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教案

温柔似野鬼°
601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04: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dnf深渊派对邀请函-文秘专业知识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顾伯华)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 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
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 生活有密切关系,初
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
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 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
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 验
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
力大小的 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
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 相关。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 简易测力计测量力
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 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
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 有关。
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
方法。
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 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初 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
变化程度的关系。
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 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螺旋弹簧、小球
认识弹力
活动二: 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
弹力与形变
活动三: 测力计、钩码
力的测量
活动四: 配套投影片
弹力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弹力(P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活动: 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弹
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 手,观察发力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弹力的兴趣。
生的现象。
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
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
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
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证明自己的想
法?
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 br>变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
3.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探究吗?
弹簧的弹力大小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实验中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不需要
改变?
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 *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鼓励,
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引导他们完善自己 的方案,尽可能地创造
行驶距离。 条件让其付诸实施。
5.记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实验中,可以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
页上。 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
6.交流:实验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 置。选择车头位
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置,处理方法与此相同。可以提醒学生思改变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考怎样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生的弹力越大,小 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才科学。

活动三:力的测量(P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
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
力的大小?
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 同,
钩码所受的重力。 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
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
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
样?
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
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
二部分。
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
里应用了弹力?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
到了弹力? 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
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
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
了方便。










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
重力。
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
活动一:认识重力 球、帽子、缎带等各种耐摔
的小物件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 沙盘、砖块、尺
双肩背包、坦克照片
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重力(P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学 生以往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已经知道地
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 吸引力,但是他
现象。 们一般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
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此处引
这样的现象? 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可 以充分调
3.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动学生的兴趣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
力 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地球表面。
4.阅读:教材第3页关于“小苹果和大发现”
的资料。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 :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
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较 实验组成。实验前应提醒学生把砖块放
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 下。
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
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
中。
3、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
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将实验
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
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
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

4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5、小结:物体 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
触的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
越重,地面的形状变化越 大;物体越轻,地
面的形状变化越小。
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
盘 中,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
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
7、实验:同 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
中,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
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 格中。
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
9.小结:当物体的重量相同时,物体 与地
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
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
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
物体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 大小有
关。施重物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
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
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
学 生 活 动
1.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
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
带?双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
的法?





















5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
验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
一,这样学生易 得出结论。
* 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
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 只
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
一词代替重力。
指 导 要 点
*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
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带弯管的塑料吸管、大
结构与形变 头针
活动二: 木条、橡筋
搭支架
活动三: 配套投影片
三角形结构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结构与形变(P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脚手架的投影片。
2.讨论:为什么脚手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量却不倒塌?
3.实验:将吸管搭接成不同的形状,挤压*用吸管搭接不同的形状为学生提 供了充
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学
将 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的表格中。 生的器材要求,鼓励学生多设计一些形
4.讨论:不易变形的结 构有什么特点?把结状。对学生的作品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
论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 的创作热情 。还可以事先搭接一些难度较
5.小结:当物体的形状中出现三角形的结大的形状,辅助学生实验,开阔 学生思路。
构时会比较稳固,不易变形。
活动二:搭支架(P6)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如果用木条和橡筋搭建支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
稳固?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在活*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 的
动作业第3页上。 学习兴趣,让制作活动更具
3.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 挑战性,教师可以把制作活
4.讲解:比赛要求。 动设计成比赛的形式,明确
(1)规定时间:20分钟。 比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
(2)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 间内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
(3)以支架能承受书本册数的多少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 稳固的支架。比赛也可以以
5.制作:搭支架。 个人为单位参与。以支架能
6.交流:作品展 示,并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对支架的承受的书本册数来评判支

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稳固程度进行测试,评出“最稳固支架”。 架的稳固程度。这样不仅可
7.交流:请“最稳固支架”的制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 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
8.讨论:找找“最稳固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 人教学活动,而且能更好地
9.小结: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容易改变。所以,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
物体上。
活动三:三角形结构(P6)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桥梁、晾衣架、树木支架、蜘蛛网、照相机架等物体的*与本课的开头呼
投影片。 应,引导学生用所学
2.思考:这些物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的知识去揭开脚手
3.讨论:结合投影片,讨论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能找到三角形。 架的秘密。
4.考察:进一步寻找身边的三角形。


































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
教学目标:
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 解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 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玻璃板、表面粗糙的木板、毛巾、测力计、木
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

洗洁精、机油、滑石粉、镁粉、水、松香、蜡
活动三:改变摩擦力 烛、测力计、木块
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
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 配套投影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P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活动 :用手单向摩擦粗糙的桌面和双手相互摩擦,*这是一个导人活动,主要是让
说一说手的什么感觉。 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从而
2.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接引出下面的活动。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P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接触面不一样.摩擦力一样吗? *本 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把多个环
2.实验:用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玻璃板、节控制好,才能保证实验 的科学性,比如:
粗糙的木板和毛巾三个平面上缓慢匀速地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拉动拉动木块前行,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记下测的速度、测力计的读数时间等,都应尽可
力计的读数。 能保持一致。教师应提醒学生控制这些环
3.交流:实验现象。 节。
4.小结:摩擦力的大 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如果学生有其他好的实验方案.应鼓励
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尽可
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活动三:改变摩擦力(P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怎样才能改变摩擦力? *可以由每个小组试验1—2种材料,全班
2.实验:在木板上分别涂上教材呈现的不共同交流。
同材料,如滑石粉、洗洁精、松香等,然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类似活动二。
在这些材料上拖动木块前行,观察木块和木

8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
3.记录:把材料名按照要求填写在活动作*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材 料是:镁粉、松香,
业第4页上。 可以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
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洗洁精、机油、蜡。
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
糙,从而增大摩擦力。
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
2.讨论:图中的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 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
3.调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
害。
























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的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 的内容与要求是:
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 探
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
溶解的多 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
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
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































1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溶解(P10—P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
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
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清水、食盐、蔗糖、沙、
溶解现象 搅棒
面粉、高锰酸钾、藕粉、
食用油、酒精、麦片、
活动二:
味精、黏土、清水、小
哪些物质能溶解
烧杯若干、搅棒、小匙、
吸水纸
活动三: 相关投影片或者图片。
生活中的溶解实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溶解现象(P10)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实验: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 *注意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蔗糖、沙的
蔗糖、沙,充分搅拌,观察静置后的现象。 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导致食盐溶液饱和,
2.记录:把搅拌后和静置后的现象画在活干扰观察效果。
动 *可以提醒学生在每一次使用搅棒之前,
作业第8页上。 先在清水中冲洗一下,以防干扰实验现
3.讨论:三种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象。食盐、蔗糖与水搅拌后,好像消失了
一样,静置片刻后,没有下沉、分层现象;
沙与水 搅拌后,液体里悬浮着很多沙粒,
4、小结:食盐、蔗糖与水充分混合后,液静置片刻后,沙粒下沉。
体澄请而透明,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沙与*建议设置两个大广口瓶,贴好标签,分
水充分混合 后,液体混浊,说明沙不能溶解别回收食盐水和蔗糖水,在后面两课的活
于水。 动中加以利
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
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P1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哪些物质像食盐一样能溶解在水中? *可以提供教材上显示的物质,也可以
2.讨论: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选用他们感兴趣的物质。
3.实验:把面粉、食用油等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在学生讨论判断的方法时,教师应注
质 意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与水混合,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作 *能够发生溶解的是:味精与水、酒精

