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萌到你眼炸
727次浏览
2020年10月06日 05: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个签大全-节操是什么意思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袁宏)









































线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全册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
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
习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 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 预习作业
直接写出得数:
5x+4x= 8y-y= 7x+7x+6x=
7a×a= 15x+6x= 5b+4b-9b=
二、 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
指名学生口答
2、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长大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
造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
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3、教学例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2)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
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
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4、教学例2,出示例2图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
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
什么?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
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
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5、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
表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
些?
指出:像500÷2=x。20-1 2=x虽然也是方程,
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
边或右边的方法。
三、 多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咧?你是
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一中相关练习。
四、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等式与方程
50+50=100 x+50>100 x+50=150

50<100 X+50<200 x+x=200


等式


方程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等式的性质(一) 第 2课时,第 一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 动的经验,感受方程
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等式第1个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 预习作业
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
二、 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
(1)指名学生回答预习作业
(2)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
什么联系?
2、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
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
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
(20=20)
现在 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
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
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
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
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质质量
的 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 的两个等式,想一想,
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等式两边同
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第1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
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
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书: x=50 x+10=50+1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式两边
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2组天平图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2组图中两边物体质量变化
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 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5)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
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 br>归纳:等式两边同事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
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
书)
(6)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等式的性质(一)
50=50 50+10=50+10 50+a=50+a
X+a=50+a x-a-( )=50+a-( )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3课时
教学内容: 解方程(一) 第 3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并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理解解方程的简化书写,并在解题时适当运用。
教学重点:根据等式的性质解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难点: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指出下面式子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15+y=34 36-c a+23>70 86-x=57
x÷y=z x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
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
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 x+10-10=50-10……根据等式的性质
X=40……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可以怎样检验呢?说
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
想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
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 br>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
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
检验……)
三、 多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学生尝
试解答,汇报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解题核对
3、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4、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 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
质?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解方程(一)
X+10=50
解: x+10-10=50-10……根据等式的性质
X=40……化简等式
检验:40+10=50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等式的性质(二) 第 4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 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
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 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
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 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
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
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 去同一个数,
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
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 个数(除
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
的猜想。
二、教学例5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1.出示例5题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图,并
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 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
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 将这个等式两边同
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
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
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习一中相关习题。










等式的性质(二)
X=20 2x=20×2 3x=20×3
3x÷3=60÷3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 解方程(二) 第 5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简单的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方程,体验等式的性质。
2、掌握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易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又一个性质,谁还
记得?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6
1.出示例6教学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

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
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 能确定这个数
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
填写完整。
7.小结:在 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
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将等式两边都 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一中相关习题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怎
么样?













解方程(二)
40x=960
解:40x÷ 40=960÷40
x=24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 第 6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题目,理解数量关系并列方程求解,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
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 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 流、
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复习引入
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解方程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7:
1、出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教师引导:先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
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去年的体重+2.5kg=今年的体重
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2.5kg
3、教师引导: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
重,可以怎样列方程。
4、去年的体重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
来表示?
(未知量可以设为X)
5、教师板书: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X+2.5=36
X = 36-2.5
X =33.5
6、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引导:“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2.5”可
以怎么样列方程?又该怎么解?学生自主完成
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
意思?
36-x=2.5
X=36-2.5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X=33.5
7、引导:先检查方程列的的是否正确,再检验
方程的解,看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8、总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
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 br>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要根据题中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非洲象的体重×33=蓝鲸的体重
小结:①弄清数量关系
②非洲象的体重未知,所以设非洲象的
体重为X。
③求出方程再检验。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自主思考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并校对。
①黑键个数+16=白键个数
②白键个数-16=黑键个数
3、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学生自主思考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并校对
每千瓦时的单价×数量=总价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怎样解决简单的列方程
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去年的体重+2.5kg=今年的体重 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2.5kg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x+2.5=36 36-x =2.5

