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温柔似野鬼°
950次浏览
2020年09月28日 14: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苏格拉底哲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2020年9月28日发(作者:孙岳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题。(93年,全国卷)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 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
塑料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 内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 产厂家说,这
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
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
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
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 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文中说“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与解析:
1.B ,“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
不能达 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这是一些生产厂家歪曲商业宣传曲解了科
学术语,使其名不符实,因此 B 项是正确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词句,
可见A、C项的否定性说法是不对的。D 项说法与本文内容毫不相干。
2.C,文章开头“利用……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这句证明了C 项是正确的
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这些化学术语容易迷惑人,会误选为A项。“物
理上发生了变化”是生产厂家说的,试验是“K 大学研究人员”做的,二者不能等
量齐观,选D项也是错的。
3.C、D、F,对照原文, A项“凡是……都……”的说法言过实,文章中说的是“大
多数”。B项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研究人 员的试验结果无关。E项是生产厂
家的见解,本身未必科学,且与科学家的试验无关。C、D、F 三项符合原文意
思。


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题型,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
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综观几年来语文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 题,强
化主观题已是趋势。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果看,考生在这类试题的

< br>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有幸参加2006年浙江的语文高考阅卷,针对考生答题失误
的普遍现象,我 以浙江卷为蓝本并涉及部分全国卷的同类问题作了归纳,尝试探
索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

主观题失误主要原因及探析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
就仓 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 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
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第三问:⑶使用“普遍 ”一词
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是: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②它涉及到多方
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
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却答为:“具有一般性”、“人类所共有的特 性”。语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
晰,题干中的“结合全文”,也没有注意到,只是对“普遍”一词作了个字 面解释,
结果答非所问。

又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 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
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
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 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
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 把虚物实写,实物
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 br>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
态化”“ 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
清题意,连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就仓促答题。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文意 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
研读和分析,只是跟着感觉走,不能综观全文, 领悟要义。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 龙”。请联
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
二维的平面世界, 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有的考生答为:“为让我买一副眼镜”、“我的两眼视力不协调 ”、“为了更好地说服
自己买他的眼镜”、“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显考生对全文根本没有读 懂,
对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阐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没有领悟,看到“眼镜商”几个字,
立刻想 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为和心理,就断然作答,离题万里。

又如:(2006年浙江 卷第19题)请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
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 下面的题目。

第2问:“秘密”是指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而伸出平展 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
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这些动作简单,而握手 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这
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 实
质,没有领会本文的主旨。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
心主旨的归纳,有的侧重 于几个语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综
合分析,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题)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
两个不同的 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
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 )

⑴培根的绘画风格:

⑵杜飞的绘画风格:

正确答案为:⑴ 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②立体的。⑵ 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
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为:“立体的带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满自然界气息”。这个答案显然
只 概括出了一点,带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袭了原文,不够准确。另一考生
答为:“真实,张扬、夸 张”的答案,是没有联系全文,推断错误的结果。

又如:(全国卷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正确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
选择;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题6分,显然答案3点,每点 2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
案有三点。综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 点。大部分考生失分
原因就是归纳不全。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
能读懂文章,但 却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

例如:浙江卷19题第 3问,有的考生答道:“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
除少数的独眼龙”,“为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 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说明一般
工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 在是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虽然高考阅读文字题在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 究其根
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
技巧。所 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
技巧以避免失误。

应对措施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楚试题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

高考现代文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
的测 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
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 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
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结合每道 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
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 面的生活》一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具体描绘了
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讽喻。几
道阅读测试题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而设置的。如果清楚了这个主旨,那么19 题第
2问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准确的答案,而不至于答
出“隐藏 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丑恶的一面”这样离题万里的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 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
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 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
确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 ,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
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 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
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 面的题目。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
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 学生对重要语句
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
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
合全文的主旨谈作 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
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 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
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 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 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
的命脉。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 “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
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 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
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 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
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1、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 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
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
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
快找到答题的区域 ,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
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 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
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 视,双眼不能同时
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
话在文中的 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


先”到本段结束, 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
脸”正确答案。

2、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 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
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 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
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 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
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 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
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 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
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 ,
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 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
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 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
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 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
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 优雅、
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是一个常考常新 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
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的要求,概括起来,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 而不是词典中所
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
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理解词语的 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
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 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
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 双
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
找释义。当然 ,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
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 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 一词的含义是__
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
名称,像童话 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
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 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
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 定要去瞻仰磨剑
的圣地。

【温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 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
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 ,并决定
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
的 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个性非主流签名-考生评语


教师个人发展总结-督导的职责


感恩作文30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


2012广东高考英语-阜阳师范学院地址


五十知天命-企划书模板


快乐的一天作文-不是而是造句


启迪作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军训有感-震撼心灵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