1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业第9页上。 与水、高锰酸钾与水。
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P1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
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
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让学生先自己尝试
什么不一样? 一下.感受到使用方
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法不同,测力计测出
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的力的大小也不同。
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
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 *教师还可呈现其他一些图文资料 ,以帮
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水溶解物质助学生拓宽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
的实 例。 活中溶解实例的兴趣。































1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
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
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
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托盘天平 蔗糖、食盐、清水、小
活动一:
烧杯若干、搅棒、小匙、
比较溶解的量
吸水纸
活动二: 蔗糖、水、三脚架、酒精灯、
温度 石棉网、搅棒
对溶解的量的影响
活动三: 糖果(硬糖)、冷水、热
加快糖果的溶解 水、小锤子、搅棒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P1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 猜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哪个*实验之前,可参看活动作业第10页,鼓励学生展
溶解得多?把猜测结果 记录在活动开猜测、设计实验步骤。室温下,蔗糖在水中要比
作业第10页上。 食盐溶解得多(见参考资料)。
2.讨论:怎样比较两者在水中溶*在加入食盐和蔗糖时,水的量要 相同,每一次加的
解的量?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量要相同。课前可用天平称好质量相同的食盐和蔗< br>3.实验: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糖若干份备用。在加入更多的食盐和蔗糖之前,应
溶解的量,把 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搅拌至完全溶解。此外,还要注意每
作业第10页上。 一次加的量不能太多。
*教学中不需要出现饱和溶液的概念。
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P1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猜测:加热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有什*本活动中的实验为演示实验。做演示实
么影响? 验时,要在冷水中加入足够的蔗糖,直至
2.实验:向水中加入蔗糖,直至不能溶解,不再溶解为止。
加热蔗糖溶液,观察蔗糖的变化。 *在使用酒精灯时,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使
3.小结:温度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用要点。
量会发生变化。 *可以告诉学生,温度升高时,不是所有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都会提高。
活动三:加快糖果的溶解(P1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糖果在水中的*应关注学生交流的各种方法,有可能的

1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溶解?
2.设想:各小组设想自己的实验方法。
3.实验:尝试加热、搅拌、敲碎等实验方
法,并进 行对比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结
果,记录在活动
作业第10页上。








































14
话,都给与实践机会。
*在学生实验之前,宜给予充分的时间让
学生设想实验步骤。
*在学生设想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
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应进行对比实验。
*宜选用形状、大小相同的硬糖,也可以
用方糖。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P14—P1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是怎样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
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4.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是设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教学难点:
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 相关的投影片或者图片
提取食盐
活动二:从食盐水中 食盐、清水、蒸发皿、搅棒、
提取食盐 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

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
学 具

放大镜
食盐、热水、三脚架、酒精
灯、石棉网、蒸发皿、搅棒、
竹筷、细铁丝、棉线或毛线
【教学活动指导】
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P1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14页关于从海水中提取*可以准备关于“煮海为盐”的精彩图文资料。
食盐的资料。 *允许学生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电风扇(或
2.设想: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 海水中扇子、电吹风)吹风可代替海风,酒精灯(或
提取食盐。把想法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1煤气灶等) 可代替日晒,小烧杯(或蒸发皿
页上。 等)可代替晒盐场。
3.交流:各自的设想。 *在学生交流设想时,可让学生说明设想的依
据。
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P1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溶解前的食盐。 *也可以选用以前从食盐水中提取
2.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 出来的食盐,这 样溶解前后在放大
3.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提取出的食盐,比较溶解镜下观察到的食盐形态就没有差前与提取后食盐的形状差别。 别。
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P1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在热水中加食盐至不再溶解。 * “制作美丽的盐花”这个实验可 作为选
2.把棉线或毛线缠绕在铁丝上,把缠绕着用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一做。教学
棉线 或毛线的铁丝缚在竹筷上。 中不必要求学生使用酒精灯,教师提供热
3.将铁丝下端弯折成圆环或小花等形状。 水即可。此外,在 学生操作过程中应提醒
4.将竹筷架在盛有热食盐水的杯子上,使他们注意安全,以免热水伤害或者铁丝 伤
圆环或者小花垂入食盐水中,待食盐水慢慢害。
冷却。 *课上来不及看到盐花的形成,应提醒这

15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点。
*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时.教师可帮
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1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单元 温度的变化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温度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温、沙温和气温的 变化规律。设计目的
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发现水温、沙温和
气温的变化规律,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是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积 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实 验、记录和整理资料为基本方法,探究水的温度
变化规律,比较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 ,从而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有助
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折线图总结水温、沙温的变化规律。
3. 探究一天当中气温的变 化规律,初步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
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不相同。
4. 体会长期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5. 进一步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1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1课 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3.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作出简单描述。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秒表、演示板。
活动一 水的加热和冷却(p.17)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2. 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猜想:加热和冷却一杯水,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1、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对加热和
化? 冷却实验的方法进行充分讨论,
2. 讨论:怎样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 讲清加热的注意事项和温度计
3. 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加热烧杯中的冷水,每隔的使用方法,保证 实验数据的科
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当水温保持不变之后将盛有开学性。同时应提醒学生以实事求
水的烧杯从上取下静置一旁,继续每隔1分钟记录一是、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
次水温。把结果填 在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 的协作精神进行观察、实验和记
4. 交流:实验结果。 录。
5. 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2、 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时,烧
0℃。 杯中的水加到13即
活动二 水的温度变化规律(p.18)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讨论:根据表中的记录数据能清楚地看1、提醒学生绘制折线图时,横线代表时
出水温的变化规律吗? 间,以分钟为单位,纵线代表温度,要正
2. 介绍: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确对应时间和相应的温度,然后把各个点
3. 绘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记录的数据,连接起来。
在活动作业第14页上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可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也可以根据
图。 上课的实际情况确定间隔的时间。加热活
4. 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使用动可以在水达到沸点2—3分钟后停止。
折线图有什么优点? 教师可事先进行实验,掌握把一定量的水

18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5. 交流:水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加热到沸腾状态需要多少时间。
规律。

6. 小结:水被加热时,开始温度上升得快,
以后越来越慢,达到1000C时,温度不再< br>上升。停止加热,使热水冷却时,开始温度
下降得快,以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使用
折 线图可以清楚、直观地反映出水温的变化
规律。






















1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2课 沙的温度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沙的温度变化规律。
3. 根据折线图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图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坩埚、秒表、演示板。
活动一 沙的加热和冷却(p.19)
活动目标
1. 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2. 进一步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导入:在新疆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1、让学生了解新疆夏季的气温变化特点,
穿皮 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这样呢? 2、有第1课时的铺垫,实验方法应由学
2. 猜想:加热和冷却沙时,沙的温度变化生讨论得出,教师适当引导。由于沙的升
会和水一样吗? 温范围较大,实验前应提醒学生对此加以
3. 讨论:怎样进行沙的加热和冷却实验? 讨论。
4. 观察:实验室用的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3、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
度计的刻度范围。 作的精神,在小组内部安排好读数、记录、
5. 介绍:加热沙的时候,我们会使用水银绘图、酒精灯的移动等工作的分工。实验
温度计。 时先请各小组读出起始的温度,从而了解
6. 实验:加热坩埚中的沙,每隔1分钟记各组读数的准确性 。提醒学生在读出初始
录一次沙温,把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温度后点燃酒精灯做好加热准备。由于 实
页的记录表中。然后停止加热,使坩埚中的验中沙的温度较高,同时使用了水银温度
沙冷却, 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沙温,把结果计,一定要高度强调实验中防止烫伤,避
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记录 表中。 免打碎水银温度计。
7. 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二 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19)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探究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沙温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讨论:怎 样才能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1、这个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进行,
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形象地表示出来 ? 以此检验学生前一课的知识掌握和应用