x = 36-2.5 x=36-2.5
x =33.5 x=33.5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要根据题中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 br>…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 br>…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7 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 第7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
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 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
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 决两步计算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情境导入
出 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谈话导入:西安是
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
建筑, 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
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8
1、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
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 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
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
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2、引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式,提问:哪个数量
我们不知道。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 br>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3、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
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
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 br>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4、学生自主解方程、并校对。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22=64+22
2x=84
x=42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
问题。 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
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①找出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为X
③列方程并求解,并及时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
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在解这道形如ax±b=c的题目,我们可
以先通过等式的性质求出ax的值,再求解。
2、完成练习二中的相关习题。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2x-22=64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2x-64=22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 br>…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8 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 第8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
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 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提高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难点:合理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复习:
2+3x=17 17-3x=11 3x-8=40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 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
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 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
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9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
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
系吗?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
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
示水面面积呢?
引导学生思考,X是陆地面积,水面面积就是
3x。
教师板书: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X公顷,则水面面
积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4X=290
X=290÷4
X=72.5
3X=217.5
提问:那思考如果设陆地面积是X公顷,怎么
列方程呢
X÷3+ X=290
思考:这时候解题遇到了什么问题?设什么为x
比较合适。
小结:在两个有倍数关系的未知量之间,我们
选择设一份量为X。
3、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①陆地面积+水面面积是否等于290公顷
②水面面积是否为陆地面积的两倍。
4、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
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
以列方程来解答。
5 、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14页练一练1
6、完成练一练2
学生独立思考等量关系,思考设哪个未知量谁
为X
海洋的面积—陆地的面积=2.1亿平方千米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2、完成练习三中相关习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
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三)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X公顷,则水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4X=290

X=290÷4

X=72.5
3X= 217.5

答: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72.5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217.5公顷。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9 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四) 第9 课时,第 一 单元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感受解题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重点:正确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体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引导: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吗。
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
2、引导:通过线段图,你知道客车和货车各自
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3、师: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
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并解答嘛?
在 等量关系中,哪个数据未知?要知道货车的
路程就要先知道货车的速度,所以可以设货车
的速度 为X千米小时。
解:设货车的行驶速度是X千米小时。
3x+95×3=540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3x+285=540
3x=255
x=85
4、小结:学生思考,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关键
是什么?
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者画图,可以
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
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先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相距400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10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三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的。
6、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等量关系,并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四)
解:设货车的行驶速度是x千米小时。

3x+95×3=540

3x+285=540
3x=25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小时













…< br>…








…< br>…








…< br>…








订< br>…








…< br>线








…< br>…








…< br>…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0 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第 10 课时,第一 单元第 10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意义的理解,熟练地运用等< br>式的性质解方程,巩固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 认知结构,促进解题技能的形成,培养数
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
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 学重点: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地列方程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回顾与整理
师:这一单元,你学习力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
1、局里说说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等式有哪些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
要注意什么?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经历哪些步骤?
怎样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2)指名说说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定义。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汇报交流,针对出现的错误学生之间
互相评价。
(3)说说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3题
(1)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汇报交流
4、完成4-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每一题列出的方程和对应的数
量关系。
(3)教师提问:对于每一题,还有没有其它解
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做出评价。
(4)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
哪些?
三、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14题
(1)读题,在表中完成填空。
(2)先独立思考第一个问题,再在小组里交
流。
(3)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然后再在小组
里交流。
2、完成第15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
想法。
(2)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四、评价与反思


1、说说你对评价指标的理解。
2、结合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指名说说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
了解有关方程的知识。











