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

巡山小妖精
587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23: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写人的作文400字-护理部主任职责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蒲忠杰)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读书”这个主题编排了 《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
文章,体裁包括了文言文、记叙文和散文,涉及内容 跨越古今。从这三篇文章中能够学到读
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
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古人谈读书》一文呈现了三则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将孔子、朱熹、曾国藩的读书态度
和方法化为精 练的文字,使其蕴含深刻的哲理,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忆读书》一文没有理论化的说教,而是 另辟蹊径,如话家常。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
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 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
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 过程中跟随冰心奶
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结论。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 之泉
水,缓缓流进学生的心中,使其终身难忘。
《我的“长生果”》这篇散文在内容上,恰当 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将其和饱含情感的
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 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
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少 年时代的读书
生活,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表达了对书的深厚感情和对阅读的热爱,
感情真挚,层次分明。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旨在通过口语交际训 练培养学生观
察、倾听的习惯,提高其善于分析、总结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习作”的 主题是“推荐一本书”。推荐的这本书是自己看过的,并对自己有帮助的。
在写作过程中,清楚交代自己 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激发起大家阅
读的兴趣。这一写作旨在激发学生对书、对 阅读的喜爱,并提高学生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能
力。
“语文园地”中呈现的内容与“读书”这 一主题相关。“交流平台”通过三个同学的对
话点明应该如何找到好的课外书,即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或 介绍某一类知识的书。“词句段
运用”通过仿写比喻句和排序训练,让学生明白读好书的益处及阅读与写 作的关系。“书写
提示”展示了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展现了楷书用笔方整,笔 力刚劲、
结构严谨等特点。“日积月累”呈现了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这两首诗描绘了诗人< br>“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表明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
才能保 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的道理;第二首诗点明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会认和会写的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掌握、积累音、字、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人谈读书》《观书有感》,提高阅读理解
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学习三则文言文,理解重点的词句,把握文言文的意思及蕴含其中的哲理。
2.从题目入手,运用问题引导法理清文章线索、层次结构,从而理解文章内容,把握
要点。
3.结合交际、习作的主题介绍人或事物,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单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通过其他训练,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兴。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和对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人谈读书》《观书有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读书应有的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措施
1.引导自读。指导学生运用浏览、默读、速读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生难字或要求 会
认会写的字,让学生在流畅阅读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2.设疑解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 基础上提出疑问,并结合课后的问题去学习,让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这些疑问,弄懂课文,从而掌握 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哲理。
3.掌握注释。这一点主要针对对文言文的学习。教材中的注释或是实词, 或是虚词;
或是通假字,或是活用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注释,从而正确翻译文言文,< br>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4.情境训练。“口语交际”“习作”均与“书”有关,或是介绍人物,或 是推荐好书。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以交流会的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交流。
课时安排
《古人谈读书》2课时



《忆读书》2课时
《我的“长生果”》1课时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课时
习作:推荐一本书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三则文言文的作者和相关知识及《论语》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结合图片,翻译文言文。
2.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理解文言文句段的内容。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每则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文言文并理解其句段的内
容。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扩展人生的宽度。古人云:“流水 之声可以养耳,青
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如果我们能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实在是一件 令人
无比快乐且受益无穷的事啊!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孔子、朱熹、曾国
藩这些名人是如何读书的。(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和第一则文言文)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诵”,翘舌音“耻”等字。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窥”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诵”等字
时,可以 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诲、谓、皆、缺”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学习“岂、恒”字时, 可以用同音字识记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诲(教诲)—悔(后悔)—海(大海)
谓(称谓)—渭(渭水)—猬(刺猬)
皆(比比皆是)—谐(和谐)—楷(楷体)
缺(缺点)—诀(秘诀)—快(快乐)
同音字识字示例:
岂(岂止)—乞(乞求)—启(启发)
恒(恒心)—横(横线)—衡(平衡)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耻”左右紧凑,左边“耳”的第六画变提,稍短;右边的短竖在竖中线位置。
“谓”右边略高,右边“月”撇画变竖。
“诵”右下“用”的首笔变竖。
“恒”左窄右宽,左边长于右边,注意“忄”的笔画顺序。
“窥”部首中的撇点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竖弯钩宜伸展。
易错提示:
“诲”部首是“讠”,不要写成“氵”或“忄”;右边“每”横折钩略弯曲。