2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2. 绘制:根 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活动作情况。教师应更多地关注需要帮助的学
业第15页上绘制沙的温度变化折线 图。 生,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
3. 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 2、 绘图时加热用红笔表示,冷却用蓝笔
4. 交流:沙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表示,以示区别,并且可以方便学生后面
化规律。 的比较。
5. 小结:沙被加热时,温度开始升得慢,

后来升得快,而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

度。停止加热后,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
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会逐步下降。
活动三 比较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20)
活动目标
根据折线图比较水和沙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 1、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
2. 讨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从折线的陡和缓来观察温
3. 小结:水和沙加热后,温度都会逐步升高。水温开度的变化情况。
始升得快,后来升得慢,到100℃ 以后温度不再上升。
沙的温度开始升得慢,后来升得快,而且能持续上升到
很高的温度,在记录 范围内没有出现温度平台。停止加
热后,水的温度逐步下降,而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
会升高 ,过一段时间,也会逐步下降。


















2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3课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2.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3. 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
教学重点
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异同。
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连续几天的一日气温表、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表。
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p.21)
活动目标
1.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2.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上海某学校气象小组在2004年5月中 学生绘制
连续五天测得的气温数据表。 折线图要
2. 讨论:你能一眼就看出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吗?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出进一步强
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 调仔细、认
3. 观察:教材第21页上5月7、8日的折线图。 真的态度。
4. 绘制:将其他三天的气温变化情况也制成折线图,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
6页上。
5. 讨论:从折线图中可以发现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6. 小结:一般情况下,一天当中早、晚气温 较低,午后两点左右气温最高。
晴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大;阴雨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小 。

活动二 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p.22)
活动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
2.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昆明、海口、哈尔滨四个1、 哈尔滨一年里有五个
城市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表。 月左右月平均气温在零
2. 绘制:在活动作业第17页上绘制四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折度以下,怎样把零下的温
线图。 度在折线图中表示出来
3. 讨论:一年中,四个不同城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特学生还不知道,在绘制折
点? 线图时教师要加以指导。
4. 小结: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有的地区四季2、本活动的 重点是引导
分明,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高,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低。但学生通过比较折线图上

2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总体来说一年中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5. 讨论:人们是怎么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的?
6. 总结: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
化规律。我们要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发
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的曲 线变化情况,找出各
地区全年的主要气温特
点,发现不同地区一年的
气温情况不尽相同 。






















2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四单元 家蚕的一生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 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
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 步了解家蚕一生
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 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饲养小
动物,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饲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 考虑到课堂教学
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 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
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 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课时安排基本反映家
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以下四课时:孵化(包括产卵、孵化)、蚕宝
宝在长 大(幼虫期)、结茧(包括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包括成虫、交 配、产卵)。
如果教师可以直接获得蚕卵,那么可以从第1课开始教 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
那么可以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 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
行。
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 要一定时间(从
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及
蚕的实际生长情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 课的上课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可以穿插教
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 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教师换课的 方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
提前从事孵化和饲养(分批进行),以保证每课时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 蚕进行观
察,同时给予必要的饲养指导,学生随后从事饲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知道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了解家 蚕在不同
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具有长期观察的能力。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
4.初步学习长期饲养小动物,初步形成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5.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4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孵化(P24—P2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 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
孵化有先后。
2.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3.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
4.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5.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其形态。
教学难点:
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蚕卵的放大图片 蚕种纸、放大镜
观察蚕卵
活动二: 蚕卵孵化的图片 蚁蚕、放大镜
观察孵化与蚁蚕
活动三: 根据各自探究的内容自
影响孵化快慢的 行准备
因素
桑树的图片、桑叶的图片或
活动四:
实物、纸盒、蚁
饲养蚁蚕
蚕、羽毛或干毛笔、剪刀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蚕卵(P24)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 度。
2.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3.通过肉眼及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再次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蚕卵。
*提示学生可以用尺测量蚕卵的直径,用
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等,并提醒学生蚕
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可以启发
3.讨论:蚕卵的相同与不同。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
4.猜测:哪种颜色的蚕卵先孵化? *可以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蚕卵。
活动二:观察孵化与蚁蚕(P2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分组观察:蚕卵孵化过程的图片。 *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蚕卵的颜
2.观看:蚕卵孵化过程的影像资料。 色,发现蚕卵色深就意味着即
3.比较:不同颜色的蚕卵哪一种先孵化,把结果记录将孵化。
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25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4.观察:蚁蚕的身体特征。
活动三: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P2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为什么有的蚕卵孵化的速度快,
有的速度慢?有哪些因素影响孵化的快慢?
2.设想: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3.设计:验证自己设想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目标设置环境条
4.实验:课 后从事探究影响蚕卵孵化快慢件,探究其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提醒学生
的因素的对比实验(为蚕卵设置不 同的孵化尽量用简单的办法来设置条件。引导学生
环境),把实验 学会如何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且具有
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可比性。例如,研究温度对孵化快慢的影
5.交流:各自的结论。 响,光照、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应该恒定。
*学生要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某环境因 素对孵化快慢有无影响,如有影
响,是怎样的影响。
活动四:饲养蚁蚕(P26)
活动目标: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26页资料,认*可演示如何准备养蚕的纸盒,如何用羽毛或
识养蚕工具、蚕的食物 和怎样收干毛笔收集蚁蚕。
集蚁蚕。 *可从叶脉的深浅、叶缘有无锯齿、叶表面的
2.观察:桑叶的特征,辨认桑叶。 触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辨认桑叶。
3.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饲养工具,*教材中提供了一份记录的范例, 学生也可以
课后开始饲养工作。 自己设计记录项和记录的格式。























2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蚕宝宝在长大(P27—P28)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身体结构,知道蚕宝宝是蚕的幼虫。
2.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运动方式与进食方式。
3.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蜕皮过程,知道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
4.继续学习饲养蚕,进一步培养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蚕宝宝的外形以及了解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蚕宝宝蜕皮前后的表现以及蜕下的皮,猜测蚕宝宝蜕皮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蚕宝宝的图片 蚕宝宝、桑叶
观察蚕宝宝的外形
运动与进食
活动二: 蚕宝宝蜕皮的图片或录像 蚕宝宝、蚕宝宝蜕下的
观察蜕皮 皮
活动三: 关于饲养蚕宝宝的图片
继续饲养蚕宝宝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P2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饲养大的蚕宝宝。 *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身体的长短、结构及颜色。可
2.画一画:蚕宝宝的外形。 让学生数一数蚕宝宝的身体分多少节,足有几对,
3.模仿:蚕宝宝的运动。 还可以观察口器及气孔等(详见参考资料)。
4.观察:蚕宝宝的进食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蚕宝宝的身体各部分是怎样配合的。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蚕宝宝的进食情况,引导学生
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动作。
活动二:观察蜕皮(P2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图片。
2.交流:蚕宝宝的蜕皮过程。
3.观察:课 后观察自己饲养的蚕宝宝的蜕*观察时可以结合活动作业上的要求进
皮过程,搜集蚕宝宝蜕下的皮,把结 果记录行。
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
4.交流:饲养到现在蚕宝宝蜕过几次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发现蚕宝宝要长
5.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大必须蜕皮。
活动三:继续饲养蚕宝宝(P2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交流:蚁蚕饲养到现在的经验。 * 重点交流蚕宝宝的生活规律,尤其进食
2.阅读: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时对食物的要求。
3.为蚕宝宝的生长继续设计成长记录册。 *提示学生每天观察并做记录。



