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余年寄山水
664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0: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安全小知识手抄报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云曙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 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
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 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
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
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 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 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
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
绝对值大的加数的 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
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 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
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
3.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数相加。
4.同底数幂相除,底不变,指数相减。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
(一)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
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
同类项。
3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 整式加减
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
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
实际 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 是1,这
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求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 b±c
4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 bc;
如果a=b,(c‡0),那么a∕c= b∕c。
(三)解方程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
化为1。
1.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2.去括号
3.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图形认识初步
1.几何图形:把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的统称。
2.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平面图
形。
3.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立体
图形。
4.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
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 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5.点,线,面,体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5


②线与线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线段、射线
1.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5.相交: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6.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这个公共点叫交点。
7.中点:M点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8.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
4.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
6


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
角。平角 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③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 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④工具:量角器、三角尺、经纬仪。
5.余角和补角
①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是另一个
角的余角。
②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
角的补角。
③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④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7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小结(人教版)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初一上册数学第四章“图形初步认识”练习题及答案(人
教版)
http: 中国教育在线 2014-08-14

26




27




28














29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
相交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 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直线AB、CD相交于点O。
A D
C O B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出现对顶角。顶点相同,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满 足这种关系
的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相等。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角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领补角。




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
 1.邻补角与补角都是针对两个角而言的,而且数量关系都是两角之和为180°
 2.互为邻补角 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是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即:互补
的两个角只注重数量关系而不谈位置 ,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既要满足数量关系又
要满足位置关系。



领补角与对顶角的比较



二、垂线
30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其中
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 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
一个角是直角。

a
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
例如:如图,a、b互相垂直,O叫垂足.a叫b的垂线,
b也叫a的垂线。则记为:a⊥b或b⊥a;
O
b
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
为O。
书写形式:
∵∠AOD=90°(已知)
A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D
C
∵ AB⊥CD (已知)
O
∴ ∠AOD=90° (垂直的定义)
应用垂直的定义:∠AOC=∠BOC=∠BOD=90°
B

垂线的画法:
如图,已知直线 l 和l上的一点A ,作l的垂线.

则所画直线AB是过点A的直线l的垂线.


B

工具:直尺、三角板
1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3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
l
A
4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垂线的性质:
1、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 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
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 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出现在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的情形)
同位角:一边都在截线上而且同向,另一边
在截线同侧的两个角。
E
31

2
A
3
1
4
5
B
D


如∠1和∠5,∠4和∠8。

内错角:一边都在截线上而且反向,
另一边在截线两侧的两个角。
(两个角在两条截线内)
如∠3和∠5,∠4和∠6。

同旁内角:一边都在截线上而且反向,
另一边在截线同旁的两个角。
(两个角在两条截线内)
如∠3和∠6,∠4和∠5。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比较



四、平行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表示:

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任意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平行。

平行线的画法:
32


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的一个已知点P,经过点P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a平行。
P


一、帖(线)
二、靠(尺) a
三、移(点)
四、画(线)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b∥a b ∥ c ∴ a ∥c a
b
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c




c
五、平行线的判定
1
a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
b
33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c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a
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b


c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a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4
b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六、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判断一 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
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 项。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
果”后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的部 分是结论。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称真命题。命题成立,而结论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称假命题。

定理:有些真命题是基本事实,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 推理证实的,无需再次进行证明的,
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

证明:很多情况下,一 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
做证明。



九、平移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34


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 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
等。

平移作图:
将线段AB平移,使点A与点D对应。

1、连结AD

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

3、在平行线上作线段BC,使BC=AD





4、连结CD
第六章 实数
一、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x的 平方等于a,即x
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a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
2
=a (x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那么x就叫
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如果x
2
=a (a≥0), 那么x =

a


a
读作“正负根号a”。

a
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
-
a
表示 a的负的平方根。
规定: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

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0的算数平方根是0.
归纳:
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的平方根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
35



2
例题1:
81
x
2250

方法: 1、把x
2
当作一个整体,求出x
2
=a;
2、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x.

例题2: (1) 81的平方根是 ________ 。
(2)

81
的平方根是 ________ 。

二、立方根
立方根:若一个数的立方(三次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三次方根)
若x 是 a 的立方根,则说明x
3
= a。a 的立方根记为: ,读作“三次根号a”。
3
根指数
a

3

被开方数

开立方:我们把求立方根的运算称之为开立方,它与立方运算是互逆的。
a
(1) 8 的立方根:
3
82
(2)- 64 的立方根:
3
-64-4


归纳: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异同点












三、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开方开不尽的数;含有π的数;有规律但不循环

的数。) 如
2

3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36






实数与数轴:每 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都表
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 点是一一对应的。

归纳:1、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 -a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
值是0。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
样。)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有序数对
有序数对:把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利用有序数对,能准确表示一个位置,这里两个数的顺序不能改变。

37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方
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取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竖直方向上的数 轴称为y轴或纵
轴,习惯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

① 条数轴 ②互相垂直 ③公共原点 满足这三个条件才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数轴特征:
(1)互相垂直 (2)原点重合 (3)通常取向上、向右为正方向
(4)单位长度一般取相同的

平面上点的表示: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P点分别向 x、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
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
则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记为P(a,b)
注意: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

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特点:






三、用坐标表示平移
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后
图形的位置改变,形 状、大小不变。


我们先试一试:
在坐标中描出点A(-2,-3)并进行如下平移:
(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则 点A1的坐标是________
38


(2)将点A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则 点A2的坐标是________
(3)将点A向右平移a(a>o)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n,则 点An的坐标是________ (4)
将点A向左平移a(a>o)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n´,则 点An 的坐标是_______

总结规律1: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的关系
(1)左、右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 ,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
原图形上的点(x,y) ,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
(2)上、下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 ,向上平移b个单位,(x,y+b)
原图形上的点(x,y) ,向下平移b个单位,(x,y-b)

总结规律2: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1)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要向右平移a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要向左平移a个单位。

(2)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y+b),要向上平移b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y-b),要向下平移b个单位。

(3)横坐标、纵坐标都变化: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b),要向右平移a个单位,向上平移b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b),要向右平移a个单位,向下平移b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b),要向左平移a个单位,向上平移b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y) ,如果要得到(x-a,y-b),要向左平移a个单位,向下平移b个单位;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判断下例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 3 - 2xy =1 (2)3y-2x =z+5 (3) 2x=1-3y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可以理解为在一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二元一次方程组: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合在一起 ,就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组。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称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方程中的未 知数相同)
39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
1.有两个未知数.(二元)
2.含未知数的指数都为1.(一次)
3.两个一次方程组成.(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 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
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只有一个,可以理解为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代入消元法: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 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现出来,
再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 程。这种解方
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思路:“消元”,即把“二元”变为“一元”。
例: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解:由①得,y=x-3 ③
把③代入②得
3x-8(x-3)=14 ,解这个方程得:x=2
把x=2代入③得:y=-1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


x=2
y=-1











加减消元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 边分
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简称加减法.

