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选

萌到你眼炸
560次浏览
2020年10月05日 06: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青龙大瀑布-二批本科院校排名

2020年10月5日发(作者:华人琴)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除以一 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
现简单规律,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能正确
地进行笔算。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验
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
4、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
学习过程 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掌握正
确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定位。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感受图中所提供的情境。
2、提问:“一共有600只鸡,平均每层有多少只?”该怎样列式?
二、活动尝试。
1、600÷3=?你是怎样想的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
的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3个200是600,600除以3得200;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



(3)因为6÷3=2,所以600÷3=200。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00÷3 400÷2 800÷2
4、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三、师生探究。
1、出示“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让学生尝
试列式。
(得出算式:986÷2)
2、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竖式后尝试演算。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提问:
(1)“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 百除以2得4百
多,4表示4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2)百位余下的“1”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8”合起来再除以2?
(3)你觉得今 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
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明确除的过 程是一样的,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多算了一步,十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个位上的
数移下来继续除,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5、谈话:你会验算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同时验算。
四、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逐题计算,然后逐题评讲,要求学生计算时注意书写工整,
数位对齐,掌握除的顺序。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各题的商是几百多,再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
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可以用乘法来思考:130×4=520(节)
因为520<540,所以130个盒子不够。
可以用除法来思考:540÷4=135(个)
因为135>130,所以130个盒子不够。
五、总结应用。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齐读课题: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通过同学们的 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收
获。下面请你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600÷3=200 986÷2=493(个)
300÷3=100
400÷2=200
800÷2=400 答:平均每天产493个。
教学后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 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
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
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 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商的定位。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
2、提问:“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该怎样列式?
(得出算式:312÷4)
二、师生探究。
1、你能估计一下商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①100×4=400,所以312÷4的商比100小。
②被除数百位上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
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交流计算过程,要求重点说说“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3)学生在书上再完整地用竖式计算一遍。
(4)反馈交流: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沟通与昨天所学知识的联系。)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①小题。
(2)同桌交流,说说除的顺序与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3)学生独立完成后3小题。
(4)组织交流,反馈评议。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引导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作出解释。
(2)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选一组题计算。
(3)反馈评议: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指名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
题?
(2)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3)学生独立计算各图形的边长。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4)提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
商就小的规律。)
四、总结应用。
1、谈话: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老师为你们高兴,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本
领?还要提醒同学在计算时应 注意些什么?
2、布置作业:做“想想做做”第2、5、6题。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12÷4=78(千克)
答:卖了78千克鸡蛋。
教学后记: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相
关的计算技能。
2、能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题目要求。
2、提问:怎样验算除法算式?
3、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一第2题。
1、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示范估计的方法:
根据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或前两位数与除数的关系,估计商是几百多还
是几十多。
例如:228÷3的商是七十多。
3、学生根据估计的方法估计每一题的商。
4、交流估计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6、反馈: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三、做练习一第3题。



1、谈话:我们上学期举行了跳绳比赛,2分钟你跳了几下?
2、这两位小朋友跳了多少?读一读。
3、请你估计一下,谁跳得快一些?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计算。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五、做练习一第5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解决第(1)问。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335+250=585(米)
585÷9=65(米)
5、解决第(2)问。
6、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速度×时间=路程)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
练习一
800÷2÷2 900÷3÷3 600
800÷4 900÷9 600
教学后记:




÷3÷2
÷6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
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
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 外采摘自己喜欢吃
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 计算平均每
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
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
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
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 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
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 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
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 一位的
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
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 同的地方?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教学后记: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
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
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
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要求什么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怎样求呢?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商量。
2、交流汇报。
可能出现如下解法:
(1)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
224÷2=112(本) 112÷4=28(本)
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一共有224本书和有两个书架)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每个书架平均放的本数和每个书架有4层)
(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4×2=8(层) 224÷8=28(本)



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每个书架有4层和有两个书架)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一共有224本书和共放在几层里)
3、讨论比较。
提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
第一步求的不一样。
第(1)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第(2)种解法第 一
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1)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2)种解法第一步用乘法。
单位名称也有不同。
第(1)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2)种解法第一步单
位名称是“层”。
相同点:第二步都是用的除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3)交流。要求说说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
来求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
息。
(2)提问: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3)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



