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巡山小妖精
967次浏览
2020年12月12日 18: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欧洲足协杯-药店gsp认证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房白)


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2、 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3、 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教学过程:
1、 学生讨论。
2、 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
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
不玩水。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
人车辆,骑自行车宁 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
一停二看三通过。
(3) 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
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 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
前便后要洗手 ,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3、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4、教师小结。
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楼梯口是我们的重点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学校都
发生过楼梯拥挤造成的安全 事故。在课间休息时,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
都是走动或者站着的同学,如果追赶打闹,一是可能 由于跑的速度过快而使自己
扭伤手、脚、腰或跌得头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学,造成意外事故,或 引
起同学间的矛盾纠纷。
第二,做好劳动活动时的安全。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打扫卫生的劳 动,这是十分
必要的。但在劳动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同学们要注意了解劳动场地的
特 点,做好安全防范;注意劳逸结合,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劳动;不要在高空和有
危险的地方劳动;不要在劳 动时间打闹嬉戏。
1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戏场所,不能 在道路上玩耍;不仅自己要遵守
交通规则,还要互相提醒,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当一名维护交通安全的 “宣传
员”;不坐“三无”车辆;过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靠右行;在城市
里还要注 意走斑马线,走人行道。 第四,提高食品卫生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
不在路边小摊点、无证无照的商 店买东西,不买“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不暴饮
暴食。在校外不能随意的相信别人,碰到有人问路时我们 只能指路不能带路,不
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坏人时应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第五 ,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旷课,
不违纪,按时作息;严禁翻越 学校围墙和大门,不进“三厅两室二吧”;不参加
结伙斗殴、盗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早恋,慎交 友,;严禁购买、收藏、
携带管制刀具;爱护学校财产,不损坏公物;配合门卫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校
园的安全。
第六,注意增强“防火防盗”意识,随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要保管好自己的
钱物,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老师。 新的学期,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更优良的环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
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8课时



2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 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
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
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法学法:教师示范讲授,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新知识。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
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新授。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量好后四人 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
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 )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
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3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3、做一做第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等实践活动。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米)。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
建立起对长度单位 的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
长度。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4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
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食指的宽
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
几厘米,从O到 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量一量数学书较短的那条边,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 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随堂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附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cm )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2、知道1米=100厘米。
5


教法学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重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引入。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 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
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
比划一下。 < br>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
量比较长的物体, 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
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 0、30、
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 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
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6


五、随堂作业。
1)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m) 1米=100厘米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 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2、会用直尺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
办法比比它们的长 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2、教学例7(画线段)。
7


1)学画线段。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2)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五、作业。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附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引导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
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8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学校的旗杆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 不可能这么短,
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我们大约 是1米多高,才到
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
想,最终确定合 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
长度单位。
五、布置作业。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9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
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第6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练习。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长度观念。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153( )”。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
(3)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
10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 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 家500厘米远的学校
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53米的陈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
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学生讨论后改
正)
3、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 )厘米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50厘米+35厘米=( )厘米
(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
①30厘米 ②60厘米 ③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 )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5、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 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
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六、随堂练习。
11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一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测试难点: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考前教育。
分发试卷。
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收卷。

一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考试成绩分析。
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12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 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第一课时 加法(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课本P11-13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 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理解算
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你 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
车?学生小组交 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 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 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
法。
13


四、课堂总结: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开 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发现。
板书设计:不退位减法
36-23= 25-21=
36 25
-23 -21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P19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教法学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解算法和算理。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 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
法。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C.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 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
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 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
改正。
板书设计:退位减法
51-36= 50-24=

14


51 50
-36 -24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12题
教学目 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 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
力。
教法学法:通 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
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 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
一下。指名汇报。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板
书算 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
的?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6、练习三第10题。先自己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 第21页练习三第8题。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第七课时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决问