基本思路:

加减消元:

二元 一元
主要步骤:
变形——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加减——消去一个元
求解——分别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写解——写出方程组的解

40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题:探究2(p99) 综合运用6(p102)

分析:题中的量很多,并且相互关联,这时,我们可画一张示意图,把题中的条件在图中标出来,这样比较直,能帮助我们比较顺利地找出题中的相等关系。

四、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三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 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
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三 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化为“二
元”,使三元一次方 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例:解下面两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及其解集
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号包括:
≥、 ≤、
>、< 、≠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 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
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41


第一种:用式子(如x>3),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如x>a或x第二种: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

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有等号(≥ ,
≤)画实心点,无等号(>,<)画空心圆.

二、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 :如果 a>b, 那么 a+c>b+c 或 a-c>b-c
即: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2:如果a>b,c>0,那么ac>bc (或
ab

)
cc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ab



cc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试一试:
1.若-m>5,则m ____-5.
2.如果xy>0, 那么xy ____0.
3.如果a>-1,那么a-b _____-1-b.
4.-0.9<-0.3,两边都除以(-0.3),得_______.
5.

7

8
x
1,两边都乘



8


,得______.

7

例 已知a<0 ,试比较2a与a的大小。
解法一:∵2>1,a<0,
∴2a<a(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解法二: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2a和a的点(a<0),如图.2a位于a的左边,所以2a<a
∵ 2a-a=a, 又∵ a<0,
∴ 2a-a<0,
∴2a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42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题:例1(p122) 综合运用6(p126)

四、一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地,由几个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 一组不等式,叫做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地,几个一 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
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
有公共部分 不等式组的解集
无公共部分 不等式组无解
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规律:1. 两大取大;
2.两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例题:复习巩固2(p130)要求:解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统计调查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区别:
统计表反映的数据准确且容易查找;
统计图很直观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但往往不能看出准确数据。
在实际问题中常把统计表 、统计图结合起来描述数据,要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
计图描述数据,以利于数据的分析,最终做 出合理的决策。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的步骤:1、明确调查问 2、确定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
4、展开调查,收集数据 5、整理数据 6、描述数据 7、得出结论
抽样调查:

采用调查部分对象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根据部分来估计整体的情况, 叫做抽样
调查.
总体: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

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例: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
(2)调查一个村子所有家庭的收入
(3)调查一批重型导弹的杀伤半径
43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比较


二、直方图
组 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称为组距。
组数: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频数:对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画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求极差,即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极差组数.
(3)分组,通常对组内数值所在区间,取左闭右开区间 , 最后一组取闭区间.
(4)登记频数,计算频率,列出频率分布表.
(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纵轴表示频率/组距)
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1)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线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
(2)然后以此线段为底作一矩形,它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组距;
这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这些矩形就构成了频
率分布直方图.







44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组
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相邻 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 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
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
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45

45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 < br>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
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 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
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顶点是 A、B、C的三角形记作“

ABC”,读作
“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
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 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46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
大角。8、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多边形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叫做多边形。
凸多边形
凹多边形
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
分类2: 叫做正多边形。
非正多边形: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
1
2
多边形 分类1:
多边形的定理 2、任意凸形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于12·n(n-3)

只用一种正多边形:3、4、6。
镶嵌拼成360度的角
只用一种非正多边形(全等):3、4。
47


知识点一: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1、 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
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
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 是为了排
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多边形.
2、多边形的分类:
(1)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
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 条直线的同一侧,则此多边形为凸多边形,反
之为凹多边形(见图1).本章所讲的多边形都是指凸多边 形.

凸多边形 凹多边形
图1

(2)多边形通常还以边数命名,多边形 有
n
条边就叫做
n
边形.三角形、
四边形都属于多边形,其中三角形 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
48


方形、正五边形等。

正三角形 正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正十二边形
要点诠释:
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是正多边形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如四条
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 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正方
形,只有满足四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是正方 形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对角线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
对角线. 如图2,BD为四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
要点诠释:
(1)从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
角形。
(2)n边形共有
n个顶点,∴共有n(n-3)
条对角线。
证明:过一个顶 点有n-3条对角线(n≥3的正整数),又∵共有
条对角线,但过两个不相邻顶点的对角线重复了一次 ,∴凸n边形,
共有条对角线。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1.公式:
证法1:在
个三角形,这
边形的内角和为

边形的内角和为.
2.公式的证明:
边形内任取一点,并把这点与各个顶点连接起来,共构成
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
49
,再减去一个周角,即得到


证法2:从
边形被分成
内角和,等于
边形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作
个三角形,这
.
条对角线,并且
边形的个三角形内角和恰好是
证法3:在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与各个顶点相连,得
边形内角和等于这
角的度数,

要点诠释:
.
个三角形,
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所取的一点处的一个平
(1)注意:以上各推导方法体现出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的基础思想。
(2)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多边形的边数,求其内角和;
②已知多边形内角和,求其边数。
知识点五: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1.公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外角和公式的证明:多边形的每个内角和 与它相邻的外角都是
邻补角,所以边形的内角和加外角和为
.
注意:n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它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要点诠释:
(1)外角和公式的应用:
①已知外角度数,求正多边形边数;
②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外角度数.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n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
50