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2)提示图中的隐藏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3)反馈交流。
四、应用质疑。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6、7题。
3、课外作业:完成思考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3、掌握口算的方法,学会口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第1题。
1、出示题目:640÷8 64÷8 750÷5 286÷7
2、指名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
4、反馈评议。
二、做练习二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三组题目,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评议。
3、进行比较。
三、做练习二第3题。
1、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2、交流结果。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通过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带出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口算。
(第二组)通过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练习二第4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问题。



2、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醒学生正确答语。
五、做练习二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做练习二第6题。
1、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做练习二第7题。
1、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解答。
2、说说思考方法:
解法一:240÷2=120(幅) 120÷4=30(幅)
解法二:2×4=8(个) 240÷8=30(幅)
八、做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读题,提问: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九、做练习二第9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怎样求“哪种蛋糕每块的价钱最贵?哪种最便宜?”
2、学生交流,师板书:
正方形蛋糕 27÷3÷3=3(元)
圆形蛋糕 30÷3÷2=6(元)
三角形蛋糕 32÷2÷4=4(元)
十、思考题。先同桌讨论后交流。
十一、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并对计算
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做第15页复习第1题。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800÷2 280÷7 690÷3 300÷6
320÷8 500÷5 440÷4 460÷2
2、开火车口算,相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齐算。
二、复习竖式计算。
做第15页复习第2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同学选择其中的2组完成。
2、反馈交流。
3、比较每组中的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计算方法。
三、做第15页复习第3题。
1、小黑板出示:
848÷4÷2 900÷2÷3 909÷3÷3



848÷8 900÷6 909÷9
2、学生独立计算。
3、指名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做第15页复习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填写表格。
2、组织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每班有图书的本数”的?
(2)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五、做第15页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尝试计算,填写表格。
(3)反馈交流。
(4)提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六、做第15页复习第6题。
1、出示题图,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2、理解“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3、让学生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
4、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5、反馈交流。
七、全课小结。(略)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 思考,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第16页复习第7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左边和右边各有3行树,一共有72棵数)
3、学生列式计算。
4、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做第16页复习第8题。
1、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分析思考过
程。
2、再出示第(2)小题,同样让同学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析思
考过程。
3、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做第16页复习第9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
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完成第(1)小题。



交流思考过程:
因为108÷8=13(枝)……4(元),而108÷3=36(枝),
所以108元买了36枝圆珠笔。
同理,60元买了30个乒乓球。
3、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交流:方法一,108+60=168(元)
168÷9=18(本)……6(元)
答:不够买20本。
方法二,108+60=168(元)
20×9=180(元)
因为168<180,所以不够买20本。
四、思考题。
1、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交流。
3、补充三题。
五、全课小结。(略)
六、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
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2、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
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
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黄色和蓝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2005年的日历。
谈话:这是2 005年的日历,年历上的1、2、3……和一、二、三……分
别表示什么?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自己 的生日吗?
2、交流: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
指出)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张2005年的年历来学习有 关年、月、日
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1、整体观察年历,你发现些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反馈,师随机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
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一张年历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 们怎样把刚才发现的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 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教科书上已
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就请同学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 每个月的天
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识大月、小月。
1、那么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1天?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0天?哪个月的天
数是28天呢?
(引导学生继续认真看年历,并填写第17页上的表格)
2、反馈交流,师完成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3、这些有31天或30天的月份都有自 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齐读第17页表格下的文字)
4、把第17页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记住它们。
5、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它们,不产生混淆呢?你有什么好
办法吗?
(学生充分交流后出示下面的两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A:一、三、五、七、八、十、蜡,三十一天永不差。
B: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
双数。
6、介绍拳头记忆法。
(1)老师示范;(2)学生跟着数;(3)学生练习。



