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玛丽莲梦兔
731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12: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飞车大恶魔-陌生的近义词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柳玉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 , 在操作活动中 , 探索
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 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
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
探 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




倒数的含义 ,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 ,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


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具体情
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4.第六单元“百分数”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

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

表示事物;

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
方 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
正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和 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学生将在这个单 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
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
3
、分米
3
、厘米
3
、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
间的换算,感受 1 米
3
、1 分米
3
、1 厘米
3
以及 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 长方体、正
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 br>

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 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
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

1








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

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
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

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

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发展解决问题 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
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
习题目 。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 与反思,能运用列表
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

步。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对分数乘除运算意义及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注重应用分数运算及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 言,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建立实
际操作、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内在联系。教材还注 重运算与应用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能自觉
地将分数运算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材注重从实际情境中 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关注结
合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百分数的意义。教材还非常 重视百分数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表面积和体积,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 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
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 等的基础上,其中,实际观
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长方体、正方体及其表面积和体 积的学习中,教
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包括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展开与折叠、探索不规则物 体的
体积等。





2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和统
计量描述数据。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是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收集、
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因此,教材 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探索
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描述数据,并分析并 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各单元实施建议







(一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加减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分数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分数除法及应用


●分数的混合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 分数乘整 数、分数乘分数以及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分
数乘法(一)的主要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 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沟通,并探索分数乘整
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法(二)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加以扩
展;分数乘法(三)的主要内容是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br>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分数乘法(一)

分数乘法(二)

分数乘法(三)

练习一

机动




建议课时数

3


4


1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8 课时 .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3






1. 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 涂一涂等活动,
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

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
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
观表象,还可以提供 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 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 而是将解决实
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

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案例片断与研讨:分数乘法(一)






教学片断:



片断一: A 老师:一个老师教完这节课的反思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分数和整数相乘。我对教材的数据进行了调整,直接
除了一道 215 ×3=?,让学生计算 。







学 生 先 用 加 法 计 算 : 215 × 3=215+215+215=25

, 我 进 行 了 板 书 : 215 ×

3=215+215+215=2 ×315=615=25

,接着又出示了一组题, 即 18 ×2

18 ×3

18

×4 让学生计算。

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一部分学生是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当我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计算时,

学生不知所措。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在此基础上追问: 60000


× 16 难道还要用 60000 个 16 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
相同加数来求和不是简便的办法这 一教学思路,让学生来理解用乘法计算。但是当我面对学生的
这种情况,我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片断二:





B 老师:
. 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 15,剪 3 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 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

上是怎么解决的。
3. 组织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来分享师生的交流过程:








生 1:我是用加法算的:就是 15+15+15=1+1+15=35;
师:哪些同学使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全班大部分同学举手表示认同)
4





师:不错,用我们学习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思路。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2: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5 份,一个需要 15,3 个就是 35 了。
生 3:这个方法挺好的,很清楚地得到了答案,我也是用了这个方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4:我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书上还有一种方法是用乘法算的。
生 5:我明白这种方法: 15×3=1×35=35。(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由什么问题吗?
生 1:我明白为什么是 15×3,因为 3 个 15 相加就是 15×3。
生 3:为什么中间一步的分子是 1×3,分母不变呢。
生 5:在计算的过程中, 3 个 1 向相加就 1×3,因为 15×3 就是 3 个 15 相加,所以分母是
不变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




4. 我们再来算一算 2 个 37 是多少? 3 个 516 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乘法算法和加法
算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

5 .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计算一个数乘分数的方法吗?









