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

萌到你眼炸
636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8: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特长爱好-幼儿园老师个人计划


9《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 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
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 绘,
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 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
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 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 绵
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
同时这也是一首 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 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
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
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
而登高时,也在怀念 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 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
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
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美,去初步
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
困难的, 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
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 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 br>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 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
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 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
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 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
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就是
公历一月一日。)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2.导入解题:今 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
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 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
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
“入屠苏”、“瞳瞳日 ”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 要
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 快
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 朗读的停顿、重
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
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
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
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 br>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
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
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
插图,想想生活 ,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
个说祝你身体健 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
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 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
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 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 br>(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


新, 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
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
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
范,再由学生交流 )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
说。更多内容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 语?(爆竹、
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 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 春雨迷蒙,像
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
过对“ 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
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 ,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 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
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 伤怀,又加上细
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 ,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
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 ,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
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
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
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 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理解诗题,交流资料。
1. 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是什么节?(老人节、登
高节)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指的是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作者的家乡就
在这一带。)
2. 交流资料:小组内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包括诗人的资料以及本诗创作的
背景资料,交流 汇报。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
2.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
3.教师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朗读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学习生字,重点强调“独、异、佳”的字形。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识记的。
5.指导书写:板书示范“魂”,强调笔顺。 (“魂”尤其要注意右部的写法;
“异”在书写 时要注意字的结构;“佳”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竖不是一笔


写下去的。)
(三)学习诗句,品悟诗情。
1.学习古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交流讨论。
2.教师相机归纳: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
(3)借助插图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4)想象画面。
3.汇报。
(1)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解诗句:先理解“异乡、异客、佳节”,再解释诗句。
追问:你是怎么弄懂的? (提示: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
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预设答案:我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的。当时王维只有17
岁。正好赶上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看到别 人团聚,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
亲人。)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②想画 面:“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
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 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学习古诗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诗句中蕴含的一幅幅画面。发挥想象,
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③悟诗情:和“异乡、异客”相反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相反的是“故乡 ”和“主人”,人在异乡是客,在故乡是主人。体
会到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课件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解诗句:从这句 诗中你知道了诗人的家乡在重阳节这天有什么习俗?(登
高、插茱萸)理解诗句。
(提示: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
是少了我一个人。)
②想画面:读一读后两句,结合课文插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想象一下兄弟 们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
(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③悟诗情: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
(“少一人”)
你能体会到家中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心情吗? 4.有感
情地朗读。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1)指生读,教师指导(重点抓住“独、异乡、遥”等 词语体会作者的孤独
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再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的经历,如果有,你当时也一定 非常想家,可
以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将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也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家长讲一讲。

10 《纸的发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我国造纸术发明的过程,表现了造纸术对世界文 化的影响。
文章条理清楚,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如“早在几千年前,
我们的祖 先就创造了文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


用来造纸。”“大约在 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的
运用,使得纸的发明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抒 发了对智慧的古代劳动
人民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 读方法,知道阅读的好处,初步具备了独
立阅读和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但他们的阅读经验还不够 ,需要教师
从旁进行协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大意进行梳理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识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伟大”“记录”“保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纸的发明过程。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难点:
认识纸对人们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品词感悟法。
言语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而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 情
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的关系中,存在于文本
和文本之间的联系 中,存在于文本和生活相连的经验中。因此,在本课的教
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词品读 ,和文本对话,得到启发。
2. 朗读感悟法。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读是对话的主要方式。