,外角和等于


角和与边数n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
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知识点六:镶嵌的概念和特征
1、定义: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
这类问题叫做用多 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这里的多边形可以形状相同,
也可以形状不相同。
2、实现镶嵌的条件: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相邻
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3、常见的一些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
(1)用正多边形实现镶嵌的条件:边长相等 ;顶点公用;在一个顶点处各
正多边形的内角之和为360°。
(2)只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地面
对于给定的某种正多边形,怎样判断它能否拼成一个平面图 形,且不留
一点空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多边形的内角特点。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
的几个正 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360°时,就能铺成一个平
面图形。
事实上,正n 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要求k个正n边形各有
一个内角拼于一点,恰好覆盖地面,这样360°=,由此 导
出k=
以用。
=2+,而k是正整数,所以n只能取3,4,6。因而,
用相同的正多边形地砖铺地面,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地砖可
注意:任意四边形的内角 和都等于
360°。所以用一批形状、大小完全相
同但不规则的四边形地砖也可以铺成
无空隙的地板,用任意相同的三角形也
51


可以铺满地面。
(3)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镶嵌地面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组合成平 面图形,关键是相关正
多边形“交接处各角之和能否拼成一个周角”的问题。例如,用正三角形与
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十二边形、正四边形与正八边
形都可以作平面镶嵌,见下 图:
又如,用一个正三角形、两个正方形、一个正六边形结合在一起恰好能
够铺满地面,因为 它们的交接处各角之和恰好为一个周角360°。规律方法指

1.内角和与边数成正比:边数增加,内角和增加;边数减少,内角和减
少. 每增加一条边,内角的和 就增加180°(反过来也成立),且多边形的内
角和必须是180°的整数倍.
2.多边形外角和恒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3.多边形最多有三个内角为锐角,最少 没有锐角(如矩形);多边形的
外角中最多有三个钝角,最少没有钝角.
4.在运用多边 形的内角和公式与外角的性质求值时,常与方程思想相结
合,运用方程思想是解决本节问题的常用方法.
5.在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时,通常转化为与三角形相关的角来解决.
三角形是一种基本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同时注意转化思想在数学
中的应用.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定理应用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5倍,它是几边形?
总结升华:本题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
只要设出边数,根据条件列出关于的方程,求出
常用的解题思路.
举一反三:
【变式1】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总度数为1800°,求这个多
边形的边数.
52

的值即可,这是一种



【变式2】一个多边 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和为2750°,求这个多
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答案】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这个内角为

【变式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为1350°,求
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类型二:多边形对角线公式的运用
【变式1】一个多边形共有20条对角线,则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变式2】一个十二边形有几条对角线。
总结升华:对 于一个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
条,牢记这个公式,以后只要用相应的n的值代入即 可求出对角线的条数,
要记住这个公式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记得牢。
类型三:可转化为多边形内角和问题

【变式1】如图所示,∠1+∠2+∠3+∠4+∠5+∠
6=__________.



【变式2】如图所示,求∠A+∠B+∠C+∠D
+∠E+∠F的度数。





53

, .


类型四:实际应用题
4.如图,一辆小汽车从P市出发,先到B市,再到C市,再到A市,最后返回P市,这辆小汽车共
转了多少度角?
思路点拨: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 示,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
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 ,当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时,一共
走了__________m.

【变式2】小华从点A出发向前走10米,向右转36°,然后继续向
前走10米,再 向右转36°,他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走下去,他能回到点A吗?
若能,当他走回点A时共走了多少米?若 不能,写出理由。
【变式3】如图所示是某厂生产的一块模板,已知该模板的边AB∥
CF,CD∥AE. 按规定AB、CD的延长线相交成80°角,因交点不在模板上,不
便测量. 这时师傅告诉徒弟只需测 一个角,便知道AB、CD的延长线的夹角是
否合乎规定,你知道需测哪一个角吗?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本题中将AB、CD延长后会得到一个五边形,根据五边形内角和为540°,又由AB∥
CF,CD∥AE,可知∠BAE+∠AEF +∠EFC=360°,从
540°中减去80°再减去360°,剩下∠C的度数为
100° ,所以只需测∠C的度数即可,同理还可直接
测∠A的度数.


总结升华:本题实际上是多边形内角和的逆运算,关键在于正确添加辅
助线.
54



类型五:镶嵌问题

图。
(1)正方形和正八边形;
(2)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3)正三
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思路点拨:只 要在拼接处各多
边形的内角的和能构成一个周角,那
么这些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
解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的每
一个内角分别是60°、90°、12 0°、135°、150°。
(1)因为90+2×135=360,所以一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 形、2个正
八边形,如图(1)所示。
(2)因为60+2×150=360,所以一个 顶点处有1个正三角形、2个
正十二边形,如图(2)所示。
(3)因为60+2×90 +120=360,所以一个顶点处有1个正三角形、
1个正六边形和2个正方形,如图(3)所示。
总结升华:用两种以上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组合成平面图形,实质
上是相关正多边形“交接 处各角之和能否拼成一个周角”的问题。举一反三:
【变式1】分别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①三角形 木板;②四边形木板;
③正五边形木板;④正六边形木板作平面镶嵌,其中不能镶嵌成地板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用同一种多边形木板铺地面, 只有正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
的木板可以用,不能用正五边形木板,故
【变式2】用三块 正多边形的木板铺地,拼在一起并相交于一点的各边
完全吻合,其中两块木板的边数都是8,则第三块木 板的边数应是( )
A、4 B、5 C、6 D、8
【答案】A (提示:先算出正八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再乘以2,
55

5.分别 画出用相同边长的下列正多边形组合铺满地面的设计


然后用360°减去刚才得到的积, 便得到第三块木板一个内角的度数,进而得
到第三块木板的边数)

练习
1.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外角与其余内角的和为6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2.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互比为13:2,求n.


3.五边形ABCDE的各内角都相等,且AE=DE,AD∥CB吗?


4.将五边形砍去一个角,得到的是怎样的图形?




5.四边形ABCD中,∠A+∠B=210°,∠C=4∠D.求:∠C或∠D的度数.



6.在四边形ABCD中,AB=AC=AD,∠DAC=2∠BAC.
求证:∠DBC=2∠BDC.