四、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2005年每个月的天数,你会计算这一年有多少天吗?
2、学生计算后交流自己的算法,师随机板书:
(①31×7+30×4+28=365
②31×7+30×5-2=365……)
五、应用质疑。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先指名说说课本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然后在年历
里圈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年、月、日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
12月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教学后记: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 br>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
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 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
数学应 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
对 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
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第19页2004年二月和2005年二月的年历卡,让学生观察2 004
年2月和2005年2月的天数相同吗?
2、指出:2004年2月有29天,而2005年2月只有28天。
3、教师:可见2月份 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
叫做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
二、师生探究。
1、出示第19页1997~2008年2月天数的年历卡,让学生说说哪些 年份是
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2、如果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找到
了规律就知道了。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揭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板书)
4、介绍: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方法:用该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即为闰年,有余数的即为平年。
如:1994÷4=498……2(平年)
1996÷4=499 (闰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
是闰年,而2100年 是平年。
5、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因此平年全 年
的天数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同吗?
2、你会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吗?
3、组织交流,师板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了解季度方面的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读第20页第4题的要求,谈谈自己对“季度”的了解。
2、师介绍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学生独立计算后三个季度的天数。
4、反馈交流。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自己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生日快乐(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 ,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
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一个、每生一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老师带这个蛋糕来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过
一个集体生日,怎么样?
2、学生齐唱生日快乐歌。
3、过渡:照理,唱完生日歌就该吃蛋糕了,可今天这蛋糕暂时还 不能切,
老师遇到了一些与生日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设置为一、二、三、四个
难关,如果同 学们能协助老师顺利闯过这四关,我们再来高高兴兴地分蛋
糕吃,怎么样?
二、闯关活动。
第一关:猜一猜。
1、有几位小朋友听说我们在过集体生日,也赶来凑热闹,让我们来了解< br>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
2、课件出示第22页四幅图及声音。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
学交流一下。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5、你能模仿刚才的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道题让其他同学也来
猜猜你的生日吗?



6、指名交流,猜一猜。
7、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
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
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 ?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
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 学依次报生日,填
好统计表。2、各组活动。
3、交流汇总,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4、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23页的条形统计图吗?
5、反馈评议。
6、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
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7、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
填入下表。

季 度
人 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
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教学后记: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 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
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资源:
玩具小汽车、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用玩具小汽车演示平移的过程,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玩具小汽车
发生了什么变化?
2、指出:像小汽车这样从一头移到另一头,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3、再次演示,要求学生在感受小汽车平移过程的同时注意汽车轮子的运
动。
4、指出:像轮子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5、揭题:平移和旋转
二、观察比较,再次体会
1、说明:在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出示P2 4页例题
图,解释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做“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所提供的图中物体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组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2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在小组里
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3题: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1、出示P24例题图
教师说明:虚线表示平移前的位置,实线图表示平移后的位置。
2、观察小房图,设疑:
①你能看出小房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吗?你是怎么看的?
②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③明确:看图形平移了几格,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
格,图形平移的距离实际是图形中 每个点的平移距离。
④小结:要看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的点,再数一数
中间有几格就可以了。 < br>3、指导看书,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
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 上的填空。
4、谈话: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小结:物体和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
变的。
6、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绘制图形,巩固应用
1、完成“试一试”
(1)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学生交流方法: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
点画线段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小结检验的方法:看看方向对不对;找两个对应的点 ,数数中间的格
子数对不对;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2)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并自我检验。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2、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美丽的花边 (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
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 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
的兴趣。
教学资源:搜集美丽的花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班级举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设计出了不同的作
品。
2、欣 赏两张手抄报:丁丁的作品版面文字密密麻麻,冬冬的作品在每一
个小板块之间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 而美丽。
3、提问: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4、揭示课题。 < br>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板书)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图的花边。分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
制作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①这些花边都是有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②可能是运用了前面学到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
出一条美丽的花边?
出示教科书“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最漂亮?
互相交流: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
法。
教师小结制作花边的方法: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相信 每一位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更好的制作方法。就
用这些好方法,再来制作一条更漂亮的花边吧!
学生再次尝试,做教科书“画一画”第2个图案,教师巡视,注意对
学困生
的指导。
学生相互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课前收集的花边)
2、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鼓励:平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多,冬冬就是一个爱动
脑 筋、敢创作的的学生,所以他能把普普通通的手抄报,通过小小的花边
装扮得非常漂亮。
3、开展小竞赛
①教师提出要求:下面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独立创作出一幅美
丽的花边,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心儿灵,手儿巧。
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③展示作品
④总结评价
交流展示、相互评价各组创作的作品。
四、运用拓展,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 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
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的花边把 我们的教室装扮得
更加绚丽多彩,好不好?
五、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 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
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 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
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 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
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
够?
二、活动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
息。
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 )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
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 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 )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 生认识到
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
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 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
关系?
四、质疑反思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练习册
板书: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题图
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12×10=
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12×30=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
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
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 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br>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
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 题也不例外。
2、出示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并认真思考。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 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的问题要求口头列式回答。
出示问题: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列出算式:28×12= ( )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300多元)
你是怎样估算的?
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或30×12=360,28×12要比360少,可能是300多。
二、活动探究
1、明确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订牛奶到底要交多少钱呢?(算一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
的算法。
4、整理汇报: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1)28+28+28+……+28=336 (连加)
(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
28×6=168,168×2=336 (连乘)
(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
28×10=280,28×2=56,280+56=336 (乘加)
5、用竖式计算。遇到了困难。
提问:接下去该怎么办?谁能接着完成?都来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算法,请学
生板书。可能会出现:、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学生讨论: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讲解简便竖式。
6、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自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再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①理解题意 ② 小组提问 ③交流问题 ④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质疑反思: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例题情境图 28×12=336(瓶)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方法,以 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
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学生说后,教师总结。
二、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教师强调学生要认真检查。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集体评讲。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地方。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三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三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说出所获得的信
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教师巡回指导。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方法。
3、做练习三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1、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积。
2 、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
探索的意识,提 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教学资源: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
观 。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
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活动探究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4、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教师对学生估算中的合理之处应给予充分肯定)
5、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 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
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6、比较交流: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7、阅读课本并讨论:“小萝卜”“小辣椒”“小番茄”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估