教法学法: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5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 。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
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4、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 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
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第25页第1题。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 明解题思路。思考、提
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两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
题 ,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板书设计:
12+3=15(面)
第八课时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课本P24例4(2)及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法学法: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三班的小红旗 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
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 路。学生自由说。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2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完成练习四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
加、减法时 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 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
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 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16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
考、提问, 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板书设计:
12-4=8(面)




第九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课本P27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通过同 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巩
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
认真、细致 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 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
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 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
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
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 。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2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完成30页练习五第1-3题。
第十课时 加、减混合
17


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算式。
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 简便写法,并
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
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2、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 么问题教师
引导梳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第十一课时 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9练习五第9-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笔算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作业等 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
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3+7+40= 57-7+20= 30-5-8=
48-20-8= 90-30-40= 36+15+51=
18


(2) 笔算下面各题
75-38+39= 36+54-27=
二、指导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学生口算完成此题
2、第9题
让学生仔 细观察此题(课件出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妈妈给售货员阿姨50元。书包
要25元,笔袋要8元 ,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袋。售货员找给妈妈多少元不知道) 根据图中
的信息口述一道合适的应用题。独立列式解答,把结果写在课本上。
3、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4、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看横行、竖行、斜行,按一定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13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
第十二课时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P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 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
可以从不同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具体的生活 情境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 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
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法:通过经历对例题的观察、分析、思考 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谈话: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交流讨论:应该自由计算一共有多少个人?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选
派组内代 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观察比较两
个算式的联系。 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
14-5 +14=23(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9


3、小结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完成P3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 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 br>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
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7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 < br>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
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
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
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20











二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测试难点:计算准确无误。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二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21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br>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
直角。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操作。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 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法学法: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 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认识一位新朋友------ 角。说说你认识的
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可利用媒体出示
些生活中的角。
2、出主题图找角:
师:“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 事物中,这些角到底藏在哪儿
呢?现在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在图画 中找,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这些角)
22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你能出来指一指角在哪吗?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小组讨论找出角的各部分: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角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的线,或者都有一个点,两条
直的线)
(2)归纳小结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 的线叫做角的边,那
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学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并< br>全班齐读。)
2)让学生感知角: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自己的三角板,给同桌指出其 中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
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感 觉:
顶点是尖尖刺刺的,两条边很光滑很直的)
3、学习用尺子画角。
说明画法:先画一个顶点,再用尺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个方向画两条线,就画
成了一个角。
师:你们能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角吗?(找学生板演)
4、动手操作,做角。
5、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 关系,角的两条边
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 美在哪儿?你们能用
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23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第6、7、8、14*题。。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和画直角。
教法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角的大小与什 么有关系?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
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这种角就是直角。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
你制作的直角。学 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 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
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 个直角。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 说给小组
的同学听一听。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 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
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 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学生
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
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24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课本P41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 和钝角。3、围绕生活,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法学法:比较法、活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角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并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1)认识角。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2)认识直角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
(2)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引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直角的初步认识



25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些角,请大家认真观察图中的角。
2、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
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 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
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四、总结
1、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2、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 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
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9-11题.
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1、锐角:比直角小。
2、钝角:比直角大。

第四课时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教材P42例6、“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 目标: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
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 角、锐角、钝角。
教法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三角尺、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
课型:新授课
26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 是锐角,但是你们会画钝角吗?会画锐
角吗?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 探究方法)你
们都画了什么角?
(2)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角和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 前面边演示边说明,
集体探讨方法和订正)
二、探究新课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
(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
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用幻灯机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42页的“做一做”,用两副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副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3题。









27




三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各种角之间的联系。
测试难点:准确判断是什么角。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三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28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
3+3 5+5+5 8+8+8+8+8+8+8 9+9+9+9+9+9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3个5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
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29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
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
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3、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3+3 5+5+5 8+8+8+8+8+8+8 9+9+9+9+9+9

第二课时 乘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
系,体会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30