2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3课时 结茧
教学目标
1. 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
2. 初步了解蚕结茧的过程。
3.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茧和蛹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是观察蚕结茧后的变化。
课前准备
关于蚕蔟的图片、纸条、麦秆、吸管、剪刀、蚕宝宝结茧的图片或录像、蚕 茧
和蛹的图片、蛹形态变化的图片或录像、蚕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准备蚕蔟
活动目标
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制作:阅读教材第29页,制作蚕蔟。 教师可以讲解蚕蔟的制作过程。实际饲
2. 讨论:蚕宝宝对结茧地点的选择是怎样养中蚕蔟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只要让蚕宝
的? 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即可。制作时注
3. 讨论:没有蚕蔟,蚕宝宝还会吐丝吗? 意安全。
活动二 观察结茧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的过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看:蚕宝宝结茧录像。 重点看蚕宝宝结茧前的变化,
2. 交流:蚕宝宝结茧的过程。 必要时利用遥控器做停止、慢
3. 观察:课后观察自己饲养的放操作。例 如启发学生关注蚕
蚕宝宝,把它们的结茧过程记录宝宝如何选择结茧的地方。
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
活动三 观察蚕茧和蛹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蚕茧和蚕的形态变化过程,初步了解蚕茧和蛹的特征。
2.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
3. 在剖开蚕茧的操作中,培养胆大心细的实验技能及爱护生命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蚕茧的形态和结构。 还可以用手触碰,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软
2. 猜想:蚕茧中的蚕宝宝在做硬等特征。
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录像资料,也可以提供过程标本。
3. 观察:剖开蚕茧,观察蚕宝 提醒学生蚕茧中的蚕还处在生命变化过程中,剖开
宝变成蛹的过程。 时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害到它们。
引导学生观察蛹的外形。



28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4课时 破茧而出的蚕蛾
教学目标
1. 知道蚕蛹变化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
2. 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结构。
3.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4.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物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蚕蛾的外形特征和蚕一生经历的阶段,教学难点是区分雌雄
蚕蛾。
教学活动指导
教学方法:参观法
课前准备
蚕蛾破茧过程的图片或录像、蚕蛾交配与产卵的图片或录像、蚕蛾(雌雄)、
放大镜。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蚕蛾(p.31)
活动目标
1. 知道蚕蛹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
2.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特征。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 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刹那,可以控
2. 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 制录像的画面进程。
3. 阅读:教材第31页的资料,知引导学生观察蛾的触角,数一数足有几对,翅有
道家蚕是昆虫。 几对(详见参考资料)。
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成虫的身体特征符合昆虫
的标准,即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活动二 观察交配与产卵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交配和雌蚕蛾产卵的情况。
2.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3. 继续进行饲养与观察,保持较强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 观察:蚕蛾交配过程的录像。 可以观察雌雄蚕蛾在形态上的差别:雌蛾
2. 观察:雌蚕蛾的产卵。 体
3. 讨论:怎样区分雌雄蚕蛾? 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
4. 讨论:根据自己养蚕的过程,说说蚕的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
一生包括哪些阶段。 结合教材第32页的图片进行讨论。








2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五单元 磁极与指向

单元概述: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磁铁的知识,如磁铁 有吸铁的性质、磁铁能隔
着一些物体吸铁等。本单元拟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
识。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磁铁的两极”为核心内容展开探究活动,重点探究磁
铁上磁 性强弱的分布情况、磁铁两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和去磁的方法等。首先通过
实验了解磁铁两端极性的差 异和磁铁上磁性强弱的分布情况;接着通过制作小磁针知
道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铁制和钢制物品带上磁性. 并且通过实验认识到在一块磁铁上;
其南极(S极)和北极(N极)总是同时存在的;最后自制小磁针, 并做成指南针,了解指
南针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静止后能指示南北。
2.知道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不同。
3.发现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进而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
4.知道怎样使用指南针,初步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5.初步了解怎样使铁制和钢制的物品磁化和去磁。
6.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设计的能力。
7.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

























3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磁铁的两极
(P34—P35)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静止后能指示南北。
2.知道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不同。
3.发现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进而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
5.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探究磁铁两极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条形磁铁、磁针、支架、
磁铁的指向 细线、泡沫塑料片、水
活动二: 条形磁铁、磁针
磁极的相互作用
活动三: 各种形状的磁铁若干
磁铁不同部位的 块、回形针若干
磁性
活动四: 司南、指南鱼、指南车等模
指南针的发明 型或图片资料
和发展史
教学过程:
活动一:磁铁的指向(P3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猜想: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后会指向哪里?
2.设计:能观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后指向
的小实验。 *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提 醒学生从
3.实验:用各种实验方法使磁铁自由转动,以下角度进行思考:怎样才能使磁铁自
然 后观察其静止后的指向。把自己的实验方法由转动?形状不同的磁铁,指向会有不
和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 作业第26页上。 同吗?
4.交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 现磁铁静止后一端*学生交流、汇总实验方法和结果,并
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 得出结论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表示磁极
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的符号。
活动二:磁极的相互作用(P3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实验:把两块磁铁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要求学生拿一块磁铁的一个磁极去靠近
2.交流:实验结果。 放在桌上的另一块磁铁的磁极,观察桌 上
3.小结: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磁铁的变化;也可让学生双手各拿一块磁
性质。 铁,再将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感觉手中
磁铁所产生的推力或吸力。

3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活动三:磁铁不同部位的磁性(P35)
学 生 活 动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磁铁不同部
位磁性的差别?
2.实验: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吸回形针,并
在活动
作业第26页上记录实验结果。
3.小结:磁铁的两极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活动四: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史(P35)
学 生 活 动
1.思考: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
2.阅读:教材第35页的小资料。
3.交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指 导 要 点
* 用磁铁吸回形针时要注意:应指导学生
一个接一个地吸回形针,即在同一个部位
处,在吸住一个 回形针后再接上一个回形
针,直至吸不住为止。

