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威模式小学数学教案
50字日记大全-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永威模式小学数学教案
  
最小公倍数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能找出n个数的公倍数. 
学习过程:
    一、揭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板题)。 
我们的目标是(示标)。 
        你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自学
师: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先看一下“学习指导”然后认真看书。 
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P72内容,思考: 
①4、6的公倍数怎么找到的?怎样用画图法表示? 
②怎样找最小公倍数 
    ③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三、看一看 
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做题。自学时比谁看书认真,效果好,下面学习竞赛开始。 
学生认真看书,老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四、议一议 
师:有问题的请互相讨论一下,1分钟后检测。 
五、考一考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你们,谁敢挑战? 
    (P73  做一做找2人板演)
    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 
    2.板演结束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举手。 
    五.议一议 
    看图 1、2
①认为对的举手? 
    看图3      ②认为对的举手?什么叫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生说师板书:n个数公共的倍数叫做这n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n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能找到最大和最小一个吗? 
    ③谁能说一下怎样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师:下面我们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作业,比谁作业写得好。 
    七.课堂作业 
P76  1、2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目标: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板题)我们的目标是(示标)。 
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的看书。 
五.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P73—74的例2重点看P73下面的简便形式
思考: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包含那些质因数? 
(4分钟后看谁会做与例题例示的题目)
师:自学时比谁看书认真,坐姿最端正。 
三.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来试试?
四.考一考 
(P74  做一做找2人板演) 
1.生认真做题,师巡视。
2.学生更正补充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举手。
五.议一议(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式两种方法) 
      30=2X3X5
3   30   45 
      45=3X3X5             5 10
15   
                              2    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3X5X2X3=90 
a
看第一步认为对的举手,3表示什么? 
b看第一步认为对的举手,5表示什么? 
c
除到什么时候为止?互质数) 
看2、3表示什么?(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d
看最后一步,认为对的举手? 
谁能说一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包含什么? 
e
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改错。
师:今天的内容你们掌握了吗?下面我们就来比做作业,比谁作业写得又对又快 
六.作业
  P76  2、4 
  
  
  
最小公倍数练习课
学习内容:学习与巩固P47—49内容 
目标:通过学习,查漏补缺
方法:生独立完成师课下批改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同学们,今天来进行练习最小公倍数
二.做一做 
请同学们打开练习册完成P47—49内容
要求:认真做题,把字写端正 
1.生认真做题,师巡视,收集错题。
2.完成书中P76  8、10题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含义,会熟练的将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质数和合数,以及怎样分解质因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
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
标) 
二.生独完成P64 10、11、14、15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65  16、17、18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P64  12、13(写作业本上) 
独立完成练习册P40---41
  
  
  
  
练习课 
内容:单元自测
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学习过程:1.  学生独立完成P2  34、P43题
2.  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 
   3.  学生订正补充 
   4.
议一议 
      3题认为式子对的举手,为什么?认为结果对的举手? 
4题认为式子对的举手,为什么?认为结果对的举手 
      3题:认为对的举手?
估错:(1556+1706X2)÷3  追问:为什么错了?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所有数据总和÷所有数据的总个数)
5.学生改错,并完成第一单元的其他练习
课后记:学生对于统计、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算错的较多,以后应该让孩子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练习课
内容:单元自测 
方法:生独立完成 
学习过程:
一.生独立完成P5—6的内容(限时25分钟) 
1.生认真完成
2.师巡视,将学生错的多进行归类总结 
二.议一议
1.找学生对答案(互相交换批改) 
追问生:名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2.应用题
1题:估错17.576升=17567千克
强调不相等,让生说出正确答案17.576X1=17.576千克 
并追问为什么?
2题追问:求几个面? 
3题:估错:10.098X1.7 
追问:为什么错了?
3做错的更正。 
选做P6   13和14题
后记: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体积去除以几或除以几弄得还不太清楚,以后让做错的同学真正的去弄懂。
  
  
  
练习课 
内容:单元自测P7—8
方法:生独完成,同桌讨论 
学习过程:1.生独立完成(限时25分钟) 
2.师巡视,收集错的题,板书于黑板 
3  议一议
(互相批改,然后指出出错最多的进行评议) 
小结:1.名数改写的方法 
X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2表面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体积=长X宽X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 
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3.应用题
2题:提问为什么正反两面,即两个表面积 
          4.
生改错题:并选做P8   13题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后记:大部分学生做得不错,对于公式也掌握的很好,还有少数人一直看不清题中的单位是否统一
永威小学课堂模式 
 
