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名师教学反思

绝世美人儿
916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7: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双十二事变-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苏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目录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2.
祖父的园子

3*
月是故乡明

4*
梅花魂

囗语交际
: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
:
那一刻
,
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第一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井阳冈

7.*
猴王出世

8.*
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
:
我们都来演一演

习作
:
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
:
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
,
汉字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11.
军神

12.*
清贫

习作
:




22.
手指

23.*
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
:
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15.
自相矛盾

16.
田忌賽马

17.
跳水

习作
:
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19.
牧场之国

20.*
金字塔

囗语交际
:
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14.
刷子李

习作例文

习作
: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
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 首古诗组成。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
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 生活,表
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 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教学时,
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
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
“脱、
穿、
敲”

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 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
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 评价,通过评价,学生
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
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
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 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
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 ”的天真可爱。

2.
教学收获


1
)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 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
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由画入
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
句围绕耘田 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
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 、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
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 在想
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古诗 所描写的什么季节,
是我们学习古诗、
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村晚》时,我 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
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 出是傍晚,从“草满池
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
“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
不足之处

教 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
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 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
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
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
学生不容易感受。
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
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
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 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
改进措施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 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
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 ”阅读,使之形成能
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
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br>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
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 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
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
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
齐而优 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
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 文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
“披
文得意”,
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 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
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
3

13
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
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 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 们今后的写作有
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
描写 ,如针对第
3
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
我们带着草帽一 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
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 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
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
教学收获



1
)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 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
中许多
ABB
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 ”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
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 br>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
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 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
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 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
)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 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
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 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
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 在作者独
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
是快乐的, 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
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 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
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 展开
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
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 了第三次
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
你想干什么 ?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
“想……就……愿意……就……”,这样学 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
改进措施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 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 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
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 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
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 得到你读书的声
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 先生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
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 描写,抒发了
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那淡淡的描写,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娓娓
诉说的 真情
,
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言
能力的极佳切入 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调动语感

我在课前几分钟用多媒体展示月景图片,并播放《彩云追月》的 背景音
乐,
营造浓浓的见月思乡的氛围,
引发学生自由练说:
想到了哪些古诗 名句,
想到哪些成语、哪些人?在引导学生回忆了经典的咏月思乡名句后,我会对
他们的回答一 一给予肯定,并继续以抒情的语句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思:“同
学们说得很好,思乡之情最为苦,孤月离愁 断肠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国
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故乡,看看那一个让他情有独钟、魂牵梦萦故乡是怎 样
的情景”。这样创设情境,巧妙调动学生语感,自然引导进入课文。

2.
教学收获


1
)抓住“小月亮”悟情感。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不只一次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此时我引导
学生:月亮难道还有大小 之分吗?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他们先是找到五
处所谓的“大月亮”,这五处都是作者在风光旖旎的地 方看到的月亮,其美
妙是无与伦比的。
作者的“小月亮”
地处穷乡僻壤,实在是很平凡 的,因此,
“小月亮”含有平凡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个平凡的月亮,伴随作者度过那个
美丽的童 年,和作者一天长大,是作者情感所托,是作者乡思、乡情的凝聚
点。因此“小月亮”更是平凡而难以割 舍的思乡情怀。


2
)多种方法认识汉字。

学好语文的 第一要点是会识字,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汉
字的方法。本课要求会认识
14各生字,这些生字笔画多,就是有的成年人也
不一定能准确读音。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 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
来认识这些生字的。“垠”,学生编成儿歌:“有金是银,有土也是垠,有
了黑土地,才能一望无垠。”这样既学习生字,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
举多得。

3.
不足之处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一些句子,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文章略有 不同,学
生读来觉得有点儿拗口,学生们不管是说话还是朗读,都有点儿紧张,语速
较快,同时 学生的期待感不高,我想:也许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理素质不高
的原因吧。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
的鼓励,增强他们敢于锻炼自己的勇气。

4.
改进措施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在后期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朗 读指导,
要达到熟读成诵,这样死板板的文字才有丰富的画面感,学生才能将自己的
理解、感悟 融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