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
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
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
5 + 5 + 5 = 15
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
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四、板书设计:
5 + 5 + 5 = 15
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第三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
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
31


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练习。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
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 )朵花,共有( )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 )×( ),6乘5 写作:( )×()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 )个( )相加。
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 ) 5+5+5=( )×( )
2+2+2+2+2+2+2+2+2=( )×()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课后小结:
32


四、板书设计:
5乘6 写作:( )×( ),6乘5 写作:( )×()

第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1。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
诀的含义。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
每句口诀的含义 。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小棒、卡片。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
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 (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
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 br>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
得数是 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33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交流,完成板书。
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1×5 5×1
一五得五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1 2 3 4 5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 10 5×5 20 4×5 16
3×5 17 5×1 1 2×5 9
2、列式计算:
34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
(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
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第六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2、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卡片、口诀表。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 发
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 棵向日葵,
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35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 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
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
3是3,1个 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
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第七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36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1、一共坐了多少人?问:怎样列式?
3×3+2=11 4×3-1=11
4×2+3=11 3+3+3+2=11
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 ,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
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
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2 、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
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3×3+2=11 4×3-1=11
4×2+3=11 3+3+3+2=11
3+3+3+3-1=11

第八课时 2—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37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
四四()() 三五()() 二二()()
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
(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
(1)3+3+3+1 (2)3×2+1 (3)3×3+1
(4)3×4-1 (5)3×4-2
2、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3、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4、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8


第九课时 2—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
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br>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
大房子三个好朋友 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
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
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2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 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
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
问题。
3、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
吗?
课后小结:
39


四、板书设计:

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第十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6。
教学目标:
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要求:1分钟内完成。
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介绍算得快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豆荚图,表格。
豆荚个数1 2 3 4 5 6

豆子颗数6 12
师:比赛分三部分:(1)看图填表。(2)根据表写乘法算式。
(3)根据算式编口诀。小组合作,比赛开始。
2、小组汇报所编的口诀,问:口诀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得记住它
们呢?
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学了6的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呢?看到口诀你想到什么乘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摘苹果。
40


6×4 5×6 6×3 1×6 6×6 2×6
4、填空。
5×( )=30 ( )×3=18 6×( )=24
5、开放题:12=( )×( )=( )×( )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第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3、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4、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4题。
41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9题。师出示卡片12 ,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以。
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三、开放题:
1、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
课后小结:
四、板书设计: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第十二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3 4×6 3×3 3×5 5×6
4×4 3×2 6×3 2×6 1×6
2、找朋友。
6+6+6+6 5×4 四六二十四
4+4+4 3×2 三四十二
5+5+5+5 6×4 二三得六
3+3 4×3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6×6 6+6+6+6+6+6
六六三十六 3×6 6+6+6
42


二、课堂练习:
1、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2、找出 题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独立完成,说说解
决的方法和结果。
想一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18 5×()=10 4×()=12
()×5=15 6×()=24 ()×6=30
6×()=36 6×()=12 5×()=25
三、拓展应用:
1、一共有几个?
2、每张桌子旁边有6把椅子,餐厅里摆了5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3、数学游戏。64页,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小组比赛。
4、开放题:
晓东、玲玲、画画一起去植物园玩,一张门票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四、课后小结:

第十三课时.用 数 学
教学目标:
1.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肯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所提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教师讲解,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练习本。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列式
① ☆☆☆☆ 乘法算式
☆☆☆☆ 表示( )个( )是( )
☆☆☆☆
② ♀♀ ♀♀ 乘法算式
♀♀ ♀♀ 表示( )个( )是( )
③ △ △ △ △ △ 乘法算式
43


