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绝世美人儿
869次浏览
2020年12月16日 09: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莹朴洗发水-最强大脑安德烈

2020年12月16日发(作者:柯咏仙)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毕建波
一、单元教材简说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 关于观察
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
易激发起 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
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 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
学习语文 的兴趣。
四、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
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 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
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 ,看谁最先猜出来。听
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 的画、他
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 br>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 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
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
站在(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 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
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
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
含了”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 、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 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
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
来吗?
2.(师吟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掌握记诗方法。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 ,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
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3.理解诗句。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
6.爬山虎的脚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
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 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
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 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
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 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
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 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
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 观赏一种奇怪的生
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 认真听,看他们是
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 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
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
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同伴评】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
下节 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 br>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
强的 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 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 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 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
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 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
(注意)
【同伴评】教给学生平常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 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


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 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 br>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
就要不 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 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 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
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
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同伴评】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此应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 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
细观察它的茎、叶、花 ,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同伴评】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
力。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 把蟋蟀当
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 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
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 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
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 蟋蟀是一种昆
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 .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
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 br>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
些词语 ,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
把自己当成小蟋蟀, 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 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
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 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这样写的
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可是 ,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
个想法后,他做 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 陆突出部分的形
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
上下文,体会 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
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
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
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 ,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
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 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
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 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健康状况-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晋察冀根据地-四级英语作文


夜夜-异地高考


午时花-孵的部首


看视频卡怎么办-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爸爸生日送什么礼物好-中国爱国名言


广州旅行社大全-共产党生日


大连工业大学分数线-拖拖我的家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