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别妄想泡我
996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4: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伍柳)
[
教学目标
]

1
.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讨论法

[
教学准备
]

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 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
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
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 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检查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
.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

速读课文,
然后说说课文是 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
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 战地通讯。
1944
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
德军。西 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
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
《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
.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 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
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 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
职。
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 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
19
41
)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 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1943
~1944
),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
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 黑海到巴伦支海》(
4
卷)。
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
1 946
),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
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 少年》《俄罗斯人》《日
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 蒙诺夫曾于
1949

10
月访问我国。
1950
年出版《 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
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7
年至
1971
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
1974
年列
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
战地通讯。
(
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发生的原因、经
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
1.
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
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 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
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
.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 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
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
将珍藏多年
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 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
.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r>1944

9

19

20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 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
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 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
.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