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教案
松树的作文-广东纺织学院
                         
 三  乘法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
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
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
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
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
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
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
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
、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
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
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
)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
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
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
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
去探索,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请
同学们在小组
内探讨一下:(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生2:50×10=50×2×5 
      =100×5 
=500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
教师
要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
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
(2)出示第2、3组算式: 
3×2=           12×4=
3×20=          12×40= 
30×20=
120×40= 
    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 
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
3×2=6         12×4=48 
5×10=50       3×20=60
12×20=480 
50×10=500     30×20=600
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
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注: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
述] 
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 
1、尝试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27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要求: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 
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 
要求: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
b.绘制统计表、计算。 
c .交流、订正。 
2、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1、3、4题。 
第1题:开火车口算填表(可用投影)。
第3题: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 
第4题:独立解答,交流汇报。(
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
同学尝试一下。)
3、数学游戏:接力竞赛。 
完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评选优胜组。
[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4、拓展练习:完成课本第27页第2题。
(    )×(    )=800     (    )×(    )=1260
看谁写得最多。 
四、升华提高。 
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
的是什么?你的进步表现在哪
里?你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你的疑问是什么等
等。 
板书设计: 
乘法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整理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
过程。
2、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
性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1、口答:开火车口算:(出示题卡,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200×50=
2、生生互考互评:由学生出题考同学。(给出一定要求,考题自定)
(进一步提高学生注意力,计算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
趣)
3、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投影出示) 
  2 3           5 8
1 6 5 
×  3         ×  4                 ×   6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小组合作,解疑探知。
  
每层14本 
导入谈话:二年级小图书员王红同学在图书室帮老师
整理书时心里产生一些问
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问题呢? 
1、学习例题:
请看挂图: 
(1)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鼓励
学生去发现问题。可把问题写在黑板一边) 
    (2)出示王红的问题(贴出)
    (3)探索估算。 
1)谈话:王红同学自己没有得出答案,同学们能不能帮她解答呢?有没
有信心? 
2)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巡视并个别帮助。
       4)学生汇报列出算式,师板书: 
14×12     或者12×14
(估计学生没有困难) 
肯定两种算法都可以。 
       5)探讨算法并交流:
a观察算式特征(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b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 
c分组讨论。 
要求:
不用笔算,用估算的方法找出大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把12看成10,把14看成15,  10×15=150  大约是150本。
或把12看成10,14×10=140, 结果应不大于140。(也可有其他方法)
d进一步提出问题:“那150本书放得下吗?”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局限性,必须进
行精确的计算,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一般算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探索笔算 
1)独立探索;2)小组交流(也可同桌,也可是小组4人,也可自由组成最
好的
合作伙伴进行);3)汇报结果。可能出现: 
生1:14×12=168 
14×10=140„„„„„„„„10层放几本 
14×2=28„„„„„„„„„2层放几本 
140+28=168„„„„„„„„12层放几本 
生2:  12×14 
=12×2×7 
      =24×7 
      =168(本) 
生3:
14×12=168(本)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4)学生边展示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自己的想法。 <
br>5)三种方法都展示之后,提出:哪些地方和你想法相同?哪些地方你没有想到,
你能理解吗?进
而指出新的方法(生3),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鼓励。
6)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0„„„„„„14×10 (可点明:0可省略不写,但要强调数位对齐) 
       1 6
8„„„„„„28+140          
7)回顾概括新方法。
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试一试”中的题目。 
以摘“    ” 形式完成,指名板演。 
2、提高练习。“争夺冠军”,教科书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把全班学生分2组,老师
每次出一题,哪边回答正确的学生胜出1分,累计得分
最多组夺冠(也可以给一个基础分)。
3、应用练习。 
(1)课本30页“练一练”第5题。小组合作探讨。 
要求:先独
立计算,然后再探究、交流。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2)解决前
面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
流,师巡视辅导)。 
4、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1)师生自评。谈谈自己做得比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评价自己这堂课的表
现。
(2)学生互评。谈谈老师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诚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今
后学习的方向。
(3)教师点评。对同学的表现做简要点评,力求准确、公平。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景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
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计
算、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进一步掌握两位乘两位数(有
进位)的计算方
法。 
教学准备: 
    “电影院”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
仔细观察,
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并板书:“电影院”。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提出如:
生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3: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
学们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
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
学生。板书:26×21=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
大家的赞成声中体验一次成功)
(1)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 
生交流。 
生:结果大于500。
生:结果大于520。 
学生反思估算过程,有助于发现计算的策略。
师: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行计算。
让学生独立找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用喜欢的算法算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 
生1: 26×20=520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
法。 
     26×1=26
     520+26=546  
生2:展示 26×21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 
        =26×3×7 
=78×7 
        =546 
生3:展示   2 6
生说算理:与生1的算理相同 
       ×  2 1 
           2 6
           5 2                   注意进位 
5 4 6 
师板书答这一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
流。
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生1、生2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
共同的策略把未知的乘法
转化为已知乘法或加法;生3竖式计算与生1算法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
描述算法过程。 
三、巩固应用 
    1、31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 
2、32页练一练
(1)第1、2题,注意进位问题。 
(2)实际应用第3、4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3)第5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4)第6题,探索题,先独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放课下让学生探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
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提出问
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
识,来解决问题。 
        
   
  
  
《练习一》
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
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
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
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
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
趣,体验
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重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
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
助。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
内容。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生1:变换算式。
生2: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生3: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生1:四舍五入。 
生2: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生1: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生2:用竖式计算。 
师:通过回顾,同学们对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都掌握的较好,现
在我们
就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练习一的问题。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师出示题卡,学生算课本33页1题。
让学生用估算方法:课本33页6、7题。 
先用估算方法:课本34页10题。
用计算方法:课本35页12题。 
师: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2、先数填空:课本33页2题
师:让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