指 导 要 点

*在交流过程中要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
育。














3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小磁针的奥秘
(P36—P37)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磁化,哪些物体能被磁化,初步掌握使铁制和钢制材料磁化的方法。
2.发现自制的小磁针性质与磁铁相同。
3.初步知道什么是去磁,初步掌握使磁性物体的磁性减弱甚至消失的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使铁制和钢制材料磁化的方法,并研究自制小磁针的性质。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使磁性物体的磁性减弱甚至消失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磁铁、回形针
自制小磁针
活动二: 自制小磁针、磁铁、细
小磁针的磁极 线、尖嘴钳
活动三: 酒精灯、木夹、自制小磁针、
怎样去磁 回形针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制小磁针(P36)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放在磁铁旁的回形针为什么会带*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图示展开导入活动,
上磁性? 引发学生的思考。
2.制作:学习制作小磁针。 *回形针可以作为制作小磁针的首选材
3 .介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具有磁性料,拉直后即为小钢针。制作前教师可以
的过程叫磁化,铁制和 钢制的物品都能被磁先行演示,提醒学生朝同一个方向摩擦小
化。 钢针,并要摩擦足够的次数。完成制作后
要让他们试一试小钢针是否已具有磁性。
活动二:小磁针的磁极(P3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自制的小磁针和磁铁的性质相同
吗?
2.实验:探究小磁针是否具有 南北极、是*在学生实验时,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
否指南北、折断后磁极的变化.把实验结果导,如让 小磁针转动,静止后它指向哪里?
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7页上。 将磁针截断后,每个磁针都有两个磁极
3.交流: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吗?
活动三:怎样去磁(P3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磁铁的磁性能消除吗?
2.实验:用加热和剧烈震荡的方法使自制*这里主要为 教师演示实验。可以在去磁
小磁针的磁性减弱或者消失。 前后用小磁针吸回形针,比较回形针的数3.介绍:使原来有磁性的物体失去磁性的量,从而比较小磁针的磁性强弱。
过程叫去磁。

3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4.讨论:你还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去磁? *还可利用充磁器的去磁功能来去磁。对
于学生提到的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实际操
作一下。
























34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指南针
(P38—P3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指南针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指南针。
2.学会使用指南针。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4.初步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指南针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指南针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指南针。
教学难点:
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指南针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磁铁、拉直的回形针、
活动一:
尖嘴钳、底盘、橡皮泥、
制作指南针
铅笔
回形针、尖嘴钳、纸、
活动二:
剪刀、细线、水、泡沫
设计不同的指南针
塑料
活动三: 一些应用指南针实例的音
指南针的应用 像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制作指南针(P3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
法。
2.制作:按照教材所示制作指南针。 *制作前,可提示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使
3.操作:用自制的指南针判断周围物体的回形针磁化的方法。
方向,把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8页上。 *可以先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判断,然后让
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物体进行判断。
活动二:设计不同的指南针(P39)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指南针? *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
2.设计:自己 设计一个和教材不同的指南料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有创造性设想、
针,把设计图画在活动作业第28页 上。 使用其他材料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
3.交流:设计方案。 继续制作。
4.制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材料制作
指南针。
5.展示:大家制作的指南针及其效果。 *可以挑选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交
流。
活动三:指南针的应用(P39)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39页资料。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指南*在学生讨论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到的一

35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针?
3.小结:指南针对于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户
外活动十分重要。



些实例出示音像或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
的认识,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例。





















3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六单元 种牵牛花
单元概述: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栽培活
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并初步培养学生长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在《上
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有些植物要经历从
种子到种 子的变化过程.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
知道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 生命周期。依据上述标准,教材编写总纲还对本单元提出了
“长期观察与记录,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的 探究要求。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牵牛花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一生中经历了从种< br>子到种子的变化过程。依据牵牛花的生长发育顺序.本单元设计了三个主题:播种、
茎和叶的生长 、开花和结果,分三课时完成。
三课时的内容有三个不同的侧重点:第一课时,可以着眼于牵 牛花种子的认识.并
引导学生对记录内容进行设计;第二课时,可以将重点安排在交流观察记录与观察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发现牵牛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第三课时,可以关注对植物生
命周期的认 识。
由于牵牛花一般在4、5月份达到适宜温度时播种,因此在本学期结束前,学生可
能无法看到自己载种的牵牛花开花、结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观察
教材中提供的图片 或其他有关的图文或音像资料使他们对牵牛花的花开、花谢与结果
的过程有理性的认识:对实物的观察可 留待暑假中由学生自己在家中进行。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植物可以用种子来繁殖后代。
2.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细节不同。
3.关注牵牛花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关注生命的孕育和生长。
4.培养探究植物生命周期的兴趣和能力。
5.初步培养进行较长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毅力。





















3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播种
(P41—P42)
教学目标:
1.激发栽种牵牛花的兴趣。
2.认识牵牛花种子的外部特征。
3.初步学会播种牵牛花。
4.培养长期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5.设计牵牛花的成长记录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牵牛花种子的外部特征和了解怎样播种。
教学难点:
牵牛花种子的播种。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各色各样的牵牛花(图片像
欣赏牵牛花 或其他)
活动二: 牵牛花种子、一角硬币、
观察牵牛花的种子 彩色蜡笔
花盆、喷壶、铲子、土壤、细砂皮、盛有清水的杯
活动三: 肥料,有关播种的音像资料子、浸泡过的种子、花
播种牵牛花 或演示材料 盆、土壤、盛有清水的
喷壶、自由记录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牵牛花(P4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欣 赏:教材上各色各样的牵牛花或者教师提供的图*呈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旨在
片、音像资料。 引发学生播种、培育、长期观
2.描述:牵牛花的美丽。 察等探究兴趣。
3.阅读:教材第41页关于牵牛花的资料。
4.讨论:这么美丽的牵牛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它们是怎
样生长、开花、结果和传递后代的?
活动二:观察牵牛花的种子(P4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牵牛花种子的形状、颜色等外部*不同品种的牵牛花种子的大小、形状、
特征。 发 芽的部位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记
2.猜一猜、试一试:一角硬币上最多可以录可能不同,这时应该 帮助学生养成实事
平放几 粒牵牛花的种子? 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习惯。
3.看一看、画一画:找出牵牛花种子表面
发芽的部位,把观察到的牵牛花种子画在活
动作业第32页上。
活动三:播种牵牛花(P4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种牵牛花需要准备些什么?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可以帮助学生从已
有的栽培经验出发,讨论牵牛花的播种准

38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2.观察:一些常用的栽培器材。



3.观察:播种的操作过程。
4.操作:把前一天教师已浸泡过的种子种
人土中,适量浇水。

5.设计:在自由记录页上设计、绘制牵牛
花的成长记录单。
6.交流:各自设计的牵牛花成长记录单。
备。
*在学生观察常用的栽培器具时, 应该告
诉学生在大自然里,牵牛花也能够从种子
开始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呈现播 种过程的音像资料(或演示)。提
示学生将种子种人土中的深度约l厘米左
右,磨破种皮时需要 避开发芽部位等。
*提前一天将牵牛花,种子磨破、浸泡(也
可以请前一个班的学生准备,而 本班学生
则准备下一个班使用的种子)。应该为学
生提供一些磨种皮时需要的材料(细砂皮等)。
*在学生设计、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每一次观察的时间、留出每一次
记录的空白。
*鼓励学生充分表达,鼓励学生的创新想
法。




















