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教案)

玛丽莲梦兔
775次浏览
2020年12月18日 08: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好看的婚纱照图片-情侣头像一左一右两张

2020年12月18日发(作者:池家卫)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第八单元·幽默和风趣

谁不喜欢生活中多一些开心 和欢笑?它是咖啡里加的糖,是锦上添的花,甚
至是雪中送的碳。幽默风趣的人也往往备受人们欢迎,他 们善于观察,心态乐观,
谈吐自然,处处表现着一种涵养,一种风采,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幽默风趣不
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而是蕴含着智慧,表现着情操。莎士比亚曾说:“幽默
和风趣是智慧的 闪现。”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活跃生活气氛,具有不可思议
的力量。
杨氏之子面对故意逗 弄自己的客人,巧妙应对,展现出高超的说话艺术;五
根普普通通的手指,经丰子恺先生的风趣介绍,立 即活灵活现,变成了我们一个
个可爱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发现,然而这发现经费奥多罗夫生动 的讲
述,竟变得那么有趣、动人。语言就是这么奇妙,它给我们的生活着色,让我们
的人生充满 了情趣。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幽默和风趣”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旨在通过对不同题
材、体裁 的文章的阅读,感受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留心
其对话的巧妙和叙述的风趣,充分 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
语言的巧妙;感受人
物语言的风趣和机
智,进一步认识文言
文。

课时安排

本文讲述了梁国一
个九岁的杨姓男孩巧答
杨氏之子

客人问题的故事,表现了
男孩的思维敏捷,机智幽
默。




手指

本文详细描述了五
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
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
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
头,那就 根根有用,根根
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
丑之分,从而阐明“团结
就是力量”这一人生 哲
理。

2课时

把握课文重点语
句,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作
用;领悟课文中蕴含
的道理,体会“团结
就是力量”。

2课时

1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整体把握课文内
本文记叙了作者九容,思考“我”童年
岁时,有了跟伟大科学家的发现是什么及发现
童年的
发现

达尔文一样的发 现的事,的过程;感受作者童
表现了少年儿童求知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
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 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
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象,体会作者回忆童
年的留恋和赞美之情。

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
交织的情感。

了解笑话的特
口语
交际

我们都来
讲笑话

组织一次笑话大会,
全班同学一起乐一乐。

点,初步学习讲笑话;
体会笑话的价值,尝
试通过讲笑话与他人
沟通。

仔细观察,读懂
习作

漫画的
启示

看漫画,写出从漫画
中得到的启示。

漫画,理解漫画;能
从漫画展 开联想,想
象漫画描绘空间外的
情景,并得到启示。

交流平台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
言特点。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
词句段
语文
园地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运用

效果,选择情景写话;体
会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
并能进行仿写。

欣赏颜真卿的楷书
作品,感受书法的美。

背诵、积累关于人生
修养的名言。

21 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




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 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教学时,可围绕“读、 解、议”三
字展开:“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并在熟
读的基础上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解”即在读中解意,借助课文注释
2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感受语言的风趣
幽默,品味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欣赏书
法作品,积累名言警
句,提高文学修养。

2课时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
阅读能力,并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议”即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
上,围绕“杨氏之子是 个怎样的孩子”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机敏聪慧。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

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句,翻译课文。
1.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体会对话的幽默风趣,感受
2.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
教教课
杨氏之子的机智聪 明。
2