算策略?他们估算的都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8、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
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 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笔算,再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谈话每组3道题, 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1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
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独立估算,完成连线。
②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③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 别看做与他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
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4、出示:58×42 31×62 68×39
①各人选1题完成:用三种方法分别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
②小组讨论:各题哪一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③集体交流,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
果会准确一些。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②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③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质疑反思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指导阅读:“你知道吗?”
3、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9

比800多
比1500少
1200左右


教学后记:



×42=1218(千克)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能估算一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获 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资源:
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15×10 21×40 20×50 3×9+5
30×12 30×60 13×20 8×3+6
38×40 30×42 57×40 7×4+3
2、学生口算,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后教学生说出
自己的想法。
二、计算并验算
1、做练习四第1题
38*42 56*79 85*34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反馈评议,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③交流估算方法。教师对于学生的算法给予评价。



2、做练习四第2题
①出示卡片:
21*38 ,32*29 ,57*43 ,40*47 ,63*27 ,81*19
②任选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与同桌交流。
③评议反馈。教师总结
3、做练习四第3题
①小黑板出示:
25*16 34*21 13*29
25*4*4 34*20+34 13*30-13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说说通过观察、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

4、做练习四第4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
小组交流)
③交流反馈:你有什么发现?
④学生独立填写括号里的数。
⑤教师小结。
三、解决实际问题
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
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资源: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仍 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
奶。(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出算式吗?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
板书:25×30=
二、活动探究
1、探讨算法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②谈话: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
组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③交流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
①介绍方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检验。
②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 br>③小结:做题目,不光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而便捷的
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3、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
订正。
4、揭题,
①板书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②说说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改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理解题意
②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③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 算。
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计算结果。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
算式。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①学生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再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 ,
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①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②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2、3组题。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25×30=750(千克)
教学后记: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
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
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 19×5 4×23 2× 47
13×70 19×50 40×23 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笔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 40×25 63×80 245×3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估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53×60 34×22 43×21
27×13 92×12 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复 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 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
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
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
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做“复习”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计算并验算
1、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做的快的学生板演。
②反馈评议,特别注意64*30、80*45等两题的验算方法。
2、做“复习”第3题



①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解决问题
1、做“复习”第4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2、做“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填表。反馈校对。你发现了什么?
3、做“复习”第6题
①理解题意,说说怎样算“总千克数”,提炼数学关系式:总千克数=
每筐千克数*筐数
②学生计算填表
③拓展深化: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每筐千克数”,怎样求“筐
数”?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筐数”,怎样求“每筐千克数”?
4、做“复习”第7题
①理解题意后求出电脑的价格。35*90=3150(元)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做“复习”第8题
①理解题意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6、思考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找规律
③根据规律填空
④每人出3题考考同桌。



四、总结应用
①说说本课的收获。②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辩 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
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 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
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 br>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
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教学重点:
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资源:
1.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正方体木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
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呢?(多媒体课件动画出示一个 正方体)
2.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拼搭成了以下几幅图。(电脑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2、搭一搭。