3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茎和叶的生长
(P43—P44)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两种观测茎、叶生长的技能。
2.激发长期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和毅力。
3.进一步培养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并对观察与记录的结果作分析。
4.发现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一两种观测茎、叶生长的技能。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一两种观测茎、叶生长的技能。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牵牛花成长记录资料、
活动一:
牵牛花植株(长有子叶、
观察牵牛花的叶
叶、藤蔓)
关于牵牛花生长的图文或牵牛花植株(长有子叶、
活动二:
音像资料 叶、藤蔓)、水笔、铅笔、
牵牛花叶的生长
尺、纸
活动三: 关于牵牛花生长的图文或牵牛花植株、尺、同心
牵牛花藤蔓的生长 音像资料 圆纸、剪刀、水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牵牛花(P4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交流:各自的牵牛花成长记录资料,讨*可在下课之前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观察
论牵牛 花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发现。 和记录牵牛花的生长情况。
2.观察、比较:牵牛花的子叶和真叶。 *引导学生发现子叶和真叶的外形有较大
3.记录:把牵牛花的子叶和真叶画在活动差异。
作业第32页上。 *因为这里要交流的是学生一个半月以来
课余时间的记录,而且在本节课以 后还要
继续观测、记录牵牛花的成长.所以教师
必须善于发现并充分肯定比较出色的记
录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活动二:牵牛花叶的生长(P4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怎样观测牵牛花叶的生长?
2.阅读:教材中观测叶的生长的方法。
3.交流:自己设想的方法。 *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让他们讨论每一
种观测方法所需要的器材和优点,加强学
4.操作:选择一种方法,按照活动作业第生对于方法的掌握。
33页的要求观测、记录牵牛花叶的生长变*在学生操作之前,可以采用演示、师生
化。 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这些观测方法。
5.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教材中呈现的是比较常用的观测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它们分别是“测量叶的长和

4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宽”、 “画叶的轮廓”、“在叶上画方格”,
以便学生记录。
活动三:牵牛花藤蔓的生长(P44)
学 生 活 动
1.观察:牵牛花藤蔓的特点,把观
察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4页上。





2.讨论:怎样观测牵牛花藤蔓的生
长?
3.阅读:教材中观测牵牛花藤蔓生
长的方法。
4.交流:自己设想的方法。 5.操作:选择一种方法.按照活动
作业第34页的要求观测、记录牵牛
花藤蔓的生长变化 。
6.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指 导 要 点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牵牛 花的茎是缠绕茎,呈藤蔓
状,所以通常把牵牛花的茎称为藤蔓。在学生观
察、交流牵牛花藤蔓特 点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
的机会,不必拘泥于活动作业上的记录。活动作
业第34页上牵牛花藤 蔓的缠绕方向正确的是右
图。
*在学生讨论观测藤蔓生长的方法时,教师可以提
醒学生在操作之前预先列出所需器材。


*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观测方法。在学生操作之
前,可以通过教师演示 、师生演示等方法帮助学
生学习这些观测方法。至于剪去顶端的观测方法。
教师要提醒学生选用 已长出三四片叶子的植株。
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牵牛花定植、做支架、摘心
等技术的音像资料( 或图文资料)。









4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开花与结果
(P45—P46)
教学目标:
1.知道牵牛花开花、凋谢和结果的特点。
2.进一步激发对生命现象展开长期探究的兴趣。
3.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整体上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牵牛花开花、凋谢和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整体上有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牵牛花成长记录资料
交流牵牛花的
成长记录
活动二: 关于牵牛花开花的图文或牵牛花植株(长有花蕾、
牵牛花的开花过程 音像资料 开着花朵)
活动三: 关于牵牛花凋谢和结果的制作牵牛花生命周期剪
牵牛花凋谢和结果 图文或音像资料 贴画的材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牵牛花的成长记录(P4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交流:各自的牵牛花成长记录。 *课后教师应不断监督学生的栽种、观察
2.讨论:这段时间,牵牛花发生了哪些主和记录过程。
要变化?
活动二:牵牛花的开花过程(P45)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牵牛花开花过程的图片(或录*可以结合活动作业提醒学生关注花
像)。 冠的卷曲方向、花的组成等。活动作
2.观察:牵牛花的花冠、花萼和花蕊.把业第35页上花冠卷曲方 向正确的是
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5页上。 左图;牵牛花有雄蕊五枚,雌蕊一枚。
*由于牵牛花开、谢的时间比较特殊,
可以提醒学生观察的时间。在日常的
观察与记录活动中, 应鼓励学生有独
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
活动三:牵牛花凋谢和结果(P46)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牵牛花凋谢过程的图
因为学生 要到秋季才能观察果实成熟、种子散落等生命现象,
所以资料中要有相关的、比较充分的内容,以此帮助 学生了解
片(或录像)。
2.观察:牵牛花果实的生长位
牵牛花的生命周期。
植株生长、开花、
置和外形特点,并寻找种子。
提供给学生的剪贴图片必须体现出种子萌发、
3.小结:牵牛花的生命周期。
结果、 果实成熟、种子散落等重要的生命现象。在学生剪贴图
4.制作:牵牛花生命周期剪贴
片的过程 中,可以提醒学生用箭头表示先后.帮助学生用一个
画。
环形表示牵牛花的一个生命周
期.

4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七单元 水和空气的压力
单元概述: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关水和空气的基本 内容,并进行了一些基本的
观察和实验。本单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 中去感
知和认识水和空气的压力方面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
水 和空气是学生最熟悉的对象,其压力方面的特性可以进行对照学习。本单元的
设计思路是:先分别感受水 和空气的压力,再了解水和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首先
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验两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水对 浸人其中的物体会有压力,并且通过
实验认识水的压力的特点;然后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的压力,并了 解其特点:接着
通过几个活动使学生体验、了解空气压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最后通过玩注射器比较水和空气压力的不同之处,知道可以怎样利用它们的不同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水和空气有压力。
2.知道水和空气的压力在方向和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3.初步了解水和空气的压力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4.初步培养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





























4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水的压力(P48—P49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有压力。
2.初步知道水的压力是向四面八方的,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而与水的多少无
关。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压力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水槽、水、塑料
感受水的压力 袋
活动二: 水槽、水、铁架
水压造成的 台、微小压强仪
塑料瓶(两个同样的瓶,并在同样水槽、水、塑料
活动三: 高度打一个同样大小的洞:其中一袋、牙签
水的压力的特点 个瓶在其不同高度打几个小洞)、
水槽、水、小重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水的压力。(P4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感受活动:手上套一只塑料袋伸入水中,感受水*塑料袋要完好,不能有漏洞。
对手的压力。
2.交流:手在水中的感觉。
3。讨论:手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4.小结:手在水中能感受到水的压力。
活动二:水压造成的变化(P48)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实验前微小压强仪液柱的高度。 *学生活动前,先 要把微小压强仪的结
2.实验:用手压微小压强仪上的橡皮薄膜,观构和使用方法介绍给他们。
察液注高度的变化。
3.实验:把微小压强仪的探压部分伸人水中,
观察液注高度的变化。
4.讨论:微小压强仪伸入水中后.液柱高度的
变化说明了什么? *讨论时,可以通过演示、重现实验结
5.小结:液柱的变化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力。 果来配合学生的分析。
活动三:水的压力的特点(P1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实验:在装满水的塑料袋的四周打上一
些小洞,观察现象。
2.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44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3.讨论:水的压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实验:在塑料瓶上的不同位置打洞,观察水喷射的远近,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
业第39 页上。
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6.小结:水的压力是朝着四面八方的:水
的压力 和水的深度有关,而与水的多少无
关。
7.阅读:教材第49页的资料,了解人类对
水压的挑战。




*可以在一个塑料瓶上高低不同的位置依
次打三个小洞。在另一个同样的塑料瓶上< br>选择一处相
同的高度打一个小洞.比较水的深度对水
的压力的影响。也可以选择一大 --4,两个
塑料瓶,在高
度相同的地方打洞,比较水的多少对水的
压力是否有影响。
*可利用有关音像资料进行介绍。

