56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 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
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
“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
“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二、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 “对角”的不
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 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
角”
57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 形全等时,互相重
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
角 。夹边就是三角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
两边所成的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和性质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 F,读作“三角
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 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
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 角边
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
边、直角边” 或“HL”)
4、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
(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
叫做旋转变换。
58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轴对称图形
1.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 么
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
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成轴)对称。
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
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
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知识回顾: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 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图形
A
轴对称
A'
图形
B
AC
B
CC'
B'
区别
(1)轴对称图形是指( )(1)轴对称是指( )
一个两个
图形
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的位置关系,必须涉及
只对( )
一个
图形而言;
( )
两个
图形;
(2)对称轴( )
不一定
只有一条
(2)只有( )
一条
对称轴.
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
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
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如 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
拼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那
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联系< br>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
于这条直线对称。
59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
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

y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点(x, y)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点(x, y)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
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
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
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60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 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
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 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
A=180°—2∠B,∠B=∠C=
2、等腰三角 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 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
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
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线
等腰三角形性质
底边,平分顶角;
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
端点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判定
等腰三角形;
垂直这条边(平分这个边的
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
61

b
2
180A

2
中1、等腰三角形底边 上的中线垂直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 中线


角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垂直平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
平分底 边;
分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
线 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
端点的距离相等。
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平分对
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
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平分线相
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
三角形。
高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线 角、平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
点距离相等。


等边对等角
底的一半<腰长<周长的一半
4、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62

平分这条边(平分这条边的
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
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第十四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
m
·a
n
=a
m+n
(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 a
mn
(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 a
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
0
=1 (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
-p
= (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
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m≠0,n≠0,p为正整数)
单项 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
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 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63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
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 的每一项相
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 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
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
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
2
-b
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
差.
②完全平 方公式:(a+b)
2
=a
2
+2ab+b
2

(a-b)
2
=a
2
-2ab+b
2

文字语言叙 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
(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
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 因式必须是
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64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 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
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
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 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
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 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
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 ,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
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 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 出“-”号,使括号内的第
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 a
2
-b
2
= (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
2
+2ab+b
2
=(a+b)
2

a
2
-2ab+b
2
=(a-b)
2
3.十字相乘法


第十五章 分式
知识点一:分式的定义
A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数,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叫做分 式,
A为分子,B为分母。
知识点二:与分式有关的条件
①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
B0

65


②分式无意义:分母为0(
B0


A0

B0
) ③分式值为0: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 br>

A0

A0


B0


B0
) ④分式值为正或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


A0

A0


B0


B0< br>) ⑤分式值为负或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

⑥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相等(A=B)
⑦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互为相反数(A+B=0)
知识点三: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AAC
A AC


BC

BBC
,其中A、B、C是整式,C

0。 字母表示:
B
拓展: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 的符号,改变其中任
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即

注意: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要注意C

0这个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B

0。
知识点四:分式的约分
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
分式的约分。
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
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为 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
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约分时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知识点四:最简分式的定义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66

AAAA

BBBB


知识点五:分式的通分
① 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
分式相等的同分 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② 分式的通分最主要的步骤是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最简公分母 的定义: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
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
Ⅰ 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Ⅱ 单独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连同它的指数作为一个
因式;
Ⅲ 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Ⅳ 保证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注意:分式的分母为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
知识点六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
①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式子表示
为:
acac

bdbd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

acadad

bdbcbc

② 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式子
a
n

a



n
b


b

n
③ 分式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式子表示为
abab

ccc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式子表示为
67


acadbc

bdbd

整式与分式加减法: 可以把整式当作一个整数,整式前面是负号,要加括号,
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式,再通分。
④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中,谁在前先 算谁,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里面的,也要注意灵活,提高解题质量。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要明 确每一步变形的目的和依据,注意解题的格式要
规范,不要随便跳步,以便查对有无错误或分析出错的原 因。
加减后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知识点六整数指数幂
① 引入负整数、零指数幂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推广到了全体实数,并且正正
整数幂的法则对对负整数指数 幂一样适用。即
aaa


mnmn


a

m
n
a
mn

ab

0
n
n
ab
n
nn

aaa
a
n
mnmn

a0
) < br>a

a



n
b

b



其中m,n均为整数。
科学记数法

1

n
a

a0

a1

a0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n
若一个数x是0a10

1a10
,即a的整数部分
只有一位,n为整数)的形式,n的确定n=从左边第一个0起到第一个不为0-7
1.2510
的数为止所有的0的个数的相反数。如0.000000125=
68

7个0


n
1a10
a10
若一个数x是x>10的数则可以表示为(,即a的整数
部分只有一位,n为整数)的形式,n 的确定n=比整数部分的数位的个数少1。
9个数字
如120 000 000=
1.210
8

知识点七分式方程的解的步骤
⑴去分母,把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 < br>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
最简公分母不为0, 则是原方程的解。
产生增根的条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
知识点八列分式方程
基本步骤
① 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 设—合理设未知数。
③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④ 解—解出方程(组)。注意检验
⑤ 答—答题。








69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
a,(a0)
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
a0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
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a
≥0.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重要公式:(1)
(a)
2
a(a0)
,(2)
a
2
a

注意使用
a(a)
2
(a0)
.

a(a0)


(3)积的算术平方根:
aba b(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
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 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abab(a0,b0)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aa
(a0,b 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
b
b
a(a0)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a
b

a
(a0,b0)

b
(2)
abab(a0,b0)

(3)分母有理化 :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
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 为整式.
70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与a

ab与ab

manb与manb
,它
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
式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 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
根式叫做 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 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
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 br>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a
2
+b
2
=c
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满足a
2
+b
2=c
2
。,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 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
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 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71


(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

∠A+∠
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C=90°

BC=AB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D为AB的中点

CD=AB=BD=AD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
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 ,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
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CD



AC
2
1
2
1
2
2
ADBD

ADAB

2
CD⊥AB
BC
6、常用关系式
BDAB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
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
a
2
b
2
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72


8、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
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6、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9、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7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10数学口诀.
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
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
二倍放中央;首± 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第十八章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br>B
A
D
A4
D
3
2
C
C
1
B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360°
∴ ……………
(2) ∵∠1+∠2+∠3+∠4=360°
∴ ……………

几何表达式举例: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因 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对角线互相平分;(




5)邻角互补.