“岂”上面“山”略扁;下面是“己”不是“已”或“巳”。
“皆”下面是“白”,不要写成“日”。
“缺”左边是“缶”,不要写成“
右边是“夬”,不是“央”。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讠:诲(教诲)—谓(所谓)—诵(背诵)
忄:恒(永恒)—慢(快慢)—恢(恢复)
(4)多音字。

o:爱好 好逸恶劳





hǎo:好人 完好无损

”;

dé:得到 贪得无厌


得< br>
de:干得漂亮


děi:就得 得亏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明确: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
己的人请教。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明确:知:知道。 为:就是。 知:同“智”,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明确:默:默默地。 识:记住,这里读zhì。 厌:满足。 诲:教诲。



2.“是知也”中“知”是一个通假字,请说说什么是通假字。(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
资料)
明确:通假字是文言文中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
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翻译文言文。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明确: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明确: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4.说说第一则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节奏。
明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一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选自哪部著作。
明确:选自《论语》。
(2)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一句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是从对待学习的态度这一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我们学习应该勤勉、好学、不耻
下问。
(3)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是从如 何学习才是正确的、明智的(学习的正确方法)这一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
我们学习应该真诚,有自知之 明。
(4)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三句孔子说了做学问的哪几件事?
明确:三件事。每一件事:默而识之;第二件事:学而不厌;第三件事:诲人不倦。
(5)这一则文言文的第三句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是从做 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这些角度进行讲述的。告诉我们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
别人而不知疲倦。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论语》是记录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而这节课我们学习 的这则文言文就出



自这部著作的第一篇——《学而》。同学们,通过学习这则 文言文,你是否有所收获呢?如
果你还心存疑惑,那么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先读一读后面的两则文言文 。下节课,我们将
继续探讨“应该如何做学问”。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的态度

要真诚,有自知之明


学而不厌
古人谈读书(一)



学习的方法:默而识知


育人的方法:诲人不倦




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称谓 诵读 岂敢 恒心 窥见 比比皆是 缺
一不可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一则文言文,了解了孔子是
如何学习、如何育人的,你们还记得是哪三句吗?(学生 一齐背诵)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古人谈读书》中的后面两则文言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明确:余:我。 谓:说。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
明确:漫浪:随意。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明确:盖:句首语气词,不译。 士人:读书人。 志:志向。 识:见识。 恒:恒
心。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



明确:下流:下等,劣等。
2.什么是“古今异义词”?
明确:古今异义词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相 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
词。如第三则文言文中“下流”一词,它的古义是“下等、劣等”,它的今义是“下 游”或
“卑鄙龌龊”。
3.翻译文言文。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
明确: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
诵读,绝 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明确: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明确: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
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 成之事。
明确: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4.说说这两则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节奏。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
到乎?
明确: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 甘为下流;有识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 断
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明确: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
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的作者是谁?所处的朝代是?
明确:朱熹。宋朝。
(2)这一则文言文中的“三到”是指什么?
明确:“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3)如果“心不在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原文中找出,点名答)
明确: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三到”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点名答)
明确:“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眼 口岂不到乎?”(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
嘴巴的应用就会到位。)
(5)这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时,只有心、眼、口都用到,才能记得牢,记
得久。
2.学习第三则文言文。
(1)这一则文言文的作者是谁?所处的朝代是?
明确:曾国藩。清朝。
(2)这一则文言文中点明读书有哪三个要诀?
明确:三个要诀——有志、有识、有恒。
(3)说说读书的“三有”有何作用。
明确: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4)这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这一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才能取得一番成就。
3.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古人学习的方法(态度)、要诀告诉我们如何学习 才能有所得,体现了培
养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无一不是饱学之士。从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文 言文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从中受益 吗?将
你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


有志:不甘为下流

古人谈读书

良好的读书习





知学问无尽

 三

有识



读书“三有”缺一不可

不以一得自足




有恒:无不成之事



到:牢记且长久最急


二

眼 到:看仔细

读书“三到”


口到:认真诵读




26 忆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传、煞、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文作者——冰心的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和积累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词语。
2.结合多种朗读方式,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
3.勾画文中重点语句,掌握主要写作手法,体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
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确读书的好处,培养读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传、着、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1.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句子。
2.抓住重要句子和主要写作手法,掌 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明确



