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总复习教学设计
不假思索的反义词是什么-许飞图片
 
《比和比例》总复习教学设计 
 
           上碑中心小学    刘素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会解比例。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
知道了些什
么?(学生逐步说出一些知识点后,师揭示课题。) 
二、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 
(1)回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举例)
(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用表格表示。  
比 
分数 
除法
前项 
分子 
被除数 
比号(:) 
分数线(—)
除号(÷) 
后项 
分母 
除数 
比值 
分数值
商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4)化简比。(学生化简) 
24 :18   0.09 : 06     1/6
:2/9       
(5)根据练习题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
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
数不够补0),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
化简。 
④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7)化简比并求比值
15 :5 
(8)组织学生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整理成表。 
  
求比值 
项除以后项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
化简比 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
都是整数 
以相同的数(0除外)
2、归纳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常见的量成什么比例。
(1)引导学生回忆正、反比例的意义。 
或分数 
一般方法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
结果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
提问:正、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
例?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
比例关系?
①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②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
③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3)从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当(
)一定时,(    )和(    )成 (    )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 (    )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 (
)比例 
(4)如果y=8x时,x和y成(  )比例; 
如果y=8/x时,x和y 成(
)比例 
三、辨析应用 
出示: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剪出72张<
br>剪纸;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要工作8 小时,能剪出96张纸。
①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的比。
②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③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张剪纸,需要多少小时?
四、小结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本90页练习十七第1----5题
课堂设计思路: 
整个部分教学内容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综合性强,概念内涵的包
摄
性大。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
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
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会
讲很多,显
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我觉得这“浪费
”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
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
而且能有效地锻
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
明确了各知
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
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
科学的学习方法,让
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