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玛丽莲梦兔
550次浏览
2020年10月16日 00: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sorry是什么意思

2020年10月16日发(作者:夏允彝)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
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 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
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4、
5、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 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
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
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
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
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 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
量数学书的宽, 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3、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
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
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


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
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 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 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
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 突,体
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
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
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 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
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来
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
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
实物测量时 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
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
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 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
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 br>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
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 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
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
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
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
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
量的方法要正确。
2、
3、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 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
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
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 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
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
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 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
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
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
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 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
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
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
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


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
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 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
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


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2、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 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
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
报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
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
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2、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
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
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
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 班能合乘一
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
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3、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
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
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 ,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
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 、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


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
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 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
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 、引导学生在辨识的
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
能力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
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
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
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 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 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 起上山采蘑菇,
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
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
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
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56-22,思考
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
桌交流 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 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
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 课堂总结:

< br>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
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
减十位。
四、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 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
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
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相
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
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
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
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
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 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 较正
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 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 天这节
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 到了哪些
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
算式:32-11 。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
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
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
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 br>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
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
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
找吃 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
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 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
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 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
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
算 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 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
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
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
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
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 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
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
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
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
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 。教师引
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 方法。2、完
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4--- P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 求比一
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 转来5位同学,二(1)
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
内说 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2、
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选题说
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
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 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
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 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
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 br>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
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 路。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
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
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
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 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
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
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 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
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
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


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
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
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
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在练习本上 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 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
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
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
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
算时需 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
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 ,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
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 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
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 现。学生汇
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
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
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
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


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
算方法
。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
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归纳:笔
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 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 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
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
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
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
方法。
3、完成P3 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
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
课本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
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
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
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
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
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
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 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
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 br>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
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 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
测量。教 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


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
观 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 上教学的。本单元
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
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 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
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
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
索数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 亲自操
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
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
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 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
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


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
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
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
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
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
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
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
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
怎么画?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
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
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
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 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2、
完成P40页的1、2、题。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 br>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 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 ]: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
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 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
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
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
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 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
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 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
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
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 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
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 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
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
三角 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
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 角板上的直角
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
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 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
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 判断直
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
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 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
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二、合作探究
1、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
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
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 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
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 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 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 后用
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 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 时教
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
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四、课堂总结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
认识 。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
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 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
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
义于头 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
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 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
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
发学生操 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
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 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 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
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 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
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 +1+1+1+1+1+1
+1+1+1+1=20有1+1+……+1+1=20 几个1相加?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
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
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 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
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 个符号“×”,
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
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三、尝试练习 :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 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 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
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
想要摆出 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
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


14+6 这与其他算 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
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课本p4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被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
式中的位置 。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红花、小圆形、梨和熊
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
加数?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助有困难的
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两个基本运算意义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
数是3 ,3也是因数,5乘3得15,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 算式后,再出示4×9=36,读
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7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分别填 出:相


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因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用几做因数,
最后写 出乘法算式。
做练习九第3~8题。
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
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
第7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必须是
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 式。另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
+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 给
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
出这样的式子。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练习,及计算过程的强烈对比,达到熟练计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乘法
算式。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练习九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 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
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
考考你们。
出示1、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
时间内爬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
1、 赛龙舟 :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
一道算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二、指导练习
1、 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乘法算式




○ ○ ○
○○ ○○ ○○
○○○ ○○○ ○○○
乘法算式:( )×( )或( )×( )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 )
(2)3+3+3+3+3=( )×( )
(3)8+8+8+8+8+8+8=(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9相加。 ( )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 )
6和4相乘。 ( )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乘法算式中 的各部分名称,因数和因数在乘法算式中
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4相加 2和7相乘
2)3个9相加,和是( )。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算式是( )×( ) 算式是( )
×( )
读作( )乘( ) 读作( )
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四、指导完成书本7~11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1、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 ) 二二( ) 一三( ) 四
四( )
一四( ) 二四( ) 二四( ) 三
三(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
“5的乘法口诀”。 11、教师出示主题图 并提问。你们看,小丽
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
一个要 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 请大家用小棒摆 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
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 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 小棒摆
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 个5,而他们的
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
×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
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1)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 br>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
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 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
学习活动 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
诀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
照一定的 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2、 教材51页《做一做》 3、教材52页3、4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拓展性练习
1、 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 ( )
2、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 5+5+5+5=□×□
6×3=□+□+□=□+□+□+□+□+□
4×5=□+□+□+□+□=□+□+□+□
3.教师出示 。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
答5乘以这 个 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 学生回答
“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4.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设计意图]强化练习有利发挥学生积极动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