A
D
O
C
B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2)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3)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
∠DAB=∠BCD
(4) ∵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5) ∵ABCD是平行四边形
∴∠CDA+∠BAD=180°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矩形
∴∠A=∠B=∠C=∠D=90°
(3) ∵ABCD是矩形
∴AC=BD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2) ∵∠A=∠B=∠C=∠D=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3) ……………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ABCD是 平行四边形
.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D


(5)对角线互相平分

A
C
O
B
5.矩形的性质: < br>()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通性;

1

因为ABCD是矩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相等.(



DC
DC
(2)
A
B
A
O
(1)(3)
B
6. 矩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


(2)三个角都是直角

四边形ABCD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DC



DC
A
B

(1)(2)
A
O
B
(3)
75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菱形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通性;

1



< br>
2)四个边都相等;

3)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角.(

A
D
O
C
B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菱形
∴AB=BC=CD=DA
(3) ∵ABCD是菱形
∴AC⊥BD ∠ADB=∠CDB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DA=D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2) ∵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3)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C⊥B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8.菱形的判定:
( 1)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等


(2)四个边都相等

四边形四 边形ABCD是菱形.
D
(3)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A< br>O
C
B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正方形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通性;

1





2)四个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分对角. (

DC
D
O
A
B
(1)
A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正方形
∴AB=BC=CD=DA
∠A=∠B=∠C=∠D=90°
(3) ∵ABCD是正方形
C
∴AC=BD AC⊥BD
∴……………


B
(2)(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等一个直角

又∵AD=AB ∠ABC=90°

(2)菱形一个直角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3)矩形一组邻边等

(2) ∵ABCD是菱形
DC
(3)∵ABCD是矩形 又∵∠ABC=90°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
A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1()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因为A BCD是等腰梯形



2)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

3)对角线相等.(
D
A

10.正方形的判定:

B
O
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等腰梯形
∴AD∥BC AB=CD
(2) ∵ABCD是等腰梯形
∴∠ABC=∠DCB
∠BAD=∠CDA
76


(3) ∵ABCD是等腰梯形
∴AC=BD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2)梯形底角相等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3)梯形对角线相等


(1)梯形两腰相等
A
D
(3)∵ABCD是梯形且AD∥BC
∵AC=BD
O
∴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C
B

13.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与推论:
※(1)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
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如图)
(3)经过三角形一边的 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如
图)
A
D

C

E
F
D
E
(2) (3)
A
B
B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梯形且AD∥BC
又∵AB=CD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2) ∵ABCD是梯形且AD∥BC
又∵∠ABC=∠DCB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梯形且AB∥CD
又∵DE=EA EF∥AB
∴CF=FB
(3) ∵AD=DB
又∵DE∥BC
∴AE=EC

几何表达式举例:
∵AD=DB AE=EC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D
A
E
C
∴DE∥BC且DE=

1
BC
2
B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
和的一半.

D
E
A
C
F
B
几何表达式举例:
∵ABCD是梯形且AB∥CD
又∵DE=EA CF=FB
∴EF∥AB∥CD
且EF=
1
(AB+CD)
2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
的距离,平行四边 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 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77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 ,并且被对称中
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 ,那么这
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菱形 =
1
ab=ch.(a、b为菱形的对角线 ,c为菱形的边长 ,h为c边上
2
的高)
2.S平行四边形 =ah. a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a上的高)
3.S梯形 =
1
(a+b)h=Lh.(a 、b为梯形的底,h为梯形的高,L为梯形的中
2
位线)
四 常识:
※1.若n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n(n3)
.
2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 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平行四边 形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
边形、等腰梯形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 ;是
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
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5.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


78


A
D
A
D
A
D< br>A
D
中点
B
F
C
B
E
中点
B
E
C
BC
E
C
F


E
A
D
A
D
E
A
D
F
AF
DE
中点
BCE
BC
B
中点
B
C
GC


※6.几个常见的面积等式和关于面积的真命题:
A
D


F

B
EC
如图: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且AE⊥BC,AF⊥CD那么:
AE·BC=AF·CD.
A

D


B
C
如图:若ΔABC中,∠ACB=90°,且CD
⊥AB,那么:
AC·BC=CD·AB.

A

E

B
D
O
如图:若ABCD是菱形,
且BE⊥AD,那么:
C
AC·BD=2BE·AD.


A
D



BC

如图:若AD∥BC,那么:
(1)SΔABC =SΔBDC;
(2)SΔABD =SΔACD.

A


E


B
C
D
如图:若ΔABC中,且BE
⊥AC,AD⊥BC,那么:
AD·BC=BE·AC.

A
D


EF


BGC
如图:若ABCD是梯形,E、F
是两腰的 中点,且AG⊥BC,
那么:
EF·AG=



S1

B

D
A
S2
C
如图:
1
(AD+BC)AG.
2
S
1
BD

.
S
2
DC

第十八章 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变量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量 。
二、函数的概念:
79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 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
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 我们就说x是自变
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
(4)若解析 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
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 函数图 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
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 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
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 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
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80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
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
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kx 。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
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
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九、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 系数,从
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
x
为何值时函数
y= ax+b

值为0.

2. 求
ax
+
b
=0(
a
,
b
是常数,
a
≠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
y= ax+b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
ax
+
b
>0(
a

b
是常数,
a
≠0) .从“数”的角度看
,x
为何值时函

y= ax+b
的值大于0.


