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大全
精算师专业-小木船
2020年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大
全
 
  
一篇好的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分享了秋季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
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
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
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
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
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
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
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
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
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
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二篇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
活动,
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
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
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
和
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
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
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
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
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
续量,量的次数多,但
计算起来较简单。 
  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
来表示,你们
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
br>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
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
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
系吗?(1 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
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 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
位名称。 
  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千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三篇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
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
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
小,揭示了其他两
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
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
同时,
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
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
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
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
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
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
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
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
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
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
能,同时获得了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
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
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
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
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
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
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
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
取知识的
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
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
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
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
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
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
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
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
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
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
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
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
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
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
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
多种方法。
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
上
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
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
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
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
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
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
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
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
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
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
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
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
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
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
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
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
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
示,把正
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
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密切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
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
感受生活
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
探索以
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
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
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
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
: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
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知识的巩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并具有层次性,由自
己的身高引入小组成员的身高,由实际向高引
向正负数的记录,
由正负数的记录又回到实际身高。在求身高的平均数时,通过两
种计算方法的
比较体现了正负数抵消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人
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中,学生主
动去思考、
去探索,感受到正负数的大小及相差数。可以说习题设计上具有
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
特点。数轴的引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并形成认知结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五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
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 口答: 
  50毫米=()厘米 5米=()分米 
60厘米=()分米 9厘米=()毫米 
  3、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 门高2 () 
  橡皮长40() 课桌长60() 
  二、探究新知
  1、 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
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
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
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
识”) 
  2、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
身边的类似问题。
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
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 出示例
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
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
因。
(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
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千米作单位) 
  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老师:其实
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
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
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
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
圈正
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板书:1千米=1000
米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学习设计 
  共6课时 
  2020年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