第六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
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对口令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熟练了五的的口诀。


2、写乘法算式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填口决。
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 )( )
五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
4、计算
5×3= 5×1= 1×5= 5×5= 5×2= 4×5= 5×4= 2
×5=
5、看图写算式。
△△△ △△△
△△△ △△△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实践后,达到熟练口诀的记忆。
三、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
第1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
的乘法口诀。
2、 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
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 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
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
几 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
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
“1个2得数是2,我们 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


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 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加法
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 得
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 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
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 如何用乘法算式
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 乘法算式吗?口诀是
什么?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
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
最后归纳出口 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
3、 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


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 是3,1个4是4,
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一四得四 ;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 入,体现了教学的一
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 然后再集体订正。这
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
诀进行 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 法口诀,
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
体说得数,然后再 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
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
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 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
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


口诀。


教学反思 :





















第八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书本第57~58页的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 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 五五( ) 四五( ) 二
四(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三五( )二五( ) 四四( ) 一一
( ) 一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 ×5=10 ●× 5=25 ■×2=10 4×
◎=20
1×5=□ △×5=15 ☆ ×5=20 ◇×◆ =25 5×
★=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5,那 么 表示( ),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 2乘3得几?
b 3个4是多少?
C 5个3的积是多少?
D 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乘加和乘减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
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
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
桌交流一下
2) 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
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
+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 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
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
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 用3×4、4×3或3+3+3+3算出
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
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
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 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


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
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 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 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 在引导学生看清图
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
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
2、
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
力。
3、 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 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 2+2+2 5+5+5+5+5 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 备盖房子呢。他
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
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
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 4 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 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
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大意 一,求几
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 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
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 ,在互相学习的过
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 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
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 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
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
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 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 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 □+□+□+□=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71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的:


1、
2、
3、
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 )五十五 三( )十二 ( )四得

( )四十六 四( )二十 ( )五一十
( )三得九 五( )二十五 ( )三得六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
3.写出乘法算式。
(l)5个3是多少?
(2) 4乘以5是多少?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
题“6的乘法口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鱼(条) 1 2 3 4 5 6


(个)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
打下基础。
2 、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
示有几个几?2)根据这个表你能够 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
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6=6 6×1=6 2×6=12 6×2=12 3
×6=18 6×3=18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
相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
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右边板书:“1×6=6 6×1=6
一六得六
2×6=12 6×2=
12 二六十二”。
让学 生打开教科书第61页,在自己一的书上把例7中的乘法算式
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让学生填完以后。 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
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
3×6=18 6×3=18 三六十八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在教室 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6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读
一遍。请你看一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 ”只有一 个
算式?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有利于熟记口诀。


三、巩固练习
l. 摆小棒。课本61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相应的乘法
口诀。
教师在黑板上用6根小棒摆一个六边形。要让学生看清楚教师
是怎样摆的。提问:
“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回答“用了6根小棒”
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桌上摆2个六边形。教师边巡视边帮助
摆得不好的同学。学生都摆好后提问:
“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摆2个六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接 着再摆一个六边形。
“摆3个六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不用摆,如果要摆4个六边形,你知道要用多少根小棒
吗?”
4.做练习十三第l~3题。
(l)做第3题。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关于6的乘法口诀。学习记忆乘法的有效方法。
四、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练习十三第4~11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1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用数学”。用实物与
提?
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
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7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
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
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 与其中
5、第11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 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6、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
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 所学的知识,对乘法
给学生


有个系统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
学”的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
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5 ~ 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 复习有关用口 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
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 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
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
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
出示卡片学生算 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


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
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
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 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
的认识。
2) 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
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 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
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 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
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
3)
4)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 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 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轴对称、镜
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
生建立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 识应用的顺序逐
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
2、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
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4、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
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 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
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2、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
的故事。
教师 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
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 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
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 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
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
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
分?
4、 各小组 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


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 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 明三个小朋友看到
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 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 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
看到哪一面?
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 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
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2、
3、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
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 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 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
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


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 达无
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 ,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
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
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
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 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 ,最后沿
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
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
本质特点。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


和把握。拓 展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2、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
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
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2、
3、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2、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
创设情境。
2、 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
知识。
[设计意图]: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
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 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 。)做完之后交
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安徽省中考时间-高中主题班会教案


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山东省人事考试中心-河北工程大学分数线


公文写作格式-车展总结


燕山大学地址-辩论赛开场白


房地产活动策划方案-个人事迹材料怎么写


青海职业技术学院-支行副行长述职报告


软环境-蓟县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