81


4. 解不等式
ax
+
b
>0(
a

b
是常数,
a
≠0) .
从“形”的角度看,
求直线
y=
ax+b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十、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 次 函 数 [ y=kx+b(k、b是常数,k≠0 ]

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x的一次函数.当
概 念
b=0时,一次函数y=kx(k≠0)也叫正比例函数.
图 像
性 质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1)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直线y=kx+b(k(2)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0)的位置与(3)k>0,b=0 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k、b符号之间(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的关系.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
式的确定 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一条直线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一次函数重点知识归纳: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只能取同一数值的量。
2、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 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
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称为自变量, 把y称为因变量,
y是x的函数。
*判断Y是否为X的函数,只要看X取值确定的时候,Y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82


3、定义域:一般的,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4、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5、函数的解析式:用含有表示自变量的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的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

6、函数的图像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 、纵坐
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7、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 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
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第三步:连线(按 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
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8、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
数之间的对应规 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
但 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图形与性质
1、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
ykxb

k
,< br>b
是常数,且
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
变量。当< br>b0
时,一次函数
ykx
,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⑴一次函数的解 析式的形式是
ykxb
,要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就是判断
是否能化成以 上形式.
⑵当
b0

k0
时,
ykx
仍是一次函数.
⑶当
b0

k0
时,它不是一次函数.
⑷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及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注:正比例函数一般形式 y=kx (k不为零) ① k不为零 ② x指数为1 ③ b取零
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
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1)解析式:y=kx(k是常数,k≠0)
(2)必过点:(0,0)、(1,k)
(3)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83


(5)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
3、一次函数及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 一次函数.当b=0时,y=kx+b
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 y=kx+b (k不为零) ① k不为零 ②x指数为1 ③ b取任意实数
b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0)两点的一条直线 ,我们称它为
k
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 当b>0时,向上平移;当
b<0时,向下平移)
b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

0) (2)必过点:(0,b)和(-,0)
k
(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

k0

k0
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

b0

b0

k0

k0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b0b0

(4)增减性: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
(6)图像的平移: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个单位;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
一次
函数
kkxb

k0


k0

b0

b0

b0

b0

k0

b0

k

b

符号

b0

y
y
OO
y
O
yO
y
O
y
图象
O
x
x
x
xx
x
性质

y

x
的增大而增大

y

x
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画法.
根据几何知识:经过两点能画出一条直线,并且只 能画出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
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 一般情况下:是先选取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0,
b),

.即横坐标或纵坐标为0的点.
b>0
84
b<0 b=0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经过第一、三象限
k>0

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经过第二、四象限
k<0



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看作 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0
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及性质


概 念
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
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 中k叫做比例系

X为全体实数
一条直线
(0,0)、(1,k)
(0,b)和(-
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 那么y叫做x
的一次函数.当b=0时,是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
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
自变量
范 围
图 象
必过点
b
,0)
k
走 向 k>0时,直线经过一、三象限;
k<0时,直线经过二、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增减性
倾斜度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从左向右上升)
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从左向右下降)
|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
85


图像的
平 移

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
b
个单位;
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
b
个单位.

6、直线
yk
1
xb
1

k
1
0
) 与
yk
2
xb
2

k
2
0
)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

k
1
k
2

b
1
b
2
(2)两直线相交

k
1
k
2

(3)两直线重 合

k
1
k
2

b
1
b2
(4)两直线垂直

k
1
k
2
1

7、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 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
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第十九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
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 、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 一般选用简化平
均数公式,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
86

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
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 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
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 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
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 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
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 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
表 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
2
=[(x
1
-)
2
+(x
2
-)
2
+…+(x
n< br>-)
2
];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
稳定或不整齐。










87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
2
+ bx + c = 0(a ≠ 0).其中,ax
2
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
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 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典型例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
3
)x
值。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 负数,
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
2
=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
定义可解得x
1
=
a
,x
2
=
a
.
88

m
2
1
+(m-3)-1=0是一元二次 方程,求m的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p或(mx+ a)
2
=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
≥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
数的平方根有两 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
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①移项;
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 法,配方的目的
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0),如果b
2
-4ac≥0,那么
89


方程的两个根为x=
bb
2a
2
4ac
,这 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
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 求
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
次方程ax
2
+bx+c=0(a≠0)的过程。
(3)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
+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
②确定公式中a,b,c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
2
-4ac的值;
④若b
2
-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若b< br>2
-4ac
<0,则方程无实数根。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 br>式子b
2
-4ac叫做方程ax
2
+bx+c=0(a≠0)根的判别 式,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
它,
即△=b
2
-4ac.

△>0,方程ax
2
+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 △=0,方程ax
2
+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根的判别式
△<0,方程ax
2
+bx+c=0(a≠0)无实数根

21.2.3 因式分解法
90


知识点一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化为0,而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进
而转化为求两个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
法。
(2) 因式分解法的详细步骤:
① 移项,将所有的项都移到左边,右边化为0;
② 把方程的左边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可用的方法有提公因式、平方
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③ 令每一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④ 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


知识点二 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方法名称 理论依据 适用范围
直接开平方法 平方根的意义 形如x
2
=p或(mx+n)
2
=p(p≥0)
配方法
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
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
所有一元二次方程
所有一元二次方程
当ab=0,则a=0或b=0 一边为0,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
次因式的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9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一元二次方程x
2
+px+q=0的两个根为x
1
,x
2
,则有x
1
+x
2
=-p,x
1
x
2
=q.
若一元二次方程 a
2
x+bx+c=0(a≠0)有两个实数根x
1
,x
2
,则有x
1
+x
2
=

, x
1
x
2
=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
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 设:是指设元,也就是设出未知数。
(3) 列:列方程是关键步骤,一般先找出能 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含义,然后列代数式表示这个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 br>数的等式,即方程。
(4) 解:就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验:是指检验方程的解是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
知识点二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
(1) 数字问题
三个连续整数:若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1,x+1。
三个连续偶数(奇数):若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2,x+2。
三位数的 表示方法:设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b,c,则这个三位
数是100a+10b+c.
(2)增长率问题
设初始量为a,终止量为b,平均增长率或平均降低率为x,则经过两次的增
92

b
a
c
a


长或降低后的等量关系为a(1
 x

2
=b。
(3)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常用的相等关系式有:
①总利润=总销售价-总成本;
②总利润=单位利润×总销售量;
③利润=成本×利润率
(4)图形的面积问题
根据图形的面积与图形的边、高等相 关元素的关系,将图形的面积用含有未
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中考回顾

1.(2017四川绵阳中考)关于x的方程2x
2
+m x+n=0的两个根是-2和1,则n
m
的值为(

C

)
A.-8 B.8 C.16 D.-16
2.(2017新疆中考)已知关于x的方程x< br>2
+x-a=0的一个根为2,则另一个根是(

A )
A.-3 B.-2 C.3 D.6
3.(2017河南中考)一元二次方程2x
2
-5x- 2=0的根的情况是(

B )
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只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4.(2017青海西宁中考)若x
1
,x
2
是一元二 次方程x
2
+3x-5=0的两个根,则

x
2
+x
1


的值是 15.
5. (2017内蒙古赤峰中考)如果关于x的方程x
2
-4x+2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m<2

.