案例讨论 :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具体情境的结合,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多种思路。
2.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后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已学过的主要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

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



寻找规律

认识体积和容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第一学段


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及换算

体、圆柱、球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方法






单元


学习


内容


的前


后联




六年级

认识圆柱和圆锥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5


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圆锥的体积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 图形以及它们周长、

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本单元学习 的内容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
基本特征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 积等。本单元主要通过四个活动引导


学生展开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面(探索活动) 。在本册的第四单元还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长方体的表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

练习二




建议课时数




2

3






2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7 课时。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1、重视实践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展开,发展空间观念

动手实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在本单元教材中, 教材多次安排学生实践操作,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诉的形式,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
探究的 学习方式,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再通过交流 ,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教材还
提供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 对发现的特征整理,在整理比较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避免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以
至于 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对于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不仅有
利于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大有好处
的。教材先呈现了一个 长方体与一个长方体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的对应
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 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材中让学生在两个
图形中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 图与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关系;让学生在展开图中填上有
关数据,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 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


材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做这样的一个纸盒需要用多少纸板”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学习了如何计算长方 体、正方体表面积后,还要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还设计
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案例片断与研讨:“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片断


6





师:现在 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
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一
些材料。



学生开始活动,用不同的方式开展研究,教师来回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过了八分钟
左右,教师开始组织学生交流。 )



师:下面谁代表你们小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1:我们数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



师:好,我们先一起来讨论一下面的特点。你能上来数一下吗?



这位学生上来数一数,教师又让全班同学一起数了一下。



师:面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们小组发现“这些面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这样的两个面叫做相对的面,很多小组都发现长方体的这个特点,请你们说一 说自己
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



生1:我们把面剪下来叠起来比一比。



生2:我们拿一张白纸 描下一个面,再用它与相对的面去比,比出来是一样的。我们的长
方体有点特殊,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教师让这位学生拿这个长方体到台前展示。



生3:我们还发现了“正方体的六个面全部是正方形,六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师:这是面的特点,棱有什么特点呢

?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1:我们数了一下正方体有

12条棱,这 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2:长方体也是有 12条棱。



教师让学生又拿起实物数一数长方体、正方体棱的数量。



师:正方体所有的棱都是相等的,长方体的棱呢?



生:我们小组发现“长方体的棱是 4条相等的,这样 4条相等,这样 4条也相等。(这位学生
拿着一个长方体,一边比划一边说)



师:其他小组也有这样的发现吗?你们是怎样发现的呢?



生1:我们用尺子一条一条量一下,发现有

4条长 12厘米, 4条长 8厘米, 4条长 6厘米。





7





生2:我们小组用了这样的办法,我们用了桌上的塑料吸管,用一根吸管去和一条比一下,

并把吸管剪得和这条棱一样长,这样一条一条比过去,最后发现 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 4条一组
是一样长的。为了防止重复,每比一条,我们就做一个记号。



教师表扬了学生的这种方法,并让学生到台上展示



12根吸管。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们数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8个顶点。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请小
组几位 同学一起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进下面的表格中。



顶点

长方体

个数

8






个数

6

形 状

长方形





条数

12

长度关系

大小关系

相对的面 面积

相等


可以分为 3 组,每组

棱的长度都相等

所有的棱都相等


8



6


每个面 都

六个面的 面积

是正方形

都相等

12


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表格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了表格。



案例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研究图形的过程?



——明确研究的角度。(点、面、棱)



——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



——多种材料的准备,为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研究图形提供了可能。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提供反思机会,运用表来总结研究结果。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单元学习内容的
前后联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倒数的认识

●分数除以整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

●解决有关简单的问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混合运算

●分数


●解决有关的简单

●分数加减法


的实际问题


●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8

本册●分数乘法●解决
有关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倒数的认识;分数除 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教材主要分四个活动呈现:在观察活动中,认识倒数; 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法的
意义和分数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意义和计
算方法;在现实情景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建议 :

内容

倒数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法二

分数除法三

练习三

机动




建议课时数

2


4


2

1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 9 课时 .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呈现方式和编排思路与分数乘法类似,突出操作活动,充分
利用图形语言, 促进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2. 鼓励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的应用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
由 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 题能力的作用。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是一个
“正向思维” ,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此,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
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 ,以体会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
关系,并运用图将这些信息和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画图是一种很好的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

策略。例如分数混合运算 (二),教材鼓励学生用图来表示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材中呈现了两种图例形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9