45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感受空气的压力(P50—P51)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压力,并初步感受空气压力的巨大。
2.发现空气的压力朝向四面八方。
3.进一步培养实验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压力在方向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空气压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学 具
活动一:用不同的方式 报纸、细线、针、牙签
提报纸
活动二:敲击细木条 报纸、细木条、
活动三:空气压力的方向 水槽、水、集气瓶、毛玻璃片
水槽、水、吸管、滴管、薄塑料片、
活动四:运水游戏
透明胶带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用不同的方式提报纸(P50)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实验:分别提起平铺的报纸和折叠的报*用同一张报纸进行比较。
纸,感受用力大小的差别。
2.交流:活动中的感觉。
3.讨论:为什么会有用力大小的差别?
4.小结:空气有压力,平铺的报纸受到空
气的压力大,较难提起;折叠的报纸受到的
空气压力小,较易提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二:敲击细木条(P50)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预测:用力敲击报纸下的小木条,会有*实验用的木条可采用一次性木筷。
什么结果? *无论用多大的力,甚至把木条击成两段,
2.实验:手劈小木条。 也无法将报纸挑起来。这是由于存在空气
3.交流:实验结果。 压力。可以估算一下整张报纸上所受的空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气压力:假若报纸长0.8米,宽0.54
5.小结:空气有非常大的压力。 米,其面积为0.43平 方米,如果大气压
为1.0×10帕,大气压加在报纸上向下的
压力约为43000牛顿,这个 力远大于击打
木条时,木条向上挑动报纸的力。
*在学生了解木条折断的原因是空气压力的作用后,可以向学生介绍空气压力在上
海地区近地面处的大小情况。
活动三:空气压力的方向(P5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4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1.讨论:空气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可用
什么方法证明?
2.实验:在水中给玻璃杯加盖玻璃片,移
出水面,观察结果。
3.交流: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空气压力的方向有
什么特点?

5.小结:空气的压力是朝向四面八方的。
活动四:运水游戏(P51)
学 生 活 动
1.小组讨论:游戏方案。
2.游戏:运水。
3.交流:各组活动的方法、利用的原理和
效果。











*提醒学生操作时玻璃杯 要装满水,不要
有气泡,玻璃片要紧贴着玻璃杯口。引导
学生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不限于教材 上
显示的两种方向)。
*可将空气压力的方向与水的压力的方向
进行比较。
指 导 要 点
*要求学生尽量设计多种活动方案。
*交流时要求学生配合实际演示进行说
明。
*对特别有创意的活动方案要多加鼓励。












4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空气压力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
2.体会空气压力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压力在生话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空气压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带吸管的两瓶饮料(其中一个
吸饮料 瓶饮料瓶口处用胶带密封)
活动二: 马德堡半球模型、牛油、抽气小吸盘
拉吸盘 机
活动三: 钢笔、墨水、滴管、水槽、水、
空气压力的利用 橡皮(乳胶)管、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吸饮料(P5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展示:两个饮料瓶,其中一个的瓶口用*注意卫生。
胶带密封。 *饮料瓶的瓶口要尽可能封严密,以保证
2.猜测:两个饮料瓶中的饮料都能被吸出对比实验的效果。
吗?
3.实验:请两位学生喝饮料,介绍自己喝
饮料时 的感觉。
4.讨论:为什么饮料瓶口封住后就吸不到*讨论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饮料吸
饮料了? 掉后会有什么进去填补空间?空气是怎样
流进去的?
活动二:拉吸盘(P52)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猜测:两个小小的吸盘吸在一起。能轻
易分开它们吗?
2.实验:两人合作拉吸盘。 *提醒学生实验时注意安全。
3.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4.演示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5.讨论: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结合讨论,可以介绍:
6.小结:空气的压力巨大,而且在我们的(1)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故事。
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2)上海地区接近地面处空气压力的数据。
活动三:空气压力的利用(P5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阅读:教材第53页。
2.分析:这些实例是怎样应用空气压力的?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空气

48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压力?填写活动作业第39页的记录。 *生活中应用了空气压力的例子还有:家
4.思考:假 如没有空气的压力,我们的生用饮水机的出水、滴管吸取液体、吸盘式
活会变成什么样? 玩具枪及可以 减小被褥体积的空气压缩
袋等。结合学生提到的实例,可利用实物
进行演示说明,也可利用音像 资料让全体
学生更加直观地加以认识。






















49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四课时:玩注射器(P54—P55)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水很难被压缩。
2.知道水和空气在封闭的容器中受到外力的作用时,都能传递压力。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4.进一步培养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和空气在外部力量作用下表现出的不同性质。
教学难点: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玻璃注射器、水
水和空气
能否被压缩
活动二: Y形管、玻璃注射器、乳胶
传递压力 管、水
活动三: 皮球、一些利用压缩空气实例
压缩空气的利用 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P5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空气和水可以被压缩吗?怎样验证?
2.实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再松开,分别
观察水和空气有什么变化,将实验结果记录*实验 前,可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片,
在活动作业第40页上。 说说实验该怎样进行,然后教师再对实验
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实验
中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操作。
3.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活动时,通过巡视、指导,及 时发现和
4.小结:通过实验,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纠正学生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水难以被压缩。
活动二:传递压力(P55)
指 导 要
学 生 活 动

1.思考:空气和水可以传递压力吗?怎样验证?
2.实验:根据教材图示连接三个注射器,形成一Y形容器,推动一个
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外两 个注射器活塞的位置变化。
3。交流: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5.实验:将Y形容器中的水换成空气,再次实验。
6.小结:水和空气都可以传递压力。
活动三:压缩空气的利用(P55)

50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小组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压缩*结合学生提到的一些实例,可利用实物
空气的? 进行演示说明,也可利用音像资料让全
2.小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体学生比较直观地加以认识。































5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八单元 简单电路
单元概述:
在第一阶段学生初步了解关于简单电路的知识和能用基本组件 连接最简单电路的
基础上,本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电路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册教< br>材的探究要求(通过简单实验验证事物的性质),本单元设置了四课:第1课引导学
生区分什么是 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保险丝这种特殊的导体在电路中的重要应用;
第2课在学生以前经验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了解小电珠亮起来是因为形成了通路,初
步形成电路的基本概念;第3课在第2课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区分电路的两种连接方
式——串联和并联.并对两者加以比较;最后一课放眼生活,帮助学生了 解生活中电
的来源、传输和应用,让学生感受电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好习惯。本单
元的学习以动手实验为主,尤其是电路的连接实验较多,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电路
连接能力。实验过程 中,需要学生多动脑,不断进行观察、比较和总结,提高实验效
率。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用途。
2.知道保险装置的基本用途。
3.初步形成电路的概念。
4.初步了解简单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5.初步了解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的设备。
6.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总结、实验的能力。
7.感受电和电路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知道节约用电的原因、方法和重要性,养成
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52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课时:导体和绝缘体(P57—P58)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初步学会辨认(固体)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盐水可以导电.纯净水不能导电。
3.发现通电导体会发热,初步了解保险丝的作用。
4.进一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电情况。
教学难点:
认识保险丝的作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铝箔、导线、接线板、尖头钳、
分辨导体和绝缘体 螺丝刀、铅笔
小电珠、电池组、开关、烧
活动二:
杯、玻璃棒、金属汤匙、食
水能导电吗
盐、导线
活动三: 1号电池、铜丝、铁丝、铅
给金属导体通电 丝
活动四: 各种保险丝、插入式保险盒、
认识保险丝 闸刀开关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辨导体和绝缘体(P5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接线板、尖头钳、螺丝刀等物品。 *也可在第四册单元八“小电筒”的基础
2.实验: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测上引入活动。
试 哪些物品容易让电通过,哪些物品不容*提供的测试物品可因地制宜地加以选
易让电通过。 择,不一定局限于教材。
3.小结:容易传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一般情况下。导体包括所有金属(包括
易 传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水银)以及合金体、大地、人体、石墨及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导体 和绝缘酸碱盐溶液,绝缘体包括橡胶、塑料、云
体?将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44页上。 母、纸、石棉、绝缘漆及干燥的木材等

