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校本课程《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

玛丽莲梦兔
644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4: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分集剧情)

本课程是针对五、六年级的学优生开设的。通过八个不同的专题训练,使
学生 学会解决关键问题,指出思考问题的方法、阐述思考途径,让学生逐步掌
握学习的方法,既增长知识,又 增长智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一:分析综合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是我们小学生常用的解题思考方法之一。
所谓
“分析法”
就是从要求的问题出发,
根据题意和已知的数量关系,
想一想,
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才 能推出所求的问题。
如果在这一条件
中,有的还有未知的,就把它当做新的所求的问题,再来寻 找能够求
出它的那些条件。这样,逐步寻求需要的条件,直到具备所需的一切
条件。我们把这种 从未知出发,转化问题,步步逆推,执果索因的思
考方法,称为“分析法”
,也叫“逆推法”< br>。




所谓“综合法”
,就是从题目的某一个( 或几个)已知条件出发,
想想它能推出一些什么结果,
再把推出的结果与另外一些已知条件一< br>起又可以推出什么结果,
这样一步一步地向着所要求的问题前进,

后得出要求 的结果。这种从“已知”看“可知”
,逐步推向“未知”

即从已知条件出发,转化条 件,步步顺推,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称
为“综合法”
,也称“顺推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既用“分析法”
,又用“综合法”
,至于在
什么情况下 用
“分析法”

什么情况下用
“综合法”

要根据具体情况 ,
恰如其分地选用。

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
我们可以先从问题出发,< br>利用分析法
探索所要找的条件,
当这种分析推理遇到困难时,
再从已知条件出发 ,
用综合法推理,看看能否推出这个条件。我们把这种将“综合法”和
“分析法”结合起来分析 问题的方法称作“中间会师”


【例题】甲、乙两块棉田,平均亩产棉花
9 2.5
千克,甲棉田是
5
亩,平均亩产棉花
101.5
千克,乙棉田 平均亩产棉花
85
千克,乙棉
田有什么亩?

思考途径:想到用“分 析法”来思考,从问题想起。要求乙棉田
有多少亩,
需要知道乙棉田的产量比按平均亩产计算的 产量少的千克
数,
还要知道乙棉田的亩产量比平均亩产少的千克数,
而要求乙棉田的亩产量少的千克数,
需要知道两块棉田的平均亩产量
(题中直接提
供是
92.5
千克)
,还需知道乙棉田的亩产量(题中直接提供为
85

克)
。要求乙棉田的产量比按平均亩产量计算的产量少的千克数,即
甲棉田的产量比按平均亩产 计算的产量多的千克量,
需要知道甲棉田
的质量比按平均计算产量多的千克数。

根据分析得出下面的解答:

[

101.5-92.5
) ×
5]
÷(
92.5-85




=[9
×
5]

÷
7.5
=45
÷
7.5
=6(

)
所以,乙棉田有
6
亩。

【习题
1
】雪容读一本科 技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了全
书的
37.5%
,第三天从第
69
页开始读,第三天要读多少页,才能把
这本书读完?




思考途径:想到用“分析法”的思路来探究。从问题想起,要求
的问题是:
“第三天要读多少页才能把书读完?”现在已经知道前两
1
3
天一共读了
68
页(因为第三天是从
69
页开始读的)
,只要先求出这
本书一共有多 少页,就能求出要求的问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的思路去想问题 。已经前两天读了
68
页,因此,只要知道前两天所读页数占全书页数的几分之几(或
17
,这是第
24
17
一天和第二天所读页数占全书页数的对应分率,用68
÷

96
,就
24
百分之几)
,就可以求 出第三天读的页数。用
+37.5%

1
3
是这本书的总页数。用< br>96-68

28
页,是第三天要读的页数。因此
得出下面解答:





1.
分步列式解答:







1
)前两天读的数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











1
1
3
17
+37.5%=
+
=

3
3
8
24






2
)全书共多少页?











68
÷
17
17
=68
×
=96
(页)

24
24






3
)第三天读了多少页?











96-68=28
(页)






2.
列综合算式解答:

1
3
17







=68÷
-68

24







68
÷

+37.5%

-68







= 96-68








=28
(页)







所以,第三天读了
28
页。

【习题
2
】快、中、 慢三辆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追
赶前面的同一个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
6分钟、
10
分钟、
12
分钟
追上骑车人。
现在知道快车 每小时行走
24
千米,
中午每小时行走
20
千米,那么,慢车每小时 行走多少千米?