6.(20 17四川成都中考)已知x
1
,x
2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br>-5x+a=0的两个实数根,且



=10,则a=
21

4
模拟预测

1.方程x
2
+x-12=0的两个根为(

D

)
A.x
1
=-2,x
2
=6 B.x
1
=-6,x
2
=2
C.x
1
=-3,x
2
=4 D.x
1
=-4,x
2
=3
2.对形如(x+m)
2
=n的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都可以用直接开平方得x=-m±

B.都可以用直接开平方得x=-n±


C.当n≥0时,直接开平方得x=-m±

D.当n≥0时,直接开平方得x=-n±


3.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 第三边是方程x
2
-10x+21=0的解,则第三边的长为( A )
A.7 B.3
93


C.7或3 D.无法确定
4.为解决群 众看病贵的问题,有关部门决定降低药价,对某种原价为289元的药品进行连续两次降价后为
256元 ,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
A.289(1-x)
2
=256 B.256(1-x)
2
=289 C.289(1-2x)=256 D.256(1-2x)=289
5.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
2
+5 x+m
2
-3m+2=0的常数项为0,则m的值等于(

)
A.1 B.2 C.1或2 D.0
解析:由常数项为零,知m
2
-3m+2=0,解之,得m
1
=1,m
2
=2.又二次项系数 m-1≠0,所以m≠1.综上可知,m=2.故选
B.
6.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3x-2a=0有两个实数根,则a可取的最大负整数为

.
解析:由题意可知Δ=9+8a≥0,故a≥-

, 所以a可取的最大负整数为-1.
7.已知x
1
,x
2
是关于x的 一元二次方程x
2
-(2m+3)x+m
2
=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满 足x
1
+x
2
=m
2
,则m的
值是

.
解析:因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2m+3)]
2< br>-4m
2
>0,即m>-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
x
1
+x
2
=2m+3,所以2m+3=m
2
,得m
1=-1,m
2
=3,故m=3.
8.某地特产专卖店销售核桃,其进价为40元 千克,如果按60元千克出售,那么平均每天可售出100 kg.后
来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单价每降低2元,则平均每天的销售量可增加20 kg.若该专卖店销售这种核桃想要
平均每天获利2 240元,请回答:
(1)每千克核桃应降价多少元?
(2)在平均每天获利不变的情况下,为尽可能让利于顾客,赢得市场,该店应按原售价的几折出售?
(1)设每千克核桃应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
(60-x-40)



脳 =2 240.
化简,得x
2
-10x+24=0.
解得x
1
=4,x
2
=6.
答:每千克核桃应降价4元或6元.
(2)由(1)可知每千克核桃可降价4元或6元,因为 要尽可能让利于顾客,所以每千克核桃应降价6元.
此时,售价为60-6=54(元),所以100% =90%.



答:该店应按原售价的九折出售.



94


第22章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及相关典型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定义:一般地,如果
yax
2
bx c(a,b,c
是常数,
a0)
,那么
y
叫做
x
的二次
函数.
2.二次函数
yax
2
的性质
(1)抛 物线
yax
2
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
y
轴.
(2)函数
yax
2
的图像与
a
的符号关系.
①当
a0


抛物线开口向上

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
a0


抛物线开口向下

顶点为其最高点.
(3)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
y
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形式为
yax2
(a0)
.
3.二次函数
yax
2
bx c
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于(包括重合)
y
轴的抛物线.
4.二次函数
yax
2
bxc
用配方法可化成:
b4acb
2
.
ya

xh

 k
的形式,其中
h,k
2a4a
2
5.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 ,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yax
2
;②
yax
2< br>k
;③
ya

xh

2
;④
ya

xh

2
k
;⑤
yax
2
bxc
.
6.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 br>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
a0
时,开口向上;当
a0< br>时,开口
向下;
a
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a
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② 平行于
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
xh
.特别地,
y
轴记 作直线
x0
.
7.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
a
相同,那
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95


8.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b

4acb
2

(1)公式法:
yaxbxca

x


, < br>2a

4a

2
2
b4acb
2
b
(,)
∴顶点是,对称轴是直线
x
.
2a
2a4a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
y a

xh

2
k
的形
式,得到顶点为(
h
,
k
),对称轴是直线
xh
.
(3)抛物线的对 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
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 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
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
一失.
9.抛物线
yax
2
bxc
中,
a,b,c
的作用
(1)
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
yax
2
中的
a
完全一样.
(2)
b

a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 抛物线
yax
2
bxc
的对称轴
是直线
bb
,故:①
b0
时,对称轴为
y
轴;②
0
(即
a

b
同号)时,对
2aa
b
称轴在
y
轴 左侧;③
0
(即
a

b
异号)时,对称轴在
y< br>轴右侧,“左同
a
x
右异”.
(3)
c
的大 小决定抛物线
yax
2
bxc

y
轴交点的位置.

x0
时,
yc
,∴抛物线
yax
2
bxc

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

c


c0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
c0< br>,与
y
轴交于正半轴;③
c0
,与
y

9 6


交于负半轴.
10.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函数解析式
yax
2

yax
2
k

2
ya

xh


开口方向 对称轴
x0

y
轴)
顶点坐标
(0,0)
(0,
k
)
(
h
,0)
(
h
,
k
)
b4acb
2
(
,
)
2a4a

a0

开口向上

a0

开口向下
x0

y
轴)
xh

xh

x
b

2a
ya

xh

k

2
yaxbxc

2
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
yax
2
bxc
.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 br>x

y
的值,通常选择一
般式.
(2)顶点式:
ya

xh

2
k
.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 选择顶点式.
(3)交点式:已知图像与
x
轴的交点坐标
x
1< br>、
x
2
,通常选用交点式:
ya

xx
1

xx
2

.
12.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1)
y
轴与抛物线
yax
2
bxc
得交点为(0,
c
).
(2)与
y
轴平行的直线
xh
与抛物 线
yax
2
bxc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h
,
ah
2
bhc
).
(3)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
yax
2
bxc
的图像与
x< br>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x
1

x
2
,是对
应 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c0
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
x轴的交点情况
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97