4.*
梅花魂

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
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 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文章以
梅花喻人,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换课题,揭示“魂”。
教学中,我就课题进行解剖,直接导入课文中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
章中心,整体上把握课文,
起到很好效果。教学伊始,熟读课文,学生知道课
题中“魂”实际上是“精神”,找出梅 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
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
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请你换个题目,我们可以换成什么
呢?学生议论 纷纷,有的说可以换成
“民族魂”
“松树魂”
……通过换课题,
学生了解到: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
统一的。

2.
教学收获


1
)拓展读,悟情感。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
应该是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在 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本课教学后,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说说中华民族具 有梅花高洁气
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
愿望, 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同时我让学生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 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
了解余光中、李白、张继的“思乡”和文中外祖父的“思乡”有什 么不一样,
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
有一个更 全面的了解。


2
)学习写法,学以致用。

本文中心突 出,借物抒情,对于这一点,学生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就很
容易明白,那么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 仔细探究,学生再次读文就会
发现,作者借梅花来抒发情感,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
题的。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
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 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
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 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
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 br>外孙女。

3.
不足之处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不少遗 憾:这篇课文在其他教材中是用两课
时的,我们在备课时,把以前的课件拿来就用,没有深入研究,精心 准备,
导致教学节奏按照两课时标准教学,教学知识点抓得不准,致使部分教学任
务没有完成, 需要其他时间补充。

4.
改进措施

精心制作课件。
< br>在以后教学中,在导入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
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 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
境状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此时,我应在课文中心句 出现的地方再用一
次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再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理解为什
么 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有两个地方处理的比较好:

1.
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 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
课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
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
掌握本次口语交际的 要点。

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 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
较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习作:那一刻
,
我长大了

教学反思

《那一刻, 我长大了》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一的内容。这一
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 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
所在。
< br>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
改作文,完成实现作文教学 的一课一得,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
提高的问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
趣。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 生积极思
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
气氛融洽, 师生配合得好。

从评价修改来看,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
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
习作的能力。
< br>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 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我认为自
己还重视与学生的对话,努力做到将自己融入孩子们当中 ,注重以动情的言
语将学生的心拉近,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亲人的关爱和呵护。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元 末明初杰出小说家罗贯中写的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主要讲了周 瑜设计,
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赞扬了诸葛
亮的神机妙 算。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智慧,引人入胜。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 ,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
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 一是让学生找出最
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
连 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 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收获


1
)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
诸葛亮共有
11
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
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 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
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 物形象的把
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
肃时是友 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
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 识。


2
)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 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
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 事,就全靠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
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
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 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 还要求学生动笔
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
场复 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
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 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 了口头表达能
力。

3.
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 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
种沉闷的现象了。
Flash
动画吸引了学生,
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
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 的过程,学生
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
改进措施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 ,还要充
分备学生。

《草船借箭》
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
我们 在以后的教育中,
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
点 ,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
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 能力。


6.
景阳冈

教学反思

《景 阳冈》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
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 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
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回顾整
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抓人物动作,见特点。

打虎中的精彩动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动词既善于变化, 又贴切自
然。将武松的人物形象根植于动词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教学这部分时,
我抓住武松 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首先我请学生读一读片段,找一找表现
武松动作的词语,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 勾画下来,再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
能够看出武松什么样的特点,把你对词语的感受写在片段旁,做一个眉 批。
力量超人。“揪、按、提、打”,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体会作者用
词的精妙,感悟 武松的英勇、机敏。

同时,
我让学生找出老虎的动作,
然后提问老虎进攻使 出了哪
“三招”

学生找出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则避其锋芒,只“闪、 躲”应
之。这“闪、躲”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因此写老虎的凶
猛,是为了衬 托武松的武艺高强,沉着冷静。

2.
教学收获



1
)品味“闪”“躲”。

“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 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
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 然
袭击,“闪”

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
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
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 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3.
不足之处

为了使导入课文更有效,我 在课文开头时,播放《好汉歌》,引导学生
学唱。可是,由于对这首歌不是很了解,我自己没有带领学生 学唱,没有放
开,学生的情绪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今后要善于突破自我。