思考途径:
(分析)
已知慢车用
12< br>分钟追上骑车人,
要求慢车每
小时行多少千米,
只需要知道慢车每小时行走多少 千米,
只需要知道
慢车在这段时间里所走的路程;
(分析)要求慢车从发车到追上骑车
人所走的路程,
需要知道中车追上骑车人所走的路程,
和骑车人最后
2
分钟所走的路程;
(综合)已知中车每小时行
20
千米,用
10
分 钟
追上骑车人,可以求出中车追上骑车人时所走的路程(
20×
=
1
6
10

3
米)

(分析)
要求骑车人最后
2
分钟所走的路程,
需要知道骑车人的
车速;
(分析)一直骑车人从被快车 追上到被中车追上相隔
4
分钟

10-6=4

,要求骑车 人的车速只需要知道在这段时间内他所行的路
程;
(综合)已知快车每小时行
24千米,可求出快车
6
分钟所行的
路程;
(综合)算出了中中车
1 0
分钟行的路程和快车
6
分钟行的路
程(
24×
6
12
,可以求出骑车人相继被快车和中车追上相隔

千米)
60
5< br>的
2
分钟内所行的路程。于是得出下面解答:


1
)快车
6
分钟行了多少米?










24×
6
12

(千米)

60
5

2
)中车
10
分钟走了多少千米?










20×
=
1
6
10
(千米)

3

3
)骑车人在
4
分钟内(
10-6=4
)走了多少千米?










10
12
14
-

(千米)

3
5
5

4
)骑车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 4
10
6


-


14
(千米 )

5
60
60

5
)从被中车追上相隔的
2
分钟(
12
-
10

2
)在这段时间内,他走了多少千米?










14


12
10
17
-< br>)

(千米)

60
60
5

6< br>)慢车追上骑车人时,共走了多少千米?










10
7
19


(千米)

3
15
5

7
)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19
12


19
(千米)

5
60





综合算式:








10
6
10
6

12
10
10

12
20

-
24




-


-


20




< br>


60
60
60
60

660
60

6



14
1

1
10

1









15
15

30
3

5
1
10

1




30
3

5





=








=


14







=
19
1


5
5





=
19
(千米)






所以,
。慢车每小时行
19
千米。


课时二:列举法






当题目所给的条件或所求的问题比较多时,
我们可以考虑按一定
的步骤顺序或分成有限的类别,
把每一个对象逐一地排列起来,
然后
再进行分析,这种解题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列举法往往采取列表的形式,
把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一一列
举出 来,做到一目了然,然后再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这样,能很
快的把题目解答出来。
有时把题 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整理,
分类排列,
对应地表示相应的情况,
也可根据题目要求,< br>把可能答案一一列举出
来,再进一步根据题目的条件逐步排除非解,或缩小范围,进而筛选
出题目的答案。

【例题】营业员有
2
分和
5
分两种硬币 ,他要找给客户
5
角钱,
有几种找零的方法?写出找零的方法。

思 考途径:
分析数量关系,如果用凑数的方法,
想好一种方法就
写一个,很容易出现遗漏 或重复现象。想到遵循一定的顺序,先排
5
分的,再排
2
分的,就比较科学。 因此,为了不出现遗漏或重复,用
“列举法”求解。可以很快的得出几种不同的找法。如下表所示:

方法

1
2
3
4
5
6
5
分币(个)

10
8
6
4
2
0
2
分币(个)

0
5
10
15
20
25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有
6
中不同的找零方法。

【习题
1
】一个数是
5

2

3
个< br>3

2

5

1

7
的连 乘积,
这个数当然约数是两位数,在这些两位数约数中,最大的是几?

思考途径:

从条件中想到要求的这两个数等于
99
,或小于
99.
由于
99

99=11
×
3
×
3
)的质因数有
11
,所以不是已知数的约数;
98

98= 7
×
7
×
2

,所以它不是所求的两位数的约数;
97
是质数,不是
已知数的约数。
96

96=
3

2
5
)是这个数的最大两位数的约数。

【习题
2
】一直蟋蟀有
6
只脚,蜘蛛有
8
只脚,一个盒子里的蟋
蟀与蜘蛛共 有
46
只脚。
那么,
这个盒子里的蟋蟀与蜘蛛个有多少只?

思考途径:
从条件想起:用“列举法”来思考:由于蟋蟀与蜘蛛
共有
46
只 脚,所以蜘蛛的只数不能超过
5
只,因为有
6
只蜘蛛就应
该有
48
只脚(
8
×
6=48



如果有
1
只蟋蟀,应有
8
只脚(
8
×
1=8
)< br>,46-8=38


38
÷
6
”不
能整除 (不符合题意)


如果有
2
只蜘蛛,
应有
16< br>只脚

8
×
2=16


46-16=30


30
÷
6=5


应有
5< br>只蟋蟀(符合题意)

如果有
3
只蟋蟀,应有
24
只 蟋蟀,

8
×
3=24

,46-24=22
,< br>“
22
÷
6
”不能整除(不符合题意)

如果有4
只蟋蟀,应有
32
只蟋蟀,

8
×
4=32

,46-32=14


14
÷
6
”不 能整除(不符合题意)

如果有
5
只蟋蟀,应有
40
只蟋蟀 ,

8
×
5=40

,46-40=6


6
÷
6=1

,有
1
只蟋蟀(符合题意)

从列举的几种解答方案中,可以得出下面的两种答案:


1

5
只蜘蛛和
1
只蟋蟀。


2

2
只蜘蛛和
5
只蟋蟀。


课时三:归纳递推法


归纳推理或称归纳法,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 推理方法,
归纳法一
般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类。


不完全归纳法。
从事物的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况作出一般结论的
推理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比如 ,从
30

40

40

30
,
25

4

4

25
等几
个特殊算式,< br>得出乘法交换律,


3
4
9
15
3
4
1
,

,

等几个特殊分数
12
20
4
16
4
相等的情况,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是利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用不
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比如
63


3
整除,
243
能被
3
整除,
363
能被
3
整除这三个特殊情况,得出
“个位上是
3
的数都是能被
3
整除”的结论,就是错误的,所以用不
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
还必须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
不能肯定是正
确的。
尽管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但是它能为 人们
探索真理、发现规律提出设想和提供线索,因此,这种方法在科学研
究中仍有重要价值。< br>
完全归纳法,针对列举对象的一切特殊情况,进行一一考察后,
得出关于全部对象的一 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完全归纳法。
由于完全归
纳法考虑了全部对象的一切情况,所以,它的结论 一定是正确的。但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所考察对象比较少的情况,
如果所考察的对象很多
时,用这种方法就比较繁复,甚至不能应用。

某些与自然数有关问题的解答,常要依据自然数 有小到大的顺
序,
列出的问题的几个特殊情况进行试探,
并逐一观察、
分析、
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递推关系,
由此归纳出一般性的< br>规律,然后再根据发现的规律求出问题答案。这种解法我们称为“归
纳递推法”


【例题】
若干个同样的盒子排成一排,
小明把五十多个棋子分装
在盒中, 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没有装棋子。然后他外出了。小光从每个
棋子的盒子里各拿一个棋子放在空盒内,再把盒子重新排一下。
小明
回来仔细检查一番,
他认为没有人动过这些棋子和盒子 。
问共有多少
个盒子?

思考途径
:
根据题意可进行如下推 理:小光从每个盒子各拿一个
棋子放在空盒子里,
而小明却认为没有人动过这些盒子和棋子。< br>由此
可见现在又出现一个空盒子,这个空盒子里是原来装一个棋子的盒
子。显然,经小光 的操作后,原来是装
2
个棋子的盒子,现在变成装
一个棋子的盒子,
原来装有
3
个棋子的盒子,
现在变成装
2
个棋子的
盒子,
同 理,
原来装
4
个棋子的盒子,
现在变成
3
个棋子的盒子......
以此类推,
小明原来在各个盒子里装的棋子从少到多,
依次的情况是 :

0,1,2,3

4,5......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试着算它们的和。

试算是如下:

0

1

2

3

......

9

45
......(
1
)

0

1

2

3

......

9

10

55
......(
2
)
0< br>
1

2

3

......
< br>9

10

11

66
......(3
)

题中指明棋子总数有
“五十几个”

所以第
2

种情况符合题意,

11
个盒子,应是本题的解 。


课时四:类比法

“类比法”又叫“类比推理”
,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
类似,
从而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相类似的思 维过程。
它是一
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比如,
由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法则 推出多
位数加法的法则,就是应用了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不是证明,
由类比 推理得出结论,
只能作为猜想或假设,
它的真实性还要用其它方法论证。但是类比推理和不完全 归纳一样,
可以为探索真理提供线索,
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人们从锯齿草得到启发,进行类比,发明了锯子。

【例题】一个两位数,十位数与个位数 的和是
9
,把十位数字与
个位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数与原来数的比是
5:6
,求原数?

思考途径:
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
类比联想已求过的熟 悉的题型: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数的比,求这两个数”
。这道题没有提供两个
数的和 的条件,
但已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

9


由此,
可知
ab

ba
的和为
99
,根据两个数的 和与两个数的比,可以求出这
两个数,得出下式:

9

(
10

1
)


9

11

54
6
11
6
5

6

所以,原数是
54.
【习题
1

1
的分子、分母 同时加上一个什么数以后,分数可以约
13
简为


思考途径:这道题的条件是分子“
1
”与分母“
13
”分别同时加
上一个什 么数后,
所得新分数的分母是分子的
3
倍,
我们从分析分子、
分母的 关系看出,
不论加上什么数,
所得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差保
持不变,及它们的差总是
12

13-1=12

,从这个数量关系中类比想
到“年 龄问题”也是具有这样特征,我们可以试用解“年龄问题”的
方法来解答这道题。
年龄问题的解 题关键要住某两个人年龄差在变动
的过程中始终不变这一事实来分析推理,
使问题得到解决。< br>运用这样
的方法,可知本题中新分母比新分子所多的
2
倍等于它们的差
12

由此,可以推出新分子是
6

12

2
6

,因而新分母是
18

6

3

18

,由
此求得同时加上的数是
5


12
÷(
3-1


=12
÷
2
=6 [
新分子
]
6
×
3=18 [
新分母
]
6

1=5 [
分子增加的数
]
18

13=5 [
分母增加的数
]
所以分子、分母同时加上
5.




1
3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


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笔记本如何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