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材的再处理

巡山小妖精
597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中秋节几号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姜永宁)


龙源期刊网 http:
浅谈小学数学教材的再处理

作者:陈佳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进一步处理,通过分析教材找到知识
的内在联系,然 后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设计教学,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关键词:再处理;降低难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31-01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 段
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
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对“关于学习内容”的诠释。因
此,教师 教学在基于教材提供的安全基础上,可以把握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灵活运用”,有
“创造地设计”教学 过程,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内涵。
1.“灵活运用”
在教 学中,我们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灵
活的方法学习,使学 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研组的一次互听互评中,执教老师教学“小
数乘小数”,在练习部分,老师 为了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出示了题目:
例10:先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时候发现?(92页)
4.9×1.015.8×1.23.15×1.4
4.9×15.8×13.15×1
4.9×0.995.8×0.83.15×0.6
学生经历了计算、讨论交流、集 体订正后,十几分钟很快过去,老师开始切入主题:“比
较每一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然而,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期望很不一致,全
班学生一片寂静,无人主动参与,冷场几分钟后,教师只好 自己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学”
得似懂非懂;在后面的11、12题的练习中,学生主要还是停留 在计算层面上,正确率很低。


龙源期刊网 http:
课 后,笔者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在吸取了他的教训后,在我班教学相同内容时,笔者对
教材进行了再处理 ,先出示了一道题:工人师傅1小时可以生产零件4.5个,他1.4小时生产
多少个?0.6小时生产 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我提问:为什么4.5×1.4的结果大于4.5,而4.5×0.6的结果小于4.5?
学生甲:工作效率相同,1.4小时应该比1小时生产的多,0.6小时应该比1小时生产的
少。
学生乙:1.4小时可以分为1小时和0.4小时,所以1.4小时比1小时多0.4 小时的工作
量;0.6小时比1小时少0.4小时,所以0.6小时比1小时少0.4小时的工作量。( 乘法分配律
思维)
笔者追问:“想一想,4.5×1.4、4.5×1与4.5×0.6这三道题的积与4.5相比较,谁大谁小?
学生议论纷纷,抢着发言,积极性非常的高。
笔者各追问一句:从这道题,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还没等笔者提问,学生已经争 相喊起来,真的有这样的规律: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
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 于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积与原数相等。
在后面的练习中,全班学生兴趣高涨,很 快解决问题,正确率非常的高,教学的效果和那
位老师是截然相反。
2.“创造设计”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可能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进行再加工,采 取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
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老师的巧妙 引导下,一
步一步的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如,在教学“找规律”(覆盖的规律)的例题时,老师可以 采
取以下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例2: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
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


龙源期刊网 http:
教材中的10個连续的自然数,本 身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学生会更直接、更容易的探索
出其中的规律,思维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一步加工,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播放体育彩票(七星彩)开奖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体育彩票、数字。
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生:是中奖号码,如果号码一样可以中500万。
师:彩票其实还有一等奖、二等奖 ,一直到最小的五等奖,只要选对连续的两个数字就可
以中五等奖。选对哪两个可以中五等奖?
学生回答。
……
分析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 兴
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教学中,既可以
根据教材内 容地,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对教材的实施再处理、再创
造,如此这样,就可以进 一步丰富教材的内涵,符合学生的需要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华南农大珠江学院-春季开学国旗下讲话


重庆选调生-运动会开幕词


天文现象-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学生党支部工作计划


黑龙江警官学院-印章管理制度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协议格式


北京公务员补录-小学二年级评语


美不胜收的意思-银行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