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题型归纳

温柔似野鬼°
734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3: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两小无猜日月相随-蒪熙来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燕铠)



记叙文阅读
1、文章题目题型
1、题目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2、品味题目
A内容上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补充说明,增强表达效果。
3、文章内容题型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该词准 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1、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该词词义
C 、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
句子具体表达效果 ,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
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 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
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 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
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
1



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 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 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4、品味关键词
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
C、分析词语的表 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
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 „„”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文中人 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
“批判„„”“讽刺„„”“赞扬„„”)
6、句子题型
1、品味句子
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 (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
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 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
道理等。
2、句子作用
A 、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等作用)
B、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卒章点题、引
发思考等)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3、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 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
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 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
4、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或否
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 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
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7、段落问题
1、段落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A 、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点明主
旨、升华主题、画 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
说明。
B、在结构上:
2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
标志思路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 止,意味绵长,发
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D、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 、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
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 示性作用。
2、赏析段落
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D、结构
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 作铺
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写作特色
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A、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B、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C、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 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
畅,修辞的运用等。
D、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E、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 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 :包括开门见山、卒章
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9、人称作用问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文章用典作用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1、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答案组成:由文中××(言或 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
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 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
(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
3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C、陈述同意哪种 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
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 体材料展开回答。
12、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 道理,可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13、语言赏析题型
形容语言词汇:形象生动、清新 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
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指 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
满感情色彩。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B、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A、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 子等
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
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 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 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
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 ---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
地为中心服务。)
B、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1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表达方式是指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特征,主要分为五类:记叙、描写、
抒情、说明、议论 ,但在具体文章中却可以综合运用。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
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 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
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 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
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 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
些困难的。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 达方式分为五类,只
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
1、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
4



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A 、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
更亲切、明快,更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 绘景、状
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br>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
感染力 。
2、议论
A、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 章的主题思想
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
义。
B、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
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
相照 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 使文章结构显
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 为了起衔接作用,
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3、说明
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4、描写
1)、描写的几种形式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D、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E、虚实结合
F、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2)、描写的种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1)正面描写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B、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3)、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 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 ××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D、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
湖海等 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
托人物的××情感、 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
章主题。
E、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 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
5



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 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
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 味书屋”
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
“众星捧月”就是衬托。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
来 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 br>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
雨欲来风 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 然舍
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A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
后,后边一定要有 照应。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
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 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
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 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 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
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 方面。
作用: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
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
下咀嚼回味的 余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 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 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
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 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愚蠢。
7、渲染
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6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 条、没有
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8、抑扬
所谓“抑” 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
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 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
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 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
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 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
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9、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如《孔乙己》一文中 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 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
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 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注意: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A、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 ,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
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B、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 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
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 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
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 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
16、常见修辞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 物
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1)明喻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2)暗喻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3)借喻 只出现喻体,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强调特征,增强气势)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平面为立体,
激发读者 联想。
2.比拟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例: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7



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拟物则常常
表现出作者对 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生动具体)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 感情更鲜明。
例: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
4.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5.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
来用。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用于说理,论述透彻;用于抒情,明快流畅;用于叙述,层次清晰;用于描写,细腻
深刻。)
6.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用 于标题,突出主题;强调观点,启发思考;描写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语势,
烘托感情。)
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印象更深刻,感情更强烈。
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在一起。
作用:便于吟诵,便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匀
称,有建 筑美。
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反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表示讽刺嘲弄。
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感情色彩和战斗性。
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 ,加强语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结构上:间隔重复
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用 于说理性文章,其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
启下,划段分层。)
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8



11.对比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说理透彻,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内涵丰富,感情深刻。
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
来代替。
作用: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突出、生动、具体;引发读者联想,揭示出人和物的特征。
(以简代 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例:①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②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13.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
在彼。
作用: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风趣婉转,余味不尽。
例: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
②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正大集团宣传语)
14.互文
指相邻句中词语相互补充,将这些词语连结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文字简洁,语句生动;加强语气,丰富联想。
例: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
17、线索问题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1、“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
整体。
2、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 事性文章或文学
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 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
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
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
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
A、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
卖 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B、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
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 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
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 、和谐宁静的荷
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 满
9



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C、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
忆,抒 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D、以象征性事物 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
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 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E、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 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
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 ,从而轰
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F、以游踪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 写法,开头
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 br>美景异物;结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
通过描 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G、以诗文语句为线索。 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 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
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 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H、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 通过叙写
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
义与中国 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
推翻这一吃人制度, 迎来黎明的曙光。
3、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 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
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 做为副线,处于
辅助地位。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 突
出主线服务。
4、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 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
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 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
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 一条,与明线
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
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5、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 作品的始终。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
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 。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
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 须有机地集中起来。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
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 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
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 破坏了作品完整性。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
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10

升学宴祝酒词-营业员招聘


工程绘图纸-天冷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房屋装修合同


非主流头像图片-cf搞笑


湖北高考-传统文化手抄报


创模征文-企业物流管理论文


thereafter-乡村四月的诗意


大黄花鱼的做法-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