案例片断与研讨 :倒数的认识



教学片断



片断一:讨论交流中引出倒数






师:请同学们写出得数等于

1 的算式。看看自己能写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式子。

(学生活动:

写出等于 1 的算式。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活动)

师:请三人小组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类)



师:哪个小组将你们组的分类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



生: 1÷ 1=1 1+0=1



2—1=1

1×1=1。

(师板书四个算式。)



师:也就是按照加、减乘、除来分类。



生: 57× 75=1



2÷2=1

师: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分类的时候有加、减、乘、除四种情况。



生:还有算式, 0÷8+1=1。



师:当然可以,你认为这 五种情况中哪一种比较有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观察一下。可
以小组讨论一番。



生:我觉得 57× 75=1 比较有特色



师:这个式子蛮有趣的, 上面的数字跑到下面去了。 这样有趣的算式, 你还能写出哪些呢?



生: 12× 21, 13× 31, 14×41。



(教师板书。)



师: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



全体:写不完!



师:这样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倒是给它起起名字。











生 1:互为颠倒数。
生 2:倒数。
生 3:倒分数。
10




师:其实呢,在我们数学当中呢,把乘积是



1 的两个数说成是互为倒数。 (边说边板书)

片断二:理解倒数的概念



师:我们可以说 57 是 75 的倒数, 75 是 57 的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57 和 75 互为倒数。



师:在黑板上找一找,哪些情况也可以这样说呢?









生 1: 12 是 21 的倒数。 21 是 12 的倒数。
生 2: 18 是 8 的倒数, 8 是 18 的倒数。
生 3: 47 和 74 互为倒数。
师:对的,只要这两个数的乘积是

1,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当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









生 1:“乘积”两个字比较重要。
生 2:“两个”也比较重要。
生 3:我觉得这整句话都是很重要的。
师:你从整句话入手来 观察,不错,整句话也很重要,刚才我们讲的这几个词更重要。
片断三:在分类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你自己还能找到哪些数的倒数,在纸上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看 看你们小组找到了
几类。



(学生写倒数,师来回巡视、参与,给学生一些建议。 )



组 1:我们组找到了带分数的倒数 1 又 23 乘以 35,2 乘以 12。具体方法是把 1 又 23 化成
假分数是 53,再把它倒过来是 35。


组 2:我们组找到了整数的倒数,比如, 7 乘以 17。


师:让我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找到整数的倒数的?
生: 7 可以看作 71,再把它换位,就是 17。


组 3: 0.25×4=1。我们找到的是小数的倒数,就是把 0.25 化成分数是 14,再把 14 换位就
是 4。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怎样找倒数的?



11




生:只要是乘积是

1 的两个数都是互为倒数。



师:对了,我们还可以根据倒数的意义去找倒数。还有其他类型的吗?



组 4:我们组写了这样一个算式: 56÷56=1。可以吗?






师:大家怎么认为,有想法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 56÷ 56=1,就是 56 乘以 56 的倒数 65 等于 1。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预习过分数除法吗?(生点头默许。 )
师:你很了不起,你的学 习超前一步!对了,我们学习倒数就是为了解决分数除法。现在
请大家讨论一下:黑板上这些数,我们是 怎样找到它们的倒数的?



生:我觉得应该这样子,只要把带分数、整数 、百分数和小数先化成真分数或假分数,再
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化成倒数。



师:思考一下,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并说清自己的想法。







生 1: 0,0 倒一下还是 0。
生 2:我有一个问题, 06 倒一下是 60。
师:怎么解释?