△△ △△ △△ △△ △△ 表示( )个( )是( )
二、创设情境 引入探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谁来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谁来提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尝试列式 汇报思路
强调:有4排桌子,每排5张,就是求5个4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4×5=20
(张)
小结:这节课我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乘法计算的问题。
①学生观察思考后交流
②汇报评价
A.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猴?
B.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鹿?
C.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③组织解答并交流思考过程?
2.课件出示图片
杯子图 毽子图 铅笔盒图 钢笔图 皮球图
2元 1元 4元 5元 3元
(1)2个毽子要多少元?
(2)5个杯子要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完成P64第4、第5两题
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四、拓展延伸
1.有一段长3米的木条,要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4分钟,锯好一共需要几分钟?
44


2.一条小路栽了5棵树,每棵树之间相距6米,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3.教室每排有6张桌子,每张桌子之间相距1米,从第一张桌到第五张相距几
米 ?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只要你们仔细观察,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问题可多了?晚上回家去发现发现好吗?
板书设计:
4×5=20(张) 4+5=9(张)

第十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2-- 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 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 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
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6+6+6+6=24
6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因数 因数 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
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45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
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 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
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
(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课后小结:



















46





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
测试难点:准确识记1—6的乘法口诀。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四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47







期中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1—4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1—4单元的知识。
测试难点: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期中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48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
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
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法学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
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49


教法学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动物身体一部分的图片,学生猜测。
师:同 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些动物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
得特别仔细和认真。用眼睛仔细 、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揭题:说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细观察物体,从各个角度 去观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师:(出示熊猫)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国宝熊猫)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 ,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
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 、背面拍摄的熊
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
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 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 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
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 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
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 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
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
位置去观察吧!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50


2. 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3.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 br>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
一些条件的限制, 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
(1)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
(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 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瞧!解放军叔叔有时还借助望远镜来观
察远处的物体呢!
(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 多
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
于思考的好孩子!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前面) 侧面 后面
从不同的位置→形状不一样

第二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2、例3以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
同角度观察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51


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 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
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 < br>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的这个面
称为正面。这节课 ,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一)教学例2
1. 小组合作探究
把正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 励学生离
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 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 ,这几幅图
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画面情境指出。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 观察正方体: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面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
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
同。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
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 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
4. 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 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
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 我们说:观察物
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 学生观察
52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 不同的面看
过去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例3
1. 猜猜看
(课件 出示一个正方形)说明:这是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这个立体图形是学过的,它可能 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小结:可能是正方体,
因 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
也是正方形的。
师: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生:不能,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2. 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正方体和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
小结:我们在观察物 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
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学生填出序号,并说明理由。
2.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5题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0页。
教学目标:
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
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想象观念。
5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 课件出示书包、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 出示实物立方体,提问: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几个面?
二、积累运用
师: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
图形。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为什么说可能不同呢?
师:因为 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和球),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
形也可能相同。
三、练习观察图形。
(1)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以3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汇报,
再连线
(3)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以及还存在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54











五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物体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
测试难点:能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图形。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五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55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
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单元教学重点:
随着口诀句数 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
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 的。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15课时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
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
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法学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
56


期有 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
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 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 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
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
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
交流、教师 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
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
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57


同桌拍手背 四人小组背 开火车背 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完成72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第二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58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 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
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
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 三七( )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 )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
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
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 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
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59




第三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有关7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并 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
诀进行计算。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一早,从童话世界里传来一个消息:白雪公主被可恶 的魔女抓
走了,我们去救救她,好吗?不过,我们必须闯过魔女设置的三关,有信心接受
考验吗 ?
二、第一关:基础练习:
1、背口诀:同桌之间互背1------7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口算:先说口诀,再说得数。
7×4= 3×7= 2×5= 2×6= 3×6=
7×4= 7×2= 6×3= 6×1= 7×1=
7×6= 3×7= 6+6= 5×5= 6×7=
7×7= 7+3= 2×5= 7×3= 4×3=
4×7= 1×7= 6+7= 7+7= 5×7=
3×6= 4×6= 7×5= 2×7=
3、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四七二十八 ( )×( )=( )
( )×( )=( )
五七三十五 ( )×( )=( )
60


