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
沙巴岛-原野触控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1
0.5:0.25和0.2:0.4       :和5:2
52
35534
:和:              0.2: 和1:4
48845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2
3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3
=
46
24
= 
36
212.56
=
318.84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2.5618.84
= 
46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
两项叫做比例的
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1111
如::=:  
3648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2) 
(3)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43
如::0.5=1.2: 
54
43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54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60
=
1.6
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1. 填一填。 
(1)
41.6
=
0.5
0.2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五、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