活动二:水能导电吗?(P57)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水是导体还是
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
2.设计:设计测试盐水*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设计实验方案。
和纯净水导电情况的实*提醒学生实验前须先把小电珠、电池组、开关连接成通路。
验方案。 小电珠正常发光后,方可用于测试水的导电情况。
3.实验:测试纯净水和*实验时电源可用四节1号 电池串联起来,食盐可逐步加入、
盐水的导电情况。 搅拌,浓度要高。导线线头与汤匙(也可用粗铜丝)接触一
定要良好,可用夹子夹紧。

53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活动三:给金属导体通电(P58)
学 生 活 动
1.讨论:金属导体通电以后会发生什
么现象?
2.观察:教师将铜丝、铁丝的两端 直
接与l号电池两极相接,学生用手触摸
铜丝、铁丝(还可触摸电池),体验它
们的发 热情况。
3.结论:金属导体通电以后会发热。
指 导 要 点


*将铜丝、铁丝的两端直接与1号电池两极相接
后,金属丝发热即切断电路。金属导 体的发热情
况与电源、金属丝的粗细有关,本实验中金属丝
发热达不到烫手的程度,只能体验到 温热的感
觉。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也可以用两节1
号电池串联作为电源。
*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强调平时千万不要直接用导
体把电池两极连接起来,防止损坏电池。
指 导 要 点


*可结合活动三和资料
中的内容进行讨论。
活动四:认识保险丝(P58)
学 生 活 动
1.观察:各种保险丝的照片和实物。
2.讨论:为什么要在电路中安装保险丝?
3.阅读:教材第58页的资料。
4. 结论:保险丝是由铅等金属制成的合金丝,当超过一定量
的电流通过时就因发热而迅速熔断,从而防止导 线和用电器损
坏。保险丝是安全用电必不可少的。



















54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二课时:电路的连接
教学目标:
1、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什么是电路, 并学会画简易电路图。
2、通过观察、记录,初步认识二节电池串联使用时的特点及连接时的要求。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态度。
教学重点:形成电路的概念和并用简图表示电路的实物图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图表示电路的实物图
教学方法:实验法
活动器材:电池、电线、小电珠、开关
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接电路
活动目标:
1、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什么是电路。
2、设计简单的电子元件符 号,初步学会用简图把连接好的电路画下来。活动器材:电
池、电线、小电珠、开关
活动二:电池的串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并记录如收音机,遥控器等小电器中 电池的连接方式,初步认识二节电池
串联使用时的特点及连接时的要求。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态度。
3、通过讨论,了解废电池的危害与防止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连接电路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实验:用一节电池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 为学生准备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
个开关、导线若干。小电珠亮起来后即要
求学生断开开关。
记录:连接方法。 记录时要求用自己设计的简图来表示各
种电子元件。
交流:记录的连接方法及设计的电子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知道设计的简图首先
件的简图。 要正确地表示出各种电子元件的关键部
位。
小结:有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等由教师引出什么是电路。
元件连接成的通路叫做电路。
(二)电池的串联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使小电珠更亮的办法,并说明理引导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增加电量的方法
由。 使小电珠更亮。
实验:在前面的电路中加入一节电池。 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不
正确的连法,并加以引导。
交流:两节电池的连接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将两节电池的连法板画
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使小电珠更亮的连
接方法是电池的串联,电池的并联不必说
明。
引导学生观察细致,并联系生活实际,

55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观察:一些小家电的电池连接。
记录:观察的结果。
讨论:废电池的危害和回收。








记录在活动作业上。

可适当介绍镍镉电池的环保性。





















56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三课时: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P61—P6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现象。
2.初步学会两个小电珠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初步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4.进一步培养动手连接电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现象。
教学难点: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串、并联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学 具
活动一: 示教板课件。 电池盒、电池、灯座、小电
用一节电池 珠(1.5v)、导线、单刀单
使两个小电珠发光 掷开关
活动二: 示教板课件。 活动一中连接的电路
比较小电珠的
串联和并联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P6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思考:可以用几种方法连接一节电池和
两个小电珠而使小电珠发光?
2.实验:用一节电池使两个小电珠发光,
并将连 接方法用电路图的方式画在活动
作业第46页上。 *可结合电路教具板进行演示。
3.交流:各组画的电路图,并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可以引出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活动二:比较小电珠的串联和并联(P61)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观察:电路图的分类情况。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结合电路示教板进行演示。
各自的特点及区别是什么? *注意提醒学生两种不同的连接方
2.介绍: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法各有各的用途,不存在哪一种更
3.比较:各自的连接方法是串联还是并联。 好、哪一种更差的区别。
4.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中小电珠的亮度有什么
区别?
5.观察:教室中的电路,找找串联和并联的实例。









57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四课时:电与我们的生活(P61—P6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的各种来源。
2.初步了解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
3.初步认识部分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及所用的电源。
4.认识节约用电的意义,了解一些节约用电的方法,养成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好习
惯。
5.进一步培养讨论、交流、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电的各种来源和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电力传输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 教 具
各种电池、手摇发电机模型、火力发电站和水
活动一:电从哪里来
力发电站图片或音像资料、相关课件
活动二:家用电器的电源 关于家用电器及其电源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活动三:节约用电的方法 关于节约用电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电从哪里来(P63)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电从哪里来?
2.归纳:电池是许多小电器经常使用的一*可结合实物指出 电源是产生电流的装
种电源,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的电主要来自于置,并指出乱扔废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危< br>各类发电站。 害。
3.观察:教材第63页的图片。
4.交流:发电站的电怎样 产生、怎样传输*火力发电站、水力发电站主要靠发电机
到使用者那里? 发电。可先出示手摇发电机模型,让学生
5.观看:关于发电和电力传输的音像资料。 了解结构,再摇 手柄,使小灯泡发光。还
可将发电机发电的特点和电池放电进行
对比。变电站、变电器可以不作 详细介绍。
活动二:家用电器的电源(P6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讨论:课本上各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及所*可结合实物、相关课件等进行讨论。
用的电源。
活动三:节约用电的方法。(P64)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
1.讨论:为什么要节约用电? *指出火力发电所依靠的燃料是煤、石油
2.讨论: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电的方法。 等,这些燃料在地球上的储存量十分有
3.归纳:从我做起,节约用电。 限。而且它们作为燃料烧掉时,往往伴随
着对环境的污染。
*课前收集有关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法。


58

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挂职干部心得体会


生活秘诀-相交线


自贡人才考试网-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全警句


英语日记格式-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矿大教务系统-幼儿园小班个人总结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大学分数线


商洛技术学院-建筑工地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