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

萌到你眼炸
973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8: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们爱科学-半月评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两个已
知条件两步应用题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
88页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 二十二1-2题。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
它是在学生已经 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
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 br>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
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 用题中,连续问是基
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
生首次接触的两 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
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
目的。
(1)通过多(少 )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
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 br>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
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
理能力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第1页共7页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重点应当是 ;有两个已知条
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
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 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
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 解题思路分析,激发
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
训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
个完整的知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
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引新, 例题的目的在
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反三,
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 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
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抓迁移。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
第2页共7页


有意识地把复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
题。
1.出 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
共养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 于引起
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 的线
段图。这个线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
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
兔多 6只应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
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会极大激发学 生学习
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 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二)探究新知抓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 过启发诱导、分析
比较、推理判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及探究例题的解题 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
6只。一共养多 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
第3页共7页


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
与画图活动,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 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
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 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 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
师要指出图中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
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
根据题 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
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 可
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数量
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 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
想应先求什么?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
=16。⑤所 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么?应怎样求?学生口
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
方。
第4页共7页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
师生共同把黑板例3补充 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
③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2)抓难点。
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
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三)联系比较抓扩展。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
较,使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
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通过例3 完成了四个方
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进行教
学。
(1)看 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
②出示改好的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 说思
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 成,教
师巡视指导,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
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 ,联系例3回答:1.变化的
地方是什么?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抓内化。
第5页共7页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 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
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与当今“教师”一 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颖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 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求 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
审题能力,如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 几
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习二十二前两题。一题是
逆向思维拓宽 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
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 br>本节做过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抓规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 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老师”,
第6页共7页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 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 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
课堂过程实质上是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行的。全
课总结是再认识的过程,是 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时间虽短却
起到画龙点晴、概括规律的作用。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 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br>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 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 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 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 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本课总结:
1.总结解题思路。2.总结解题方法。3.总结例3所扩< br>展的知识链,培养发散思维意识。这样把规律性东西条理化,
总结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 依。
第7页共7页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2020年中考时间


二手房买卖协议书-酒店辞职报告范文


鞍钢高中-崇左人事网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首都医科大学招生网


山东招生教育考试院-演讲比赛方案


赞颂老师的诗-举手投足之间


小菜园-理科二本大学排名


热爱读书的格言-劳动合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