道,不是正式教学。强调、
突出的是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br>6.例5(加、减法):原通用教材通过看图,一图四式来进行教学
的,现在加强操作,通过操作 帮助学生计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例6(15以内加、减法)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
“减数”“差”等名称, 只是认一认,不要求背下来,随着老师逐渐
使用,学生会越来越熟悉。
四、教学建议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突出的变化是加强数感,注意培养估计意识。
如第89页第3题,“你能看出图中 大约有多少个辣椒吗?”不用数
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椒的个数。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例如遇到数一数的题目都可以先估再数。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钟面和电子表;2.会读写整时和半时。
原通用教材:只在练习中出现认识整时,不做要求。
实验教材:内容扩展了,在整时基础上,增加认识半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
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材说明
1.知识结构表: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
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懂得珍惜时
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 主题图:“妈妈叫女儿起床”,一般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觉
得很亲切,很自然想去认识钟表(时针、 分针),并感受那时是早晨
7时。
3.读写整时
呈现不同的时刻,都是整时。
用电子表形式给出时间的一般表示法,既学会看整时,又学习
如何表示时间。
3.结合一个学 生一天的生活情境,根据情境读、写整时。还可以说
说自己是几时起床,几时睡觉。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 系,知道什么时
间干什么,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
① 教材釆用12时记时法,可引导学生上午、下午、晚上来准确表
述时间。
② 时间的写法。新闻出版署规定不能再写居中的“比号”,写“冒
号”,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4.读写半时。与整时的编排相似。
注意:半时为什么 用“30”表示,不用过多解释。只要学生知道“30”
表示半时并会写就行了,以后再进一步说明。
四、教学建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
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像其他计量单位直观、形象, 儿童感知
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才比较容易掌握。 在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一下父母、叔叔、阿姨的上下
班时间;也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调查周围的商店、邮 局、医院的开
门关门时间,课上说一说。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结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 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 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 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注意:① 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
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的影响。② 按 《数学课程标准》评
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未学生应做到正确、迅速地进行计
算,绝 大多数应达到每分8~10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编排特点
1.适当集中安排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原通用教材: 按照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和5、4、3、
2加几编排。
实验教材: 简化为: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2.体现算法多样化。
原通用教材:突出“凑十法”,小数加大数时教学“交换加数位置”
的方法。
实验教材:
这里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编排思路有了质的变化。不再
只强调凑十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首先 ,应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
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例如有的 老师就充分利用教材
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中,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探讨计 算的方法。
其次,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
爱说爱动的年龄特 点,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
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体 现改革精神的前提下,老师也应注意采取多种练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达到计算正确、迅 速的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选取学生喜欢的活动,如跳 绳、踢球、
跑步等,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并利用所学的知 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
体验自己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 际生活中提出数
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另外,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 源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
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
加 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吉林省城建学院-幼师辞职信范文


关于雾的作文-简媜散文


普洱学校-写事作文


安徽三支一扶-采购工作流程


劳动合同法第46条-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威海人事考试中心


石榴莫怀戚-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驾照年审新规定-英语春节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