小组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
体。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4、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5、比一比。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
上面看呢?
6、 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
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各自默读题目。
②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摆物体、观察物体、回答问题)
③独立操作、观察
④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得对不对。再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谈话: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过,老
师现在还想看看小朋友的动手操 作能力如何呢!
②媒体出示不同的拼搭要求。
③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独立拼搭,比一比哪一组拼搭出的符合要求的
立体多?
④全班交流。
四、课堂评价



1.谈话:同学 们,“拼拼摆摆”乐园的活动将接近尾声,相信你一定有不
少收获吧?赶快给自己评一评,看看这堂课, 你又获得了几颗星?
2.填一填:

评 价 内 容
判断、观察能力
☆☆☆☆☆



☆☆☆☆



☆☆☆
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同桌合作学习的表现

教学后记: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
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
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 值。
2. 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
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
厘米、1米。(学生用 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
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 做
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 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
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 比例尺等)你



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
二. 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
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
你看到的记下来。 < br>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
米”“300米” ……“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
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
的单位之间需停 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 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
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
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 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
多少分钟呢?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
出1千米吗?
三. 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 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
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车辆名称 轿车 火车 轮船 飞机



一般时速


路段
安镇——无锡
无锡——上海
教学后记:





路程






















认识吨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 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
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 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规定。
教学资源:
事物投影;课前让学生算算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场景)
水果贸易市场中有一箱箱、一筐筐的水果,然后从一筐中挑出一个苹
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
2、接着有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开进水果贸易市场,请学生估计这一车
苹果重3( )
3、根据学生对这一车苹果重量的估计,揭示课题:吨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 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
起。
①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100千克)
②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学生大约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
③40个同学站起来排成8人一队,前后看看,再想一想1吨有多重。
(2)讲述;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
(3)谈话:请同学们在看看40个同学排成队,看一看,想一想1吨有多
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⑴谈话: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 适吗?你认
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⑵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呢?
学生进行举例。
⑶看一看,算一算。(多媒体结合进行演示)
①1棵白菜中1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
②1袋大米重100千克,多少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③1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多少头奶牛的重量是1吨?
④1带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⑤1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
⑷照样子填一填。(小组合作)
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 重
1吨。
⑸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卡车载重4( )。
②小明体重35( )。
③一块橡皮的重量是( )。
④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⑤一座桥的限量是10( )。(填后提问:什么是一座桥的限载量?)
三. 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 )千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00千克=( )吨
填好后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
(1)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2)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
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副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全班同学(56人)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四. 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2、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了 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
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作单位,估 计一下多
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教学后记: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深化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建立千米实际长度观念和吨的质量的观念。
2. 进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质量单位?说说哪 些物品的重量大
约1吨?说说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二、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做第50页第1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
(2)大家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错误的改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题目。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2)学生独立填写。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第50页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做第51页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5、做第51页第5题。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同桌说说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6、做第51页第6题。
(1)帮助学生看懂图意,了解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大家反馈交流,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作业
(1)做第51页第3、4、6题。
(2)课外作业:第8题。
教学后记:






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千米和吨 的有关知识有了进
一步地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有关千米和吨
的这 类题目。
二、练习:
1.做第52页第7题
(1)学生自己读题,想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52页第8题
小黑板出示:如果每人 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
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用水两大约是多少吨,你家 里有哪些节约
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
(1)生独立读题解答第一个问题。



(2)交流反馈。
(3)小组说说自己家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
(4)小组交流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
3.做第52页第9题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 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
照这样计算,你们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
(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
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了多少棵大树?
①指名读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④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第52页动脑筋
(1)帮助学生看懂题意
(小卡车每辆装2t,运费140元;大卡车每辆装3t,运费200元)
(2)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做第51页第7、9题
教学后记:








了解千米(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
念。
2、在 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 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
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 布置学生到图书室查阅课本第55页的相关资料。
3. 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
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
就是100米
2、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
谈话: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多少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个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
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让 你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个来回,知道走
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找这样的步子,算算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需要
几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
吗?
分小组在跑 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
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 大约是1千米。究竟
从校门口到麻利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
或 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两组,一组留在大门口,一组走
出千米。
两组学生在距离1千米的地方互相看看,挥挥手,说说话,看能不能
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



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查阅课本第55页中的几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在交流中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
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
获)
五、拓展延伸
谈话: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应用今天了解到的与千米有关
的 知识去体验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出你家到
学校的距离?
教学后记: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 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
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
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 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钉子板、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 虫也都飞起来
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我们的眼前,(出示半只蝴蝶)可它把自己的半
边翅膀和 半个身体给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样
的吗?
(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
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呢?
二、师生探究。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



