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温柔似野鬼°
818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15: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赞颂老师的歌-中央戏剧学院分数线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伍乔)



除法初步认识

课题
课时 第3课时 班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 、2、3题。除
法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除法初步认识是学生学 习
除法开始,是学生除法概念第一课。对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有重大影响。
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写法和读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能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 ,为认识“除法”积累
了丰富感性认识。除法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开始,是学生除法概念第一课。学 生对除法
理解以及对除法兴趣直接影响到后面学习,所以本节课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从分东西引入,借组同样多,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含义”,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实际意义,
然后映出 除法算式读、写以及除法算式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形式:讲授式

教学重点:
1、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意义。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谈话,出示情景图。

一、

设置
问题,
引导
参与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 竹
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
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或三支三支
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
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在学生已有知识
和经验基础上,设置问
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
参与 ,通过观察、操作、
学生自由回答。

交流、解决问题等活
动,强化应用平均 分意
识,温故知新,为引入
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
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
助大 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
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 。。,
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
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
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情况我们可以用除
法来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读写。
(1)、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
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符号,今
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

学生练习书写
除号。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基础上,提供
“能不能用一种方法
直接计算呢?”激发学
生强烈求知欲。在 引入
除法基础上让学生参
与“分一分,写一写,
读一读”学习活动,给
学生提 供做中学机会。
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
步感受解决问题过程,
领悟除法意义。

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
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
对齐。

2

学生吧12支竹
笋分别平均分
成两份,平均分



(3)、解决熊猫分竹笋算式写
法。12÷4=3,读作:12除以
4等于3。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 课本第18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小结。
2、 挑战园地:
成三份,并一一
写出除法算式,
再读一读。

学生动手操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
“魔法卡片”
三、应用,
加深理解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
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
就读哪一张,读得对老师奖励
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
“小帮手”。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
“分西瓜”。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
四、课堂总

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知
识解决我们生边问题吗?
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作后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天
性,好胜心理, 设计形
学生动手摆
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练
学具并填写算
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
气和激情学习氛围,并
式。
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
学生先独立
子们 成功喜悦心理需
求,维持学习新知兴
思考并解决,然
趣。

后交流。

学生自由发

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和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

每盘放几个?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3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问题而不思考出现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通
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改进效 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老
师或者专 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赠送—物理解题中的审题技巧
审题过 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分析,能在头脑里形成生动而清晰的 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要审< br>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以寻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 致错误。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题中给出什么; 第二、题中要求什么;
第三、题中隐含什么; 第四、题中考查什么; 第五、规律是什么;
高考试卷中物理计算题约占物理总分的60% ,(共90分左右)综观近几年的高考,
高考 计算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物理计算题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物理的成绩及总成绩,影响升学。所以,如何在 考场中迅速破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许多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给同学们总结了几条破解题 意的
具体方法,希望给同学们带来可观的物理成绩。
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
......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形条件,而 应扣住物理题中常用一些关键用语,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间”等。充分理解其内 涵和外延。
..............
2.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 的条件,不少是间接或隐含的,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隐含条件在题设中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或几个词,甚 至是几个字,
......
如“刚好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
“恰好到某点”意味着到该点时速率变为零;
“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 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但还有些隐含条件埋藏较深,挖掘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有些问题 看似一筹莫展,但一旦寻找出隐含条件,问题就会应刃而解。
3.审题过程要注意画好情景示意图,展示物理图景
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有 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 析图、状态变化图等等。
4.审题过程应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
物理模型的基本形式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
“对象模型”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光滑平面、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等;
“过程模型”是: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 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宜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 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的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5.审题过程要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
①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 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 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
②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等。
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 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
6.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临界条件问题
1. 所谓临界问题:是指一种物理过程 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限的现象。还有些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遵循不同 的变化规律,处在不同规律交点处的取值即是临界值。临界现象是量变到质变规律在
物理学中的生动表现 。这种界限,通常以临界状态或临界值的形式表现出来。
2.物理学中的临界条件有:
⑴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零。

4



⑵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作用力达到最大值,
绳子弯曲与不弯曲的临界条件为:作用力为零
⑶靠摩擦力连接的物体间发生与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⑷追及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的临界条件为:速度相等,
相遇不相碰的临界条件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V
1
≤V
2
⑸两物体碰撞过程中系统动能损失最大即动能最小的临界条件为: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加速度等于零。
⑺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条件为: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3.解决临界问题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以定理、定律作为依据,首先求出所研究问 题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解,然后分析、讨论其特殊规律和特殊解。
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分析讨论临界状态和相应的临界条件,求解出研究的问题。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
1、力的观点(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
2、动量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能量观点(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一般来说,若考查有关物理学量的瞬时对应关系,需用牛顿运动定律;
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可优先考虑两大定理,
特别是涉及时间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问题时,就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若研究对象为一系统,应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
物理审题核心词汇中的隐含条件
一.物理模型(16个)中的隐含条件
1质点:物体只有质量,不考虑体积和形状。
2点电荷:物体只有质量、电荷量,不考虑体积和形状
3轻绳:不计质量,力只能沿绳子收缩的方向,绳子上各点的张力相等
4轻杆:不计质量的硬杆,可以提供各个方向的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5轻弹簧:不计质量,各点弹力相等,可以提供压力和拉力,满足胡克定律
6光滑表面:动摩擦因数为零,没有摩擦力
7单摆:悬点固定,细线不会伸缩,质量不计,摆球大小忽略,秒摆;周期为2s的单摆
8通讯卫星或同步卫星:运行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周期等与地球自转周期,即24h
9理性气体:不计分子力,分子势能为零;满足气体实验定律PVT=C(C为恒量)
10绝热容器: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
11理想变压器:忽略本身能量损耗(功率P
输 入
=P
输出
),磁感线被封闭在铁芯内(磁通量φ
1

2

12理想安培表:内阻为零
13理想电压表:内阻为无穷大
14理想电源:内阻为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15理想导线:不计电阻,可以任意伸长或缩短
16静电平衡的导体:必是等势体,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表面场强的方向和表面垂直
二.运动模型中的隐含条件
1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V
0
=0,a=g
2竖直上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a=g,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3平抛运动:只受重力作用,a=g,初速度方向水平
4碰撞,爆炸,动量守恒;弹性碰撞,动能,动量都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
5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后者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垂直于速度方向上的 合力为零
6相对静止: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和速度

5



7简谐运动:机械能守恒,回复力满足F= -kx
8用轻绳系小 球绕固定点在竖直平面内恰好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在最高点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只有重力提供,此时绳 中张力为零,最高点速度为V=(R为半径)




6

煤矿安全文章-收银员岗位职责


泸州人事在线-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


河北省高考成绩查询-300字日记


地球日活动-英语四级报名入口


国家安全局招聘-高考标语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6高考成绩查询


颜色代码-东京地震


芙蓉姐姐微博-幼儿园庆元旦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