( )×( )=( )
六七四十二 ( )×( )=( )
( )×( )=( )
三七二十一 ( )×( )=( )
( )×( )=( )
二七十四 ( )×( )=( )
( )×( )=( )
一七得七 ( )×( )=( )
( )×( )=( )
七七四十九 ( )×( )=( )
4、游戏:请你坐车(对口令:7的乘法口诀)
三、第二关:提高练习:
1、看谁算得巧,算得快
7×3+7=( ) 7×2-7=( ) 4×7+7=( )
7×6+7= ( ) 7×5-7=( ) 7+7×7=( )
7×6-7= ( ) 2×7+7=( ) 5×7+7= ( )
4×7-7= ( ) 3×4+4=( ) 5×6-5=( ) 7×
4+7=( )
2、对口令游戏(会答的请站起来回答)
魔女问: 一个矮人7本书,( )个矮人多少本书?
小朋友回答:一个矮人7本书,( )个矮人( )本书
四、第三关:拓展练习(知识运用!)
1、我一天要喝7杯水,一个人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2、四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六、课堂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利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了一些问题,救出了白雪公主,她还有
礼物送给你们呢!你们过得愉快吗?
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生的成长有关:
幼儿期 1× 7=( )岁止 儿童期 2× 7=( )岁止
61


少年期 3× 7=( )岁止 青年期 4× 7=( )岁止
中年期 7× 7=( )岁止 更年期 9× 7=63岁止


第四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例2,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8的乘法口诀,理解8的乘
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 熟练运用。2、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重、难点: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推导过程 。
教学准备:师准备卡片、小黑板;生准备各种学具、练习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式用手势表示得数
4×7 5×6 2×4 1×7
2、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1)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纸上完成。
(2) 集体评析。提问:1个8是多少?再加1个8是几个8,是多少?“24”
是怎样得到的?几个8相加得 32?40里面有几个8?6个几是48?再加1个8
是几?几个几相加得64?
3、揭示课题: 师:1—7的乘法口诀小朋友们学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8
的乘法口诀 。相信小朋友们能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这些口诀进行计
算。 板书:8的乘法口诀 (齐读)
二、 教学新课
1、猜想。
62


师:在我们开始编出8的乘法口诀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根据以往乘法口
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 共有几句?8的乘法口诀里一定都有哪个字?这个
字在什么位置?
板书: ( )八( )
师:“八”字前面是哪些数?后面是什么?
2、试编。
师:你会编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三角等学具帮帮
忙,再编口诀。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3、汇报。
4、排列。
(1)把口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将课本80页空补充完整)
(2)同桌讨论“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3)请大家读读记记8的乘法口诀。
5、交流。
师:你们认为“8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你用什
么方法记呢?写这些口诀要注意什么?
6、记忆。
(1)同桌互背。
(2)按顺序齐背,倒过来背。
(3)教师与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完成75页做一做。
四、 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
63


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第五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八第4、6-9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熟记7、8的乘法口诀,能迅速、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2.
进一步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迅速、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法:练习法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背诵7、8的乘法口诀。
2. 下面的数,各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
40 16 64 32 56 48 24
学生独立完成。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的第4题。
(1)引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八的第7题。
让学生以小组竞赛形式完成。
3.练习十八的第8题。
学生口算,写得数。
4.练习十八的第9题。
64


学生默背,再对口令。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有进步?