整理与练习
1、方程的意义:
2、等式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
3、等式的性质:
4、解方程: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1 课时
教学内容: 单式者先统计图 第 1 课时,第 二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 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
单的分析或 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
念。
3.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 出示书本例题图片
师:张小楠把自己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
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2、分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
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从6岁、7岁、8岁、9岁„„ 不同时间段
的身高情况。
3、出示折线统计图:
为了更方便 分析,表中的情况还可以
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
这是什么统计图吗?板书 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感知:
同学们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是由什么组成
的呢(点、线、标题、日期、单位、横轴、纵
轴)
这张折线统计图的标题是什
么? 横轴:一般标明时间。
纵 轴:标明数据,这里主要表示身高,
要注意单位。这里是一条折线,由点和线构成,
这些一起组 成了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请同学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们再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哪些
信息呢。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出示书上的三个问题
师:特别是第2、3个问题,教师追问,你是怎
么看出来的?刚才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信息都
是通过观察点和线得到的。同学们思考一下 < br>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什么(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的变化)线上升表示(在增加)线下
降(在减少)
那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呢?(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 数量的多少,而且
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
况。)
2、联系生活实际
师:同学们其实折线统计图在很多地方也用
到。你有没有在其他 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出示图片: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出示 图你看出什
么)
三、练习
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练一练。 < br>(1)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你一共长高了多少
厘米?从哪个年级到那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
的最快?
(2)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增长的最快?身
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
四、全课总结:
师: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
获?
五、作业
请大家每天关注晚7:30的天气预报,
记录一周内固镇每天的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分别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下周的最高气温会
是多少?最低气温会是多少 ?




单式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
情况。







































线


























何集中心校 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束德朋 授课人: 全册第 12 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 1 课时,第 二 单元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 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 式折线
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
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1、问题情境
李小杰用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做 了一次
对比试验,以了解这两种保温杯的性能,实验
数据如下:

0 30 60 90 1215



0 0


品名


不锈钢保温杯 95 90 84 78 72 68
陶瓷保温杯 95 74 58 50 45 41

师:哪个保温杯的性能好?为什么?
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想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保温杯的温
度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
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设疑: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单式折线统计图,
但现在有两组数据,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呈
现出来吗?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绘制两个杯子的保温性能数
据折线图。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试验开始后的第60分钟,两个杯中的水
温相差多少摄氏度?第120分钟呢?
(2)不锈钢保温杯中的水温下降到70摄氏度
大约经过多少分钟?陶瓷保温杯呢?
(3)那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从图中
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思考:与单式统计图比较,复式统计图有哪些
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组自主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个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1)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
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两组相关数
据进行比较。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3 课时
教学内容: 蒜叶的生长 第 1 课时,第 二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
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
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 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统计蒜叶的生长记录情况

教学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
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
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
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须?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 出根
须?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
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
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
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
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
息?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
知识。








蒜叶的生长
一、提出问题
二、观察记录
1、记录根须的生长
2、记录蒜叶的生长
三、回顾反馈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4 课时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 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
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 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系,提高数学思 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
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
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 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
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
12的因数,12 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
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拗口)
(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
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20、6、5、36。
(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 的因数
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
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 学生
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
找出来?(学生回答)
(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
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
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
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
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试一试P31页
15的因数、16的因数。
完成试一试后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4、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例3。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出示
例3你能用列举的方法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
想 ,能找出多少个?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
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 把3的倍数全找出
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5、试一试P31页
2的倍数、5的倍数。w M
完成试一试后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老师总结:①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 br>身,没有最大的倍数,②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
是无限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32页练一练。
2、完成练习五中相关习题。 | 1 . c|O |m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
获?