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有自我整理和“构建”
的时间。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是精读课文,我预计花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 明创造,
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然而,纸的发明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让我
们走进课文 去了解这段充满智慧的历程吧!(PPT出示蔡伦发明纸的图片)
二、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并圈出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3)学生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
3.重点交流几个字。
“录”为上下结构。下面不要写成“水”。
“携”为左右结构。右上部有四横,不要少写一横。
“社”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礻 ”,不要写成“礻”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朗读课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注意听说话人
的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话介绍了几种记录文字的方
式?并用笔在课文中进行圈画。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龟甲、兽甲、竹简、帛书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理清
顺序,知道纸发 明前人们记录文字的经过。
3.启发学生思考用竹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4.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教师随机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3. 教师指名上台听写生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2.指导学生圈画出代表时间的词语(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并说说其代表
的含义。(说明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超群,在那个时候就懂得用盛放蚕茧
的篾席上留下的薄片来造纸。)
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麻纸有什么缺点?(麻纸比较粗糙,不好
书写。) 4.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二自然段,知道了在纸发明前记录文字的几种方式,
现在结合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说说纸的发明一共经历了几种形式?
生:(龟甲、兽甲,竹简,帛书,麻纸)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或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选代表上台回答。
(1)联系前文内容, 说说纸的发展历程?(把文字刻在龟甲、兽甲上——
把文字刻在竹片、木片上——发明帛——发明麻纸— —蔡伦改造造纸术,
发明了实用的纸。)
(2)蔡伦造纸所用的原料有什么?(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3)蔡伦是怎样改造造纸 术的?(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
切断……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 4)为什么这种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
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 要)
教师引导:以上这些问题同学们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用原文
中的句子回答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3.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找出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并画出来。
4.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再选出代表来展示课文朗读的成果。
四、拓展实践
1.收集生活中见过的纸,并说说它们的用途。
2.课下和同学讨论,现在的纸和以前的纸比起来有哪些优点。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11 《赵州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 世界的赵州桥。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
雄伟 、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


出,通过对赵州桥 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 字词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字词的学习相
对轻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 阅历浅,就本课来说,他们
对赵州桥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br>和设计的妙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
解课文,把“总——分 ”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 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
话。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
生 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


观”部分,语言 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
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 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
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
教学生乐学、会学。
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
课 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PPT)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 1400多年来
经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 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
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
点?是谁设计建造的吗?从 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
难懂的生字词。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 么说“赵州桥表现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地学习每一个
自然段。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 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
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 、齐读。
(四)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 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
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 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赵
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 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
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
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 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
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 走人,进一步说明桥
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PPT并 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
生: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 我们课
室的长还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引导学生明
白第一句是个 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
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具体的描写。
2. 体会赵州桥的坚固 ,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
生理解这一难 点,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
画出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 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
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
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
重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 (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
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
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 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
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 内容互相交换。
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
体 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
点的理解。
4.填空练习: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 ),这种设计的主要优
点是:( )。这种设计在( )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 坚固,而且美观)。认
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
(板书:美观)
3.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观。
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
写的。
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
图案)。
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PPT出示三种龙的图
片,欣赏。)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 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再


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 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1)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以读代讲,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 用以读代
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板书:宝 贵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 参观
学习。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
产。如今赵州桥 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PPT),
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 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
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
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
绍:图画的年代、作 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
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 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
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
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
了 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
感情。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 号:xxyw100
难点: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 ,因此对了解《清
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
本 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 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
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
解课文内容。
2. 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 br>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
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 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
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 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


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 阅读中见
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 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读写结合 :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
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的口吻说:同学 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
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 还要欣赏一幅
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 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
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
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
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交流时,教师应
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 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


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 望的人。”
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
着初步认 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
师: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 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
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
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 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
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 当提示:进入汴粱市
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
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
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 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
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 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 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
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 ,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 习
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
段落的学习,这是 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
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 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
研读。
3. 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 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
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 br>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
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 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
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 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


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 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 交往。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
好地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 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
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
这说明了什么?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
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 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
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
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 都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
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 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
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 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
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 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 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
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 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
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 用,
不断巩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肉麻的话


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复旦招生网


空气污染感想-竞选班长发言稿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租房协议-小学教育案例


微波炉可以做蛋糕吗-教学措施


秋的诗句-马的作文


泰安一中-六年级毕业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