4.
改进措施

结合新时代,注入新元素。

武松打虎的故 事早已家喻户晓,按部就班地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
情绪。在以后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新时代,注 入新元素,采用“为武松写
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武松的事迹、特点、专长,让这项活动贯< br>串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
的训练,从而更好地感 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7.*
猴王出世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吴承恩写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
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 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
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的特点。回顾整堂课
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教学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多媒体可以 更有效地
再现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西游
记》的片段 ,导入新课,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身临其境,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提 供参照,给学生视觉美。

2.
教学收获


1
)精心备课,确定目标。

拿到课文,我大吃一惊:如此多古文 ,学生能明白意思吗?不知编者是
怎么想的?是不是超标了?仔细研读课文,在研读教材解读,我明白了 :课
文部分文字之所以遵照原文,保持不变,就是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经典,让
学生走进经典, 感知经典。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紧走慢行”即可。再说,学
生经过阅读,都能了解意思,不影响对原文的 理解,有了这样的研读教材,
我的教学目标更准确了。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你更喜欢孙悟空的哪一
点?为什么?你喜欢的这一点在《西游记》其他章节有体现吗?有变化吗?
然后我组织学生开展 “《西游记》沙龙”,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有了自己
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意见,有了讨论,自己的观点 更加全面了,这对学生的
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
表演动词,品味动词。

本课描写石猴的动词较多,教学中,每个自然 段中出现的动词都是值得
细细品味的,因为不仅要考虑到用词的准确,更能了解到具体的动作之间细微区别。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石猴进洞”中,我让学生找出“瞑、蹲、
纵、跳、睁、抬、观”这 一系列动词,其中“瞑”学生不是很了解,当我一
边讲解,一边向他们做出动作时,他们恍然大悟,也学 着做着样子。于是,
我带领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用手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们经过配有动作的
朗读后,能够熟练地朗读出这一部分内容。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
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 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因此,教
学中关注动词的使用
,
从动词的品味入手
,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不足之处

品读不到位。在教学“石猴是如何称王”这一环节时,品读“连呼了三
声”之后,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时,没有指导学生把石猴
和其他猴子对比,更没有让学生注意“呼、 高叫”以及后边的两个感叹号,
学生只是声音大,没有读石猴的勇敢、自信、兴奋之情。

4.
改进措施

语言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 行句子对
比体会。
如把句子
“我进去!
我进去!

换一下,
变成
“我进去吧,
我进去吧。

学生读一读,
体会一下,< br>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简短、重复、
有力,石猴的自信、
勇敢便一览无余。


8.*
红楼春趣

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是部 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 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
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
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
,
感悟红楼群芳放风
筝的童 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 效果。学
生都喜欢猜谜语,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
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
“经典名著
《红楼梦 》
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
让我们快去看看吧。

用这种方法,直观、 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
教学收获


1
)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 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
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 至连
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
运,
学 生没有关于
《红楼梦》
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
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 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
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
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
)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
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 有趣”,让学生
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
放风 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
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
不足之处

回顾整节课,
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 br>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
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 奇怪,很压
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
下的自由 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
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 中,
我应该针对
“放风筝”
这一特定的活动,
开展对比阅读,
如出示 高鼎的
《村居》,
让学生是感受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
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 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排演课本剧,不失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它是以教材为依据,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一种表演形式。课堂
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 学目标,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的自由发挥,表演
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们都来演 一演”其目的是演一
演课本剧,
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
进一 步学习、
了解名著,
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练前,我先组织学生 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
个片段。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商量一下要演一部课本剧。 然后大家出谋划
策,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表演时
可以 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课堂上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自己喜 欢
的角色。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
为了演好角色,
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 ,
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
力。师生的关系完 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不足之处,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 ,老师的“导”多了点,
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
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 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
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 生,
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是部编本人教 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二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
求学生从读过的书中或者文章中任选一篇写读后感,要写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
感受要真实、具体。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 br>个难点。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
所在。

一、杜绝“复述内容式”读后感。

分析例文,引导学生明白习作中不能大段大段地复 述故事内容,要紧扣
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杜绝“无感而发式”读后感。

