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材分析

余年寄山水
860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18: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含羞草资料-环境卫生工作总结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廖金胜)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 移、旋转、
轴对称现象。这个目标所指的实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实际
事例( 如电梯的升降、风扇叶片的转动、对折一个图案)可以直观感受物体的
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以及轴对称 的平面图形,积累一些有关物体或图形的运
教材
简析
动变化的初步体验。本单元继 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其内容与第一学段
有较大的差异。课程标准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水平 平移或竖直平移,在
方格纸上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把简单图形旋转90°;通过把图形对折,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在方格
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 上述的所有画图与操作活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含义,锻炼他们的空间 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
90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
画一些简单轴对称 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 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 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
教学
措施
1.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1 页 共 12 页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第 2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经过2 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
学生已经获得了许多数的知识 。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
数概念;学会了表示数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 以内的整数;感受了
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表达身边的物体有多少个……人们在日常生
活和生产劳动中,也会经常接触到较大的数,需要用大数来表达和交流,这就
要求拥有大数的知识。已 经认识的数以及已有的认数活动经验,使学生具备了
进一步学习大数的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内 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
应的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 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
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 实
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1.使学生结 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
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 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
能正确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 把整万数
或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
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据、有条
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 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
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1.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3.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1.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
2.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认识比一万大的数是由于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现实生活
中常常需要对大宗物品的数量进行统计,这就需要用到较大的数,需要认识含
有万级和亿级的数。另一方面,认识了这些数以后就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描述、分析 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适时引入近似数,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注意 不同学科的知识的融
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7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措施
课时安排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 3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本单元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是整 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
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十分相似,把它们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
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里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
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
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另
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
如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 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
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 当丰富的。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
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教学
目标
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 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
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
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措施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第四单元

6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第 4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数学课 程标准把整数加、减法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范围内,把整
数乘、除法限定在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 数的范围内。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 的计算工具,
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价格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
使用 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的笔算负
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 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
容。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 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
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 较
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
用计算器计算是 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 趋势之一。计算器
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
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 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
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1.在介绍计算器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 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构造
和基本功能,再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操作,明确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计 算器
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
3.在介绍计算器功能,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时,注意让学
生尝试操作,在相应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性学习,培养数感。
4.教材安 排了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计算器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
更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器 功能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4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
措施
课时安排










第 5 页 共 12 页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 6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四年级上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 ,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
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 图表示实际问题
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
决 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
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于列 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
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 其思想,学会其技能,
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第一学段的教科 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示意
图,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在着重教学 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
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会使画图的效果更好。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
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
识,而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 具有简单枚举的
经验, 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
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 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
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
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3.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
出实际问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
线索, 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 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
空 。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
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
的特点和价值, 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
条理性、 有序性, 发展思维能力。
1.精心选择实际问题,画图表示题意,学习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2.通过画图解决多种问题,形成画图策略。
3.抓住培养策略的时机,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 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
不要为他们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鼓励他们通过画图整理数学信息、理 解
问题、探索思路、寻找解法。在解答问题以后,不能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
要引导学生体会 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从而对这些整理活动
产生好感,并愿意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 。
3课时
运算律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
措施
课时安排
第六单元



第 7 页 共 12 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运算律 ,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 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
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
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 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
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 、百位上的数依次分
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
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
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 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
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 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
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 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 应用
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
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
容。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 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
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 以,教学运算律需要
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 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
识。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
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措施
1.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2.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
3.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乘法分配律,探索相遇问题的解法。
4.单元《整理与练习》 进一步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知
识结构,进一步加强运算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第七单元


9课时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 8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
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 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
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
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 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
观念会得到明 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
教学
目标
义。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 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
形的基本特征。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重点:
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
和是180°。
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3.画梯形的高。
1.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2.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安排图形的拼、分等变换活动,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措施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 9 页 共 12 页



第八单元 确定位置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如果物体排列在一条直线
上,往往用“第几”描述它的位置。如,从前往后数第5个,从左往右数第7
个等。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往往用两个“第几”。如电影票上的第6
排第8号,图书 架上的第3层第4本等。这些描述联系生活经验,十分有用,
方便了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有表示次 序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的基础上,应用数学
方法确 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并且渗透以后要
认识的直角坐标系。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材
简析
教学
目标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3.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方式,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
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教学
措施
1.在现实的情境里教学数对的知识和使用方法。
2.应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点的位置。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0 页 共 12 页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 11 页 共 12 页



教材
简析
本单元与第二学段各册教科书的期末《整理与复习》一样,分“数的世< br>界”“图形王国”“应用广角”等部分编写。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 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
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
“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能正确进行计算。
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常见的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5.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
行简便计算。 6.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
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 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7.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探究图形平移、旋
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8.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具体问题。
9.通过复习,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知识。
重点:
1.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难点:
1.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
数。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1. 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等是本学期
教学的“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2.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以及用数对确定
位置,都是本学期“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知识。
3.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问题。
4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措施
课时安排


第 12 页 共 12 页

中国人事局-笔友的英文


景海鹏简历-初一语文期末试卷


美国平均工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艺术综合-艺术团


池州人事编制网-自我评定


彩铃业务-观察动物的日记


沈阳会计人员服务中心-天津职称英语考试报名


材料采购合同-我和我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