读书的好处,培养读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 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打一物)
2.揭示谜底:书。
3.导入新课: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读书中好的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
乐,带给我们的 是愉悦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冰心奶奶一起走进《忆读
书》,去看看她是如何从读书 中感受到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 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琐”,翘舌音“斩、衰”和多音字“传、
煞、卷”等字。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限、贾、衰、刊”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
习“斩、 凯”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津、琐、篇”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
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津(津津有味)—律(纪律)—建(建设)
琐(琐屑)—锁(锁住)—唢(唢呐)
篇(篇章)—扁(扁担)—骗(欺骗)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津”右部横画间距一致,竖为悬针竖。
“斩”左右大小相同,“车”作部首时,末横变提。
“凯”左高右低,“山”略扁,占左部的三分之一。
易错提示:
“限”右边是“艮”,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良”。



“衰”中间的一长横不要漏写,左右皆要出头。
“某”上面“甘”第二画和第三画都是竖;下面是“木”,不要写成了“本”。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津(津贴)—洒(洒水)—漂(漂流)
阝:限(限制)—陆(陆地)—际(边际)
王:琐(琐事)—珠(珍珠)—玻(玻璃)
(4)多音字。

n:传记 自传

zhuà




chuán:传说 流传千古


shà:煞白 煞有介事





shā:煞笔 煞风景

n:试卷 手不释卷

juà



juǎn:卷曲 卷土重来





(5)重点词语释义。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消遣: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
烦琐:繁杂琐碎。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借指堆砌词藻而内容贫乏的诗
文。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被称为“世纪老人”的是我国的哪位女作家?(学生 齐答)哪位同学能向我们简要介
绍一下这位作家呢?
明确:冰心。“冰心”是谢婉莹的笔名, 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是福建长乐人,
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19 19年8月,她以“冰心”为笔名
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2.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学生默读,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 (1):总说作者对读书的强烈感受。第二部分(2~8):作者通过举例说明
了“读书好”,并点明了 “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9、10):侧重谈“读
好书”以及如何挑选好书。第四部 分(11、1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总说读书体悟。
3.作者的读书体悟是什么?(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来,点名答)



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试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作 者生动地回忆了幼时、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累积的宝贵的读书
经验,告诉青少年读书的好处,勉励 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冰心奶奶的读书体悟是不是 让你受益匪浅呢?同学们,你们不妨利用下课时间,再读一
读这篇课文,深入到冰心奶奶的读书世界中去 ,深刻感受她对阅读的喜爱。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舅舅 津津有味 斩钉截铁 无限 凯旋 姓葛 描述 贾宝玉 衰弱
书刊 烦琐 篇章 某年 2.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了解了课文的主
要内容。这节 课,我们深入到句段中,找出具体的事例,体会作者是如何读书的,又是如何
挑选书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课文第1自然段是一个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总起句。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1自然段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自然段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让读者 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
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从第3自然段中的“津津有味”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从“津津有味”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看得入迷。
(2)第4自然段中“我决定咬了牙 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
然越看越明白”里“居然”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明确:不能去掉。“居然”有出乎意料、竟然之意,体现了作者读懂《三国演义》后的



惊喜之情。如果去掉了,则不能表现出作者情感上的起伏变化。
(3)第2~8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读书好”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 读书好”——①读书能感染人,并陶冶人的性情;②读书
能扩大知识面;③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
(4)第2~8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些往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点
拨:抓住文中表时间性的词句——“七岁时”“那时”“此后”“在十二三岁时”等,从这
些词句中即可 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些往事的。这样写能使文章条理非常清晰。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9、10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读好书”这一方面的内容。
(2)结合前面的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本好书。
明确: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 冶人,能扩大知识面,能有助于写作,能提高人的品德修
养的书才算是本好书。
(3)怎样才能得到一本好书呢?用两个词语归纳。(原文中找、点名答)
明确:挑选、比较。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第12自然段(即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个自然段内容上总结了全文 ,点明了主题;结构上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
完整、紧凑。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从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中,我们能看出读书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 情啊!书就像一位
知识渊博的老师,而读书就如在向这位老师请教,从而增长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修 养,
使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感染人、陶冶人,获得美的享受



扩大知识面

读书好

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忆读书



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读万 卷书”