     板书课题后,要留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先学时间,
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学生会的坚决不
教,不会的尽量让学生小组内解决,老师再适时点拨。还要
留给学生当堂训练的足够时间。“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结构的实质是:全过程学生自学,以学定教,
重在效果,难在后教。我通过和蔡校长的
近距离交流,我深刻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重重点在于“读”。 
第一课时:1、初读,发现读错的字音,纠正读。(可让学生自己仔细听,同学相互监督纠错);2、<
br>再读,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流畅;3、再读,比谁能给生字正确注音;4、再读一读,写写。 
第
二课时:1、再读,复述课文;(学生自学)2、再读,回答几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再自
学)3
、再读,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4、读一读、背一背。(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重点
段落)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心里也很明白“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量,但是在教学中因为:学
生读的
没感情、课文长、急于讲解课文重点、怕学生不好掌握等原因,在读课文上不能持之以恒,不能
耐心辅导
。  
    针对语文课堂蔡林森校长,他讲了具体的上法。第一课时,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一、读
一读课文,
发现错字及时纠正。二,再读一读课文比看谁读得流畅。三、再读一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四
、再读一
读,填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再读一读,讲课文。二、再读一读,回答问题.三、读一读,背
一背课文。
看似简单的教学模式,但是实用价值很高。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永威课堂的核心:精讲
多练。精
髓是重视“四清”工作,特别是日清,周清。  
蔡校长针对各种科目作了具体阐述: 
数学课①让学生看一看书,想一想。②出类似的题目考学生,检查
看得效果。(指名扮演,不准抄
袭)③议一议,(哪里错了,请改正,学生讲一讲为什么错了)讨论、归
纳、板书④练一练,当堂训练。 
语文课第一课时①读一读,发现错字集体订正②再读一读,比谁读的流
畅③再读一读,比谁能马上给生
字注音④再读一读,写一写。第二课时①再读,讲故事复述课文②再读,
回答几个问题③读一读,背一
背。  
    具体课怎样上,他用了很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每
类课的上课模式。使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数学课:
第一步看一看(例题)第二步考一考(与例题类似的
题,目的调查学生看书的效果)第三步 议一议(哪
里错了为什么错了 教师归纳找规律)第四步练一练
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一步读一读(读课文 发现读
错的写在黑板上纠正)第二步
再读一读(比谁读得流畅) 第三步再读一读(给生字注音)第四步再读
一读(写字)第二课时:第一步
读一读第二步再读一读(讲故事 复述课文) 第三步再读一读(回答几
个问题)第四步
再读一读背一背。 
《平均数》说课稿 
鲁山县库区第三小学  刘小玲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
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
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
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
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得的商,平均
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
数据的一般情况
,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
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
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
用更加重要。 
3.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
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
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
理解和认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
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
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
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
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
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
出算式进行计算。 
三.说教法 
    本堂课,我尝试采用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
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
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
—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把教师
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学生认知的探索活动,把“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贯彻到教
学的始终。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  
课前通过情景(周末,妈妈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认为
这样分公平吗?怎样
分才公平?),引入“平均数”、出示学习目标。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创设这样
的情境不仅吸引了
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仿永威模式《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P.42例1。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
(3’)
1、周末,妈妈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认为这样分公平吗?怎样分才公平?
2、引入“平均数”、出示学习目标    
师:象上面的5颗就是两人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看书,请看屏幕。
1、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42例1 
自学指导:(1)对照图先数出4位同学收集的个数,
标在课本上。(2)从图中怎样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
13个?(3)、例1最后求平均数是用什么除以什
么的?为什么非要除以4? 
边看书边思考。5分钟后,老师提问以上问题,比谁看的认真。
师:下面,自学竞赛开始,比谁学得认真、效果好。
2、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5’)
如有疑问,可以请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帮助一下。 
3、检测自学效果(5’)
师:时间到。下面老师提问一下自学的效果。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议归
纳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
数。
简单指出: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移多补少法。 
4、尝试练习:(8’) 
师:平
均数的问题在我们身边经常用到。下面请同学们仿例1的算式,尝试用刚才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解决生活中
的平均数问题。
﹛每次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来做第(1)、(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1)、库区小学三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
平
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2)、第二学习小组上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小丽93分,小明86分
,小宁91分,小春94分。那
么该组同学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做法。学生评议后,教师再次强调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三、课内练习,应用拓展。(15’)
下面,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测试题,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给学生发放课堂检测小试卷,要求学生限时10分钟完成)必做题:
1、小强上次考试,语文得分90分,数学95分,英语85分,他三科的平均分是(   )分。 <
br>2、三(2)班第一组共4个人,体重分别为22千克、30千克、25千克、23千克,这一组学生平<
br>均体重是多少? 
3、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米数
45千米 20千米   45千米  50千米 
(1)猜想他们这四天平
均每天走了(
) 
A、比20千米少   B、比50
千米多  C.在20千米—50千米之间
(2)计算验证,请你计算出这四天平均每天走了多少千米?  
选做题:
小强要去浅河里游泳,碰到了难题:这条河平均水深80厘米,小强身高130厘米,他下河有危险吗?
(    ) 
  A、无危险    B、有危险    
 
新课程提倡学
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
有意义的,而不是机
械的。在学习内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42例1 
(1)
对照图先数出4位同学收集的个数,标在课本上。(2)从图中怎样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3)
、例1最后求平均数是用什么除以什么的?为什么非要除以4?
边看书边思考。5分钟后,老师提问以上问题,比谁看的认真。
1、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开始学习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例题是如何求平均数的。 
2
、学生自学后,教师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简单指出另一
种方法:
移多补少法。 
3、然后为了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请同学们仿例1的算式,尝试用刚才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解决生活
中的平均数问题。 
设计了2道与例题同等难度的练习题。 
(1)、库区小
学三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
平均每天植树多少
棵? 
    (2)、第二学习小组上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小丽93分,小明86分,小宁91分,
小春94分。
那么该组同学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做法。学生评议后,教师再次强调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通过学生板演,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更正、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练习应用,内化拓展。 
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作业,限时10分钟。设计
了下面3道梯度性的必做题,让学生独立
完成。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深一层了解平均数,设计了一道
选做题。第1题是求有关学生平均分的
问题,第2题是求学生平均体重的问题,第3题是求平均速度的问
题,选做题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一
个虚数,特别是平均水深是深浅折合后的数据。这些习题的设计,都
是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让学生
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