(出示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
同的特征。
2、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
现了什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
对称 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过来看看,还
发现有一条什么?
(一条折痕)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对称轴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
折、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4)学生汇报。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反思。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
图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 吧。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判断哪些英文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4、谈话:我们欣赏 到了这么漂亮的图形,而且还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
图形,那你自己想不想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你们 利用剪刀、彩纸、钉
子板等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做好后每组选出两个最好的展示)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



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6、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
对称图形。
7、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
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8、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
四、应用质疑。
1、谈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的同时,
你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 br>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老师还想请你们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请
阅读第60~61页的“ 你知道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
处不 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教学后记:


















奇妙的剪纸
教学目标:
1、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创造
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我国劳动人民就
是运用他们创造出了中国民 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
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内外人士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
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做品。(板书:奇妙的剪纸)
2、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 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
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 哪些方面?(服装、
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 br>(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
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 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
或以颜色分类。
(3)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
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
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 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出示以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3)谈话:大家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
学生观察书上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具体做法。
指名说说并演示两种方法如何折纸、剪纸。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剪法试着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生共同点评。
2、独立创作。
谈话:想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你们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创作,后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给予
肯定和夸奖。
3、提高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63页用长方形纸剪纸的做法,并模仿剪一剪。
提问:用长方形纸你还能剪出什么漂亮的图案?



学生思考,独立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并参与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 < br>谈话:同学们,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瞧,你们创作出了这
么多的精美图案,真令人 佩服!请选择一件你最为满意的作品,将它贴在
白纸上,并写上你的名字,然后放到讲台上展示,让我们 共同分享成功的
喜悦与创作的乐趣吧!
教学后记:

























面积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
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
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
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 br>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
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 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
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 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
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1)、学生画图,比较
(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 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
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



(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
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 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
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
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
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
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 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
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 的纸片有多
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
单位,那就 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
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 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 哪一
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
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 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
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吗?



板书: 平方厘米 c㎡
平方分米 d㎡
平方米 ㎡ 教学后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
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
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
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 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
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 的面积比较大,这
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
们就 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
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
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
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 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
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 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
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
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
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 方形面
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 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
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
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
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 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
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
方?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 00平方分米,1平方
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诱发参与
谈话:前面我 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
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 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
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 为1分米的正方形),
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
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 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互比比手
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 ,1
×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
10×10 =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对不
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不对?(两
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做“试一试”。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你知道“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吗?
(3)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4)课堂作业。
(5)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0厘米=( )分米 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 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
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 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的小
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 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小长方形
最多)然后在书上的方格图中画一画。

教学后记:




















练习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
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3)一座塔高36( )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
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小结。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练习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中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我们的试验田(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育红小学的同学为了学习劳动技能 ,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
一起去参观一下好?(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整体 组
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 参观交流,解决问题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
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出事相应的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
伙伴合作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②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
说是怎么想的。)
2、场景二:花房



(1)图片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
回答)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们来看一下试验田和玉米地吧!(图片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
参观了菜地和玉米 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
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 行解答。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出示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的或
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 去探究。)
三、 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的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
感想?
教学后记: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成若干份,其中的一 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会实际操作结合表示相应的分数。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 br>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
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想去看 一看吗?
音乐声响,小朋友闭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 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出示主题图)一位猴
王很高兴地端来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猴 说:“把一盘
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
只见小猴 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谈话:小朋友,关 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
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 问题是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师边说边把4个
桃圈起 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



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 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
个整体,把他平均分成4份,每只 小猴分得一份,这就是这盘桃的14。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
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发。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
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更
好。 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 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
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副图都是把1 2个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3.完成“想想做做 ”第
3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
13。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门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课后可以跟好朋友交流,回家后
也可以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生活经验 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
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 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
理性。
2. 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
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 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
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
事。
投影出示: (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
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 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
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
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
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 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
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 己的想法。如果出现
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 br>(3)小结(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
14是几个,是要把4个 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
(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 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 就好
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
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中秋祝福图片-爱国演讲稿


心旷神怡什么意思-屈老师


电力行业标准-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陕西会计网准考证打印


浙江数学高考-名家散文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地址-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忻州教育网-植树节主题


千米的认识-怀柔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