读好书:会挑选、比较




读好书益处多




27
*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题目,运用提问法,从文中找出“长生果”的寓意。
2.快速朗读课文,勾画出 作者读过的书的类型及其读书时的状态,体会作者读书的认
真、痴迷。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读书经历,体会作者从中悟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激发对阅读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生字,并掌握多音字“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从课题入手,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2.把握作者的读书经历,体会作者从中悟出的道理,激发对阅读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长生果”吗?(学生齐答:没有)老师见过。但是,老师不会告诉你
们的。 (学生笑)不过,老师今天想邀请你们一起去看一看,尝一尝。你们愿意吗?(学生齐答:
愿意)那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的“长生果”》,去观一观、
品一品这“美味的长生 果”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偿”,前鼻音“瘾”和多音字“差、奔”等。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chāi:美差 差遣


chā:差别 差强人意


chà:差劲 差不多


cī:参差不齐
lěi:累计 日积月累


i:累赘 果实累累




i:劳累 苦累


(2)重点词语释义。
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
如醉如痴:形容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或陶醉,以致神志恍惚,不能自拔。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联想不断涌现出来。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悲欢离合:悲伤和欢乐,离别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黯然神伤:形容因失意、沮丧而伤感。
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可以 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说明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第
二部分(2~7):回忆了 少年时代酷爱读书的几件事,以及读书带来的好处。第三部分(8~14):
回忆了作文成功的经历和从 习作中的收获、感受,表现了读书对“我”的重要意义。
2.朗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课文记叙了作者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及从读书中受益,说明书是文学成长历程中的
“长生果”, 表达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和对阅读的热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中的第一句是一个什么句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起句。开篇点题,告诉我们什么是“长生果”;总领全文。
(2)第1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这一自然段中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书”比作“长 生果”,说明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的
营养。点明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 年时代的生活比作“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
谷”,表现了少年时代的生活天真烂漫、多姿多彩;把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流光
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表现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 活非常美好、快乐。
(2)第3自然段中“美差”“眼羡”“卖力”三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明确:“美差”“眼羡”这两个词语说明了“我”当时对小画片是多么向往和珍爱。
“卖力”一词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我”的童真,写出了“我”对小画片的喜爱,从侧面说明
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3)第4自然段“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一句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独句成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这些小画片已经不能
满足“我”的阅读需求 了,体现了“我”对知识的无比渴求,表现了“我”对阅读的热爱。
(4)第5自然段中“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明确:“ 如醉如痴”说明“我”对连环画的痴迷和投入;“浮想联翩”“泪落如珠”说



明了“我”完全沉醉于故事当中,与故事的主人公同悲喜。
(5)第6自然段中“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里“绿洲”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
说? < br>明确:“绿洲”指小镇的文化站。因为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看连环
画的“我” 来说,无异于沙漠中的旅人遇到了一块绿洲。
(6)从第7自然段中找出阅读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阅读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8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br>明确:对比。将同学们写作文与“我”写作文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写出读书带给“我”
的收获。
(2)第8自然段中“不安分的一念”说明读书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明确:“不安分 的一念”正是作者写出别出心裁的成功之作的关键所在,即写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这些都 归功于作者平时读书多。
(3)第9自然段前两句描写秋天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第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这些
修辞手法 ,把秋天的美丽描写得生动、形象。
(4)从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我”为一句摘录而不安和自责,足以说明“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很严格,在
内心深处 是反对语言抄袭的。
(5)第14自然段中,“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
明 确: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但最初的习作又离
不开借鉴和模仿,要 在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才能真正打
动人心,因为那里面浸透着自己的 情感和创造。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生果”是什么了吗 ?是的,“长生果”就是书。书是人类文明的
“长生果”,它具有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正在成长的“小苗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同学们,去寻找自 己的“长生果”吧,
从中汲取营养,寻找妙笔生花的方法,去体验写出好文章的快乐。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小画片:津津有味


连环画:废寝忘食

读书经历

文艺书籍:不求甚解

我的“长生果”


中外名著:如醉如痴

别出心裁

真情实感

写作心得




呕心 沥血的创造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开篇点题






爱阅读终受益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分条讲述,把推荐理由说清楚。
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重点难点
1.抓住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填写表格。
2.大胆表达,分条讲述推荐理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阅读文学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被其中一些人物吸引 和感动。这些人物
个性鲜明,充满魅力,让人由衷地欣赏和喜爱。把你喜欢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介 绍给
大家吧!