因数与倍数
4×3=12
在4×3=12的算式中,12是3的倍数,
12也是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5
课时
教学内容: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 br>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
2.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2、5的倍数,及奇数、偶数。
3.使学生在2和5的倍数的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老师 有一种本领,你随便说
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它是不是2和5的倍
数。
2、提问: 你想知道我为什么可以判断的那么快
吗?奥妙藏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中,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 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出示“百数表”挂图
1、探索5的特征
要求学生在百数表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出5
的所有倍数。
(1)、提问:观察5的倍数的特征,你发现了
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3)练一练: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895 372 460 705 147 645
2、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谈话:2的倍数是不是也想5的倍数的特
征一样呢?
(2)操作: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
(3)明确: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
或0.
3、奇数、偶数的认识。
(1)谈话:双数和和单数与2有什么关系?这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些双数和单数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
(2)指出: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交流: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要看什
么?
三、应用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指名读题
(2)同位互说,再指名回答。
(3)提问:既是2的倍数的特征又是5的倍数
的特征的数有什么特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提问:有没有哪个自然数既不是偶数也不
是奇数?
3、完成练习五中的相关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自然数又有了哪些认识?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各位上的数是2、4、6、8或0.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6 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
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
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 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体验数
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 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持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激活经验
1. 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 br>2.引入课题。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
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
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个位上是0、2、4、6、
8;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那你能猜
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
想?
2. 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引导:那现在怎么办?我们学习2和5的
倍数特征时还有什么经验可以利用?
现在我们先找出100以內3的倍数,看看
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在3的倍数上画圆

交流 呈现百数表里3的倍数,有错的修
正。
(2) 探索特征。
观察:观察、比较这些3的倍数,能发现3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的倍数的特征吗?
引导:单凭观察、比较、我们好像很难找到3
的 倍数有什么特征。那组成3的倍数的这些数
字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观察我们算出的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试着说说看。
归纳:3的倍数,它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
3的倍数倍数。(接“3的倍数” 板书:各个
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3.学生归纳,强化认识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
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4.阅读“ 你知道吗”。
三、 练习巩固
1、做“ 练一练” 第1题。
2、练一练” 第2题。
3、做练习五第8题
4、做练习五第9题。
让学生读题,写出不同的三位数,看看自己能
组成多少个。
5、做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先涂一涂倍数并交流。
观察:6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你能说说是怎
样理解的吗?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判
断3的倍数的方法,和判断2、5的倍数不同在
哪 里?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三的倍数。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7 课时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
二、学习新知:
1、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
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
例6写出2、3、5、6、8、9各数的所有因数 交
流并板书: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5的因数:1、
5
6的因数:1、2、3、6
8的因数:1、2、4、
8
9的因数:1、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
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
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2、3、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
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
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4、6、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
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
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 以从字面上来理解: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
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 ,一般
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
有3个因数。)
想一想:1的因数:1
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
数也不是合数。
2、完成课本37页试一试
3、找出50以内的质数并总结:
50以内的素数:
2、3、5、7、11、13、17、19、23、29、
31、37、41、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
奇数)
4、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表:
2、3、5、7、11、13、17、19、23、29、31、
3 7、41、43、47、53、59、61、67、71、73、
79、83、89、97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六中相关习题。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
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8 课时
教学内容: 分解质因数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2、 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 ,合数有。 < br>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
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
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
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
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例7:在5=1×5、28=4×7 中,哪些数是5的
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在这些因数中,哪
几个数是质数?
学生单独完成,完成后讲解质因数概念。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2、例8:把30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30=2×15=2×3×5
讲解分解质因数的定义并讲解分解质因数的方
法从最小的质数2开始。
老师总结: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3、(1)练习课本38页练一练
(2)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 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
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
质因数按从小往 大的顺序排列。
4、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 ∟”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强调:用质数去除,一直除到质数为止。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
么?
5、练习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16 20 22 26 90 18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六第5题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19 课时
教学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
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
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
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举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
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
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
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
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
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
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
12的因数。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
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
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
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 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
各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的认识
1.练习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习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七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
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七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
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
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
最大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线

…< br>…








…< br>…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20 课时
教学内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 1 课时,第 三 单元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 课时,第 单元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线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月工作总结开头


砀山县政府网-声声慢歌词


教学案例-车间主任工作总结


励志成语-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浙江省高考改革-江雪的诗意


中南大学分数线-安徽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


南京艺术学院本科招生网-公司年会主持稿


新疆事业单位招聘-2014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