第六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八第10-- 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教学难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77页第11题,集体订正。
2、引导完成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2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三、拓展学习。
65


四、课堂小结。




第七课时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题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 学目标: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求几个相同加
数和)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指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有条理,多角度的观察每一幅情境图。在收集数学信息后会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叙述图意与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 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
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叙述解题过程。
教学准备:预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3+3=( ),用乘法算式是( ),表示( )个( )相加。
5+5+5+5+5=( ),用乘法算式是( ),表示( )个( )相加。
二、创设情境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解决“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
同桌讨论
汇报:2+2+2=6(根) 2×3=6(根) 3×2=6(根)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呢?
66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乘法计算。这就是我们 今天
学的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板书: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解决“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有5堆蘑菇,每堆蘑菇有3个。
(出示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师:怎样列式?
生:5×3=1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像这样求3个2,我们就用3×2,5个3用 5×3.也就是凡是求几个几
是多少的,都能用乘法计算。
3、出示例3的主题图
(齐读商品的价格)师:想不想知道小芳买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出
示小芳的第一个问题)能解决 吗?
师:怎样列式?
生:8×3=24(元)
师:(出示小芳的第二个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78页做一做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九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2+2=6(根) 2×3=6(根) 3×2=6(根)
8×3=24(元)



67


第八课时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
来源。 2. 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
口诀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 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明白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练习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口诀说完整
二八( ) 四六( ) 五八( )
六八( ) 三七( ) 三八( )
六七( ) 五七( ) 五六( )
2口算并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
8×8= 4×6= 7×5 = 6×8=
5×8= 7×7= 8×4= 8×6=
3、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自编乘法口诀。
出示赛龙舟图,引导学生观察一共有几艘龙舟?一艘龙舟上有几个人?
师板书:1×9=9 9×1=9 一九得九
师:二艘呢?三艘呢?……
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习口诀的方法自己来列出乘法算式,编出9的乘法口
诀 。
68


1)引导学生自编口诀。并把书本第84页上的内容填写完整。
2)交流成果
9×1=9 一九得九 1×9=9
9×2=18 二九十八 2×9=18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9×5=45 五九四十五 5×9=45
9×6=54 六九五十四 6×9=54
9×7=63 七九六十三 7×9=63
9×8=72 八九七十二 8×9=72
9×9=81 九九八十一
2、找规律,记口诀。
找完规律后,大家看着得数,试着背口诀。正背、倒背。
三、巩固练习
1、大屏幕出示80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生对口诀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第九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9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意义。
69


2、运用口诀能快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9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能快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纸,课件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背口诀
顺着背——指名背——全班背——小组背
倒着背——点名背——全班背
(出示课件)开火车游戏?(指明某个小组开火车)
四九( )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九( )八十一
( )九七十二 三( )二十七
( )九十八 六( )四十八
( )八五十六 六( )五十四
( )七四十九
4、练习:书上81页第3题
小朋友们来给它们连连线。看谁的车停得最好。
二、综合练习
1、(出示81页第 4题)在下表中找出9×1、9×2、9×3•9×9的积,把这
些数圈起来。
2、(出示课件)七个小矮人每人送9朵小红花给白雪公主,她一共能收到多
少朵小红花呢?
算式:7X9 (板书)
3、(出示课件)尺子2元 书本6元 小刀3元 订书机8元
(1)9本书多少钱?
(2)9个订书机多少钱?
70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第1、2、5题
四、总结
今 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更加熟悉了9
的乘法口诀,还能够口诀来解决 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第十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十第6、8-11题。
教 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正
确迅速地进行计算。2、通过应 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学法:练习法
教学重点:巩固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9的乘法,并能应用口诀解决
问题。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计算9的乘法,并能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作业纸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揭题
2、复习口诀
指名按顺序背口诀,打乱顺序背口诀
二、巩固口诀
1、背口诀
2、猜口诀
只看积的一个数字,猜猜9的口诀。(师出示卡片,请学 生猜口诀。如:积
是81、积是54......)
71