二、交际指导
1.回忆自己曾经阅读的文学书籍或观看过 的影视作品,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
谁,搜集并整理其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2.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有三:能利用表格里整理的信息,有条理地讲述;
能说出自己喜欢 的人物是谁,出自哪部文学或影视作品,这个人物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能说
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谁推荐的人物形象最吸引人,就推荐谁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倾听、评议。讲述者能分条把推 荐的理由说清楚;而听人讲述时能抓住



重点。

三、交际示例
我最喜欢他
我从小就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记》。它的内容 丰富,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其中,沙僧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你们可能觉得奇怪, 《西游记》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敢作敢为、神通广大
的孙悟空,好吃懒做、憨态可掬的猪八 戒,善恶不分、慈悲善良的唐僧……而沙僧在《西游
记》当中实在太不起眼了,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 。可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呢?因为他默默
无闻、任劳任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时,每次挑重担、干苦力活的 是沙僧,话特别少的是沙
僧,吃东西特别文雅的还是沙僧。他非常的善良,不会伤人,只会吃素;他质朴 纯粹,从不
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耍花招陷害孙悟空;他忠心耿耿,每当师傅有难,猪八戒提出分家< br>各奔东西时,他总是坚信大师兄会回来救师傅,不肯离开,默默地坚守着。
我喜欢沙僧,喜欢他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我更喜欢像沙僧一样的老师们,
他们总是付出得多,要求得少,却无怨 无悔。


习作:推荐一本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书籍、热爱阅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有条有理地、具体地把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写清楚。
2.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书籍、对阅读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都 读过哪些书?(同学发言)同学们真了不起,读过这么多的
书。大家都知道,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很多知识。有一位名人
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相信,你们在读书 的时候一定有所收获,也一定有



特别想推荐给大家的作品。这节习作课,你们 就来为大家推荐一本你们最喜欢的书吧!(板
书课题)

二、文题展示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就像把好朋友介绍给他们一
样。 < br>推荐的时候,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重点写推荐这本书的理
由,如,内 容新奇有趣,语言优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给人启迪……

三、写作指导
1.这次习作安排的是“推荐一本书”。请你想一想曾经读过哪些书,其中哪一 本书给
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再想想它给了你怎样的启迪或启示。
2.写作 时,文章开头可以先直接交代对你影响最大,让你感触最深、最难忘的那本书;
也可以用一句关于读书的 名言说明读书的作用、乐趣,然后转入你要推荐的这本书所讲的内
容、道理,以及对你成长的帮助等,最 后引出这本书。中间部分可以从作者、主要内容、精
彩片段、推荐理由等方面来介绍这本书。结尾处进行 总结、抒情。注意,推荐的理由可以只
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要分段写。
3.写作时要注意 详略得当,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相关的情节、人
物、对话或插图等来说明你的理由, 可以转述和摘录书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以引用别人对这
本书的评价,要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对这本书的 喜爱之情。

四、范文评析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
——《十万个为什么》
你们知不知道毛毛虫为什么会变成蝴蝶呢?你们知不知道人为什么需要喝水呢?你们
知不知道电 脑为什么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呢?你们又知不知道地球上为什么
有生命存在呢?这一切问题 的答案都可以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面找到。
《十万个为什么》里的内容非常丰富。书的每一页 都蕴含着奇妙的色彩,而且里面每一
个“为什么”都十分有趣。它像一位老师,又像一位朋友,帮助我们 排疑解惑。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文章短小精悍,并会列举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让人容易明白。不论翻开书的哪一页,都犹如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它会
为我们解 答所有的疑问。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吸引力,常常让我看完一页后会不知不觉地往后翻,让
人在意犹未尽的同时增长许多知识。



同学们,你们想解开你脑海里 的疑问吗?你们想多增长些课外知识吗?如果你们想的
话,就去阅读这本《十万个为什么》吧!我相信这 本书中的精彩内容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总评:全文围绕《十万个为什么》进行推荐,先由问题引入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
人有想了解的欲望;然后对书的优点或推荐理由进行分条讲述,内容条理清晰 ;最后总结、
点题。文中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使内容节奏和谐、感情强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挑选好书和读书的方法,培养我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读所给句子或语段,学会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并从排序中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
系。
3.结合给出的作品及提示进行书写练习,写好楷书。
4.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其二)这两篇,结合图片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悟
诗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挑选课外书,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楷书。

教学难点
1.通过句子及练习,学会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并从排序中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2. 学习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这两篇,理解诗意,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背
诵这两首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四个对话框,明白活动内容,即交流的话题是关于哪方面的。
2.让学生根据话题,说说自己挑选、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教师点拨:多读课外书有利于拓展 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增长我们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我
们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大家在业余时间,应 该多看一些好的课外书。如,介绍科学