通过范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读了一篇文章,产 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
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
。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 社
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
实感想,忌说假话 、空话、套话。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魅力。在 课堂上,我
选择活动式教学。纵观整堂课,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构建成。让课堂在
中华源远 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舞台上驰骋,让实践活动课堂富有文化味。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把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
让它既体现语文学习的 特点,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又体现综合实践课的探
究性学习特色。活动过程始终把获取语文知识的研究 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课
上,学生的交流是主要的,老师的话语不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
作出结论,所起的就是总结和过渡的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
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是课堂 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交流形式多样。

本设计重在让学生策划和开 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通过组 长介绍,成果
展示,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真正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中来。在组织形式上很灵
活,既 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让课堂别有一番情趣。


我爱你,汉字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 动成为学
习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
趣,提升对 祖国文字的感情。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
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 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
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需要综 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
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

二、探究过程自主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 ——我们不再是知识的
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
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用信息
诱导而不是以指令来约束学 生。尽管教材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但学生
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 ,在相当大的程度
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活动的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都由
小 组同学自主决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三、学习过程探究化。

综合 性学习的设置为探究型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组学习内容都不
作为系统的知识来教。这样,学生可以 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教
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三首诗。其中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
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具有昂扬的战斗精
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
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
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 刻地表现了作者
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
强烈 的爱国之情。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课题质疑,善于联系,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布置 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
游的诗歌或南宋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上课开始,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联系其他诗作,串
联起来,理解诗人的爱国 情感。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明白诗人为什么
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吗?”学生联系《示儿》 中诗句“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诗句“南望王
师又一年”
时,
我设疑:
“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
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
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 ,不禁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
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而不 得,“泪尽”的
痛楚。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
利于 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2.
教学收获

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教学《从军行》时,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 不能充分
感受边塞的凄凉、粗犷。教学开始,我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欣赏
王维的边塞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
片,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 的兴趣以后,
引出诗人名字,
并揭示课题
《从
军行》。再出示唐朝疆域图,简 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
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 垫。

3.
不足之处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引导学生 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
地的消息后喜悦的心情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4.
改进措施

新课开始,教师可结合古诗背 景配上古曲,饱含深情地吟诵《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 成曲调先有
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
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 来的有关毛岸英牺
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
体 ,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
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 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
表现了毛泽
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回顾整堂课 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借助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

文中写了毛泽东收到从朝鲜发来的 三封电报,知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
牲后的痛苦心情,面对彭德怀和金日成两人对毛岸英遗体处理的不同 要求,
毛泽东处于艰难抉择的境地。
此时,
我适时插入说话练习,
让学生研读 文本,
进行练习。
“作为父亲,毛岸英是为国捐躯的第六个亲人,毛主席多么想(儿
子 能活着回来),多么想(再见他一面);可是,毛岸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
志愿军战士一样,作为主席,他 不能(运回来),不能(特殊化)。毛泽东
有着(常人的情感),更有(伟人风范)!”这个练习帮助学 生把上下文融
会贯通,充分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衷地发出
赞叹: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这次借助说话练习,让学生学以致
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进 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
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顾全大局,无私、宽阔的胸襟。

2.
教学收获

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对于五年 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
史是比较陌生的,
对于战争的残酷 性也不知道,
如何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
教学导入环节,我截取电影《上甘岭》一段视频,让 学生观看,这样把形象
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情感与此产生共鸣,不
但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 ,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
“忠骨”,埋下伏笔。

3.
不足之处

上完了课,看看自己上课视频,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学习第
8
自然段时,学生难以体会到毛主席悲痛的心情。此时我只是一
味强调朗读理解,没有让学生把课下搜集的 有关毛岸英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
流,
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成长起来的,
了解 他和毛主席聚少离多,
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痛失爱子,毛泽东感到
震惊,感到万分悲痛。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些。

4.
改进措施

在 以后教学中,要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且从文中
学习,抓住毛泽东动作“用食指按着 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主席仰 起头望着
天花板”来体会毛主席强忍内心痛苦,强忍内心对岸英的思念,艰难做出抉
择。


11.
军神

教学反思

《军神》是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
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 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
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
72
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 ”,表现了刘
司令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
面烘托 相结合,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关注人物,感悟军神。