声答曰”等词语,体会人物语言
学时
2.能主动在生活中 搜课

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
难安


智聪慧。

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

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
3.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
慧与人沟通。
气解决问题。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
(课件出示故事。)
3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 “为
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总理
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
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 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导语: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巧妙。)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 中
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
就是语言的艺 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杨氏 之子》,从一个九岁孩子的话语中去感受一
下语言的魅力吧!
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板书:杨氏之子。)
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 知道什么?(杨家的孩子有多
大?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 故
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
宗室,袭临 川王,曾任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性简素,寡嗜欲,
爱好文学,文辞虽不多,足为家 室之表。他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其著作有
《世说新语》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幽冥录 》30卷,《文集》8卷,
《小说》10卷。
《世说新语》 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 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
集。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 记载
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面貌。 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
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 述。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
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多音字。
4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liánɡ yì qín
梁 国 诣 家 禽
◆需注意的字音:“禽”是前鼻音的字,读“qín”,不读“qínɡ”。
(2)出示多音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为→(wéi)为难习以为常;(wèi)为何为民请命
应→(yīnɡ)应该应有尽有;(yìnɡ)答应应运而生
答→(dā)答言答应;(dá)答案报答
明确: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应读“wèi” ;“应声答曰”中的“应”
读“yìnɡ”,“答”读“dá”。
(3)教师讲解识记、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播放朗读动画,欣赏课文。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明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
..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明确:这是一篇文言 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答客人问话的事。人物
个性鲜明,语言风趣幽默。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把握好重音,这是文言文朗读
的基本要求。朗读本文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变化:孔君平的话,要用肯定的 语气
读,带有逗趣的味道;孩子的话,要用反问的语气读,语调轻快。
5.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明确:①梁 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②氏:姓氏,表示家族
的姓。③子:儿子。④甚:很,非常。⑤ 惠:同“慧”,智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明确:①诣:拜访。②其:他的,这里指杨氏之子的。③乃:就,于是。④
5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呼:喊,叫。
(3)为设果,果有杨梅。
明确:①为:给。②设:摆设,摆放。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明确:①以:来。②示:给……看。③曰:说。④此:这。⑤君:您,古代
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明确:①应声:指随着声音。形容快速、马上 。②未闻:没有听说。未,没
有。闻,听。③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 的尊
称,这里指孔君平。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
“禽”各自 独立表达意思。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1)先让学生一句句翻译,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指出错误,肯定正确的。只要句子通顺,意思正确即可。
翻译示例:在梁国,有一 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 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
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
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采用指名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和翻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 字,划分了朗读节奏,并在理解句子意思
的基础上翻译了全文,初步感受了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课堂上 ,大家的表现都
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
才好阅读”丛书)
6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
慧与人沟通。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来写的。这句话点
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7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 端
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 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
“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
意是什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
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
于是故意逗孩子:“这 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
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 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
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 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
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 :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
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 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
回答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 :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
做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 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
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 应有的礼貌,又表达
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br>8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 思维的
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由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
的?还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
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 吗?展开想象,他们还说了些什么?一定要
通过对话描写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 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
不夸奖称赞。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 。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
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茶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
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
不知是否真也 ?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
9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 地回答
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
见这孩子 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
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 “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
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 “有所作为”,是要
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布置作业:阅读一则文言文幽默故事,把它抄写在积累本上。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
才好阅读”丛书)


◆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
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
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10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所以“甚聪惠”就可以 理解
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
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
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
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 聪明进行详细解读?(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 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里杨氏之子 由孔君
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当 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这话
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而聪明的孩 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
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 儿的回答言语巧妙,反应敏捷,体现了语言
的艺术。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 虽然也表达了他的
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 以对。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
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你的声音读出孩子的聪明?
11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生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 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
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 助书上注释、
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故在这
个 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学
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合 作式研读文本,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
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 。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
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 学
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在多元探究
孩子的“聪惠 ”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
之子的品质。

《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 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
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 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
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 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 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
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 最重要的。说
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
魅 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
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
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 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
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 和
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
己划分文章的 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
12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读得很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
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
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 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
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
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 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
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
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
致用,学生也掌 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 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
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 实,这
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
挥,对于 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13

完结穿越小说-传统年夜饭12道菜谱


职场华尔兹-默默无闻


瑜伽人-春夏秋冬各开什么花


前言-业务员网


战争之王符文-圆周长计算公式


行销策划-清蒸鲈鱼正宗做法


防卫心态-see的过去分词


销售日报表格式-桌面没有图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