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知 识全书》等;童话寓言类故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
言》等;名著类书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 演义》《红楼梦》等。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比喻句拓展:①凯勒 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
限广阔的海洋。”②一本好书就是一个 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③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 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
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 令。
2.想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
来。
(1)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2)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3)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4)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5)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教师点拨:读了这些句子后,你会发现它们主要讲了阅读和写作 的关系。根据第四句“阅
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可以看出,先讲阅读,再讲写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 “阅读——
写作——总结”的顺序来排列给出的句子。正确顺序是:“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 br>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
出来, 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
到内;一个是出,从 内到外。”

三、书写提示
教师点拨:教材给出了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九 成宫醴泉铭》(局部),这一作品
整体上平正端庄、险劲生动,是楷书代表作之一。练习前,观察作品, 了解楷书特点——各
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练习时,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 转折处
须一丝不苟。认真书写,不仅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还能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四、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 一
(原文见教材P114)
词语释义:①观书:读书。②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 打开。③天光:天
空的光辉。④徘徊:来回移动。诗中指水中云影浮动。⑤渠:诗中指方塘。⑥那得:怎 么会。
⑦清如许:这样的清澈。⑧为:因为。⑨源头:水发源的地方。⑩活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
水。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另称紫阳。南宋诗人、理学 家、
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平生广注典籍,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
化,建构博 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倡兴
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 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四书章句 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诗句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 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
在“镜子”中浮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为它源源
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极具艺术哲理的小诗。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
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 说明水之
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
其 二
(原文见教材P114)
词语释义:①艨艟: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诗中指大船。② 一毛轻:像一片羽
毛一般轻盈。③向来:从前、起初。诗中指春水上涨之前。④推移力:指水浅时行船困 难,
需要人推挽而行。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句翻译: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 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以往要
花费很多力气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诗歌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
突出春水的重要 ,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在于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要基 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挑选好书和读书的方法,培养我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读所给句子或语段,学会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并从排序中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3.结合给出作品及提示进行书写练习,写好楷书。
4.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其二)这两篇,结合图片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
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挑选课外书,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楷书。
教学难点
1.通过句子及练习,学会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并从排序中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2.学习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这两篇,理解诗意,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并
背诵这两首诗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四个对话框,明白活动内容,即交流的话题是关于哪方面的。
2.让学生根据话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挑选、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教师点拨:多读课外书有利 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增长我们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我
们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大家在业余时 间,应该多看一些好的课外书。如,介绍科学
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知识全书》等;童话寓 言类故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
言》等;名著类书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比喻句拓展:①凯勒说: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②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 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③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 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
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 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2.想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教师点拨:读了这些句子后,你会发现它们主要讲了阅读和写作的关 系。根据第四句“阅
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可以看出,先讲阅读,再讲写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阅 读——
写作——总结”的顺序来排列给出的句子。正确顺序是:“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
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
出来,让人 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
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 外。”
三、书写提示
教师点拨:教材给出了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这一作品
整体上平正端庄、险劲生动,是楷书代表作之一。练习前,观察作品,了解楷书特点— —各
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练习时,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
一丝不苟。认真书写,不仅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还能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四、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原文见教材118页)
词语释义 :①观书:读书。②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③天光:天
空的光辉。④徘徊:来回移 动。诗中指水中云影浮动。⑤渠:诗中指方塘。⑥那得:怎么会。
⑦清如许:这样的清澈。⑧为:因为。 ⑨源头:不发源的地方。⑩活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
水。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 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另称紫阳。南宋诗人、理学
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 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平生广注典籍,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
化,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 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倡兴
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 院,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等。
诗句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
在镜子中来回移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
不断地输送活 水啊。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极具艺术哲理的小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
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说明水之
所以清澈,是 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识。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 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
其二
(原文见教材118页)
词语释义 :①艨艟: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诗中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
毛一般轻盈。③向来:从前 、起初。诗中指春水上涨之前。④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
需要人推挽而行。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句翻译: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以往要
花费很多 力气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诗歌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 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
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在于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 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申根国家-家长通知书


德州人力资源-vogue是什么意思


脾胃不好如何调理-苏州教育考试院


党务公开实施方案-辽宁大学教务网


应用生物科学-赴美签证政策


方言笑话-纪检工作总结


空中乘务-白雪公主后传


临沂市人事信息网-小学优秀作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