3、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记口诀(课件出示:我来圈一圈)
(1)圈一圈:你能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积吗?并把它们圈起来。 (2)说一说:
圈出来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3)记一记: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4、用口诀:用口诀计算
三、应用口诀,解决身边数学问题。
基础练习
A、一张红纸能折9颗幸运星,我买了6张,6张纸能折几颗幸运星?
B、一张黄纸折的幸运星颗数是红纸的2倍,一张黄纸能折几颗幸运星?
C、每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9厘米,请你算算:你们小组所得的幸运星要用
多长绳子量?
提高练习
A、把幸运星围成圆形,绳子够长了吗?为什么?要多长?
B、按一颗星得9分,请你算算每组得分,哪一组分数最高?哪组最低?差
几分?怎么算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二十第6、8-11题。


第十一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5、“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3、6题。
教学目标: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
不够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72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
个?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 br>容,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数学问题。
(2)全班读题后提问。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求出坐不坐得
下?(不能)
那我们要知道“坐不坐得下”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有多少座
位?)
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
A.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
怎样列式?
B.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32人要去参观,那第二步该算什么?(有多少个座
位)
怎样列式?
方法一:4×7=28(个) 方法二:2×7=14(个)
28+5=33(个) 2×7=14(个) 14+14+5=33(个)
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第一种方法?
4×7+5=33(人)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C.让学生讨论坐不坐得下。
学生讨论汇报:学生和老师一共32人,客车有33个座位,坐得下。
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
(3)小结:解这一道应用题时要先求出一共多少人,再用以前学的乘加求
73

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最后进行比较来解答问题。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
真审题,分析题目的 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
列式计算通过比较来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84页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84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方法一:4×7=28(个) 方法二:2×7=14(个)
28+5=33(个) 2×7=14(个) 14+14+5=33(个)
4×7+5=33(人)


第十二课时 乘法口诀表(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 知道利用表格来整
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
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
式题。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
教学重点: 整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乘法口诀卡片
74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
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 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
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7页2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1—4题。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表





75



六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7—9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7—9的乘法口诀。
测试难点:熟练运用7-9的乘法口诀答题。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六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76




*量一量 比一比 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 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测量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准备: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成三人一
组。
课型:活动课
教学过程:
选择测量工具
一、 认识各种尺。
1.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3.进行实地测量
4.量长方形的纸。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5.讨论: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问: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变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量的?如果用米尺或卷
尺来量,方便吗?
二、估测物体的长度。
小组活动,把自己所选动物,测量标准,测量结果填到书89页的表格里。
然后指名汇报。
三、全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回家想一想其余的动物怎样测量比较合适。
77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单元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课时:5课时

第1课时 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
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法学法:观察、操作、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
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 是什么?(时间)(教师板书)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
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78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
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
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
加一个“0”写作:“3:0 5”)。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布置作业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五、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79


第2课时 认识时间(2)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法学法:观察、操作、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
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时
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
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
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80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
看木偶剧。
9:00---- 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
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四、总结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三4、5、6,
板书设计:











81



第3课时 认识时间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
=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法学法:观察、练习、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
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 ,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7、8、9、10、11,逐题完成,集体订正。爸爸、妈妈一
天的时间安排!


82


七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几时几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几时几分。
测试难点:看钟面认时间。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七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83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排列
教学内容:课本P9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法学法:观察、猜测、实验,推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颜色笔。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课件出示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
84


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 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
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组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85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法学法: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教学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
数?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
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2)用连线的方法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 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
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
86


八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考查学生对排列组合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搭配的方法。
测试难点: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测试准备;试卷
测试过程:
1.考前教育。
2.分发试卷。
3.考试。老师念一题学生认真做一题。
4.收卷。

八单元讲评课

教学目标: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重点:对集中错题进行讲评。
教学难点:典型错误剖析与订正。
教学准备:试卷。
教学过程:
1.考试成绩分析。
2.讲评。
错误率高得分低的题重点讲评。
讲评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题目。
3.改错。
学生改错,老师面批面改。








87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100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
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
教学重点: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学法:复习,计算,练习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1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发展练习
1、完成第103页第1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10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 □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88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三、实际应用
1、 完成103页第3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45下
小红
36下
小东
53下
小丁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
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89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教师抽查。
4、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二、发展练习。
1、仔细观察,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先背诵乘法口诀,然后完成101页的第2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1页第2题然后校对。
三、实际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先复习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队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
的吗?