生:我觉得,我们学过 0 不能做除数, 60 改成除法算式是 6÷ 0,0 不能做除数, 60 这个数
不存在。



师: 0 的倒数存在吗?这两点理由足以说明



0 没有倒数。

案例讨论:



怎样营造学生喜欢的氛围 ? ——把课堂还给学生,敢
于放手,在关键处设置疑问。



——教学要不断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与交流。



——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2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已学过的主要内容

第一学段


认识体积和容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

体积

体积(容积)单位、

















后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





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圆

柱、球
本册教材




认识圆柱和圆锥

圆 柱的表 面积 与体



圆锥的体积

实际意义及换算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

认识与表面积

的测量方法

单 元 是


在 学 生


直 观 认


识 长 方


体、正方


体(第一


学段)特


征,认识


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 法
(本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体积和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实
际意义及换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等。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体积与容积

体积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的换算

练习四




建议课时数

3

3






2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8 课时。



○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1.在比较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 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
小、 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然后,教材围绕 “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 的问题,引导学生开
展实验 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

升的高度不一样, 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
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 感受之后,教材才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
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学 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容积的概
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 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 br>重视对测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教材通过动手操作、寻找
生活中相 应体积的物体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体积、容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从
而感受 1 米 3、1 分米 3、 1 厘米 3、 1 升、 1 毫升的实际意义。




13






3、在观察、操作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 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首先安
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由此启 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
然后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 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长、宽

相同时,越高体积越大” 、“长、高相同时,越宽体积越大” 、“宽、高相同时,越长体积越大” 。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教材接着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

体摆 4 个不同的长方体,并记下长、宽、高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
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4、在实验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
实际问题的 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探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
的实验活动。教材先 引导学生制定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教材中呈现的两种测量石块体积
的方案,都是紧紧围绕体积的 意义展开的,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
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
导学生理解“水面上升的空间大小,就是浸入水 中物体的体积” 。



案例片断与研讨:



教学片断:体积单位



(本案例节选自林湘老师的文章《构筑理解概念的平台》 )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如何表示的,猜猜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表示呢?



反思: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教师的设问在于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梳 理知识
系统。


3

学生先带着问题自己看书学习课本,然后借助老师提供的一些学具( 1cm)进行理解,我只适
当进行点拨。



师: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体积单位向大家作介绍,并举例子。


生:我喜欢 1cm 的体积单位,因为它比较小,我可以拿在手里。它的边长是

3

起手上 1cm 的橡皮泥)



3

1cm。(学生举

师:我会变魔术,请看。


3

我把 1cm的橡皮泥搓成了小圆球,再按瘪(图 2),然后再搓成了长条形(图 3)让学生观察
思考。














图 2

14

图 3







: 在体 是多少?

生:体 是 1cm,因 橡皮泥没有减少,所以它的体 没 。

3


















3

反思:本 教学目的是通 察比 ,培养空 念。教 活用教具 行教学,

的像皮泥 形, 学生理解形状 ,体 不 一数学思想, 既是哲学思想的渗透,又是数

学守衡思想的体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3

1cm

: 能 1m到底有多大呢?( 前做了一个

1m

的框放在 台一 )


生:老 ,我 那个 西可能是


1m。


3

:怎么知道它是呢




3

1m?

生:可以量一下它的 是不是

学生上来 量。



1 米。

反思: 量 个 由学生 自解决 的需要而提出, 得非常地自然,而不是老 指令,学生做操作 。



:猜一猜,在它的里面能容 多少人?



生: 5 人; 6 人; 7 人 ⋯⋯



: 一 。



先 一名学生 入,在被布封 的框内 感受(生:好空啊,好舒服。 )再 多人 入,一直到不能容 止。
大 可容 9 名学生。



反思: 个 身感受的 非常好,首先是 学生估 ,能容 多少人,要猜的 程中 展学生的估 意 ,然
后 行 ,渗透了一种做学 的方法:从大胆猜 到 。此 教学达到本 高潮,学生已 忘 了自己是在
堂里,愉悦的情 溢 了 堂。



案例 : 如何建立体 位的表象





?

1.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体 位。
2.通 学 体 位,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通 取信息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失去了一
个从 度 位、面 位 比得出体 位的 程。





















15

网页qq音乐-孝敬父母


婚纱图片-老师来了


室内空气污染物-农村老师


情禁-家长意见和建议


葬尸湖-徐志摩爱情诗


7月7日是什么节日-老太婆


李嘉诚创业史-萍水相逢造句


隔壁的邻居-英文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