本课教学中,感悟 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
生抓住刘伯承手术前、
手术中、
手 术后的表现,
进行阅读思考,
让学生概括。
手术前:刘伯承不用麻醉药,体会病人的坚 强,可概括为“一药不用”。手
术中:刘伯承忍受痛苦,“紧紧抓住、汗如雨下”,体会刘伯承是军人中 的
楷模,可概括为“一声不吭”。手术后:笑谈“数刀”的情景,从
72
刀再次体会病人的超出常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刀不漏”。这样,学生从中感
悟到一般军人是做不到的 ,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表现了
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
教学收获

填写表格,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 篇课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如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看,这是难 点之一。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表
格,让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同时弄清是正面描写 还是侧面描
写。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刘伯承”特点
的。其中 ,正面描写是为了“突出”刘伯承刚毅的特点,而侧面描写是为了
“衬托”刘伯承坚强不屈,两者方法不 一样,目的相同。

3.
不足之处

上完课,掩卷反思,我仍觉得有 一些遗憾。本课中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
现描写细致,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军神的形象,是通过动作、 神态、语
言描写时,我没有再增设“读”这一重要环节,应当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读
中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
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 语言文字的魅力。

4.
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在讲新课 之前,激发学生设疑,为学习课文做好
铺垫。让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所提问题梳理引导,以便及时引导 教学的核
心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如本课可以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
神”为核心 问题,让学生从沃克医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刘伯承将军接受
治疗过程中的神情、
动作、语言等,
感受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感悟人物特点。


12.
清贫

教学反思

《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无产阶级革
命家方志敏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 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
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景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 、
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对比的方法,阐明
“清贫”的伟大意 义。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

抓住“趣事”,理解人物特点。

教学中,当学到句子“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对 于这句话很多学生
不是很理解,都说:方志敏的“趣事”到底“趣”在哪里?我让学生首先理
解 :趣事,是指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接着让
学生找出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 容,同桌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加
深语言感受。朗读对话,学生明白“趣事”之“趣”:明明方 志敏身无分文,
但国民党士兵偏以为发财机会已到,而终于发财梦破灭。学生明白作者以幽
默的 表达方式无情地嘲讽了国民党士兵贪婪、无耻的丑劣行径,表达了革命
者以“清贫”为自豪的情感。
2.
教学收获


1
)抓住动作,刻画人物。

教学“趣事”时,我抓住两个士兵的 动作,让学生感悟国民党士兵的贪
婪、凶狠、狡诈。首先让学生找出动作,再将士兵的动作分类:一类是 搜身
的动作,一类是威吓的动作。搜身的动作是“摸、弓着、捏”,威吓的动作
是“拿出、拉开 、盯住、吼道”,这些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国民党士兵贪
婪、
凶狠、
无耻的本性,< br>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
从中,
学生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 br>“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
个个都有钱”
的深意。传神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把人物的 性格、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2
)抓住对比,理解“清贫”。

课文中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这是让学生理解“清贫”的好方法。
学生回答“方志敏为什么 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无从下手,此时,我引
导学生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我不比你们国 民党当官的,个个都
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首先让学生指出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
把“我”和“国民党当官的”对比,突出方志敏的清廉。然后马上追问:
“国
民党与共产党有怎 样的区别”。这样,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无
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这样,抓 住对比,进行教学,效果很
好。

3.
不足之处

回顾整堂课,这课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漏洞和缺陷:

“趣事”
中方志敏和 国民党士兵的对话,
由于时间关系,
朗读训练不够,
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到位,有些 句子学生能够感受到兵士的凶狠、恶毒、
贪婪,但就是读不出来,不好意思读。这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朗 读训练不够
有很大的关系,也和自己课前备课不细有很大关系。

4.
改进措施

以后在教学“趣事”这一段中,应该让同学们分角色对话,抓 住国民党
两个士兵的内容来学,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小组朗读后 进行评比,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深刻领悟到对话描
写以及动作、语言描写的魅力。


习作:他




教学反思

《他

了》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习作四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
学生 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
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样 子写具体。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
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 br>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
改作文,整个过程注重关注 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
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br>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