90


第三课时“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第5、6题和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 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教法学法:在操作、观察 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量、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91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
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 实际长度。
二、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
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3、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
大家看一看。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92 < /p>


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
方形? 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没有?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第7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
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法学法: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
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教学难点:进一步 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
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93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说一说
(1)、请 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
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
1、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连线练习。
集体订正,然后小结。从不同位置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
样的。
三、拓展练习
1、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
楚的地方吗?提出来 我们一起解决。

第五课时 “认识时间”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 学目标: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
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 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法学法: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
在联系。
94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钟表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 ,仔细听,看哪个小朋友先猜
出来。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了一圈,弟弟走一格。这 是什
么?(钟表)
(出示钟表)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时钟,你们知道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吗?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几分。
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
有5个小格,共 60个小格。
老师拨出7时半和7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反馈。
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 br>教师拨钟,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
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大 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95


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师拨7:05,让学生说、写。指一个学生扮演,订正。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比如:7:05,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后写5.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5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课堂小结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快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好
自己的 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
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 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
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 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
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
人处世能行 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96


--《礼记・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 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
的时候,不可以与朋 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结
合所学,査一 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
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 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 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
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 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
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 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
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 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
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 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
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
找不到。平日 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 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 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
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 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br>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例,
要做到 “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
的一个重要方面,兄 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 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
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97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见弟求矣。----《诗经・小雅・常棣》
注释:①孔怀:很关心。孔,很。②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 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君
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 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
语·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 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 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
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①与(yù):参与。在其中。②数:意外的事情。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 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 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
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 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 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
“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 又说“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你 如何认
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 夺目的华章。而苏
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 首
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苏轼兄弟情意甚 笃,写作此词时, 他与苏撤
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 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
首《水调歌头・徐州 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苏撤与之
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 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
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 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
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 ”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 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
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 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
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 “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苏轼第三次被贬,
居于海南儋州,而苏 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
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 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
98


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 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
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 ;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
“伯埙(xūn)仲篪(chí)”。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 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 你
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
起分 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 三 课 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
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
物质和经济保 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 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
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 于庶人,孝无
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
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 ,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
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 是无始无终、永
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 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
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 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啜(chuò):吃。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④还(xuán):迅速。⑤椁
(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①称(chèn) :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
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注释:①当豢(huàn):指肉类食品。 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用自
已所有的 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 ,斯之谓孝”,《盐铁论・孝养》中说“以已之所有尽事其
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 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99


2.人口老龄化是当 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
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 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四、延伸阅读:
江革负母
东汉人江革 ,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迈的母
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 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盗贼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抢,
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 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无人赡养,在兵荒马乱之中,
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 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的诚心感动,谁也不忍心劫他,
更不忍心杀他。
后来,江革搬到下邳 (pī)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工,以
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 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后来,母亲去世了,江革哭
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 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后来,人们仰慕他
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 佳话,人们称他为“江巨孝”。
五、积累感悟:
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 中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如孟郊的《游
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 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累本上,并且背通
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 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请写一封信
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第 四 课 忠于正道
教学目标:1、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 弃而邪事日长”,
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性。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 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
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 居仁由义”,方能“身正”,
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
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
二、新课教学: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帅:率领,带领。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 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
不端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 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身品行
不正,即使发出命令, 也没有人听从。”
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100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lol最新装备


祛皱紧致-医学院校录取分数线


西部放歌-2019河北高考分数线


有机合成题-个人医疗保险


爸爸妈妈听我说-盆栽果树


诺曼底号遇难记读后感-全身图


记一次体育比赛-样子


快递公司业务员-中国成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