①有两个交点

0

抛物线与
x
轴相交;
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
x
轴上)

0

抛物线与
x
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

0

抛物线与
x
轴相离.
(4)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同(3)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 、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
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标为
k
,则横 坐标是
ax
2
bxck
的两个
实数根.
(5) 一次函数
ykxn

k0

的图像
l
与二次 函数
yax
2
bxc

a0

的图像G
的交点,由方程组
ykxn
yax
2
bxc< br>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
组不同的解时

l

G有两个交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

l

G

有一 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

l

G
没有交点.
(6) 抛物线与
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
yax
2
bxc< br>与
x
轴两交点
0

,B

x
2,0

,由于
x
1

x
2
是方程ax
2
bxc0
的两个根,故 为
A

x
1

bc
x
1
x
2
,x
1
x
2

aa
ABx
1
x
2

x
1
x
2

2


x< br>1
x
2

2
b
2
4ac
< br>b

4c
4x
1
x
2






aaa

a

2
中考回顾

1.(201 7天津中考)已知抛物线y=x
2
-4x+3与x轴相交于点A,B(点A在点B左侧),顶点 为M.平移该抛物线,
使点M平移后的对应点M'落在x轴上,点B平移后的对应点B'落在y轴上,则 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

A

)
A.y=x
2
+2x+1 B.y=x
2
+2x-1 C.y=x
2
-2x+1 D.y=x
2
-2x-1
2.( 2017四川成都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B

)

A. abc<0, b
2
-4ac>0
B. abc>0, b
2
-4ac>0
C. abc<0, b
2
-4ac<0
98


D. abc>0, b
2
-4ac<0
3.(2017内蒙古赤峰中考)如果关于x的方程x
2
-4x+2m=0有两个不相 等的实数根,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m<2

.
4.(2 017内蒙古赤峰中考)如图,二次函数y=ax
2
+bx+c(a≠0)的图象交x轴于A, B两点,交y轴于点D,点B的
坐标为(3,0),顶点C的坐标为(1,4).

备用图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BD的解析式;
(2)点P是直线BD上 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求线段PM
长度的最大值;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异于B,D的点Q,使△BDQ中BD边上的高为2,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 ;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1)
2
+4.

点B(3,0)在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

0=a(3-1)
2
+4,解得:a=-1.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
2
+2x+3.

点D在y轴上,所以可令x=0,解得:y=3.

点D的坐标为(0,3).
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kx+3,把(3,0)代入得3k+3=0,解得:k=-1.

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3.
(2)设点P的横坐标为m(m>0), 则P(m,-m+3), M(m,-m
2
+2m+3),
PM=-m
2
+2m+3-(-m+3)=-m
2
+3m=-, PM最大值为
(3)如图,过点Q作QG∥y轴交BD于点G,作QH⊥BD于点H,则QH=2

设Q(x,-x
2
+2x+3),则G(x,-x+3),
QG=|-x
2
+2x+3-(-x+3)|=|-x
2
+3x|.

△D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45°,

∠2=∠1=45°.

sin∠1=,

QG=4.
得|-x
2
+3x|=4,
当-x
2
+3x=4时,Δ=9-16<0,方程无实数根.
当-x
2
+3x=-4时,解得:x
1
=-1,x
2
=4,Q
1
(4,-5),Q
2
(-1,0).
模拟预测

99


1.已知二次函数y=kx
2
-6x+3的图象与x轴有交 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D

)
A.k<3 B.k<3,且k≠0 C.k≤3 D.k≤3,且k≠0
2.若点M(-2,y
1< br>),N(-1,y
2
),P(8,y
3
)在抛物线y=-x
2
+2x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y
1
2
3
B.y
2
1
3
C.y
3
1
2
D.y
1
3
2

(-2)
2
+2×(-2)=-2-4=-6,
(-1)
2
+2×(-1)=--2=-2,
8
2
+2×8=-32+16=-16.
解:x=-2时,y
1< br>=-x
2
+2x=-
x=-1时,y
2
=-x
2+2x=-
x=8时,y
3
=-x
2
+2x=-
-16<-6<-2,

y
3
1
2< br>.故选C.
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0)的两个实 数根x
1
,x
2
满足x
1
+x
2
=4和x
1
·x
2
=3,则二次函数
2
y=ax+bx+c(a>0 )的图象有可能是(

)

解析:

x
1+x
2
=4,

-=4.

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x=-=2.

x
1
·x
2
=3,=3.
当a>0时,c>0,

二次函数图象交于y轴的正半轴.
4.小明在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
2
+bx+c的图象时,列了如下表格:
x … -2 -1 0 1 2 …
y …
-6
-4
-2
-2
-2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问题:该二次函数y=a x
2
+bx+c在x=3时,y=

-4

. < br>5.若关于x的函数y=kx
2
+2x-1与x轴仅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k的值为
k=0或k=-1.
6.抛物线y=-x
2
+bx+c的图象如图 ,若将其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
则平移后的解析式为

.
解析:由题中图象可知,对称轴x=1, 所以 - =1,即b=2.
把点(3,0)代入y=-x
2
+2x+c,得c=3.
故原图象的解析式 为y=-x
2
+2x+3,即y=-(x-1)
2
+4,然后向左平移2个单 位,
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y=-(x-1+2)
2
+4-3,即y=-x
2
-2x. 答案:y=-x
2
-2x
7.如图

,若抛 物线L
1
的顶点A在抛物线L
2
上,抛物线L
2
的顶点B也 在抛物线L
1
上(点A
与点B不重合),我们把这样的两抛物线L
1
,L
2
互称为“友好”抛物线,可见一条抛物线的“友好”
100

平遥古城导游词-安徽教育招生网


浙江人事考试网-名句名篇


郭美美的微博-我读书我快乐演讲稿


关于秋天的词语-宣传委员职责


简历表格范文-圣诞元旦祝福语


贴春联的由来-情人节是哪天


生命的名言-新学期感受


mpa是什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